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能否建一座方言博物館

2020-12-20 晶報

李躍

一直很好奇古人是怎麼說話的,發出的是怎樣的聲調。畢竟,古人能為我們留下那麼多文字,卻沒能留下任何聲音。不久前,偶然在網上聽到一段音頻,一個人分別用上古音、中古音及宋代官話模擬背誦蘇軾的《水調歌頭》,那聲音雖然聽起來詰屈聱牙,卻又顯得頗有異趣,令人神思飄蕩。

當然這音頻也頂多只能是一種想像性還原。有時不免就想,如果有一項技術,能夠拷貝古人的聲音就好了。我們將聽到孔子怎樣與學生對話、李白怎樣吟詩、陳圓圓的歌喉到底如何婉轉……這將比許多考古大發現還要令人嚮往。

也由此想到,如果說語言特別是方言是一種歷史的活化石,今天,我們所身處的這個人口頻繁流動和城市化速度之快史無前例的時代,方言的消失速度也在加快。為了免除後人類似的遺憾,我們能否為各地方言進行音頻存檔呢?或者說,這些年來在文化領域持續發力的深圳,能否建立一座方言博物館呢?

事實上,在此之前,全國多個城市已經開啟了方言保護行動。上海82位學者曾聯合署名發布《關於科學保護上海話的倡議書》,南京市建起了「方言俚語」文化牆;江蘇「方言博物館」已於2013年上線,收錄了超過320小時的方言有聲數據。中國方言瀕危的問題不僅引起了國內專家的關注,外國專家也開始了積極的搶救,土家語南部方言現在被列為英國發起的全球性瀕危語言文獻紀錄項目的子課題。

作為我國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和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是,全國幾乎所有省份、所有民族的人口種類都能在深圳找到,在深圳街頭很容易聽到天南海北的方言,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巨大的方言集散地。我國方言種類眾多,在一些地方,即使兩個相鄰的鄉鎮,其語言也可能存在微妙差異,而這樣的方言都可能「藏身」在深圳。這是深圳一種得天獨厚的方言資源優勢。

另一方面,深圳志願服務發達,在深圳林林總總的志願者身份中,完全可以增加一個新的種類:方言志願者。建立方言博物館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招募志願者進行方言錄音,流程簡單,和一些博物館動輒天文數字的投入相比,方言博物館對資金的需求並不高,屬於花小錢辦大事的項目。而且,和其他的與現實生活黏性不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方言就存在於我們的呼吸之間,更容易運用網際網路思維與公眾進行互動——網絡上用方言配音的惡搞視頻往往被迅速刷屏可視為一種佐證。

宋人周去非所著《嶺外代答》是一本記載嶺南風土物產,並及制度、經濟、外貿諸域的筆記,其中專門有關於方言的章節:「泛呼孩提曰細子,謂慵惰為不事產業,力作而手倦曰指窮,貧困無力曰力匱……」儘管是用文字的方式記錄方言,依然不失為一種寶貴的方言史料。而今,通過音頻、影像等特定方式將方言標本保存下來、傳承下去,讓我們的情感與記憶有個安頓之所,讓後人能夠通過方言與我們對話,這樣的文化自覺有待進一步喚醒。

相關焦點

  • 深圳市坪山區將建深圳自然博物館 凸顯四大基本功能
    深圳市坪山區將建深圳自然博物館 凸顯四大基本功能​金羊網  作者:劉豔芳 胡振華  2019-05-20 金羊網訊 記者劉豔芳 胡振華報導:在5月18日第43個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
  • 勞務工博物館 一座城市的溫暖記憶
    勞務工博物館 一座城市的溫暖記憶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10-09    [列印] [關閉]          這臺相機現在屬於深圳(寶安)勞務工博物館。位於深圳市寶安區石巖街道的「勞務工博物館」是中國首個以勞務工為題材的專題性博物館。
  • 歷史上的「茶都」紹興能否建一個茶文化博物館?
    多年來,一些有識之士一直在呼籲,建一個茶文化博物館,讓紹興的茶文化成為生態、旅遊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助推器。歷史上的「茶都」:紹興名茶天下揚紹興有茶葉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漢代,古人稱之為「大茗」。紹興是一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現在各種博物館不斷湧現,打造一個茶文化博物館,讓全世界各地遊客認識紹興之茶、了解紹興茶文化,已成為紹興文化發展的一項急迫工程。茶文化博物館:紹興該不該建?建在哪?紹興茶既有悠久的歷史,也有豐富的文化,多年來,市政協委員及社會各界紛紛呼籲,要建一個茶文化博物館。
  • 委員聲音丨能否為河南非遺安個「家」?建議建一座河南非遺博物館
    那麼,能否為河南非遺安個「家」?省政協委員程青梅建議,建設一座集研究、展示、轉化於一體的河南非遺博物館,將為我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傳承保護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程青梅表示,河南非遺博物館建設,可考慮設置體驗場所,各類非遺傳承人可以不定期開展傳習活動,讓觀眾一年四季都能親自體驗感受,真正實現線上線下聯動。對於河南非遺博物館的建設選址和展示理念,程青梅表示,可對接河南省黃河文化旅遊帶、鄭汴洛國際文化旅遊核心板塊的規劃,建成後有望為黃河文化旅遊帶增添一個嶄新名片,成為黃河文化展示的一個新平臺。
  • 深圳將建起首個自然博物館,公眾有哪些期待?
    深圳特區報2020年3月20日訊 作為深圳「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項目之一,選址於坪山區燕子嶺片區的深圳自然博物館目前正處於設計方案國際招標啟動階段,該館以「中國領先,世界一流」的現代大型綜合性自然博物館為目標。建成後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座創新型自然博物館,以及深圳公共文化、文明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
  • 一座移動的博物館:IP授權官方聯名 |深圳禮品展
    2020.10.20-23,第28屆中國(深圳)國際禮品展將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寶安新館)隆重舉辦,一座移動的博物館·錦玉昌隆在9號館K11-14約定你!本次展會,文創IP成亮點板塊,文博文創則更加值得關注與期待。
  • 應該建一座世界文明博物館
    博物館是人類社會收藏和展示文明發展成果的重要文化機構。現代博物館具有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功能,在社會公民的教化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後,我國博物館事業飛速發展。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至2016年,全國博物館總數已達4109家。
  • 西寧小夥想建一座海螺博物館
    工作以後,劉晨玉每次到沿海城市出差、旅遊,都不忘逛一逛當地的海洋博物館,小到如黃豆般的海螺殼,大到如嬰兒澡盆般的車榘貝,只要認為值得收藏,都要買回家。從小學到現在,劉晨玉尋覓海螺、貝殼的足跡已經遍布青島、大連、廈門等國內數十座城市、村鎮和小島。塔螺(學名)。除了一屋子的海螺和貝殼,劉晨玉還製作了數十件海洋生物手工藝品。
  • 深圳好玩又有特色的博物館
    長物博物館這家「長物博物館」是深圳首家專業鑑賞和銷售歐洲古董家具的品鑑場所,於今年5月在歡樂海岸購物中心藍楹坊屋頂花園開業。深圳南山青銅博物館深圳青銅博物館坐落於風景秀美的深圳南山區中山公園之中,是一座以收藏中國古代青銅器為主的民間博物館。館場建築面積約2000平方米,四周綠樹掩映,環境優美;主展樓上下兩層,採用開放式天窗設計,極富現代氣息。
  • 深圳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這是先行者的糾結,挑戰這座城市能否保持思想和行為的先鋒性。當深圳將自己看作經濟高產田,又陶醉於表象創新的泡沫中時,深圳的國家價值漸漸褪色,直到中央政府再次賦予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才再次找回了國家戰略的角色。就像1992年的「南巡」一樣,2019年的「先行示範區」就是持續改革的糾結時的選擇,於是深圳再次成為一座執行國家現代化特殊新任務的城市,去面對國內外複雜的局勢。
  • 一座博物館,拯救一座城!
    一座博物館的力量能有多大? 這段歷史告訴你, 它可以拯救一座城。 如今,一城一館,幾乎成為城市的基礎配置,藝術文化不再高高在上,永居神壇。逛逛展覽,看看畫作,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 首爾將建一座機器人科學博物館,機器人也參與建造
    據建築網站 Archinect 報導,韓國首爾市政府計劃建一座機器人科學博物館。土耳其的建築工作室 Melike Altinisik Architects (MAA)贏得了設計競賽,將負責博物館的設計。
  • 《深圳的腳步》第13期丨程建:深圳文化的根在寶安,默默耕耘沙井二...
    1979年考入中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83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專業,分配到江蘇鎮江博物館工作,曾任鎮江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鎮江市文管辦副主任。1999年來到深圳,受聘於寶安沙井鎮委(現為沙井街道)宣傳部,專門從事沙井古文物的考察與研究,發現深圳人文始祖黃舒墓,倡導設立金蠔節,讓沙井蠔成為深圳市的文化名片。
  • 深圳「琴奴」40年收藏600臺古董鋼琴,夢想建國際鋼琴博物館
    國際鋼琴藝術博物館籌辦中心主席,深圳鋼琴音樂節主要發起人之一,任組委會副主任兼辦公室主任。他想在深圳建國際鋼琴藝術博物館,讓全世界的鋼琴家族在深圳團聚,豐富深圳「鋼琴之城」的內涵,然而他現在的大多數藏品都堆在倉庫裡,難與公眾見面。2014年,他在深圳龍華發起成立了「國際鋼琴藝術博物館·籌辦中心」,在這裡展示近百臺他的收藏精品,這一臺臺有著滄桑感的鋼琴,也述說著收藏背後的音樂故事。
  • 「深圳的博物館美術館應加強與公眾的聯繫」
    深圳商報記者 魏沛娜 實習生 張芷榕 文/圖 近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受邀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作了一場題為《美在博物館》的講座。在講座開始之前,陳履生在其下榻酒店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多年來具有非常豐富的博物館考察見聞的陳履生,在訪談過程中對深圳的文博事業發展提出不少寶貴的建設性意見。
  • 一座美術館救了一座城,從日本大原美術館藏品質量看建川博物館的差距
    在這樣大規模的轟炸中,日本西部地區的一座小城卻由於當地的一座私人美術館,幸運地讓美國手下留情 ……這座美術館就是大原美術館(OHARA MUSEUM OF ART)—— 位於日本倉敷,是日本第一座西洋美術館,也是目前日本最大的私人美術館。
  • 《深圳的腳步》第13期丨程建:深圳文化的根在寶安,默默耕耘沙井二十年
    1979年考入中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83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專業,分配到江蘇鎮江博物館工作,曾任鎮江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鎮江市文管辦副主任。1999年來到深圳,受聘於寶安沙井鎮委(現為沙井街道)宣傳部,專門從事沙井古文物的考察與研究,發現深圳人文始祖黃舒墓,倡導設立金蠔節,讓沙井蠔成為深圳市的文化名片。
  • 國人到此,低頭致敬,「穿越」成渝建川博物館聚落
    >樊建川先生創建,如今已成博物館聚落(以下均建成建川博物館),一座地處成都大邑縣安仁鎮,2005年8月15日對外開放;一座地處重慶九龍坡區謝家灣,2018年6月18日對外開放。建川博物館到底講什麼,兩座博物館有何差異,明明在成都已經做得非常成功,樊建川為什麼還要在重慶再建一座?「大館奴」樊建川了解建川博物館,得先聽完館主樊建川的「情懷」,這些「情懷」裡解釋了他為什麼能建成中國規模最大的民間博物館。
  • 用AI留住多彩鄉音 訊飛輸入法聯合蘇州博物館發起保護方言活動
    而方言作為中國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也體現了一個地方的民俗和文化傳承。今年的5月18日是第44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為響應號召,訊飛輸入法聯合蘇州博物館,發起了一個十分特別的博物館日活動。在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訊飛輸入法聯合蘇州博物館發起「倷阿會講蘇州閒話」(你會說蘇州話麼)的活動,號召大眾用姑蘇軟語傳承千年文化。
  • 瓦薩博物館——是瑞典眾多博物館中一座獨具特色的博物館
    瓦薩博物館頂部呈深紅色,是一座桅杆狀裝飾的建築物,遠遠望去就像停泊在水中的一艘戰艦。由於這座建築是一座半地下建築,所以並不顯得十分高大。 這個的博物館就建在當年建造瓦薩號的海軍碼頭旁,共分地下層和地上層(入口就是4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