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
自古英豪皆入蜀,夔門一出便成龍。巴蜀大地自古風流,無數文壇巨匠生於此,或是行至此,留下了不少名篇佳句,許多名勝古蹟也因此而名揚天下,詩句更是代代流傳。
開元十二年的秋天,24歲的李白產生了「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念頭,第一次離開蜀地沿江去往重慶,路途中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詩歌在地域上牽連巴蜀兩地,沿江而下,出發地在峨眉清溪,到達地在重慶三峽。
作為重慶的文化標誌,長江三峽受到從古至今眾多文人墨客書寫與追憶,屬實是一座豐厚的文化寶庫。李白還有詩歌《上三峽》中寫道:「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與青年時代初次出川的心境不同,此詩寫於李白晚年被流放之時,三峽依然是壯闊秀麗的,但李白的內心卻滿是愁苦。再有杜甫《閣夜》寫三峽,說其「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杜甫在成都旅居4年後,又沿江而下來到重慶。在重慶,杜甫完成了他人生中三分之一的創作,和成都相同,不少優秀名篇都是在此期間寫成。可以說,巴蜀兩地凝聚著杜甫的靈魂,也彰顯著最沉鬱頓挫的杜詩精華。
開元十三年冬天,因三峽不通航,李白被迫滯留在巫山一帶,至第二年開春離開,他於是寫下《宿巫山下》:「昨夜巫山下,猿聲夢裡長。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巫山」在古代詩歌中時常出現,自屈原宋玉時起就常有「巫山神女」之說。這種帶著神話意味的「巫山」並不是指地理位置上的重慶境內的巫山,更多具有文學象徵意義。但李白此詩根據其創作背景和寫實的筆法,的確是說如今重慶地區的巫山一帶。
李白在重慶最為有名的詩,可能當屬《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此詩作於李白被流放途中突然被赦免,喜悅的心情躍然紙上。白帝城位於重慶奉節縣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奉節東白帝山上,是三峽著名的遊覽勝地,每年都吸引著遊客無數。在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主辦的「成渝文旅十大新地標」網絡投票榜單上,白帝城就在前十行列。
而另一首來自杜甫的、被古今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同樣是寫的重慶奉節一帶。彼時杜甫年老窘迫,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旅居重慶的杜甫登高遠望,寫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傳世名句。奉節的猿啼穿越了整個唐代,長江、落木構成了恢弘的江天畫卷,也賦予了一千多年前的重慶以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