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幾篇關於哈佛、耶魯的書

2020-09-24 愛智求真的武旭

以柏拉圖為友,以亞里斯多德為友,更要以真理為友

近期匆匆讀了《在哈佛遇見更好的自己》一書,其從哈佛校友中挑選了9位極具代表性的中國學子,讓他們來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以及通過提升自我來成就夢想的故事。他們的講述並不局限於怎麼來到哈佛大學讀書這一方面,還包括對人生意義的思索和對成功的追求。

但通篇看下來,實在乏善可陳,內容雖然比多年前的《哈佛女孩劉亦婷》有所擴展和改進,但是始終不變的是藉助哈佛來為自己鍍一層金。從他們的總結和故事中完全感受不到世界著名學府高貴和吸引人的地方,毋寧說可以總結為「我上哈佛,我為自己代言」更合適,因為裡面不是充斥著展示自己各種實習的經歷,就是自己創業成功的各種項目,亦或者是自己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

若想感受世界名校的氣質,不妨可以閱讀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守英的《哈佛何以一流》和財新總編輯王爍的《在耶魯精進》,這兩位老妖才能讓你真正感受到世界名校的不同,以及在名校當中那些來自世界各地有趣的思想和故事。

01

美國最起初的一百廿三所學院和大學幾乎都源自基督教

它們都是基督徒為基督的目的設立的,主要是為了訓練教牧。陳宏博博士(PaulLeeTan)宣稱:在獨立戰爭之前,除了賓州大學之外,每一所在美國設立的大學,都是某些基督教教會的分會所設立的。即便是賓州大學,布道家懷特腓德(GeorgeWhitefield)亦在當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哈佛、耶魯、布朗、普林斯頓、紐約大學、西北大學,以及其它許多學校都是完全源自基督教的。哈佛是在約翰哈佛牧師捐獻金錢和書之後開始的。在哈佛大學入口的石碑上刻著這些字:在神讓我們安全抵達新英格蘭之後,我們建立家園、增加謀生技能,設立方便地點好敬拜神,也建立了市政府;緊接著我們最渴望的事情之一就是更多地學習,以惠及後代;唯恐當我們歸於塵土時,只留給眾教會一個沒有文化的職事。達特茅斯(Dartmouth)神學院是為訓練向印地安人傳教的宣教士而設立的。威廉和瑪麗(WilliamandMary)大學的建校宗旨即明言是「為傳揚基督教信仰」而創立的。1754年辦的金氏(King-s)大學,即現在的哥倫比亞大學,在其一份早年的文宣中寫道:「這所學院最主要的目標是教導和吸引兒童認識耶穌基督。」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威瑟斯龐(JohnWitherspoon)則說:「一切和基督十字架相違的學習是被咒詛的。」今天幾乎所有的學校都這麼地世俗化,很難想像它們是為榮耀神和促進基督教信仰而設立的,然而許多校園的建築物都見證了它們乃是來自基督教的根源。最近我讀到一篇論到學校校規和原則的聲明,上面說到所有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認識永生神耶穌基督,一看竟然就是哈佛的校規!想到在不知不覺中大多數的機構竟背教變節,就真覺是一件悲哀的事!(取自《如果沒有耶穌》)

02

哈佛和耶魯是私立大學

所謂私立,即其經費不由政府撥款而來。兩所大學每年的預算中,最大宗收入來自校產基金的貢獻。校產基金主要來自校友捐贈及其孳息,這至關重要。匯集各路捐贈,耶魯校產基金現管理260億美元資金,在美國大學中僅次於哈佛,名列第二。哈佛、耶魯也使用一些政府經費,主要是某些課題項目有政府資助,但所佔比例有限,且分散在大量課題裡,並不集中,對大學整體不形成影響。大學為何要有校產基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本不在有產。有產的理由,是以可永續的財務資產,創造穩定的收益,為學校教學、研究及其擴展提供資金。大學首先應有使命,由此界定教學、研究的方向與規模,催生長期資金需求規劃,倒推校產收益率目標,並形成基本制度:管理要專業化、資產配置要多元化,要追求給定收益目標下的風險最小化,治理結構要最大限度透明化。

03

像哈佛、耶魯這樣的大學,本質上是兩個共生的自治體相濡以沫的結果

一個是學術自治體,圍繞教學、研究,自由思想,切磋砥礪;一個是校友自治體,它遠不僅僅體現於校友會組織,更貫穿大學治理的主要環節,既在校董會執掌大局,又在大學、學院、講席、項目等各個層級為大學發展籌集資金,貢獻思路。深層原因則是大學與校友植根於同一基礎。校友對於母校有什麼期待?母校對於校友有什麼期待?歸根到底,就是簡單一句話:我願以母校為榮,母校願以我為榮。大學與校友之間財力、智力、能力的相互支持,無不以這最樸素的善意為基礎。聲譽是大學與校友最美好也最重要的紐帶。在一代代的傳承中,校友成就與母校聲名交相輝映,結成難解難分的聲譽共同體,滲透落實到財務支持、治理安排,成為大學獨立的核心支撐。

04

自由、包容的空氣

在哈佛,挑戰權威的場面比比皆是。《國家為什麼失敗》作者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舉辦哈佛-麻省理工學院發展經濟學講座,大名鼎鼎的阿氏在一個小時的講座中,被學生打斷四次,一位學者還與他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辯論,他一堂課下來全身是汗。大紅大紫的經濟學教授曼昆的《經濟學》課也曾遭遇70名學生有組織離開的尷尬,原因是學生們抗議他只重視增長,不重視收入分配,不正視貧困。一所大學的職責並不是教學生思考什麼,而是教學生如何思考,這就需要傾聽不同聲音,不帶偏見地衡量各種觀點,冷靜思考不同意見中是否也有公正的論點。在每個問題上,我們都應該遵循有理有據的原則,傾聽他人的不同意見,只要我們這樣做,就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沒有打不破的僵局,沒有達不成的妥協。

05

人文精神的浸染

四年本科的入學申請人數其實只佔全體學生的很少一部分,本科課程主要為藝術及理學範疇(美國不少專業課程只供本科畢業生修讀)。在1978-2008年間,所有本科生需完成七門主修以外的課程,作為核心課程的一部分;之後課程有變動,在2008年之後,所有本科生除了主修課程,還需完成八類的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它們分別是:美學與解釋性理解(Aesthetic and 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文化與信仰(Culture and Belief)、經驗與數理(Empirical andMathematical Reasoning)、倫理(Ethical Reasoning),、生命科學體系(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物理宇宙科學(Science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世界與社會(Societiesof the World)以及美國與世界(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其宗旨是使每個哈佛的畢業生接受廣博的教育,接受特定的學術專業和集中的訓練。這套知識體系的重要:它讓你接受了基本倫理和價值的教育,使你有更堅定的信念,不會被人生的挫折壓倒;讓你接受了常識性和真理性知識薰陶,使你不會那麼短視,可以走得更遠;讓你浸染了人類最普遍的人文知識,使你變得有教養;讓你接受了哲學、生命、數學、物理、倫理、世界等的全面教育,你就不會那麼單薄和有缺陷。這些基本的教育,建立了學生對人類的基本認識,而不是一種技術的、功利的認知。

06

一流教授研究一流真問題

一是選定真問題。大量的研究看上去是問題,但不一定是真問題,也不是重大問題,是過幾年就不是問題的問題。這裡的教授在選定研究問題時,是非常謹慎的,經過反覆權衡,絕不會為了錢去做。在這方面,傅高義堪稱典範。二是不受幹擾地、「神經質」地專注於一項研究。這些大牌教授一旦確認了自己所研究的大問題,就心無旁騖地追蹤下去。這一點差不多成了我所見的一流教授的共同學術品格。比如,帕金斯在完成《中國農業發展:1368-1968》時,中美還沒有建交,只能到香港去收集資料。三是不輕易相信已經給出的結論。有許多問題,我們以為是有定論的,是基本事實的東西,但這些教授不會輕易相信。他們會窮盡所有的文獻,重新審視每一種說法,掌握充分的事實,經過客觀嚴謹的分析,給出自己的結論。四是對所研究的問題刨根問底。與我們很多「大牌」學者善於給出大判斷不同,這些「大牌」教授更注重細節,善於從細節中形成獨特看法。這裡的一流教授在交談中會對細節痴迷,不輕易放過每一個旁枝末節、每一個細小現象。他們會不斷地問,不斷地跟你討論,有時候還會再回過來求證。五是小題大作。儘管是「大牌」教授,他們研究的很多問題都是從小處著手。在哈佛包括在其他美國大學的學者,沒有多少學者會在年紀輕輕時就問那些終極的大問題。這些「大牌」的出名作都是非常小的題目,比如裴宜理就以研究華北的叛亂者和革命者而立於學術界。六是好作品是寫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在哈佛,好教授都是勤於筆耕的。80多歲高齡的帕金斯教授非常嚴肅地說:「一定要寫!」我現在也越來越覺得寫和說是不一樣的!寫是要落到紙上的,是有邏輯的,是需要嚴謹思考的。不寫是不會嚴謹的,不寫你的思維會越來越僵化,不寫會越來越變成主觀主義者。七是與年輕人的代際交流。為何招博士,一些教授說,更重要的是學術交流。對教授來說,博士生的作用是開拓他的領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博士生會就一個新的領域開拓,可以幫助老師更新知識。哈佛教授非常注重和學生之間的交流。甘迺迪學院的老師不大願意莫名其妙的人去拜訪,但是非常願意和學生交流,原因就是學生能給老師充電。一流的教授,一流的學者,必定善於跟比他小的年輕人交流。

07

聚集全球最聰明的年輕腦袋

這裡的學生接受了系統而嚴謹的知識訓練。他們提問,不會問那種讓你無法回答的「大問題」,也很少有那種偏激或偏執的問題;他們非常善於傾聽,在和你交流時,能注意從交流中吸取他想要的東西。由此感覺到中美學生的一些差異。他們有一種發現的天性,相信任何一個問題沒有唯一解。與美國學生相比,在哈佛的中國學生無疑也是最優秀的,但總覺得我們的學生在質疑和另闢蹊徑上缺那麼一點。同樣是討論中國問題,西方的學生天性裡是不相信的,不會覺得這個東西有既成的答案。美國學生總能在他的知識框架下提出不一樣的看問題的角度,中國學生問的問題和思考的邏輯,總讓你有似曾相識之感。多陳述少疑問,多套路少分岔,說幾分鐘後你就明白他想說什麼,知識背景是從哪裡引出來的。這種「發現」天性的差異是怎麼導致的?可能跟中美兩國小學到中學的教育方式有關。美國的學生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一直玩著學,到大學開始灌輸系統的知識。在美國大學裡,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是非常辛苦的,一級一級往上,越往上越辛苦,訓練非常嚴格。一個人很小的時候遵照天性發展,沒有任何顧忌,進到大學以後,在靈感和天性的基礎上開始進行嚴格的訓練;再往上,比如說要讀博士就要受更嚴格的訓練。反觀我們的教育,孩子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就是做題、考試,基礎訓練是嚴格了,但「發現」和靈感被磨滅了。

相關焦點

  • 哈佛耶魯等美國名校爭辦色情雜誌 書商擬出書(圖)
    哈佛耶魯等美國名校爭辦色情雜誌書商擬出書(圖) 2007年03月05日 14: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 嗜書而睡的小書蟲們:耶魯大學圖書館小記
    耶魯在康州的小城紐哈芬,可以說紐哈芬就是依傍耶魯而生的城市。在美國的大學中,耶魯可謂一個建築的博物館。置身耶魯,恍然間感覺到了歐洲中世紀某一個小城,到處是哥德式的尖頂建築和英國喬治王朝時期的建築。哈佛是整齊的哈佛紅,普林斯頓則有著一座座歐洲式小的古堡,很少像耶魯那樣密集的哥特建築。
  • 女兒被哈佛耶魯同時錄取,這位媽媽做對了什麼?
    本文是一位媽媽的自述,她的女兒被哈佛和耶魯同時錄取了,最終選擇了哈佛。在為女兒申請大學時,她做了太多的工作,也親眼見證了女兒身邊的同學、鄰居和玩伴等申請名校的過程,總結了這一份厚重的名校錄取經驗。
  • 4個月高分逆襲考入耶魯,耶魯哈佛雙學霸李柘遠:學習方法很關鍵
    不過想要考上該校,還要有自身的實力,首先先打到對分數的要求,否則是沒有機會進入哈佛的。哈佛學霸真實案例從建校至今,哈佛大學培養出很多優秀的人才,像我們熟知的李拓遠,這是一名90後的男生,耶魯哈佛雙學霸,顏值高,學歷高,能力強,是一個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而李柘遠說,在他逆襲前,也不過是一個家庭環境一般,資質普通的孩子。
  • 哈佛圖書館闢謠:中國盛傳的哈佛校訓系編造(圖)
    關於哈佛大學的校訓在中國網際網路上盛傳已久。近日,哈佛大學圖書館官方網站驚現留言:有人問,在哪裡可以看到傳說中的哈佛大學校訓?對此,哈佛大學校方在其官網上表示,這些校訓都是假的,在哈佛牆上看不到所謂的校訓,並稱所謂校訓都是編造的。2013年7月16日,一名網友在哈佛圖書館官網留言提問:「我聽說在哈佛大學圖書館的牆上可以看到校訓,請問在哪裡可以看到?」。
  • 天天向上男神學長李柘遠資料揭秘 被譽為哈佛耶魯小佛爺
    年紀小也就算了,還身高187cm,在耶魯讀經濟學士,在哈佛讀工商管理碩士,這簡直就是來拉仇恨的。    李柘遠是個名副其實的學霸級男神學長,不僅長得帥,而且學習好,從高中開始就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國外大學,讀完了耶魯,又去讀哈佛,這簡直就是小時候爸媽嘴裡常念叨的「別人家的孩子」!
  • 哈佛耶魯網絡公開課走紅 清華北大優越感不再
    每周,超過1000位學生坐在哈佛的大禮堂裡,聽Sandel口吐蓮花,學生們同時還將接觸過去一些偉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康德、密爾、洛克,然後師生們一起評判性思考關於公正、平等、民主與公民權利的一些基本問題。所謂「思辨的性感」——大體可以理解為:彼此尊重,在對話中修改或堅持自己的判斷,雖然沒有統一的最高原則,但都以不侵犯他人正當利益的自由最為重要。
  • 哈佛耶魯麻省理工…統統拿下
    今早,鹿姐姐收到爆料,杭州有名「學神」接連收到四所世界頂尖名校的研究生錄取通知,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甚至拿到了哈佛和普林斯頓的全額獎學金,耶魯的1萬美金獎學金和麻省理工的半額獎學金!據了解,哈佛的研究生全額獎學金覆蓋全年51600美元的學費,每年獎學金將近35萬人民幣。
  • 讀耶魯哈佛精英李柘遠的《不如去闖》反思自己不再迷茫!
    高顏值今天我在看李柘遠的書《不如去闖》,他是耶魯大學的畢業生,當初在報考耶魯大學時,他面試寫的兩篇短文讓我印象深刻,內容是自己的真實感人溫暖的親身經歷,這樣的文章具有感染力,而且不會與人你為什麼不考清華北大,要上耶魯?你去過美國嗎?對美國文化、「美國夢」是如何解讀的?你最近在讀什麼書?能否談談讀書感受?你最喜歡的一本書?為什麼是這本?最令你驕傲和難忘的一個關乎leadership(領袖)的課外活動經歷是什麼?為什麼?
  • 18歲上耶魯,25歲讀哈佛?憑什麼?就憑這三個字!
    為人父母的,相信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家的孩子能夠考上一所國內好的大學,更甚者像國外的頂尖大學,比如哈佛、耶魯等等名校!但是,對於很多普通家庭而言,這個目標可能想都不敢想!不可否認,能否考上名校受到很多因數的影響,像家庭的教育環境,孩子自身的努力程度,孩子自身的想法等等!
  • 2018華語辯論世界盃哈佛耶魯大學聯隊奪冠
    &nbsp&nbsp&nbsp&nbsp中新社北京4月22日電 (記者 高凱)4月21日晚,2018華語辯論世界盃決賽在北京落幕,哈佛耶魯大學聯合辯論隊戰勝中國人民大學辯論隊最終奪冠。
  • 「90後國民學長」李柘遠出版新書:耶魯哈佛雙料學霸怎樣煉成?
    「100天讀10本書」、「凌晨四點半的哈佛圖書館真的燈火通明嗎?」,「哈佛學生回應北大院長:與其糾結人生方向,不如定好小目標」……近期,這一系列倡議、闢謠、回應帖刷爆網絡,撰文者也浮出水面,被網友奉為「90後國民學長」。
  • 書單|疫情期間,耶魯大學的教授們正在讀什麼書?
    在書的封皮上,我寫著:「1832年3月-2020年3月。」它是有文字以來最偉大的關於哀悼,特別是集體哀悼的詩歌之一,是惠特曼致以林肯的不朽敬意。在詩中,他描述了對1865年4月林肯總統的葬禮火車的想像:火車橫穿美國,駛向伊利諾州的斯普林菲爾德。對惠特曼來說,在灌木叢中歌唱的「顫音」畫眉鳥,也許比我們人類更能高貴地捕捉到死亡的意義。
  • 李柘遠丨他成為耶魯、哈佛錄取的寵兒原因竟然?
    18歲被耶魯大學全額獎學金錄取。22歲入職全球最富盛名的投資銀行—高盛。24歲放棄百萬年薪創業。25被哈佛商學院錄取。並進行海外業務。這封信,寫在哈佛,獻給每一個不甘平庸的你。10年前,我如願考取了世界頂級名校耶魯大學,並獲得全額獎學金,成了300多年來耶魯在中國福建錄取的第一名本科生。
  • 18歲考上耶魯,25歲就讀哈佛:這種底層能力,請「逼」孩子養成
    新聞裡說,一名學生同時被哈佛耶魯等多所世界級名校錄取。誰我已經不記得了,當時就覺得不甘心:「為什麼別人那麼優秀,而我這麼平庸?」 刺激之下,我決定了要向世界一流大學發起衝擊。
  • 潘石屹兩兒子上哈佛耶魯,美國私立大學培養統治者,招生看什麼?
    2014年,潘石屹、張欣夫婦向哈佛大學捐款1500萬美元,向耶魯大學捐款1000萬美元。2018年,二兒子潘讓,入讀耶魯大學。2019年,小兒子潘少,入讀哈佛大學。消息一出,輿論譁然:原來美國最頂級的私立大學都可以用錢買錄取!
  • 那些考上哈佛的「男神」「女神」
    即將入讀:哈佛大學商學院  故事  90後學霸獲「小佛爺」暱稱  1991年出生的李柘遠最近又獲得一個新暱稱——「小佛爺」,因為他既是哈佛學生又有耶魯(諧音「爺」)學歷。2013年畢業於耶魯經濟學系的他在工作兩年後,還是決定繼續讀書,並成功申請到哈佛商學院獎學金,就讀工商管理碩士(MBA),成為哈佛商學院今年入學的最年輕學生之一。  工作期間,他也會寫點小文章,並選一些青春勵志類文章發在微博上,以這樣的方式與90後對話。
  • 韓國博士牛媽,培養6個子女全上耶魯哈佛,學霸養成關鍵在小學
    全惠星,被韓國媒體譽為「首席媽媽」,梨花女子大學英文繫念二年級時,以全額獎學金作交換學生去美國留學,波士頓大學社會學博士,曾經在耶魯大學擔任教授。養育了6個子女,全部送進哈佛耶魯。六個子女的簡歷大女兒慶信,哈佛大學畢業後,又取得麻省理工學院理學博士,韓國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大兒子京柱,畢業於耶魯大學醫學院,曾任麻省衛生和公共服務部部長,現任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 從校徽看:美國哈佛、耶魯等七大名校與基督教有何關係
    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布朗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是美國頂尖名校。這七所大學以歷史悠久,治學嚴謹,教授水平高,學生質量好,一直屹立於一流學府的位置,歷經多年從不動搖,成為人們求學的首選。
  • EMBA評論:哈佛、耶魯教授如何看待企業競爭和創新障礙?
    原標題:《凌鴻: 哈佛、耶魯教授是如何看待企業競爭、創新障礙和網際網路傳播的 | 遊學筆記》  【MBA中國網訊】在2018年4-5月的復旦大學EMBA美東遊學中,凌鴻教授作為帶隊教授和EMBA學生共同前往,並做了詳細的課程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