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南懷瑾的四句教法,談人生感悟,破一切無明煩惱

2020-12-13 大茶經

國學大師南懷瑾的四句教法,談人生感悟,破一切無明煩惱,得人生境界

國學大師南懷瑾:「我們曉得,煩惱是一種魔,生死是一種魔,欲望又是一種魔。若以修道的立場來講,無一不是魔境。縱使一個人愛好美的境界,愛好山林或城市,一有所執著便是魔境界,要真正跳出魔的罥(juàn纏繞之意)網非常不容易。」

國學大師南懷瑾

所有一切的魔鏡,就是無明,無明的煩惱纏繞這我們的周圍。所以《圓覺經》中金剛藏菩薩問佛云:「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

「如來說說十方不同類別的凡夫,本自就可以成就佛道,那麼又為什麼後來又生起無明,一切都如往繼來,什麼時候又會再生出一切煩惱呢?」

因為一切無明的煩惱都是我們執著與某個因果,就像我們想要成佛,心中無始輪迴,那麼本原來圓滿清淨心,就有了無明煩惱。所以,我們要做所有事,要有無所得之心。只要有所得之心,就一定有無明的煩惱。那麼我們生活中應該怎麼辦?既然有所得之心,只要是從善法,我們就要用一顆積極樂觀的心面對一切挫折煩惱。

國學大師南懷瑾:「學佛的人不應該犯這個錯誤,因為是無有定法可說,所以真正的佛法能包涵一切,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真理只有一個,沒有兩個,不過他認識真理的一點,認為這一點才是對的,其它錯的,其實是他錯了。真正到達了佛境界是包容萬象,也否定了萬象,也建立了萬象,這是佛境界」。

無有定法《金剛經》來自無得無說分。不要依因緣和合而成的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不要執著於任何一切事物而煩惱心。佛為何能成佛,是因為有清淨心,有智慧,包容萬象,包容一切事物,有就是無,無就是有。對於無有定法,南懷瑾先生說:「佛說法等於一個大教育家的教育方法,不是呆板的方法,所謂因材施教,有時候罵人是教育,有時候獎勵人也是教育,恭維你是教育,給你難堪也是教育。」

縱觀我們生活,教育是我們有始以來所得智慧,好的學唄,不好的就扔掉。有時候被教育、被挨罵、被批評,並非壞事,我們不應該耿耿於懷。我們更應該以此懺悔自己,反省自己,這樣我們才能進步。否則,耿耿於懷,只會增加自己的煩惱。有一顆包容的心,一顆時時懺悔的心,我們的智慧就會有增長。

國學大師南懷瑾:」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報,並不是學佛的大福報。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別,金剛經專講福德,重點在福德,不在功德。什麼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報,所謂智慧的成就,指的並不是普通的知識。」

《金剛經》中,佛告訴須菩提,什麼樣的福德是最大呢?就要用無所得之心,做一切善心善德。不要你幫了別人,你念念在心中。這就不是福德,你的心只求福報,只求有報答。這種想法,有福德,但並非大福德。且念念其在心,也是一種無明的煩惱。所以,我們做善事,就要有一顆所得之心。

國學大師南懷瑾:「我們經常說,不要以有所得之心,求無所得之果;大家來學佛,都抱一個有所得的心,求得一個無所得之果,那是基本錯誤。佛就說:當時我得一個無所得的境界,了不可得,所以然燈佛給我授記。」

所以學佛修行的人,我們的起心動念都是從善修行得果。時間久了,當我們所學所悟就不應該在有求所得的境界,用一個平常心去學一切道,做一切可善可光之事。

有人說,如佛所說。社會如何進步,誰能有無所得之心去做任何事。那就錯了,佛法是積極向上的。所有的一切法,就是我們生活的方法。積極的面對一切,消除一切無明煩惱心就是佛法的根本。所以,說來說去,就是要一顆積極的心去對待一切我們當下,那些讓我們有無明煩惱的就要拋開,用一顆積極的人生觀去對待一切。

相關焦點

  • 國學大師南懷瑾|四句經典語錄告訴我們,一切煩惱的來源在哪裡
    國學大師南懷瑾|四句經典語錄告訴我們,一切煩惱的來源都是過於執相,著相了,佛也會變成魔國學大師南懷瑾: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國學大師南懷瑾:老實說吧,沒有什麼腦袋好不好的,是肯用心與不肯用心之故。你把我這句話仔細研究,聰明的人一聽就會,就記住了,我笨,我多念一百遍,也成功了。所以「勤能補拙」這四個字要記住。
  • 南懷瑾|國學大師從《金剛經》與《心經》來講述我們煩惱與執著
    南懷瑾|國學大師從《金剛經》與《心經》來講述我們煩惱與執著國學的智慧,是中國幾千年歷史傳承下來的文化源泉,這些悠遠的歷史是每一代中國人的精神食糧。凝聚了儒釋道的傳承經典,滲透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中。說國學,在現代國學領域,我們免不了說到我們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如果用佛家的一句話來評價,「功德圓滿」四個字不足為奇。南懷瑾先生的尊稱有許多,國學大師、禪宗大師、宗教家、哲學家、大居士等。他是現代為數不多,能把儒釋道精髓融會貫通的一人。他的言語句句精髓,無不讓人讚嘆不已。
  • 經典國學四句,感悟人生,受益終身!
    在國學文化中,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髓,足以讓我們用一生去探究,得以實踐。儒釋道三家都有講修行,修行修什麼呢?就是修養德行,成就道德;修的是我們的錯誤觀,顯現人們的智慧德相。近年以來,國學文化在中國盛行,受到了人們的重視,這也證明了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有更多的時間開始從國學文化中,關注個人的休養和品性。國學有甚多的經典,每一句經典的語言都蘊含著聖賢智慧的思想。
  • 南懷瑾談人生的最高境界,句句經典,字字精闢,不愧是國學大師!
    哪怕有不開心的事兒,都不要去計較,學會忘掉,這樣人生才會不會其他俗事所累,所煩惱。也就是一種豁達大度的態度來處世。更有人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擁有用不完的錢,不羨慕任何人,想在哪裡買房就買房,想買什麼樣車就買什麼樣的車,想娶什麼樣的老婆就娶什麼樣老婆。這種人生最高境界,怕也是當今之人追求最多的,都想要房子、車子、老婆。
  • 南懷瑾:趕緊收藏,國學大師的四句佛家智慧心語,讓我們受益匪淺
    留下來的聖賢智慧,大多處於國學之中。國學文化的思想,國學大家的名人名言,是我們成長的心靈雞湯。本文大茶經以國學大師南懷瑾的佛家思想理論,四句智慧心語來感悟,不僅能讓我們在學佛修行中成長,也得益於我們在生活工作中進步。
  • 南懷瑾|佛家智慧,學佛修行者必讀的四句忠言
    南懷瑾|佛家智慧,學佛修行者必讀的四句忠言國學大師南懷瑾: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認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師,乃至到了華嚴境界,連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對了一點。只要你教人做好事,這一點終歸是對的。所以一切賢聖,羅漢也好,菩薩也好,你也好,他也好,對於道的了解,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近來有少數人談起佛教文化,有不同的看法。大茶經說,佛家包容是強大的,是大度的。
  • 南懷瑾經典|國學大師十六個改變命運的方法
    南懷瑾經典語錄|國學大師十六個改變命運的方法改變命運古老以來一直就是人類所探索的話題。不管是中國的儒釋道文化中,都有種種教育讓人們如何靠自身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如佛教文化,提倡人們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思想,讓人們懂得緣起因果,富有正能量的積極人生觀去創造自己的命運。
  • 國學大師南懷瑾的商業智慧
    學習上從來沒有把自己當做老師,更不為師授道,給人的感覺就是一位年長的智者,在向你述說他對一件事情的感悟,而這種感悟是升華到古代典籍裡的,是有必要親自去體會和研究的,也是值得相互討論的。  在遠大集團籌辦20周年慶典時,張躍希望能請南懷瑾到長沙總部做一次演講。南懷瑾雖不願意別人把自己當成大師供奉,但顧及他人面子的南懷瑾,面對張躍的一再請求,不好意思拒絕,於是親自錄製了一個視頻給張躍。
  • 南懷瑾|國學大師智慧經典語錄,學佛修行者的必備知識,得以開悟
    南懷瑾|國學大師智慧經典語錄,初學佛、修行者必備知識,得以開悟國學大師南懷瑾:「有很多人學佛卻還抱怨沒有好的報應,你花這些精神去做世界上任何事都有利益的,只有學佛不同國學大師南懷瑾:「涅盤是得道的最高境界,智者所受是大智慧成就,不是迷信,佛法是講每一個人大智慧成就,自性自度,盲目信仰不會成就的。所以真出家的,是大智慧的高人,才能智者所受,是聖人的境界,不是普通人受了痛苦,覺得世間很麻煩,因此出家,那就不算是聖所行處。」
  • 國學大師南懷瑾
    國學大師南懷瑾文\辛榮禎南懷瑾是近20年來,在文化學術界比較活躍的人物,著作等身,高徒滿天下在這本書裡,主題是講《論語》,但不局限於《論語》,一會兒講儒,一會兒談禪,一會兒論道,縱橫捭闔,深入淺出,饒有趣味。打那以後,對南懷瑾的著作和學術動態比較留意,對其身世、經歷也做了一些粗淺的研究。對於南懷瑾其人其事,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是哲學家、一代禪學大師、國學大師,說他學問貫通儒釋道,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是通才,是名符其實的大師。
  • 南懷瑾|國學大師的三段精華語句,讓我們受用一生
    南懷瑾|國學大師的三段精華語句,讓我們受用一生國學大師南懷瑾:『』人生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我們不要忘了自己的事國學大師南懷瑾(網絡圖)關於自力自強南懷瑾說:「個人做人不自強,不自立,不從自己本身想辦法,在兩大之間,怨天怨地,希望得到別人的同情來為自己解決困難
  • 中國最後的國學大師——南懷瑾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個是非爭議很大的人物——南懷瑾。作為中國歷史中最後一位集儒、釋、道為大家的國學大師。在他的論述中有很多不被現在人所接受。可是作為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在與現代文明最後的碰撞中,有這樣的論調也是無可厚非。
  • 南懷瑾|如果把《金剛經》視同於佛,看國學大師如何回答
    南懷瑾|如果把《金剛經》視同於佛,看國學大師如何回答南懷瑾,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對南大師的評價,國內外的響應有許多,作為一代國學大師,他的知識分享,更值得我們探討以及深思,下面我們就來分享一些南大師的經典的生活感悟,及對佛學的真識。
  • 今日話題:南懷瑾是國學大師嗎
    ,大陸媒體多以「國學大師南懷瑾」的說辭加以報導。而之前的幾位文化老人,如啟功、任繼愈、季羨林去世時,媒體也冠以「國學大師」的稱謂。按說,「死者為大」,對逝去者多幾分溢美也無不可。但因為「國學大師」這個帽子現在很流行就隨便亂扣,那也未免媚俗了。南懷瑾,怎麼就成國學大師了呢?
  • 南懷瑾大師:人生有三條「天規」需遵守,一旦違背,定會災禍不斷
    南懷瑾大師:人生有三條「天規」需遵守,一旦違背,定會災禍不斷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道德經有這麼幾句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足不辱,真正的福氣沒有什麼標準。心態決定你的處境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南懷瑾大師對此解讀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人的一生也是如此。」俗話說得好: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
  • 大師還是騙子,充滿爭議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到底算什麼?
    全世界的華人中,說起名氣最大的國學大師,毫無疑問,南懷瑾肯定是其中之一。甚至可以說,南懷瑾的影響力,已經超出了華人世界,很多白人,黑人也對他非常崇拜。但是,譽滿天下的同時,常常也是謗滿天下,在國內,也有很多人認為南懷瑾的學說漏洞百出,是騙子,是偽大師。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南懷瑾的學說呢?
  • 《南懷瑾談性格與人生》:人生於世,內訟自省,修心至關重要
    《南懷瑾談性格與人生》只是薄薄的小冊子,不足百頁。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文字之先,一分慈愛,兩分女性的陰柔,七分智慧的光輝,裝扮出一位可愛智慧的長者。這是第一次讀南懷瑾,以前都只在報刊雜誌上一目十行地覽閱他他的短章,或者他人的解讀而已。
  • 南懷瑾:「國學大師」還是「江湖騙子」
    導語:南懷瑾這個名字已經堪稱「名播遐邇」,譽之者尊稱其為「國學大師」、「一代宗師」、「大居士」;但圍繞著他和他的作品的爭議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毀之者直斥其不過是一個「江湖騙子」、「篡改三教混淆古今」。1976年,根據南懷瑾演講輯錄的《論語別裁》在臺灣出版,受到狂熱追捧,到1988年時已再版高達18次之多;1990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將《論語別裁》等南懷瑾著作引進大陸,同樣掀起「南懷瑾熱」。時至今日,「南懷瑾」這個名字已經堪稱「名播遐邇」,譽之者尊稱其為「國學大師」、「一代宗師」、「大居士」;但圍繞著他和他的作品的爭議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毀之者直斥其不過是一個「江湖騙子」、「篡改三教混淆古今」。
  • 文武奇才,近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
    老陽按:嗚呼,南懷瑾先生,國學大師,他的文章著述等,曾經影響了一代人,國內外對於南懷瑾先生的評價都是極高的,老陽也看了很多南懷瑾老師的書,也是特別尊敬他,今天和大家介紹一下南老師。人物簡介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
  • 南懷瑾是國學大師嗎?
    而南懷瑾研究領域佛教道教是多神主宰宇宙萬物宗教,他根本沒有這個身份能力稱之為國學大師,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民國那些大師著作等身,可傳世書籍和學術論文,以及積極入世救中國不怕死的出世觀。現在沒有多少人看他的書籍了,因為不是經典書籍,沒有思想營養,百年後人們會把他逐漸忘記,他只能稱為文化學者,宗教學者,作家,而不是國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