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講話沒有那些一套一套的雞湯,農民即使講道理講人生,也是很直白的,不像某些文人講話,極盡煽情之能事。但是並不是說,農民說話就是直憨憨的來,其實很多農民在表達這些關於道理、人生、為人處世、生活等等的時候,大多會選擇用農村的俗語來表達,既言簡意賅又鏗鏘有力。農村俗語都是農民祖祖輩輩在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所以很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我們生活中能聽到好多農村俗語,直到現在依然很有道理。比如接下來要說的這3個俗語,大傢伙看看聽過沒有,覺得有沒有道理?
1、家有金山未必久,針尖挑土日月長。
這句農村俗語,不知道有多少人聽過。不過這句話一說出來,大傢伙基本上就可以明白一二了。它說表達的意思就是,家裡即使再有錢,哪怕有金山銀山,但是不知勤儉,用不了多久也就坐吃山空了;如果勤儉節約,哪怕是針尖大小的財富,只要時日長,也會慢慢積累成金山銀山的。這句農村俗語就是表達了一個辯證的財富觀,也教導人們不管日子過得怎麼樣,勤儉節約才是正道。
2、只勤不儉,無錢無鹽。
大家都知道,咱們農民本身就是勤勞的代表,從來不怕幹活、不怕吃苦。但是在農村也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同樣是兩家吃苦耐勞的人家,收入也都差不了多少,但是有一家日子過得有聲有色,有一家還是過得很拮据,這是為什麼呢?這就用的上這句俗語了,兩家都很勤勞,但是第一家通過勤勞獲得了收入,人家懂得節省,不浪費,花錢花在刀刃上;而第二家,雖然同樣勤勞,但是不知道節儉,花錢大手大腳,家裡存不住錢,所以家裡永遠是缺錢的狀態。那農民就總結了「只勤不撿,無錢無鹽」這句俗語作為警示。
3、早起三光,晚起三慌。
應該很多人聽過家裡老人說過這句俗語。農民都有早起的習慣,這和農民本身的職業有關,因為早早起來要種地澆水。農民是最怕懶惰的,所以有時候年輕人回到老家想睡個懶覺,往往會被家裡人教育批評。農村人認為,早晨早早的起來,所有的事情就會有條不紊的做完,因為時間充足,這樣自己也會顯得光光彩彩的;要是起的晚了,人就會著急忙慌的趕著事情做,最後慌慌張張的什麼事都幹不好。所以就有人專門總結了這麼一句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這個「三」具體指的啥,很多人說的不一樣,普遍認為,這個「三」是個虛數,泛指很多事。
農村大部分的俗語都比較簡潔,而且一聽就懂得其中的意思。而且很多的農村俗語,似乎已經變成了家訓一樣,從上一輩傳到下一輩,子子孫孫都記著這句話。朋友們,你們還知道哪些有意思且言簡意賅的農村俗語呢?你覺得上述三條農村俗語有沒有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