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江斌偉)三兩片花生嫩黃的葉芽兒,頂開土,沐浴在陽光下,向上生長。
5月12日,在國家花生產業技術體系新疆綜合試驗站安寧渠油料基地,望著田裡陸續破土而出並舒展著葉片的這些花生苗,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花生產業技術體系新疆綜合試驗站站長李強輕舒一口氣地裡種的,是他們首次採用從內地引入的無膜化栽培技術試種的花生。花生生根發芽,意味著試驗的科研攻關取得階段性進展。
「管理難點有二,一個是品種的選擇,一個是對於生長期水分補充的節點。」李強說。
今年春天,科研人員經過大批量篩選,從500個品種中優選出兩個新品種,即從山東引進的「花育9610」和從河北引進的「冀花18」優選後代,4月25日播種,無膜化栽培技術試驗進展順利。
據了解,花生按植株形態分直立、蔓生、半蔓生三種。花育9610屬於傳統型大花生,株型直立,較抗旱;冀花18的優選後代,屬於小果花生,半蔓生,株型半匍匐在地,抗旱性強。
李強說,花生生長季125天左右,正常花生澆水四次,澆頭水是在6月5日左右,相對集中的澆水時間在7月中旬,要澆兩三次水。而無膜化種植的花生,在前期需要多補一次水。
2017年至今,科研人員在此相繼開展了棉花花生輪作高產高效試驗示範研究、花生無膜化栽培科研攻關等項目,以「興特色」為突破口,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資料顯示,新疆花生分布較廣、產量較高,種植面積由2000年5萬畝左右增加到現在的20萬畝左右,南北疆畝產量普遍在400公斤以上左右,並形成一定的優勢花生產區,機械化作業、規模化經營水平高,發展勢頭迅猛。
談及花生無膜化栽培技術的應用,李強說,從無膜到有膜再到無膜,這種栽培技術將成為發展趨勢。地膜殘留影響了田間耕種,還會破壞生態環境。開展無膜化栽培,有利於後期減輕土壤結構破壞和土壤汙染,還可以實現豐產、節本、環保等綜合效益的提高,對於產業發展和農民增產、增收起到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