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龔園聰,今天我們來探討下史學的起源
史學,是用一定的觀點和方法記載和鬧述人類社會歷史的學科。首先必須有文字,然後才能有片斷的史事記載,才能編纂成系統的歷史著作,才能概括出史學理論。這是史學形成的邏輯程序。而文字的發明,史事記載的出現,又同史官有密切關係。史學始終和史官聯繫在一起,這是中國古代史學的顯著特點之一。所以,研究我國史學的起源,必須從文字的出現和史官的產生探索起。
第一節.文字的出現—商代甲骨文
我國的文字產生於何時全東漢的許慎最先出來回答這個問題,他說:「黃帝之史倉領,見鳥獸蹄遠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由於許慎是我國第一部分析漢字形音義的經典著作《說文解字》的作者,在文字學方面影響很大,所以他的這種說法後來也就最為流行。但是找們知道,黃帝乃是傳說中的人物,那麼這個倉頗是否有,恐伯也是屬於神話。所以後來民間畫倉頗的畫像,便把他畫成生著四隻眼睛的老頭陀,同人大不一樣。而且根據常識,文字也不可能由一個人來獨創,它是社會的一種公用工具,只能約定俗成,經過漫長的過程才定型下來。所以,許鎮關於文字初造於黃帝時代的倉頗的說法,是不科學的,不能令人信服。
那麼我國的文字到底產生於何時?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我國考古學上有一項極為重大的發現,即殷墟甲骨文的出土和鑑定。它為我們探索文字的起源提供了極其豐富而可靠的材料。甲骨文是商代後期盤庚遷殷至帝辛(時)亡國這二百多年間的文字,其存在的具體時間約為公元前1300年至前1028年。所以我們可以確切地說,至遲到商代晚期,我國已有了文字。
但是商代晚期並不是我國文字開始出現的時代,因為甲骨文不是最原始的文字。它在文字結構和語法上都已具有了今天漢字和漢語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有規律的文字系統,而且單字的數目也已達到三千以上,』能夠完整地紀錄語言。顯然、甲骨文不可熊是商代後期突然出現的,在它的前面必然還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史學家陳夢家認為:「在它以前,應該至少還有五百年左右發展的歷史,也就是說大約在紀元前二十世紀已經開始或已經有了文字。」
這個推測是科學的。公元1974-1976年間,在江西清江昊城商代中期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七十多個刻劃在陶器和石範土的文字,其中一件陶片上共刻劃了十二個文字和符號,可能是向子。這些陶器文字雖然還夾雜有一些不可識的符號,但大部分都和商代甲骨文一脈相承、公元1973年,在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中期和前期文化遺址中,也曾發現十二片有刻劃文字的陶器殘片。這些陶器上的文字較之殷墟甲骨文,具有更多的原始性,但又同它有連續關係,因而是殷墟甲骨文的前行階段。這是我國迄今所知的最早的文字。但我國文字的開始出現,恐伯還要早於商代前期,因為在距今五千多年的山東大漢口原始社會晚期文化遺址裡,也曾發現了五個「陶文」,如下圖所示,但是,』這種繪或是刻在陶器上的所謂「陶文」,到底是一種記號或圖畫還是巳成為一種文字,由於材料不足,尚無公認的結論。看來它即使還不是文字,也一定對後世文字的發明產生過影響,所以大議口陶文的發現,為研究文字的起源提供了很重要的新資料。總之中國文字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商代之前,至少,在商代早期或中期,我國已有文字,這當是沒有問題的。
文字是怎樣形成的?鄭樵《通志·六書略)雲:「書與畫同出、畫取形,書取象;畫取多,書取少。凡象形者,皆可畫也,不可畫則無其書矣。……六書也者,皆象形之變也。.」在這裡,鄭橄很企確地指出了文字開始於圖畫,漢字主要是從圖畫發展來的。但是它又是記錄語言的符號,一種交際的工具,凡是識字的人都能了解其意義,是讀得出來的,因而它又不同於畫,它已變成了文字。這就是我們的祖先最初創造出來的文字—象形字。

更多精彩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