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6 16: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一個終生鬱郁不得志的皇太子
107年初春,一場發生在清河地域空前絕後的葬禮正在隆重舉行。東漢皇帝漢安帝劉祜派出手下重臣大司空持節(代表皇帝親臨)奉旨弔祭;又委派負責軍事武裝的官員左右僕射率領數百名虎賁軍負責維持秩序,守靈的儀仗隊舉的是皇帝欽賜的龍旗傘蓋,那陣勢、那威儀,絕不亞於當朝皇帝駕崩。
死者究竟是何許人也,竟能引起朝野震動?此事還得從頭說起:78年,東漢都城洛陽的皇宮裡,一個男嬰呱呱墜地,他就是漢章帝劉炟的第三個兒子劉慶。他長得眉清目秀,聰明伶俐,很受章帝喜愛,次年便立為太子。因為他是章帝和宋貴人的兒子,被竇皇后視為眼中釘,想方設法暗中陷害。劉慶4歲的時候,遭竇皇后陷害,被廢為清河王。劉慶為人孝友恭謙,由太子被廢封為藩王后,一生謹小慎微,未有什麼過錯。漢章帝死後,劉慶的四弟劉肇繼位,是為漢和帝。在漢和帝誅滅外戚勢力的鬥爭中,劉慶曾立下了汗馬功勞。漢和帝去世後,他不到百天的兒子劉隆即位不足一年便過早夭折。106年,劉慶的兒子劉祜終於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史稱漢安帝。
按理說,這時的劉慶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一把了,可是一生的鬱郁不得志讓他憂勞成疾,儘管他的皇帝兒子請遍天下的名醫,也沒留住老父親的性命,劉慶於次年初春壽終。劉祜原打算將父親迎回洛陽,按照朝廷的禮儀厚葬,然而剛剛在皇帝寶座上立足未穩的他,面對危機四伏的宮廷鬥爭,不得不謹慎行事,打消了迎老父靈柩回朝的念頭,以最隆重和奢華的葬禮,將劉慶葬在清河,並且在他母親左氏死後,派人將靈柩從都城洛陽護送到清河國,與父親合葬。這裡所說的合葬,是指均葬於當時的清河國,而非葬於同一個墓穴,因為那個時代沿襲一種制度,如果皇后死於皇帝之前,待皇帝死後,可與皇帝同葬;死於皇帝之後,則單獨建陵,以示卑不動尊。因此,左皇后的陵墓與葬於蓮花池附近劉慶的英陵(清代尚存,現已堙沒)遙遙相望,從此清河更名為甘陵。121年,羽翼豐滿的漢安帝劉祜對父親大加追封,追尊劉慶為孝德皇,母親為孝德後。二十七年後,漢桓帝劉志為了表示「尊帝陵之號」,改清河郡為甘陵郡。
因為劉慶的尊貴身份,清河王族一支日漸發展壯大,眾多皇族貴戚在此定居下來,此後不到百年的時間,漢王劉慶的陵墓附近,形成一個龐大的墓葬群。該墓葬群究竟有多大的規模,已無可考,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歷經千百年的風雨滄桑,到了清代依舊完好保存著九冢。據清同治十一年《清河縣誌》記載:「九冢在辛集東,今巍然尚存。往被水,人們藉高以避患……」從這些殘存的史料,足以顯示出當初建築漢墓群的龐大規模。
一片人文薈萃 、 名家輩出的沃土
清河大地上的悠悠漢墓,歷經了近兩千年的風風雨雨,見證著這裡的滄海桑田,世事變遷。
史料記載,西漢初期,清河郡所轄地域包括今清河全境及棗強、南宮、臨清、夏津、武城、高唐、平原各部分地區,到了東漢太子劉慶被廢,貶為清河王時期,清河轄境人口總數已達67萬,而當時全國總人口只有5648萬;到了唐朝時期,貝州清河郡仍舊轄8縣,總人口近100萬,足見清河當時的影響和地位。
清河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不但是天下張姓的起源地,漢唐之間,還是張、崔、房、傅、貝等姓氏出名的郡望。同時也是東漢白馬令李雲、北魏大數學家張丘建、天文學家張子信、我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孫伏伽、唐朝宰相張文瓘、著名詩人張祜、宋代打虎英雄武松、清代神童滕小聖、近代學者顧隨的故鄉。
清河在元朝以前,還是我國重要的蠶桑養殖基地。在西晉文學家左思的《魏都賦》中寫道:「錦繡襄邑,羅綺朝歌。綿纊房子,縑總清河。」對清河的絲織品給予了很高的讚譽;到了隋朝,清河生產的絲紡織品在《隋經圖》中被載為「清河絹天下第一」,唐朝時期貝州清河生產上等絲綢,號稱「天下北庫」。當今,因為蓬勃發展的羊絨產業,清河被譽為「中國紡織名城」、「世界羊絨之都」,這與清河古代著名紡織中心的地位相聯繫,是偶然的巧合,還是歷史淵源必然的延伸,的確值得人們的深思。
一段膾炙人口 、 廣為流傳的傳說
歷經了千百年的風雨滄桑和人為破壞,現如今冢子古墓僅留存下一座,經過普查丈量,現存冢子底部直徑為60米,高15米,方圓十裡之內,均可看見。關於這座墓穴的主人,有人說是清河王劉慶的生母宋貴人,因為在宮中失寵,被貶到清河居住,死後葬於此;也有人說墓穴裡葬的是劉慶的妻子孝德皇后。
抗戰時期,古老的冢子也受到了炮火和硝煙的洗禮。1939年3月,日本鬼子佔據了清河縣的王官莊,並成立了日偽縣政府。為了加強對我抗日軍民的監視和控制,將冢子古墓頂部消去5米,在上面修造了一座炮樓。抗戰勝利後,炮樓被拆除,冢子頂部較為平整的空地上,長滿了酸棗樹、荊棘等植物,鬱鬱蔥蔥,枝繁葉茂。
因為年代久遠,並且經過風雨侵蝕,現在的冢子上面溝坎甚多,狐鼠之穴遍布,在西南面已經可以看出土丘裡面埋葬的石壁。
關於冢子,在當地的村民中間流傳著很多傳說,其中關於狐仙的居多。流傳比較廣的說法是,以前每逢人們家中有了病人,只要送上供品紙香,便可得到靈丹妙藥;人們遇上紅白喜事,只要白天來冢子附近焚香禱告,就可以借到桌椅板凳。只因有人起了貪念,借走桌椅板凳不還,後來這裡就再也借不出這些東西了;另外還有狐仙智鬥日本鬼子的傳說,雖然都不足信,卻也寄託了淳樸百姓對真善美的一份追求和渴望。
冢子古墓,曾經很高大也很霸氣,有著充足的理由目空一切,因為它的主人是堂堂大漢王朝的皇太子及皇親國戚。而今,皇太子早已長眠地下,秦漢的輝煌隨風飄散,惟有冢子古墓,牙關緊咬硬撐了兩千年,臉上刻滿皺紋,頭頂長滿衰草,一副老態龍鐘的模樣,在默默守望著大漢王朝臣民的後裔。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清河史話】九冢閱盡千年風雨》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