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殘酷:鄧曉芒點評「杜拉斯的中國學生們」

2020-08-08 高高國際

20世紀90年代的世紀之交,國內文壇出現了一「批」以女性作家為先鋒的「另類文學」,又叫「另類情感」小說,比如衛慧的《上海寶貝》,棉棉的《糖》,都曾引起轟動,這些作家和她們的人物又被稱之為「新新人類」,也曾被戲稱為杜拉斯的中國學生。那是因為在當年,衛慧稱杜拉斯的《情人》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作品,而棉棉將杜拉斯的《情人》作為自己的師從文本。

面對這些杜拉斯的中國學生們及作品,鄧曉芒教授有著自己獨道的評析。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19世紀末文學界聲嘶力竭的「堅守」、「挺住」的吶喊陡然間變得遙遠了,上海作家衛慧和棉棉各自出版了她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上海寶貝》和《糖》。在此之前,她們的聲音已引起了廣泛的注意,1998年《作家》「七十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小說專號」收入了衛慧的《蝴蝶的尖叫》和棉棉的《香港情人》,她們的小說集都已翻譯成各種文字在國外出版。

然而,像衛慧和棉棉這樣的作家,與那些純情的、散文性的作家不同,是必須從她們的長篇小說來反觀其短篇小說的;她們是思想型的作家,而且她們不是用現成的思想去詮解生活,也不是從生活中去提取和發現某種普遍的思想,相反,她們的思想本身是一種叛逆,她們要在作品中理清自己的思想,當然,是以「女作家」的特有的方式,即情感體驗的方式。

她們是「用身體思想」。這種複雜的思想用短篇小說是很難表達清楚的,而事實上,她們的思想也是從短篇小說的朦朧狀態擴展到長篇小說中才變得比較清晰的,比如《糖》幾乎就是《香港情人》的擴充版。


《蝴蝶的尖叫》中的衛慧顯得還不太成熟。人物的行為有點像外國影視和小說中的老套。衛慧在她的故事中,在最狂熱的身體動作中,都在沉思,仿佛有一隻高高在上的眼在瞧著自己的一舉一動,在充滿熱望地問:「後來呢?」她喜歡用倒敘,總是先擺出結局,再從頭道來,更顯出一種冷靜和不投入的態度,似乎要為敘述者留下再思考的餘地。

《上海寶貝》應當說是衛慧最成熟的作品。當然在語言上它也不是無可挑剔,細節上對「上海特有的半殖民地洋涇浜味」的刻意追求甚至炫耀也有些矯情。但她是一個在中國少有的自己思考(雖然是用自己的身體思考)的女作家。所謂「自己思考」,是指一種沒有前提的思考,不是為了說明什麼,而是要無中生有地思考出什麼;如果結論是駭人聽聞的,那過錯不在思考,而在被思考的這個世界,因此思考總是對的,思考是對世界的拯救。

衛慧宣稱:「不要扮天真,也不要扮酷」,而要「把自己的生活以百分之百的原來面貌推到公眾視線面前」,進行一種自由自在、無所顧忌的「裸體寫作」。

那什麼是「裸體寫作」?它有些接近於殘雪的「自我現身」的寫作。不同的是,殘雪的「自我」骨子裡是一種精神境界,她在寫作中的身體化同時也是哲學化,身體本身具有哲學的透明性;衛慧寫作時的身體本身卻還是物質性的,它與思想處在一種不透明的神秘關係中。

的確,衛慧的長處就在於她的身體力行,這不僅是指她描述的是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而且是指她直接用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來創作,來作一種「打破自身極限」的「突圍表演」,寫作則只不過是對這種創造性的生活的一種記載而已。但這同時也就是她的短處。個人的親身經歷畢竟是狹隘的,真正優秀的作家的領域是一個無限廣闊的「可能世界」,在這個世界中,身體的物質性被消融並升華為哲學,寫作則不單純是對現實自我的描繪,不單純是「把自己的生活以百分之百的原來面貌推到公眾視線面前」,而本身就是對自己的一種探索,一種發現,一種創造。它不在乎公眾的「喝彩或扔臭雞蛋」,更不去尋求什麼「理想的盟友」,而是徹底孤獨的;但同時又是大慈大悲的,因為全人類都是作者潛在的「盟友」。衛慧偶爾也會達到這種境界。

毫不奇怪,這樣一種身體化寫作,只能使她耗盡個人有限的生命力,由積極進取、冒險突圍、自尊自勵而跌落為自憐和自戀。的確,衛慧的作品中常常爆發出難以抑制的自戀和對自己的「前衛」形象的炫耀,她最樂於標榜的話中,「臭美」之態溢於言表。「我們」,「我們一群」,「我的朋友們」,「這個圈子」……一股勢利眼的腐朽之氣薰人耳目,我忽然明白媒體為什麼要把衛慧炒得這麼臭臭的了,這其中有一半要由她自己負責。

衛慧對當代文學衝擊的勢頭是很猛的,但底氣未免還嫌不足,她用身體思想,但往往是遷就身體而丟失了思想。她提出的是一個哲學問題,但她卻缺少深入這一問題的哲學。她從王朔、賈平凹、林白和陳染所達到的高度走出來,但一不小心又跌了回去。她暫時還年輕,也有性格,但還未形成自己寫作上的真正獨立的人格。她一邊寫一邊想「看過我的小說的人該愛上我」,這種心態絕不是好兆頭,我想不出她以這種心態四十歲以後還能寫什麼。當然,我仍然期待她寫出進一步超越自我的作品來。

棉棉在很多方面都和衛慧有相同和相似之處,她和衛慧(《糖》和《上海寶貝》)的關係大約就相當於陳染和林白(《私人生活》和《一個人的戰爭》)的關係。

她們的寫作都是身體化的和自傳性的,都有一種對過去的決絕和對未來的衝刺,但也都由於割捨不下自身血液中所滲透著的古典式愛情理想而體驗到青春的殘酷。作為女作家,她們都說過「下輩子還做女人」的豪言壯語。當然,相異之點也不少,對此做一點更為細緻的分析是很有意思的。

在小說後面的附記(《禮物》)中棉棉曾說:「我殘酷的青春使我熱愛所有被蹂躪的靈魂,我為此而寫作。我寫作,直到有一天,沒有任何一種感受可以再傷害我」,「我堅信由於我的寫作,愛會成為一種可能」。這幾句話使我頓時在年輕一代身上看到了中國文學未來的希望。

但與衛慧一樣,棉棉的寫作也離不開自己的身體。但用自己柔弱的女性身體來寫作是多麼的殘酷!

《糖》中的「我」已經遠遠超出了賽寧的境界,她完全理解賽寧,因為她就是從那裡走出來的,但賽寧卻不理解她。

這種超越,這種永不確定及與之相伴隨的對自我的永遠追尋,正是棉棉這本書中最精彩、最「前衛」、最具開拓性的東西。她的寫作就是永不確定地追求著對自身的確定,這就是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不是一次性的、主觀獨斷的,而是一個開放性的過程,是對自我的痛苦的探尋,是對他人的愛和通過了解他人來了解自己。對他人的愛不是無保留地取消自我、寄生於他人的靈魂,了解他人也不是把他人當作物一樣來盤弄、要求他人無條件地獻出自己的一切秘密,而是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是兩個獨立靈魂的自由交流。沒有這種愛,沒有這種交流,人就沒有活。所以「寫作是我活下去的力量,是一個有感覺的動作,是一種愛」。和衛慧一樣,棉棉也嚮往「裸體寫作」。但是她後來意識到要把生活「以百分之百的原來面貌推到公眾視線面前」是不可能的,作家並不是上帝。

棉棉的身體化寫作同樣限制了她向彼岸的超越。如果說,衛慧缺乏的是一個哲學的頭腦的話,那麼棉棉缺乏的則是一種真正的宗教精神,她在走出地獄大門前的一次回頭,毀掉了她所精心策劃的一切,只能使自己永陷沉淪。但畢竟,她發現了人是有靈魂的,靈魂是永不安息的,永不安息是為了創造出從未有過的東西,即創造「奇蹟」。她的人物並不像有些人所說的,是一些「從未在中國文學作品中出現過的人物」(例如,可以讀讀從魯迅的《傷逝》到史鐵生的《務虛筆記》),但的確是一些力圖做出從未在中國被人做過的事情的人物,她無疑是這類新型人物在當代現實生活中的困惑、矛盾、痛苦和徘徊的生存狀態的生動描述者。

在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中,我暫時還沒有看到像衛慧和棉棉這樣對人性作一種總體思考的。也許我的閱讀面太狹窄,但就我所讀到的來看,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這些作家千差萬別,很多都不在一個層面上;而我所談到的這兩位之所以有那麼多共同之處,我想除了她們共同的生活環境(大城市上海)之外,還因為她們都觸及到了共同的時代精神的脈搏,即超越中國人千百年來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向人性更高層次的自由解放作艱苦的攀升。

(限於篇幅,本文有所刪減)

本文選自《靈魂之旅》


《靈魂之旅》 鄧曉芒 / 著 高高國際 /作家出版社


鄧曉芒


鄧曉芒,1948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和批評家,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德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

鄧曉芒長期從事西方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研究和翻譯,是國內第一位從德文原文翻譯康德的學者,他的哲學著作及美學著作在當代學界和思想界有著極其廣泛的影響力。

相關焦點

  • 鄧曉芒犀利點評中國當代作家
    鄧曉芒1978年在水電安裝公司搞搬運的時候,曾給李澤厚寫過一封18000字的信,批評李以前的一篇美學文章,李很客氣地給他回了信。後來兩人還見過面。鄧曉芒說:「李澤厚在80年代影響很大。他的書都是經典,是案頭書。《批判哲學的批判》講康德哲學,哲學系學生都要看的。中文系的和搞美學的都必看《美的歷程》。
  • 思辨者鄧曉芒
    當時長沙有一個十九歲的高中生楊小凱 (當時叫 「楊曦光」)非常有名,他寫了一篇《中國向何處去?》的論文,甚至連中央文革大員都知道了他,點名批判他。在滿天飛舞的油印傳單中,鄧曉芒和他的知青朋友們讀到了楊小凱的文章。這篇文章讓楊小凱身陷囹圄,卻讓鄧曉芒開了竅。
  • 法國的另類作家杜拉斯:如果我不是一個作家,我會是個妓女
    20世紀的法國文壇有一位另類作家,作為一位知名女性,在書中和媒體面前無所顧忌地談論男女之事,她甚至宣稱:如果我不是一個作家,我會是個妓女。她就是瑪格麗特·杜拉斯,這個女人比所有女人都要神秘,比所有男人都對愛情充滿激情。
  • 鄧曉芒:忠孝立國是當代中國教育的病根
    鄧曉芒(1948年4月7日——),男,中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和批評家。1979年以初中學歷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系,攻讀西方哲學史的碩士學位,師從陳修齋先生、楊祖陶先生。作為中國從德文原著翻譯康德著作的第一人,鄧曉芒創立「新實踐美學」和「新批判主義」,積極展開學術批評和文化批判,介入當代中國思想進程和精神建構,在學術界和思想界有很大的影響力。代表性著作《思辨的張力》《文學與文化三論》《新批判主義》《實踐唯物論新解》等。
  • 鄧曉芒:中國文人的劣根性
    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批評家和美學家鄧曉芒,在學術界是一個精神標杆般的存在,這不僅僅在於他的學術研究影響力夠大,主要在於他被認為是敢言的知識分子。在《做一個有反省精神的中國人》這一文章中,鄧曉芒先生說,他痛心的是劉小楓身上那種中國文人的劣根性。關於"中國文人的劣根性"首先是魯迅先生提出來的,鄧曉芒將其再拎出來講一遍,還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 在扉頁上署名的愛意,杜拉斯用文字表白最後情人
    瑪格麗特·杜拉斯是一個可以在文壇上呼風喚雨的女作家,她的另類在文學史上獨領風騷。她靠著《廣島之戀》和《印度之歌》出名,《情人》更是全球暢銷書,獲得1984年的龔古爾文學獎。杜拉斯是個極具才華的女性,她用自己的文字徵服無數讀者,男人們懷著對她的好奇和欣賞,一個個慕名來到她的身邊,
  • 鄧曉芒:中國文人的劣根性就表現在"百家爭寵"
    但是劉小楓用中國文人的心,去體會基督教的愛,這一點鄧曉芒是十分地不贊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基督文化一直以來也都被廣大中國人所接受,但是一直以來卻沒有融入到中國文化中。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只有佛家是外來文化。
  • 鄧曉芒作品集合,小編力薦《西方哲學探賾》
    鄧曉芒(1948年4月7日-),男,中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和批評家。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德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德國哲學》主編。曾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 鄧曉芒:啟蒙的自我進化
    圖片由鄧曉芒的學生張廷國、卓洪峰提供。鄧曉芒在武漢,是1980年以來一個一成不變的信息。他考入武漢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2009年轉會華中科技大學,這是他唯一的變動。這種不變,在學術領域似乎也一以貫之,他執著於譯介、研究德國哲學,以此稱譽學界。今年十月,鄧曉芒新書《講演錄》出版,他再次進入媒體的視野。
  • 著名哲學家鄧曉芒教授作客南開舉行系列講座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丁紫瑜 李朝圓)10月31日至11月2日,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鄧曉芒教授作客南開系列講座在哲學院舉行,哲學院吳學國教授主持了講座。  講座分三場進行,主題分別為「論中國傳統文化的現象學還原」、「從黑格爾的一個誤解看盧梭的公意」、「信仰三題:概念、歷史和現實」。
  • 鄧曉芒為何說:中國文人的劣根性就表現在「百家爭寵」
    並且各家思想迸發,思想文化百家爭鳴,這是被後世稱道的,但是既然如此,那麼為何鄧曉芒又會發出:「中國文人的劣根性就表現在『百家爭鳴』。」的感慨呢? 鄧曉芒批判劉小楓 鄧曉芒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說劉小楓:「我所痛心的是,劉小楓身上那種中國文人的劣根性!」
  • 和鄧曉芒老師談心中國哲學
    鄧曉芒老師作為近日哲學權威,在學術界是很少有學者敢與他商榷的。過去我們看見到的學術論證是:中國沒有哲學。中國的這個不是哲學,那一個不是哲學。這樣的學術論斷很武斷,但也很容易被推翻。鄧曉芒老師另闢路徑:先承認中國哲學,再以西方哲學史方法論的高度和純粹標準,批判中國哲學。中國哲學中的反語言傾向,中國哲學對語言採取的一種輕視和不信任態度,只把語言當成工具,從來沒有把語言當成世界的本體,中國哲學的語言立場使得語言在名實關係中走向詩化,忽視概念思辨,缺乏個體生存動力的追求,與西方哲學的邏各斯有本質不同。
  • 鄧曉芒:與新儒家論戰30年,儒家最大的問題是偽善,「以理殺人」(3)
    多年後有次裝修房子,年輕的工人往鋁合金框裡裝窗紗,怎麼都弄不好,鄧曉芒很老到地在旁指點:「搞一個棍子,把那個紗卷在棍子上面,這樣一推過去,不是很平展嗎?」農活的勞碌驅散不了鄧曉芒青春的迷惘。狂熱的時代氛圍,也影響著他和同時代的知青們。「當年把那看作是一種理想,要為之獻身的!」鄧曉芒回憶說。
  • 闡舊輔新丨鄧曉芒:哲學是拿命活出來的
    鄧曉芒1978年在水電安裝公司搞搬運的時候,曾給李澤厚寫過一封18000字的信,批評李以前的一篇美學文章,李很客氣地給他回了信。後來兩人還見過面。鄧曉芒說:「李澤厚在80年代影響很大。他的書都是經典,是案頭書。《批判哲學的批判》講康德哲學,哲學系學生都要看的。中文系的和搞美學的都必看《美的歷程》。
  • 鄧曉芒:啟蒙的自我進化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儘管如此,他的課還是受到學生的熱捧,開學時,課堂總是人滿為患,不僅有校外的學生、老師來聽,甚至把書商也吸引過來了;但學期結束時,耐心耗盡,「能留下二、三十個人就算不錯的成績」。  鄧曉芒的學生蘇德超教授在武漢大學也教康德哲學,把句讀的教學方式接續了下來,不過,句讀只佔整個課程的三分之一。
  • 鄧曉芒:論中國傳統文化的現象學還原
    鄧曉芒:論中國傳統文化的現象學還原 2017年07月11日 14:51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鄧曉芒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鄧曉芒:哲學能讓人內心安寧
    因為主題是「哲學」,採訪對象是中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批評家鄧曉芒。    然而,當他用溫和質樸的語言講述48年前那個上山下鄉的知青,如何為了成為一個「有預見性、有判斷力、能行動的男子漢」,用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笨辦法走進了哲學的殿堂時,哲學變得有血有肉有溫度,並跟一個人的一生如此血肉相連。
  • 一個病態的靈魂,一段滄桑的歷程,我永遠的文字情人——杜拉斯
    瑪格麗特·杜拉斯——一個享譽世界的名字,一個偉大的另類作家。她出生越南,成名於法國,扭曲的家庭環境,乖戾放蕩的性格,一個妓女肉體之愛的外衣下藏著的是一個良心作家熾熱的靈魂。這份熱愛與堅持常被人們所忽略,他們更願意相信杜拉斯是一個天生的作家,一個為寫作而生的傳奇女性。杜拉斯在寫作上的瘋癲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她可以整日把關在房間裡,忘我地寫作,即使在老年已經無法打字的情況下,靠著自己的口述,和揚的幫助下,創作出文學奇葩——《情人》。
  • 易中天說鄧曉芒是中國唯一的哲學家,太誇張,誰是真正的哲學家呢
    易中天說:「鄧曉芒教授在我心目中,不客氣的說是中國唯一的哲學家,他是唯一,不是之一,在我心目中,不代表別人。」易中天把鄧曉芒說成是中國唯一的哲學家,太誇張不著調,真不知道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的。鄧曉芒是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德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德國哲學,亦研究美學、文化心理學、中西文化比較等,創立「新實踐美學」和「新批判主義」。鄧曉芒在哲學上最大的貢獻就是翻譯,主要是康德的《三大批 判》《實用人類學》《自然科學的形上學基礎》。鄧曉芒連哲學家都算不上,更不要說什麼唯一了。
  • 走進真實的杜拉斯!作為法國最著名女作家,還是忠實的共產主義者
    你只要對杜拉斯稍加了解,就會知道她不僅是一位在文壇上呼風喚雨的作家,還是一位擁有不少風流韻事的另類女性。但作為一位良心作家,杜拉斯並不只簡單停留在個人單純的文學世界或是男女之情,相反她始終鍾情於政治活動,並是一位忠實的共產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