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讀者都認為,一部優秀的小說必須要有出色的情節以及大背景,以家庭為&34;的小說多少有些俗氣,寫不成優秀的小說。如果你真的有這樣的想法,建議你好好閱讀一下家庭倫理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不僅僅創造了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蹟,還把西方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推向高峰。
當時正值19世紀70年代,對於俄國來說,這是一場劇變,農奴制改革後資本主義取代了封建社會,但是這對於農民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國家發生劇變,實際上給這些可憐的農民帶來更深重的災難,而就在這個時候,《安娜・卡列尼娜》出版了,這本書不僅僅在宣揚宗法式家庭理想,更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一次猛烈抨擊。在物質生活豐裕的城市貴族背後,我們看到的卻是虛偽。
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主人公安娜是一個具有濃厚時代烙印的人物。她不僅是這本書的中心,而且她代表的是一類人。安娜十七歲的時候嫁給了官僚卡列寧,這是一個充滿悲劇的婚姻,因為對方比她大二十多歲,一切都是姑媽做媒的,安娜只不過是一個犧牲品。
在沒有幸福的婚姻中,安娜嘗試著尋找自己的幸福,武官渥淪斯基的出現,讓安娜找到了真正的愛情,她一往情深地愛上了渥淪斯基,她開始直面那虛偽的婚姻,甚至公然和這個武官同居,生下了孩子。這在當時的上流社會而言,是一個毫無倫理道德的事情,安娜遭遇了羞辱和攻擊,最後安娜不堪忍受強大的輿論壓力,選擇在火車鐵軌上結束自己的生命,給自己充滿悲劇的愛情畫上了一個句號。
小說最核心的部分正是安娜的死,安娜的死亡是社會性的悲劇,在當時的那個社會,到處都是偽善的人,婚姻被其他人包辦,最後為了幸福的安娜掙脫出來,但是卻承受不住輿論的壓力。武官渥淪斯,這個人是一個花花公子,他對於安娜的愛情是僅僅停留在表層的,從來沒有誠意珍惜過這份愛情。
這個人心中是骯髒的,他從來沒有像安娜愛他那樣愛安娜,兩個人在對待愛情的時候,永遠是一個不等式。這個人重視功名,讓他從上流社會以及安娜的愛情中選擇,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前者,渥倫斯並不是一個人或者一類人,他是作者設置的一個工具,用來摧殘安娜的工具,從最開始喚醒一個女孩的愛情,到最後冷落,讓一個女孩再也沒有活下去的勇氣。
當然,安娜選擇用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和其自身的矛盾也是有一定關係的,她一直希望能夠追尋到自己的幸福,她是一個虔誠的女孩,她相信夢甚至相信上帝,因此她是一個忠實倫理的人,她知道自己的行為是&34;,正是出軌以後的這種痛苦感以及尋求愛情的幸福感兩股不同的情感,讓安娜受到了極大的煎熬。這種矛盾摧毀了一個女人最後一點理智,最終她選擇不再矛盾不再彷徨,使用結束生命的方式逃避這道選擇題。
現在社會上也上演著《安娜・卡列尼娜》的慘劇,有多少女人是因為物質而選擇一個沒有愛情的婚姻的?很多人認為金錢萬能,選擇了一個根本不愛的男人,而這個男人也並不愛這個女人,兩個人形成了一個&34;,在一起沒有一絲愛情的甜蜜。也許有的人能勉強走到最後,也許有的人中途會選擇讓自己的愛情死亡。
這本小說是一本精彩的家庭倫理悲劇,翻開這本書,你將會找到安娜的痛苦,安娜的猶豫,還有她的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