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幾千年的文化長河中,詩歌的體裁就古已有之。從最早的詩集《詩經》開始,便以秦漢時期為主的古詩,以及後期出現的五言、七言絕句詩和律詩為主。除了這些,還出現了另一種叫做「雜體詩」的體裁。
所謂雜體詩,是來自於某些文人墨客們的奇思妙想,他們或玩味,或審慎地創造了除主要詩體以外的其他別類,如疊字詩、藏頭詩、集句詩等。雜體詩的種類多達一千種以上,堪稱詩人們集思廣益的最好體現。
縱然雜體詩走了偏門,且種類凡多,每一種又各有各的特點,卻又同時有著集哲理與娛樂性質於一體的工巧新奇,令人眼前一亮。如迴文詩,便猶如一支涓涓細流,為雜體詩這片汪洋大海中注入了一股新生力量。
迴文詩,以東晉時期的女詞人蘇若蘭所作的《璇璣圖》最為出名。
相傳,陝西武功縣人蘇若蘭生得端莊秀麗,自幼更是聰明伶俐,詩詞書畫無一不絕。九歲上,便學得一門織錦工法,無人能及。再大些,將自己所悟的詩詞與織錦結合運用,更是名傳千裡,引得各家名門子弟爭相前來求親。
但是蘇若蘭最終選擇的夫君竇濤,因為流連歌妓,並帶著歌妓遠走他鄉,使得蘇若蘭傷心欲絕。於是,她將八百餘字織於錦上,送與丈夫,以訴衷腸。
這八百餘字,便是蘇若蘭所創迴文詩。此詩分為多首,可順讀,如「霜冰齋潔志清純,望誰思想懷所親」;可倒讀,如「傷慘懷慕增憂心,堂空惟思詠和音」;甚至首尾迴旋讀,皆有不同意境。
自蘇若蘭後,各朝代皆有詩人用此法作詩詞,其中北宋著名的大文豪蘇東坡便作了一首名為《題金山寺》的迴文詩。可是即便作迴文詩難度高,構思又要巧妙,迴文詩在韻味和用詞方面的局限性仍然非常明顯,故又被稱之為一種「文字遊戲」。
在千年之後的清朝,詞人納蘭性德也寫就了一首這樣的迴文詩。讓我們來品一品:
《菩薩蠻·霧窗寒對遙天暮》清代 納蘭性德霧窗寒對遙天暮,暮天遙對寒窗霧。花落正啼鴉,鴉啼正落花。袖羅垂影瘦,瘦影垂羅袖。風翦一絲紅,紅絲一翦風。
詞的上片是景物描寫。黃昏將至,窗口正好對著遠處的天空。氣溫微寒,院中落花滿地,一切都是那麼安靜,只有歸巢的鴉雀在發出陣陣鳴叫。
下片敘事。是誰立於窗前?是誰將這樣美的風景納入眼中?瞧那低垂的羅袖,纖弱的身姿,原是一位二八佳人。她柳眉輕皺,一陣晚風吹來,不知何處的紅絲帶飄過,竟讓她擔憂起自己未來的新郎。
縱觀全詞,寫景無外乎四樣,寒窗、天暮、花落、鴉啼,敘事也只有羅袖、瘦影、風翦、紅絲。在八個句子中,將這些意象順著、倒著吟誦了兩遍。看上去似乎單調乏味,可這正是迴文詩詞必須回還往復的寫作手法。
女詞人蘇若蘭匠心獨具,為了喚回遠去丈夫竇濤的心,而自創迴文詩。即使喜新厭舊的負心人,仍被蘇若蘭用這樣巧妙的心思傳情,更因為蘇若蘭別具一格的才氣打動而回心轉意。再看清朝才子納蘭性德的回文詞,雖不如其他作品那般言情立志,卻有其優美的意境,讀來依然給人以回味無窮的美好享受。
由此來說,即使迴文詩只能被人稱之為「文字遊戲」,恐怕這樣的遊戲也只有文學造詣高深的玩家才可以得心應手的。對此您同意嗎?歡迎關注,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