國學大師南懷瑾的四句教法,談人生感悟,破一切無明煩惱,得人生境界
國學大師南懷瑾:「我們曉得,煩惱是一種魔,生死是一種魔,欲望又是一種魔。若以修道的立場來講,無一不是魔境。縱使一個人愛好美的境界,愛好山林或城市,一有所執著便是魔境界,要真正跳出魔的罥(juàn纏繞之意)網非常不容易。」

所有一切的魔鏡,就是無明,無明的煩惱纏繞這我們的周圍。所以《圓覺經》中金剛藏菩薩問佛云:「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
「如來說說十方不同類別的凡夫,本自就可以成就佛道,那麼又為什麼後來又生起無明,一切都如往繼來,什麼時候又會再生出一切煩惱呢?」
因為一切無明的煩惱都是我們執著與某個因果,就像我們想要成佛,心中無始輪迴,那麼本原來圓滿清淨心,就有了無明煩惱。所以,我們要做所有事,要有無所得之心。只要有所得之心,就一定有無明的煩惱。那麼我們生活中應該怎麼辦?既然有所得之心,只要是從善法,我們就要用一顆積極樂觀的心面對一切挫折煩惱。
國學大師南懷瑾:「學佛的人不應該犯這個錯誤,因為是無有定法可說,所以真正的佛法能包涵一切,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真理只有一個,沒有兩個,不過他認識真理的一點,認為這一點才是對的,其它錯的,其實是他錯了。真正到達了佛境界是包容萬象,也否定了萬象,也建立了萬象,這是佛境界」。
無有定法《金剛經》來自無得無說分。不要依因緣和合而成的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不要執著於任何一切事物而煩惱心。佛為何能成佛,是因為有清淨心,有智慧,包容萬象,包容一切事物,有就是無,無就是有。對於無有定法,南懷瑾先生說:「佛說法等於一個大教育家的教育方法,不是呆板的方法,所謂因材施教,有時候罵人是教育,有時候獎勵人也是教育,恭維你是教育,給你難堪也是教育。」
縱觀我們生活,教育是我們有始以來所得智慧,好的學唄,不好的就扔掉。有時候被教育、被挨罵、被批評,並非壞事,我們不應該耿耿於懷。我們更應該以此懺悔自己,反省自己,這樣我們才能進步。否則,耿耿於懷,只會增加自己的煩惱。有一顆包容的心,一顆時時懺悔的心,我們的智慧就會有增長。
國學大師南懷瑾:」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報,並不是學佛的大福報。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別,金剛經專講福德,重點在福德,不在功德。什麼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報,所謂智慧的成就,指的並不是普通的知識。」
《金剛經》中,佛告訴須菩提,什麼樣的福德是最大呢?就要用無所得之心,做一切善心善德。不要你幫了別人,你念念在心中。這就不是福德,你的心只求福報,只求有報答。這種想法,有福德,但並非大福德。且念念其在心,也是一種無明的煩惱。所以,我們做善事,就要有一顆所得之心。
國學大師南懷瑾:「我們經常說,不要以有所得之心,求無所得之果;大家來學佛,都抱一個有所得的心,求得一個無所得之果,那是基本錯誤。佛就說:當時我得一個無所得的境界,了不可得,所以然燈佛給我授記。」
所以學佛修行的人,我們的起心動念都是從善修行得果。時間久了,當我們所學所悟就不應該在有求所得的境界,用一個平常心去學一切道,做一切可善可光之事。
有人說,如佛所說。社會如何進步,誰能有無所得之心去做任何事。那就錯了,佛法是積極向上的。所有的一切法,就是我們生活的方法。積極的面對一切,消除一切無明煩惱心就是佛法的根本。所以,說來說去,就是要一顆積極的心去對待一切我們當下,那些讓我們有無明煩惱的就要拋開,用一顆積極的人生觀去對待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