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它,是宋朝一位叫王琪的詩人,他在《春暮遊小園》中寫道,「開到荼蘼花事了」,當時心裡只覺得這句詩美到不行,口中念念有詞,自有一種韻律感。後來,發現《紅樓夢》裡曹雪芹也有用到,原句是:開到荼靡花事了。在《紅樓夢》中是女僕麝月抽到的花籤。
荼蘼是春季最後盛放的花,當它開放的時候就意味著春天的結束。「荼蘼不爭春,寂寞開最晚。」荼蘼花在春季末夏季初開花,凋謝後即表示花季結束,所以有完結的意思。荼蘼過後,春天便不再了。荼蘼花,一名佛見笑,又有獨步青,百宜枝,雪梅墩數名,是薔薇科木本植物。「蔓生多刺,綠葉青條,須承之以架則繁。荼縻花枝梢茂密,花繁香濃,入秋後果色變紅。」花有三種:大朵千瓣,色白而香,每一穎著三葉如品字。青附紅萼及大放,則純白。有密色者,不及黃薔薇,枝梗多刺而香。
古時,因為「荼蘼」的花色和西南地區一種叫「酴釄」或「酴醾」的酒色相像,於是便得了這個酒名。後來,漸漸寫作「荼」,不過又因為「」字不常見,所以慢慢地便以「荼蘼」作為書面用語。唐宋之際,荼蘼才所謂花卉逐漸出現在了文人騷客的詩文中。有趣的是,在宋代這一特定的時期,可以看到它『一夜之間』成為了文人雅士們的寵兒。
南宋陳景沂的《全芳備祖》,收錄了關於荼花的宋朝詩詞約103篇,而當時被稱為花中之王的牡丹也才150篇。清朝的《廣群芳譜》中,收錄歷朝歷代的荼花詩詞共113篇,其中有106篇來自宋朝。這時候,還有一種製作荼蘼酒的方法,是先把一種叫做「木香」的香料研磨成細末,投入酒瓶中,然後將酒瓶加以密封。到了飲酒的時候,開瓶取酒,酒液已經芳香四溢,這時再臨時在酒面上灑滿荼蘼花瓣,酒香聞來正如荼蘼花香。這一做法,是受了飛英會的影響。於是,浮著片片荼蘼花瓣的酒杯,便成就了宋人在暮春裡的一場場歡會。
不過,這一切都仿佛曇花一現。明朝之後,荼蘼突然詭異地從觀賞植物的行列中淡出,相關的文字記錄也變得寥寥無幾。最要命的是,各類植物典籍中關於它的記載,竟然有許多不一致的地方,以至於荼蘼的真實身份幾乎變成了一個謎團。雖然不能穿越過去,一賞荼蘼當時之貌,但它的開放一定代表著一種憂傷。因為它的盛開,就預示著一個花季的終結。
荼蘼花姿色不錯,那為什麼就今天卻鮮少有人種植呢?荼蘼花在很多佛教著作中都有提及,有學者認為荼靡就是彼岸花。原因是佛說:「一切有為法,儘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但是它並不是「彼岸花」。佛典中也說它是天上開的花,白色而柔軟,見此花者,惡自去除。是一種天降的吉兆,可是這吉對於塵世中的人,卻並非好事。就如彼岸花,花開開彼岸,花開時看不到葉子,有葉子時看不到花,花葉兩不相見,生生相錯。如此之類,一朵荼靡,一支彼岸花,都是分離的表徵,沒有了那份無與倫比的超脫,即使自命忘情,也不免會為她流淚。儘管願望的最深處,並不希望你我荼蘼,不希望看到悲傷的彼岸花,卻依舊祈禱藉著你的手,讓她發芽、綻放。
荼蘼花語:末路之美。荼蘼花開代表女子的青春已成過去。荼蘼花開,表示感情的終結。愛到荼靡,意蘊生命中最燦爛、最繁華或最刻骨銘心的愛即將失去。荼蘼是一種傷感的花。荼蘼花是春天最後開花的植物,它開了也就意味著春天結束了,「三春過後諸芳盡」,開花的季節也就結束了。荼蘼花開總是形容女子的青春將逝,或是感情到了盡頭。「開到荼蘼花事了,煙塵過,知多少」,荼蘼是夏天的最後一種花,開到荼蘼了,便再也沒有了退路。
作者:陳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