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是聞名全國的武術之鄉,2008年6月7日,武穴嶽家拳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迄今已有860多年的歷史。
嶽家拳為宋朝民族英雄嶽飛所創,最初用於軍中短兵作戰,而後在漫長的歲月中經過不斷豐富、完善和整理,現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嶽家拳歷經數百年不衰,並能流傳於世,與其具有獨特的風格特點是分不開的。據嶽氏宗譜記載,嶽飛後裔在湖北武穴已相傳三十三代,近兩千多人。
一、源於軍中 成於沙場
嶽家拳誕生於軍中,專為士兵作戰殺敵而創編,故以實戰著稱。嶽家拳的每招每式都講究實用,不追求花架與外形的刻意美觀。現流傳下來的拳術套路主要有:一字拳、二梅花、三門樁、四門架、五法、六合、七星、八法、九連環、十字樁。十套拳法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而且每一套動作都古樸自然,緊湊嚴密,節奏鮮明,簡練易學。其中的任何一招一式,都可以為習練者在實戰中具體應用。例如,「飛挎籃」、「天羅地網」、「周倉扛糧」等技法是嶽家拳技擊之精華。
二、虛實結合 一擊必殺
嶽家拳雖然動作簡樸,簡單便捷,步法上直來直往,但仍然講究虛實,有七虛七實之說。七虛為動則虛、變則虛、勞則虛、曲則虛、短則虛、剛則虛、退則虛;七實為靜則實、逸則實、直則實、正則實、長則實、柔則實、進則實;且同一招式依情況而定,虛實變幻。嶽家拳之特色為拳打臥牛之地,有進有退,有伸有屈,浮沉結合,曰:「浮如雲出軸,沉似石投江」。嶽家拳進攻以「雲霧拋託」「五峰」「六肘」為主。防守則以「吞樁」「圓斷」「拂擊」見長。上架下防,搶佔中線,左右進攻。一招一式,非攻即防;一舉一動,非擒便拿。處處防中有攻,攻中設防。有時以勇猛取勝,腳踏中門捨命進;有時又以技巧制人,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快速多變,靈活機動。嶽家拳招法簡易,但招招都可視為絕技,之所謂一擊而必殺也。嶽家拳因其特定的歷史背景,故要求「容情莫動手,動手莫留情」,其中「單刀赴宴,降龍伏虎」為絕技中之絕技。
三、步法獨特 手法兇殘
凡拳術無步法則不靈。俗語講「打拳容易,走步難」,「步不穩則拳亂,步不快則拳慢」。嶽家拳的步法特點是腳踏中門,左右兼顧。步法則以柳葉樁為主。柳葉樁要求,「後腳緊,前腳松,不丁不八為真宗;進步快,立樁穩,雙眸緊緊視其胸」。此步法立樁穩固,防守嚴密,以利擊破對方突然襲擊,且便於移動,既輕快又敏捷,動而不亂,以退為進,善長進攻,能攻善守。在激烈而千變萬化的技擊中,步法為基礎,只有首先熟練掌握步法,才能在任何情況下,使自己攻守均能處於有利的位置。嶽家拳譜云:「腳踏中門奪地位,左右設防穩抄勝。」嶽家拳在實戰應用中,攻防進取多手法而少腿法。手法靈活多變,變化莫測,出手快,路徑短為一大特色,故拳術以短打著稱。嶽家拳的手法有一指槍、二指殘等。一指槍用於點擊人身要穴,被擊者不死即傷。二指殘則快狠準,直擊對手雙目。另外,還有雲霧手、拋託手、偷桃手等手法技巧。「順風雙擺蓮」、「雲霧兩鏢手」等動作最具代表性。另外,拳術中有「肘不露,腿不起,肘露被人擒,腿起被人跌」之說,故腿法要求高不過腰。但在對付攻勢凌厲的腿法時,它的防守又有其獨特的技法。防上三路攻擊之腿以肘與肩以及身體的閃、吞為主;防下三路攻擊之腿則以截堵封踹而見長。
四、以氣催力 內外兼修
嶽家拳講究氣息調理,「氣盈則力充」。練習時講究以意領氣,以氣帥形,以氣催力。動作之間以吸氣與吐氣相結合。吸氣時氣存丹田,氣要充滿,做到蓄氣呆發;吐氣時要發聲吐氣,氣要吐盡,動作之間前後照應,前後動作要求連貫自然。在大多數情況下,退防為蓄氣呆發,進攻時則以氣催力。
內外兼修為習練嶽家拳的一大宗旨。如果僅僅追求外形的強壯,忽視內部調理,就會本末倒置,事倍功半。只有做到由內及外,才能元氣充足,體魄雄偉,動作敏捷,發力沉實,從而達到內外合一,心動形隨,式斷氣連。
嶽家拳亦講究意念,在平時的寢食談行上,也有較高的要求。要求習練者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妥善應對來自各種不同的攻擊。拳譜云:「我在床上眠,似人立我前,思他手足動,我用推與牽;我在途中行,似人與我爭,儼然他手發,我手不留情;我在筵前食,似人與我敵,恍然他手來,我手思逼吸;我與人共談,恐人即粘殘,我心先防著,人來難上難。」
總之,嶽家拳從創編到如今已歷經數百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過不斷的千錘百鍊和實際應用,現已成為我國流傳下來的寶貴拳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