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的情緒傳播——以自媒體「咪蒙」為例

2020-12-05 騰訊網

  導語

  在川普當選總統和英國脫歐後,「後真相」(post-truth)成為2016年年度熱詞。牛津大學對此詞的解釋是:相對於客觀事實的陳述,民意更容易受情感和個人信仰的影響。這意味著,事實本身的重要性下降,公眾更傾向於憑藉自己的情感經驗和自身的觀點看法對事件作出評判。

  本文選取典型自媒體平臺咪蒙作為研究對象,為了了解其情緒傳播的現狀,自2017年12月16日至12月25日共計10天,筆者查閱大量文獻,瀏覽咪蒙的微信訂閱號和新浪微博帳號,根據其2017年所有微信頭條文章的標題進行內容分析,統計其文章的閱讀、點讚數,並在大數據平臺上查找其傳播效果數據。根據筆者的數據統計和文本閱讀,對咪蒙的情緒傳播特點、效果進行歸納,並闡述由此引發的思考。

  1

  咪蒙是誰

  創始人馬凌曾在《南方都市報》工作過12年,在經歷紙媒的黃金時代後轉型為自媒體人。咪蒙的文章風格偏激、言語直接且「粗暴」,在2016年一年內因風格偏激引發過八次輿論爭議。但它深受廣告主的青睞,廣告報價高居自媒體首位。

  2

  推送頭條內容分類

  根據文章的題材和內容,咪蒙的文章大致可被分為四類——情感故事類、個人宣傳類、徵集類、社會熱點評論類。

  情感故事類主要由一段段短小的個人經歷組成,沒有時效性,語氣相對溫和,結構多為「總—分—總」,即「人生感悟+經歷+總結與重申」。個人宣傳類即為對公司薪水高、福利好等特徵的宣傳。作為互動性極強的自媒體平臺,咪蒙注重UGC的生產,不定時地向訂閱用戶發出有獎徵集,並將徵集到的各種故事寫進文章中。社會熱點評論類文章體現了創始人馬凌「跟熱點是公號寫作的首要原則」的觀點,按照符合訂閱號產品風格的標準選取社會新聞進行情緒化點評。此類文章雖數量不多,但影響力極大,傳播範圍廣,也使咪蒙成為自媒體時代的「意見領袖」之一。

  3

  內容的情緒特徵

  作為一個較為前衛的自媒體平臺,與其他同類訂閱號相同,咪蒙的文章偏向娛樂化,整體情緒較為積極,成為讀者茶餘飯後的消遣。在新浪微博的大數據平臺「微指數」中,網民對咪蒙的印象關鍵詞分布如下圖所示。

  而咪蒙作為擁有約1400萬粉絲、百萬級閱讀量的「現象級公號」,也必然存在其個性——「毒雞湯」第一人。馬凌在接受採訪時曾提到,「什麼樣的(文章)的閱讀量高?」咪蒙說,「熱點、金錢、性、暴力。」數據顯示,讀者並不僅是簡單地打開了這些文章,還對它們有更多的感情投入。新浪微博所展現的「關鍵詞雲」中,也不難看到「5萬」「加薪」「月薪」「衝突」等詞彙,這些特徵無疑都與咪蒙的高關注度、強傳播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為了分析咪蒙文章的情緒特徵,筆者選取2017年(至12月20日為止)其頭條文章標題共計204個樣本進行內容分析,統計出現的高頻詞彙、語態語氣,歸納出其情緒傳播的主要特徵。本文選取所佔比重大、影響力大的兩個文章種類——情感故事類和社會熱點評論類進行分析。

  1.情感故事類

  由於該公號85%的訂閱者為女性,後臺留言主要來自於大學生、剛畢業的白領以及家庭主婦,也是微信女性用戶收藏文章最多的公眾號,[5]咪蒙有鮮明的女性觀點,主張女性經濟和人格獨立。根據受眾特徵,情感故事類的文章貼近讀者的生活,容易引起情感共鳴。在「後真相」的浪潮中,這種情感共鳴進一步升華為高認可度。

  根據筆者的標題文本分析,情感故事類的文章大致有以下三個特徵:物質化、情感化、激烈表達化。

  1.1物質化

  在情感故事類共計163篇文章標題中,「錢」字共出現過9次,除去與「錢」共同出現的情況,「薪」字單獨出現過7次,「萬」單獨出現過3次。

  不難看出,咪蒙對金錢等物質化的評價趨於正面,並且形式十分直截了當。在標題中使用「錢」「薪」「萬」等字詞,表達出對高收入等外在物質條件的嚮往,而這種嚮往迎合了當今社會較為看重收入、社會地位等方面的評價體系,一種對「成功」的單一化定義,以及人們對外在物質條件的渴求。

  除此之外,咪蒙還抓住了女性在如今的社會中仍然在職場、家庭中處於較為弱勢地位的特徵,多以女性化的口吻描述,旨在告訴女性讀者,每位女性都有與男性平起平坐、追逐夢想、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權利,這無形中透露出淺顯的女性主義的影子。這種帶有反抗命運性質的「雞湯」文章,往往會直擊在家庭和職場中屢屢碰壁、不受重視的女性的內心深處,激勵她們重燃對生活的希望,甚至對文中的女性角色產生崇拜與信仰,從而對文章內容產生強烈的同感。

  1.2情感化

  咪蒙的文章另一大特色便是情感化的表達。在163個標題樣本中,「愛」字出現共計20次,「情」「想」「婚」則分別單獨出現2次、2次和9次,四個關鍵詞共計出現33次,佔總數的22.70%。

  愛情、友情、婚姻等話題一直是女性十分關注的,而且與外在物質條件相比,女性群體對各類情感的訴求更為強烈——對單身和孤獨的恐懼、傷感,對美好的愛情和友情的憧憬與嚮往,對婚姻的未知和擔憂,對逼婚、「剩女」等現象的焦慮和反感。咪蒙的文章抓住了受眾的情感訴求,以「知心大姐」的形象為讀者出謀劃策,或者從不同角度進行安慰。這些內容成功地撫慰了讀者或傷感、或焦慮的內心,引起強大的情感共鳴。

  1.3激烈表達化

  除了內容方面的物質化和情感化,咪蒙的文章在表達方式上也有其特色。與一般的文學作品不同,該公號從標題到內容都偏向於使用較為激烈的表達方式,如多使用質問性語句(如反問、疑問、祈使句,語氣咄咄逼人)、感嘆句、低俗語言(比如不文明用語、情色詞彙等)、重複或疊字等表述方法。在標題文本分析中,有以上表達特徵的共計50個,佔整體的30.67%。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低俗語言,共19次,其次是質問性語句14次,感嘆句、重複/疊字分別為10次和7次。

  相比於以陳述語氣冷靜分析、娓娓道來的文章,咪蒙的情緒化表達方式更能放大讀者的情緒,讓讀者在理性與感性的博弈中選擇後者。經過放大的情緒往往會使讀者忽略文章內容中一切事實引用和邏輯分析上的漏洞,失去理智思考與質疑的能力,使情感主導價值判斷的標準,從而得出較為衝動的認可性結論。

  用女性化的口吻敘述情感類的話題,用較為激烈的語言表達方式直截了當地表明對外在物質條件的追求,咪蒙用感性上的偏激,來操縱缺乏安全感和自我認知的女性,讓她們看了文章後覺得自己「睿智」、「漂亮」、「有力量」[6]。咪蒙找到了其主要受眾——新時代女性的「痛點」,抓住其所迷茫、所擔憂、所憧憬的共性話題作為寫作內容和主題,以情感共鳴的方式吸引大量受眾。

  2.社會熱點評論

  除了常規的「雞湯類」文章,咪蒙也會緊跟社會熱點事件(分為社會新聞與娛樂新聞兩大類),選取符合其受眾定位的社會新聞進行即時的評論(一般事發當天即可推出)。這類文章雖然數目不多,但由於內容的時新性和衝突性,傳播範圍比情感故事類文章更為廣泛,成為社會公眾熱議的話題。其中幾篇文章(如《你嫌性教育太早,強姦犯不會嫌你孩子太小》、《攜程親子園事件:我親手把孩子交給了禽獸》、《劉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兇手,但誰來制裁人性》)甚至被《新京報》、《人民網》等傳統主流媒體點評,熱度數日不減。

  在題材選擇方面,咪蒙延續了一貫的風格。在自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20日共計17篇社會熱點評論中,9篇與孩子有關,6篇與性有關,2篇與財富有關;有3篇則與娛樂圈新聞有關,而這與其受眾的定位也較為相符。除此之外,此類文章標題共有6篇使用「熱點+冒號」的構成法,使讀者對所評論的新聞事件一目了然;標題敘述多採用第一人稱,為讀者帶來一種「代入感」,無形中強化了新聞內容的接近性——只有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內容才會得到受眾的注意。

  由此可見,不論是情感故事類還是社會熱點評論類的文章,咪蒙的選題、寫作手法、文章風格皆是有跡可循。馬一木評價這些文章為「比較直覺型的即興寫作」,即絕大多數的價值判斷都是基於個人經歷與社會經驗,並沒有實際的調查研究數據和結果支撐。若褪去情感的宣洩和煽動只看內容本身,邏輯漏洞就會顯露出來,很多結論也根本無法成立。

  3.社會熱點評論案例對比分析

  為了更好地展現咪蒙社會熱點評論類文章的風格,筆者選取咪蒙和《新京報》對於同一新聞事件——「劉鑫江歌案」的兩篇評論進行內容分析,從事實引用、關鍵詞分析、語態語氣、傳播效果等角度進行對比,從而凸顯兩者在寫作手法、論述方法上的差異。

  在《新京報》2017年11月13日發表的《江歌案:先分清道義和法律責任》的評論中,作者劉志權教授在全文(1208字)採用陳述語氣,無任何疑問、反問、詰問與感嘆句。文章採用第三人稱敘述,僅出現5次「我們」。從關鍵詞角度來看,全文出現「法律」二字共10次,「司法」1次。事實引用376個字,佔全文的31.13%,且所引用的事實均是事件中的必不可少的核心事實,即刪去後會影響事件敘述的完整性。在發出後,該篇文章被騰訊網、網易新聞、搜狐新聞、鳳凰網等媒體轉載,但中青報網站上的點讚數停留在45個。

  在咪蒙2017年11月14日發表的《劉鑫江歌案: 法律可以制裁兇手,但誰來制裁人性?》一文中,出現11個問句、8個感嘆句和20個省略號。第一人稱「我」出現18次,第二人稱「你」出現13次,「法律」一詞出現2次。全文事實引用共1300個字,佔全文的47.82%;其中與案件本身有關的核心事實314個字,只佔全文的11.55%,後續事實(如劉鑫與江母的爭吵)和非必要細節(如劉鑫回家過年、燙髮染髮、買包、穿鮮豔的運動褲等等)則佔到36.28%。除此之外,全文還出現數次粗俗語言表達(如「混蛋」),文末還有對請願劉世峰死刑的號召和籤名連結。該文章被發出後迅速在朋友圈病毒式擴散,最終達到了閱讀、點讚量均在10萬以上的傳播效果。騰訊網、搜狐新聞、新京報等主流媒體紛紛發表評論指責咪蒙的觀點,網絡輿論被點燃數日,熱度不減。

  相比於《新京報》的評論,咪蒙的文章主觀性過強,語言偏激且具有一定煽動性。她描述大量非必要細節,通過對事實的刻意挑選,「用」事實說話而非「讓」事實說話,從而達到說服讀者的目的。這些看似果斷的言論往往是缺乏事實依據的情況下發出的,憑藉著看似真實的臆斷挑動社會中的偏見。咪蒙的文章從新聞作品評析的角度上看無疑是不符合評論的基本要求的。有學者「後真相」時代的此類新聞作品稱為「第三種現實」。第三種現實具有強佔話語、輕視真相、崇拜戲謔、放大碎片信息等特徵,它將新聞信息的傳者和受眾,捲入藉助事實建構情緒和解讀情緒的場域之中。

  4

  反思:「後真相」時代對傳統媒體的挑戰

  網際網路的去中心化實現了公眾的廣泛賦權,「媒體」一詞的標準有所降低——所謂的「媒體」傳播的不一定是新聞,也可以是信息。傳統意義上的「把關人」角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信息未經過審核便從個體直接流入個體,挑戰者傳統媒體的公信力進而社會共識的形成。

  如咪蒙一般的自媒體憑藉強大的受眾群體在當今社會的輿論場同樣享有很高的話語權,雖在權威性、內容質量與深度方面遠不及傳統新聞媒體,但在「注意力」方面已經可與傳統媒體(或網絡媒體)分庭抗禮。網民依賴著圈子獲取信息和分享觀點,更享受不受傳統主流媒體約束的空間,擬態環境來源於網民自我選擇後的圈子中。在信息爆炸的網絡傳播時代,注意力成為稀缺的生產要素,成為受眾獲取信息的前提條件。長此以往,咪蒙類的自媒體會逐漸成長為網絡社會的「意見領袖」,對傳統媒體帶來極大的衝擊——這種衝擊由公眾主導,也由市場主導。懂得抓取眼球的媒體越來越嫻熟地引導輿論,獲取大量的注意力;而以嚴肅、事實為宗旨的傳統媒體所發布的新聞不能讓人們得到情緒的宣洩和情感上的共鳴,個性化強烈的網民希望獲得與傳統媒體所不同的信息,一旦獲得,這部分人更願意相信非主流的訊息才是真實的。

  參考文獻:

  1. 房玉婷. 「後真相」時代下的輿論引導思考. 傳播與版權. 2017年第7期

  2. 張夢寧 楊瑞瑞. 「後真相」時代對傳統媒體的挑戰. 傳媒觀察. 60

  3. 江作蘇 黃欣欣. 第三種現實:「後真相時代」的媒介倫理悖論. 傳媒觀察. 2017-04

  4. 靳錦. 咪蒙:網紅,病人,潮水的一種方向. GQ實驗室. 2017.3.13

  作者提問:

  你是否關注了公眾號「咪蒙」呢?

  你怎樣評價她的諸多「爆款文」?

  咪蒙的寫作和營銷方式,對當今中國網際網路社會有什麼影響和啟迪?

  指導老師:肖珺

  文案:王韻

  編輯:邵一帆

  排版:王韻

  王韻

  理性的利己主義者

相關焦點

  • 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如何重塑話語權?
    後真相在當今中國社交媒體傳播的實踐場域下,具有了非理性和情緒化色彩,網民顯露出情感認同宣洩,忽視和缺乏對事實真假的考證,不以事實為依據,主觀化自我表達,形成認知偏執,形成了新的輿情生態景觀。後真相輿情事件中網民的情緒宣洩值得警惕和反思,今天我們的新聞媒體如何重塑公信力,如何引導民間輿論場,讓民眾回歸理性與真實。
  • 後真相時代自媒體言論亂象及規範
    【摘要】在後真相時代,越來越多的訴諸情感以獲得流量的自媒體營銷號為了吸引眼球,發表一些故意製造矛盾、煽動網民情緒的內容,對社會產生消極影響。因此,對於自媒體大號的失當網絡言論必須加以規範管理,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同時,努力提高公眾的媒介素養和共情能力,多方合力營造更加清朗的網絡環境。
  • 咪蒙系全網被封,傳播負能量的自媒體開始風聲鶴唳 了
    因為文章煽動情緒,挑戰社會禁忌問題,而內容卻是虛構杜撰的。隨後騰訊以違反《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為由,讓咪蒙公眾號禁言兩個月。接下來咪蒙被迫關停微博。2月21日,咪蒙以及才華有限青年的微信公眾號均顯示「該帳號已自主註銷,停止使用」。於此同時咪蒙在頭條號、鳳凰網等網際網路平臺上的帳號也被禁言查封。
  • 「後真相」時代的受眾心理與媒體策略
    特別是這些以虛構故事和植入觀點為主要原料的內容,其轉載和閱讀率都遠高於那些傳統媒體專業化生產的新聞報導。比如像咪蒙、Papi醬等一些自媒體「網紅」,她們生產出「爆款」內容的能力令人驚嘆。也許,正如後真相概念給我們帶來的提示,這些新興內容生產者所掌握的,正是在全新的媒介消費場景中,受眾心理需求從事實偏好向價值偏好的轉移。
  • 自媒體時代社會風尚引導問題研究
    這反映了一些自媒體,一味追求點擊量而打造「爆款文章」,不負責任地販賣焦慮,傳播喪文化,騙取流量,賺得盆滿缽滿,坐擁大量粉絲而不珍惜手中的話語權,為社會大眾引導錯誤的價值觀,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咪矇事件」的本質可以定義為違背媒體良心、唯流量是從的精神傳銷。
  • 社交媒體中情緒傳播與事實傳播的關係
    本文以該事件為例,分析在新浪微博這一社交媒體平臺上,情緒傳播與事實傳播之間的關係,並由此得出應對策略,即強化個體公共輿論意識、重塑網絡場域意見領袖及建立官方審核機制。 本文抽取10月28日至11月3日每天傳播頂峰的五個關鍵傳播路徑,共35條微博樣本的熱門評論中評論數最多的前10位作為評論樣本,得到樣本340條(環球資訊微博關閉評論): 10月28日:熱門評論的情緒分布中有祈禱悲傷21條、憤怒譴責9條、質疑/真相8條。筆者瀏覽五個主流媒體的全部評論,多數網民在事故發生後表現了對事故受難者的同情和悲痛。
  • 辛巴事件:後真相時代,小心裹挾情緒的偽正義
    辛巴事件:後真相時代,小心裹挾情緒的偽正義 來源:搜狐網 • 2020-12-16 22:22:58 「後真相」
  • 咪蒙澄清爭議,青年大院被安排,自媒體還會變好嗎?
    27日,咪蒙在微信朋友圈發布聲明,稱公眾號「青年大院」及其矩陣號與咪蒙公司及其本人沒有任何從屬、股權關係。咪蒙表示,近日有部分自媒體在討論「青年大院」及其矩陣號「姨母來了」「地球上所有的夜晚」等,稱其來自咪蒙團隊,這些言論與事實嚴重不符,已構成侵權。
  • 後真相時代下機構媒體應對策略研究
    反而在撰寫新聞內容的過程中大量運用修辭手法,製造各種新聞噱頭,截取事件本源的部分片段進行誇大,選取最具吸引力的部分進行傳播,這無疑會造成新聞的「失實」。「後真相」其實是社會分化和社會焦慮下的產物,每當出現醫患、師生和警民矛盾等事件時,社交媒體上很多人其實不完全是就事論事,而是基於他們的日常生活體驗「遷移」於此,進行簡單的情緒宣洩,從對事實的爭論轉變為情感的困鬥[4]。
  • 淺析新媒體環境下自媒體所面臨的角色期待
    摘 要:近年來,新媒體憑藉其交互性強、易操作等特點,贏得了越來越多用戶的青睞,自媒體發展繁榮。同時,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大環境下,一些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倫理問題也逐漸進入到公眾視野中。以「咪蒙」為代表的一批自媒體在2017年年末針對江歌案發布了推送,掀起輿論狂潮,引發社會思考。
  • 淺析自媒體時代大眾傳播的輿論拐點作用
    巴菲特說,只有等退潮後,才能看見究竟是誰在裸泳。不到事情發展的最後一刻,無人可知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現代傳播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即時傳播成為可能,碎片化傳播日益成為人們傳播信息時的主流模式,「一吐為快」的傳播心理,促使信息發布者將未加核實的消息傳播出去,事實被肢解開來,很難呈現事情的所有真實面目。
  • 對微博「快手化」自媒體的現狀分析——以「土味老爹」為例
    因而出現了一系列「快手化」自媒體,它們從快手平臺上搬運短視頻內容,以此吸引粉絲,並且在其中產生了許多值得研究的傳播現象。筆者選取了其中最火熱的博主「土味老爹」,探究微博「快手化」自媒體火熱的原因。同一時間段內,「土味老爹」的熱度值甚至超過了咪蒙,與王尼瑪也相差無幾。與之比對的幾家微博自媒體其實成名已久,早是頗有分量的「大V」,「土味老爹」在搜索熱度上與之相比並沒有遜色太多。而且結合圖二來看,其峰值一度達到了9.27的數值,這個數值已經高過絕多數的同類型微博帳號(娛樂類自媒體),可見「土味老爹」在微博端的火熱。
  • 「後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
    摘要:2016 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定為年度關鍵詞,這個詞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後真相"的定義為"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而在如今的"後真相"時代,我們正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對待新聞:表達情緒,忽略事實。
  • 倒下一個咪蒙,千千萬萬的咪蒙在被扼殺的路上歡呼!
    《咪蒙都不做新媒體了,你還在做新媒體嗎?》《咪蒙註銷帳號,是業務轉型還是被迫自保?》《咪蒙大號自主註銷,新媒體寒冬將至?》《咪蒙、才華有限青年帳號被註銷,內容創業者有哪些坑一定要避開?》討伐咪蒙的聲音也越來越響亮,萬千自媒體同行似乎對咪蒙的怨恨積攢已久,恰逢此時,一下子爆發了出來。甚至有人懷著幸災樂禍、大快人心的心情在慶祝。那麼我想問一個問題,咪蒙被關,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 「後真相時代」,在轉變敘事策略中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
    摘 要:本文從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的雙重分析視角入手,嘗試闡述「後真相時代」這一概念的建構演化過程,並從觀念指導、創作方式、傳播手段三個層面進行批判性審視。在此基礎上,以中國軍網《盛大閱兵式 我是排頭兵》系列報導為例,探討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的敘事策略。
  • 「咪蒙」微信公眾號永久關停:自媒體不是為所欲為的自由媒體
    2月21日,咪蒙微信公眾號顯示,該帳號已註銷。隨後,多個自媒體平臺也陸續宣布,永久關閉「咪蒙」「才華有限青年」帳號。而此前的2月1日,咪蒙曾在微博宣布,咪蒙微信公眾號停更2個月、咪蒙微博永久關停。從坐擁一千五百萬粉絲的超級大號到一夜之間遭到各大平臺的全面封殺,咪蒙的覆滅之路看似突然,實則必然。一旦選錯了方向,走得再遠也只是背道而馳罷了,《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也不過是扎爆輪胎的最後一顆釘子。自媒體並不是為所欲為的自由媒體。1789年《人權宣言》第4條寫著,「自由即有權做一切無害於他人的任何事情。」
  • 《後真相時代》討論的是「後真相」還是「真相」?
    說得再明白點,本書根本無意於討論什麼「後真相時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或許,這口鍋,不該讓本書的作者來背。實際上,本書原標題的意思是我們所看到的現實,是由多個部分組成的,因此是可以被操縱的。所以,本書更應該被翻譯為「真相」,而不是「後真相」。何謂「後真相」?
  • 走向傳播深處:「後真相時代」思潮的哲學檢討
    從哲學深度剖析其可能性後果,多少能遏制以新聞傳播學領域為甚的非理性的狂奔。「後真相時代」思潮是非理性要素的沉渣泛起、政治「異象」的興風作浪、媒介傳播的推波助瀾。推動「後真相時代」思潮中「政治」不斷偏離本性而淪落為「私域」和「私利」的權力工具的,是政治上的種種類型的民粹主義力量。新聞傳播領域對「後真相時代」思潮的推波助瀾,其思想深處是相對主義、唯心主義和實用主義作祟。
  • 自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意識形態傳播方式的兩個轉變
    [1]Web3.0時代,依託黨媒為核心的主流媒體構建的官方輿論場依然承擔著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職責,而微博、微信、博客、論壇和視頻網站等自媒體組成的民間輿論場具有非權威性、非制度化、零散化的特徵,匯聚著形式多樣的社會思潮和價值觀,極易搞混人們的思想,消解官方輿論場的傳播效力。
  • 咪蒙的文章是非虛構寫作作品嗎?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關於「非虛構寫作」的相關內容,非虛構寫作是近幾年新傳考研的熱門話題,自從2019年咪蒙旗下的公眾號發了一篇《一個出生寒門的狀元之死》,一經發布,就達到了十萬加,同時也引起了人們的爭議。有網友發現文章的時間、人物和事件無法對應起來,隨後,咪蒙為自己開脫稱該文是非虛構寫作,而非新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