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應該有很多的人都知道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習俗對聯,在生活當中,我們也是隨處可見的。每逢過節,我們都會在看到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會貼著春聯,其實對聯這個起源是在五代十國時期。可能很多的人都覺得對對子是非常的輕鬆的,也覺得自己非常的了解。其實不一定,因為對對子的話是非常的講究的,首先這個要求一定要對仗工整,相信有些同學在上高中的時候老師就講過對對子的要求,寫的這副上聯的詞一定要跟下聯的詞相互對應,並且詞性也要差不多這樣的話才叫做對仗工整。其實一般也是不需要押韻的,比如筆者曾經在某處一個火葬場門口看見一副對聯,上面寫的是:「早來晚來早晚都來,」直到看完下聯我就感覺渾身冒冷汗呀!其實看著挺滲人,但是說的很實在。
其實對對子是在明清時候的時候更加的興盛的。在那段時期有很多的高手,比如大家應該知道明朝的一個才子叫做解縉,還有唐伯虎他也是一個風流倜儻的才子,譬如在清朝的大學士紀曉嵐。還有很多的人也應該看過某電視劇少年大欽差中的那個小孩兒,也是對對子贏了皇上,然後得了一個狀元。當時的那個皇帝就是清朝的乾隆,他被人稱為十全老人,在一生當中是非常喜歡去各地遊玩的。而且他寫的詩很多,卻沒有一個流傳下來,只不過是因為他平時寫的那些都是一些打油詩。他在平時出遊的時候會帶上紀曉嵐,他們兩個人就經常的切磋文採,互相對對子。
在曾經筆者就看過一幅對聯,當時是在火葬場門前的。大家都知道這個地方是去焚化一些去世人的屍體的,可以說,來到這裡就相當於來到了自己人生當中的終點站。當時也是看見了門前的對聯,上聯是早來晚來早晚都來。其實這副對聯說的很實在,有很多的人一眼就能夠看明白,他說的是什麼,不管自己生平做過什麼或者是有錢沒錢,有事無事,最終的終點都會來到這裡。其實小編看上聯的時候還沒有什麼其他的感覺,但是當看完他的下聯寫的是先到後到先後全到。大家看看這是不是真的非常的嚇人呢?當時看到這個以後也是感覺後背發涼,頭皮都快要豎起來了。
看到這火葬場門前的對聯,看著挺滲人,其實仔細想想說的很實在啊!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我們中華文化的文字是非常的博大精深的,單單一個字就能夠改變整句的意境。所以說我們中華的文字真的是非常的源遠流長,從古至今流傳下來,它聚集了我們先人的很多精神,以及文化!自從筆者稍微了解了一下對聯以後,感覺對對子真的是非常的絕妙的,馬上就要到新春佳節了,大家回到家中是不是想要自己大顯身手,為自己的家中能夠寫下一副非常適合意境,並且全家幸福的春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