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界對科幻歷來有「硬」和「軟」的分法。硬科幻指嚴格遵守數學、物理等定律的科幻故事,注重科學上的合理性與嚴密的邏輯;軟科幻則不太強調科學上的嚴謹,或者是將故事建立在社會學、政治學等社科的基礎上。儒勒·凡爾納、阿瑟·克拉克是硬科幻的代表作家,H.G.威爾斯、喬治·歐威爾的作品則被認為比較「軟」。當然硬和軟的界限不是那麼絕對分明的,不少作品既可以歸為硬科幻,也可以歸為軟科幻。硬科幻的概念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提出的,正趕上美蘇太空競賽,超光速太空旅行與殖民成為那時期科幻小說的一大主題。軟科幻的提出要晚二十年,所以軟與硬的區分常常也是後置的,創作者多半並不在意自己歸屬於哪類。
科幻電影的發展與文學並不同步,因此電影界也不太強調對硬科幻和軟科幻的區分。特別是在庫布裡克的《2001 太空漫遊》之前,早期科幻電影多半同時也是災難片和恐怖片,科幻只是某種引出故事的元素,或是故事發生的背景,硬要區分的話,那多數科幻片應該是偏向軟科幻的。
事實上在《2001 太空漫遊》誕生之後,大量的科幻片仍是以「軟」為主,比如《星球大戰》是科幻外殼下包裝的戰爭片和奇幻片,《終結者》系列是以時空穿越為誘餌、以反烏託邦社會為背景的動作片,《侏羅紀公園》對生物技術也著墨不多,其實它是災難片,而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科幻劇集《星際迷航》,以及票房最高的科幻片《阿凡達》在本質上都是太空西部片。因此在我看來,八十年代好萊塢青睞科幻片的說法雖然是事實,但應該明白,好萊塢最感興趣的並不是未來科技本身,而是希望藉此來呈現壯麗的奇觀和驚險的動作。真正偏「硬」的科幻電影往往較為小眾,成本、票房都不會很高,就像安德魯·尼科爾的《千鈞一髮》(Gattaca)、鄧肯·瓊斯的《月球》(Moon)這種。
去年的《地心引力》和今年的《星際穿越》都算硬科幻應無異議,不論有多少人在爭論影片中的科學理念是否真實可靠,它們的初衷都是尊重科學規律的。所以這兩部影片的商業成功或許正在改變好萊塢片廠決策人對待電影中出現嚴肅科學的態度。科學概念往往太過抽象,而電影不善於表現單調冗長的說理,所以硬科幻電影容易流於晦澀,這都是很常見、也不無道理的觀點。但恰好克里斯多福·諾蘭很善於在電影中「解釋」複雜事物。我們都還記得他的上一部電影《盜夢空間》,這是一部軟科幻,但它的基礎設定的解釋仍然是一項艱巨的工作,諾蘭完成得很好。在《星際穿越》中他面臨的情況差不多,只是解釋的對象從自己發明的夢境玄學變成了物理學和宇宙學。諾蘭這次又給好萊塢上了一課,怎麼把原本枯燥無味的科學內容,轉變為對大眾產生吸引力的賣點。
關於作者 magasa,影評人,電影史研究者,《虹膜》電影雜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