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柳體,書法家王炯智對它的理解

2021-01-19 北京瀟龍影視

柳體是指唐朝最後一位大書法家、楷書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權( 778-865 )的書法作品字的總稱。 柳體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體嚴緊。「書貴瘦硬方通神」他的楷書,較之顏體,則稍均勻瘦硬,故有「顏筋柳骨」之稱。

天津市楹聯學會會長陳偉明在王炯智先生的柳楷玄秘塔高級教程的媒體發布會上說,我們中國古代經典的字帖——《玄秘塔碑》,所體現出來的藝術成就和地位被王炯智先生稱之為「徒手的圓規」、「舞中的芭蕾」。其技術性的精準性猶如楷書技法的「格林尼治」,很多人問王炯智:柳體的根本是什麼?其神韻又在哪裡?

王炯智做了一個比較生動的比喻,「玄秘塔」好似一個製作精緻的鳥籠——細、硬、光滑、無刺、直彎有度、精準無誤、奇正相生,從動筆第一步到最後一步都不能失誤——如果用簡潔的四個字來總結,那就是 「法度森嚴」,但這同時也可能被人說成缺少書寫的隨機性,沒有迴旋餘地。這種自始至終的高度緊張感,也許正是柳體的魅力所在。

相關焦點

  • 王炯智七言古風長詩作品欣賞
    作者簡介:王炯智:1975年9月生於天津,天津書法家協會會員,2009年就讀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人物畫專業。其自幼學書法,自柳公權玄秘塔入手,後又涉獵諸體,尤精小楷;包括玄秘塔、靈飛經、十三行等晉唐經典字帖的臨習和再創造。
  • 曾國藩書法欣賞,一手「柳體」達到書法藝術美!網友:能當書法家
    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當我們談到中國的書法文化時,大家都非常的感興趣,要問大家最喜歡哪一位書法家?,接下來我們一起欣賞一下曾國藩的書法,一手「柳體」真的是寫出了書法藝術美!
  • 柳體書法的藝術魅力
    在書法界有句話叫「顏筋柳骨」,說的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蒼勁而有韻味。唐朝是書法藝術大發展的時代,湧現出一批偉大的書法家。學過書法的小夥伴們都知道,楷書是書法的基礎,練好了楷書才能進一步練習行書與草書等。
  • 柳體書法的開創者,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
    柳公權是唐代著名書法家,他是陝西人。柳公權自幼開始學習書法,青年時期就有了書法家的美譽。不過這個名號影響了他在官場中的升遷,唐穆宗知道他擅寫楷書,就封他當右拾遺侍書學士。這是一個沒有什麼實權的小官,也很難做出成績。柳公權在這個崗位上歷經三朝,可以說他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坐「冷板凳」。
  • 有人說歷朝歷代都不推行柳公權書法,學柳體發展不出書法家?
    這種說法有點奇怪,既然你說歷朝歷代都不推行柳公權的書法,那你能不能說說歷朝歷代都推行誰的書法了?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書法,他對王羲之的書法非常欣賞,也非常推崇,王羲之的書法能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今天的地位,與李世民的全力推舉不無關係。這算是歷朝歷代推薦前人書法的一例。
  • 9歲小朋友學柳體書法,斬獲全國一等獎,被稱為書法「神童」
    9歲小朋友學柳體書法,斬獲全國一等獎,被稱為書法「神童」,專家:不錯! 孩子9歲了,很多家長還在問到底能不能學習書法,適不適合的時候,有一些小朋友已經能夠寫出一手標準的楷書了,更有厲害的小朋友已經寫的非常專業了,能夠媲美專業書法家,甚至超過一些普通的書法家了。
  • 「愙齋書法」柳體書法,瘦了未必是美
    柳體書法,瘦了未必是美!柳公權結合眾多書法家之長並且融匯自己的書法風格這才有了柳體但柳體的美感重點在於「遒勁」和「結構」一位柳體書法朋友坦言即便玄秘塔碑雖相比神策軍碑略顯清瘦但依然筆筆飽滿學習柳體書法
  • 集字水準的柳體入書法國展,面對「傳統」之作,評委們妥協了?
    12屆國展柳體楷書自從第11屆國展開始,中國書協更加注重對經典、傳統書法的發掘,所以在評審中提出了「植根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多樣包容」的創作理念。從第12屆國展柳體、瘦金體作品能夠入展可以看出,中國書協對「植根傳統」的確貫得比較到位。
  • 集字水準的柳體入書法國展,面對「傳統」之作,評委們妥協了?
    從第12屆國展柳體、瘦金體作品能夠入展可以看出,中國書協對「植根傳統」的確貫得比較到位。 12屆國展上入展的這件柳體楷書,是一件純粹的、標準的柳體作品,無論結構、用筆,都不出柳公權之外。可以看出,作者對柳公權楷書研習的深入與紮實。
  • 王炯智楷書是當今書壇裡的一股「清流」,誰說柳楷已衰?大家歸來
    提到柳楷,很多書法家恐怕都會說到這樣一個點「用筆苛刻」,正是這樣的原因,才使得他們,談「柳」色變,不敢輕易觸及,以至於在某種認識上出現了偏差,很多人認為柳楷已衰,就連當代楷書大家盧中南老師都曾經說過「柳楷用筆過於苛刻」,一直以來,我們很少能夠見到精緻的柳楷作品,柳楷已衰的認識,也逐漸被鞏固,可是
  • 《書法問集》465、柳體的方筆是刻意寫出來嗎?
    現在沒有一個人寫柳體非常權威,柳公權也沒有楷書墨跡本留存,所有都只是猜測推測。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唐朝中期著名書法家、詩人。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稱「柳少師」。柳公權去世,年八十八。獲贈太子太師。
  • 這部書法集字,大神級別,柳體極品!
    平時學習書法,我非常喜歡瀏覽集字。相對於書法家原作品,集字作品對所選單字的要求更精確,選取的往往是書法原作中最優秀的字體,略去其中的敗筆字。近些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在書法領域也得到了運用,因此書法上也有受益。
  • 這書法,來自柳體,卻別有風格!
    說柳體書法以勁道、骨感、清瘦為特色,固然有些道理,但如果用「清瘦」來形容柳體,還是有些偏頗。其實,柳公權在書寫的時候,只是有瘦有厚重,變化萬千,讓書法更靈動。
  • 11歲小朋友寫柳體,瘦硬通神,讓人汗顏,專家:太板
    11歲小朋友寫柳體,瘦硬通神,讓人汗顏,專家:太板了 唐代書法家柳公權的楷書被稱為「柳體」,是中國書法史上四大楷書之一,和顏真卿、歐陽詢、趙孟頫的楷書並稱,同時柳公權還與顏真卿並稱為「顏柳」,因為顏體書法豐腴厚重,柳體楷書瘦勁硬朗,又被譽為「顏筋柳骨」。
  • 柳體楷書也能上書法全國展,作者靠運氣還是功力?
    例如:鍾繇體的、二王體的、顏真卿體的、寫經體的、敦煌遺書體的,甚至就連以前根本進不了展覽臺面的柳體,也在本次展覽上亮相,讓眾多楷書書法愛好者歡欣鼓舞。說明主辦方對楷書在書法藝術中的地位作了大調整,使楷書回歸到了應有的位置之上。
  • 著名書法家楊培義,柳體楷書字帖《唐詩》欣賞,骨力雄強瘦硬堅挺
    前言: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柳體楷書是唐代的大書法家柳公權創作的書體,他也是唐代的最後一位楷書大師。在柳公權之前已經有歐陽詢、顏真卿兩位大師,然而柳公權卻能殺出一條血路成為唐代三大楷書大家之一,也算是一種奇蹟。柳體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體嚴緊。"
  • 柳體難,難於上青天!
    撰文:何獵主— —柳體是楷書的巔峰之作,正楷歷史離不開柳公權的書法在幾千年的書法歷史長河中,唯有柳體硬氣十足,在剛強方面一枝獨秀柳公權的楷書難學,練習柳體成功的人寥寥無幾>如此難的柳體我們該怎麼去理解,怎麼去審美這種書法藝術,怎麼去吸收背後的文化,如何去傳承經典國粹。
  • 柳體書法,美得無可挑剔!
    書法是中國文化其中的一種全現形式,我們到底怎麼來評論什麼好一手好書法?每一個人的出發點與對書法的理解力不一樣,觀點自然也不一樣。而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對於書法的審美,都來源於第一眼獲取的第一印象。而事實上,真正的書法是要講究字體的美感,欣賞者的視覺舒服度,還要講究字體書法的章法與神韻,這些都缺一不可。柳體書法給人的視覺感受,是章法上的嚴謹、布局上的精確、用筆上的一絲不苟。難怪有人表示:柳體書法,美得無可挑剔!作為我們學習書法的後人,在柳公權老先生的基礎之上,我們深究其筆意,一步一步向原帖真跡靠近。
  • 他寫柳體,齊活了!
    有人說柳體難寫神、易寫刻板,甚至「出路極窄」,其實這也是因人而異,啟功臨《玄秘塔碑》堪稱典範。而在500年前的明清之際,也有一位高手,他寫得柳體,齊活了。我們來看看: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河南孟津人。
  • 為什麼說柳體楷書《陋室銘》堪稱中華書法精品?
    也正因為這樣,歷史上曾有不少書法家對《陋室銘》產生濃厚興趣,並留下關於《陋室銘》的珍貴墨跡,其中就有著名的柳體楷書《陋室銘》,如下: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柳體楷書《陋室銘》為集字帖。大家知道,柳體是書法史上的一座豐碑,因而有「顏筋柳骨」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