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董攀 甘昕禕
「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裡長相隨。」大約在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釋歸的途中,寫下了這首《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在這首詩中,李白多次提到了峨眉山月。無論是在巴東三峽,還是在黃鶴樓前,他且看且憶,與峨眉月相伴而行。
8月5日,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王小紅接受封面新聞記者專訪時,談及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成渝文旅新地標」大型評選活動,這位從事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研究的學者,引經據典,妙語連珠,笑言成渝兩地的文化同宗同源,盛產CP,其中峨眉山和三峽是被李白、杜甫都蓋過章的「山水CP」。
四川大學教授王小紅
李白心裡的白月光
在這次「成渝文旅新地標」評選過程中,兩地「網紅景點」頻繁牽手合作,於是「成渝」變「成語」,大量CP橫空出世,比如「寬(寬窄巷子)洪(洪崖洞)大量」「點石(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成金(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三(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川(四川博物院)一域」「三(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生三(三蘇祠)世」等CP隔空撒糖,讓讀者磕起來十分上頭。
王小紅教授十分關注這次評選活動,在她看來,兩地有很多地標文化底蘊相似、知名度相當,組團出道,可以達到「1+1>2」的效果,對於兩個地標的名氣而言都會大大提升。
長江三峽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常為中國四十佳旅遊景觀之首,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歷史地理標誌,峨眉山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與其旗鼓相當,所以三峽和峨眉山可以組成一對山水CP。
除此之外,詩仙李白寫了很多跟峨眉山、三峽相關的詩歌,其中比較著名、而且是蓋章了這對CP的正是《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離家之後,李白時常想起巴蜀的山山水水,尤其對峨眉山月情有獨鍾,因為在他看來,月亮和鄉情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以他多次寫明月詩表達思鄉之情;此外,他一生三度三峽,暮年故地重遊,突然收到赦令,重獲自由身,寫下了「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這樣的佳句。從某種意義上講,三峽和峨眉都是李白的福地,就像他心頭的白月光。
峨眉山金頂(華西都市報資料圖)
杜甫也鍾愛這對CP
其實,除了李白,杜甫與這對CP的關聯更為密切,也曾多次在詩歌中提及。
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客居4年,在夔州(今重慶奉節)一帶也住了近兩年。他在這兩個地方寫出的詩歌,在如今現存的詩集中佔比一半以上,數量相當龐大,看得出來,杜甫對成都和重慶這兩個地方都十分喜歡。
儘管沒有史料和詩文表明杜甫登過峨眉山,但他卻在詩歌中多次寫峨眉,「地闊峨眉晚,天高峴首春」,「近識峨眉老,知予懶是真」等等。而且,杜甫常常把峨眉用來比作蜀中,峨眉在詩人心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安史之亂」後,杜甫任職「杜工部」大約半年之後就被貶,鬱郁不得志的詩聖,踏上了長江三峽的人生苦旅。
但正是三峽,與杜甫結下了另一段詩緣。他在三峽地區的夔州一住就將近兩年,寫出了《白帝城最高樓》、《八陣圖》、《詠懷古蹟》、《登高》、《秋興》等詩作400餘首,可算是創作上的大豐收。他在夔州居住過山腰客堂、白帝城西閣、赤甲、瀼西、東屯等地,夔州人為紀念杜甫,曾在東屯杜甫故居處修建杜甫草堂,將成都杜甫草堂和夔州杜甫草堂並稱為「杜公二居」、「東西草堂」。
三峽巫山(華西都市報資料圖)
杜甫寫三峽的詩有很多,尤其是他那一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最為著名,「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王小紅說,我們經常在詩詞大會上看到與這首詩相關的題目,一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正是杜甫在長江三峽所寫。晚年淪落他鄉,心生悲涼,在這種羈旅的愁思和孤獨的憂傷中,杜甫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打造一條路線,串聯成渝CP
在重慶出生,在成都求學和工作,王小紅教授對成渝雙城記的體會更為強烈。她告訴記者,隨著交通高速發展,成渝雙城之間的時空距離大大縮短。「兩地文化同宗同源、生活習慣相似,未來可以打造文旅路線,協同發展。在此背景之下,評選成渝文旅地標的意義不言而喻。」
王小紅從專業的角度給予建議,比如很多人喜歡李白、杜甫,可以設計一些路線,將成都、岷江、峨眉山、長江三峽等串珠成線,這一路既有優美的自然風光,更有深厚的中華歷史文化,尤其是巴蜀文化,是非常豐富的旅遊線路。
作為一個在成都工作的重慶人,以及一位研究巴蜀文化的學者,她直言不諱,成渝兩地應該共同發展,實現「1+1>2」雙贏。
特別是對於四川、重慶以外的遊客,他們應該更希望在一趟旅行中將成渝兩地的文旅地標一網打盡,「無論是先到達成都還是重慶,都可以乘坐高鐵去對方那裡串門,從旅遊發展的角度而言,CP組合對文旅發展的帶動作用更加明顯。」
投票方法
打開封面新聞APP,點擊或搜索成渝文旅新地標,進入投票頁面即可投票。5大榜單,每人每天都可以各投出10票。」(點擊進入投票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