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開始尚未發現自己與那個時代失去了連接。 因為在幾乎已經一無所有的現實中存在的我們,依然奇蹟般的還有與生俱來的能力感受到古已有之的美好。
幾乎僅僅只是通過文字的力量。
很多年前初讀《紅樓夢》裡最美的篇章之一,湘雲在寶玉的生日宴上喝醉後被發現。便已經覺得,如果她只是「臥於山石僻處一個石凳子上,業經香夢沉酣,四面芍藥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鬧穰穰的圍著他,又用鮫帕包了一包芍藥花瓣枕著」那也僅僅只是看上去很美的圖畫,但是,當眾人「上來推喚挽扶」時,「湘雲口內猶作睡語說酒令,唧唧嘟嘟說:泉香而酒冽,玉碗盛來琥珀光,直飲到梅梢月上,醉扶歸,卻為宜會親友。」——足以讓人擊節稱好了。
憨湘雲醉眠芍藥裀(戴郭邦/繪 圖片來自網絡)
但是,我還是忽略了那天晚上,襲人、晴雯,麝月,秋紋四個人,每人五錢銀子,芳宮,碧痕,小燕,四兒四個人,每人三錢銀子,共湊了三兩二錢銀子給寶玉準備的夜宴,裝著那四十碟「山南海北,中原外國,或幹或鮮,或水或陸,天下所有的酒饌果菜」的「皆是一色白粉定窯的,不過只有小茶碟大。」這種美。
那時心裡其實也是沒有概念的。
文字為貧瘠的土壤提供了最大的想像空間,創造了最出類拔萃的浪漫。呈現一切,也掩蓋了一切。
然後,漸漸不滿足於只有別人的文字和我們自己的想像。
美也因為思念開始真實生長蔓延。
在某一個出人意料的時空綻放。
第一次到淺草,夜間在雷門側邊的小巷裡散步,氤氳的氣息中,聞出了當時一個朋友剛根據古代的香方合出的「漢建寧宮中香」的氣息。而這個香,在淺草寺的佛臺前,靜靜燃了千年——突然擁有,才意識到了曾經的失去。而日常生活終於在呼吸之間,找到了過去。
然後在回答別人「在日本文化中所看到的中國文化到底是什麼?」這樣的問題時,開始喜歡用一個比喻:是松脂包裹著的蝴蝶的翅膀。我們能清楚地看到很多的中國文化細節,讓人內心奔騰而澎湃。那已經是一塊琥珀了,不再是中國文化本身。但是,重新拾得,依然讓人會有一種玉碗盛來琥珀光的喜悅。也對於這種喜悅的貪戀,並不會讓人真的樂而忘返,最終,我們需要的,是歸來。
其實已經開始感覺到這種「歸來」,以潤物細無聲的姿態。
一直以來,最喜歡的禮物,是她們每次去日本都會很貼心的帶來各地的果子,讓一個日常的煎茶課堂,華麗呈現出「沒有一次吃到重複的果子」的美好狀態。
京手鞠來自京都四條果匠清閒院
名古屋納屋橋饅頭萬松庵秋之慄入銘菓
之後,上了果子課的她們,也各自製作出精美的適合茶課品嘗的果子。也可以用在自己的茶會上了。
也知道果子應該只是一個開始,所有那些琥珀光映照之處的迴響,最後都會成為在這塊土地上重生的美。這也是在教授點炭之法時,收到社中張蓉帶來的她自己炮製的『二蘇舊局』香丸時的感受。
「二蘇舊局」是一款託名蘇軾、蘇轍兄弟的香品,合香法出自陳雲居先生的《燕居香語》,幹茉莉花瓣包裹著由沉香、檀香、乳香、琥珀、蜂蜜煉成的香丸,埋在煮水的炭灰之中爇,香氣與水汽融合出冬日暖陽陌上飛花的氣韻。
又收到竹嶼山房寄來的名為「閒庭清秋」香膏,是他回憶起初秋時節自己家庭院文殊蘭、夜木香與茉莉花開的時混合的香氣,按照中國古典煉香之法製作的。夜色裡,那種帶著一點複雜的情緒的香氣氤氳開來,外表依然冷靜,內心開始雀躍,這種略帶一點不甚分明的遺世獨立,讓人心生喜歡。
社中翠之為發表茶會給同門準備了錫制的梅花香插,有一種孤寒待雪的古典美感。一定要在下雪時用它點線香,心裡這麼想著。當然是有點慚愧的,「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傳統文化講回報,價值總要比受贈的大得多,並非指物質本身,而是依此達到可以心心相應的精神上的契合。
年末日本煎茶會,一般稱為「歲末忘年茶會」。同道中人歡聚,除舊迎新。
日本歲末煎茶會,以爐煮水,頗有古風的茶旗上書寫「通仙」二字,隱含著一段煎茶道的往事:日本煎茶道史上,最早有確鑿證據推行煎茶道的人物,賣茶翁高遊外,六十一歲時,在京都東山建通仙亭,亭前竹筒上寫著「百兩不嫌多,半文不嫌少,白喝也可以,只是不倒找」開始的「既不是僧侶,也不是道家,更不是儒家」把世俗的世界與僧侶的世界同時拋在身後的茶道修行。
為社中舉辦兩場發表茶會恰好逢年末,分別取名「鶴鳴」、「暖寒」。
前者取自《詩經·小雅·鶴鳴之什》「鶴鳴於九天,聲聞於野,魚在於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這也是我在學習煎茶道的過程,在心中反覆浮現的意象,這種感受,已經可以有人心心相映,是最大的快樂。
| 鶴鳴茶會
| 掛軸:松鶴延年
| 盛物:不老富貴松、芍藥
正客定:百柿如意百合、靈芝、柿子
果子:冬之風物翠之製作
後者則取自唐末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書中記載,長安富戶王元寶令人在路口掃雪迎賓,「具酒炙宴樂之,為暖寒之會」。白居易也有詩《戲和賈常州醉中二絕句》「越調管吹留客曲,吳吟詩送暖寒杯。」的詩句。所以,點炭、烘番薯、烤慄子,作暖寒之會。
| 暖寒茶會
| 掛軸: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 萬軍書
| 盛物:仙客長春 玫瑰、水仙
正客定:高士清友 蘭、佛手柑、靈芝
翠釧果子:雪中火,讓人想在雪中嘯歌
以往總是不能理解司馬遷《刺客列傳》中每一個人,都扎紮實實在用生命在回報一場禮遇:豫讓的漆身吞炭也如是,專諸的擘魚出刃也如是,聶政皮面決眼也如是,荊柯的圖窮匕現也如是——以前只是當傳奇看,現在覺得這就是中國人對禮的最深沉的體悟,所以才會說「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曾經差點相信,舊的一切都會被永遠的拋諸腦後,事實卻是,時代的列車越往前走,我們越會對從前念念不忘。不是一味的復古而忘記身處的時代,那些古老的,在任何時代都不失美好的物品,即便一時於眼前消失,也會一直存在於我們的內心,在適當的時候,為我們重新帶來,充滿智慧與詩意的生活。
攝影:原自、胡新亮
◎本文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及《三聯·節氣》所有
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專注傳統文化
倡導生活美學
下載閱讀IPAD電子雜誌 請移步App Store或安卓商城 搜索「三聯生活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