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讀音發生變化,不必大驚小怪

2020-12-06 紅網

教材中漢字拼音的更改,在近日引發熱議。許多字的「正確讀音」較以往有了變化,比如:「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

不少網友認為,這樣改「是對文盲的妥協」。眾聲喧譁中,也出現了對文化傳承的擔憂。網友「君君老師」評論「傳承幾千年的古老文化就這樣被改版,值得我們驕傲的文化正在漸漸流逝」。「盧寶寶」則評論,這些字都是傳統文化的代表,「改了真的有種屈辱感」。

筆者認為,那些口口聲聲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反對變讀音的人,反而有可能是不懂中華文化的人。

流傳下來的是漢字,而不是漢字的發音,這恰是中華文化不像其他古文明那樣中斷的原因之一。今人讀2500年前的詩經,理解起來不至於有太大障礙,但讀音早就變了不知幾茬;康有為滿口廣東味,也不妨礙和光緒書面交流。漢字源自象形文字,可以脫離讀音傳承下來,最大限度突破時空局限,而不像英文那樣需要拼讀、依賴發音進行傳播。

生活中,文字讀音順應潮流發生改變,無可指摘。語言不是化石,也不是躺在博物館裡僅供觀賞的藝術品,一個字假如有90%以上的人「讀錯了」,那麼在事實上它的讀音就是那個錯的音,強行規定怎麼讀已經沒有意義。

當然,「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改讀音也不是亂改。使用人數的多少不應該成為唯一的判斷依據。

外來詞可能爭議就小,比如「拜拜」的「拜」新增第二聲,正常人不會反對。特定領域爭議就大,比如古詩詞,至少還是應該以同時註明古音為佳。實際上「古音」也未必是這個字最初的讀音,應該以創作者時代的發音為準,這樣不僅尊重作品的完整性,也有助於讀者知人論世、以意逆志。

另外一個有爭議的領域是方言詞彙,一些北方官話裡的特殊發音,私以為出於對地方文化的尊重,保留為佳。再有就是讀音不同,詞性乃至意思都會發生變化的字,比如「騎」。對這類字的讀音的更改也應該慎重。

不過,慎重歸慎重,對於漢字讀音的變化,不必大驚小怪。

文/湍流

來源:紅網

作者:湍流

編輯:田德政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2/19/5085452.html

相關焦點

  • 古詩詞改讀音,我們不必大驚小怪
    古詩詞改讀音,我們不必大驚小怪時間:2019-02-20 10:58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馮曉媛是杭州第十四中學附屬學校的初一語文教師。上學期,教《論語》十二章的一簞食,一瓢飲時,她提到了簞食壺漿一詞。
  • 漢字讀音誰說了算?切莫忽視語言變化中的審美傳承-讀音,古音,古詩...
    原標題:漢字讀音誰說了算?「漢字博大精深,一字多音、一字多義,很正常,天經地義,何必都改成單調無趣的標準答案呢?特別是吟誦的時候,更應保留古音,這是對母語的尊敬。」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要求所有人嚴格遵循「古音」沒有必要。吳君如說,從語言流變的角度來講,漢字語音原本就是不斷變化的。
  • 漢字讀音更改必須慎之又慎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劉丹青19日回復記者,網文中提到的「一騎(qí)紅塵妃子笑」「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等漢字讀音並沒有改動過。(2月20日《北京青年報》)  語言作為社會交流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群交流範圍的擴大,一些字的讀音發生變化,或者對語言讀音進行一定的更改,這本身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 正確讀音還是大眾讀音?一場對語言發展變化問題的思考
    漢字讀音要改?近日,小學語文課上的字詞標音問題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事情起源於網上熱傳的一篇文章——《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文章提及,部分漢字的讀音因為遷就大眾讀音而進行了更改,把原本「錯誤」的讀音改成了標準讀音。
  • 漢字讀音誰說了算? 切莫忽視語言變化中的審美傳承
    經典古詩詞裡一些字的發音「循古」還是「從新」引發爭議  漢字讀音誰說了算?切莫忽視語言變化中的審美傳承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和載體,古詩詞的字音本身也具有情感和審美價值。古詩詞的字音被改動後,其意境和美感是否會被破壞,這是爭議最大的地方。
  • 漢字讀音誰說了算?切莫忽視語言變化中的審美傳承
    同時,隨著《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詩詞節目帶動的「國學熱」和「吟誦熱」升溫,人們也愈發認識到,詩歌尤其是古典詩詞在語言美和音律和諧上的講究。此次刷屏的讀音改動中,引發爭議最大的莫過於很多人覺得改動之後,古詩詞的意境和美感是否會被破壞。
  • 對漢字的變化,不必杞人憂天-光明日報-光明網
    從甲骨文到當下的漢字,漢字形體的變化鮮活體現了漢字發展的與時俱進,只要順應形勢妥善處之,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近期,央視一檔新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不僅獲得了高收視率,激發了全民書寫漢字的熱情,還讓大家對收錄在《通用規範漢字表》的漢字有了近距離接觸的機會。
  • 漢字讀音頻繁調整,語言發音不能一刀切
    其實,網友如此強烈的反應大可不必,這篇文章內容的時效性和真實性都存在很多問題。有記者認出這篇文章去年就曾出現在網絡上,此次只是為了追求流量而重新加工再次出現,可以說是一篇徹徹底底的「舊聞」了。而上述文章之所以能在網絡引起如此軒然大波,的確反映了大眾對於部分漢語字詞讀音的修改是存疑甚至不滿的。那麼,到底應不應該修改漢字讀音呢?對此,有專家表示,語言是社會交流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的發音也會出現變化,就比如「確鑿」的「鑿záo」字,本讀「鑿zuò」,大家都這樣讀,讀著讀著就成了對的。審音是為了適應大眾的需求,也是順應網絡化、信息化時代的發展。
  • 科學網—漢字讀音誰做主
    ■徐旭東 漢字太多,常用的大概不到4000字,要記住許多生僻字的意思、寫法、讀音十分不易,所以讀錯字是常有的事
  • 漢字讀音要不要「較真」?
    其中提到一個新聞報導中常出現的讀音錯誤:「載人飛行」的「載」誤讀為三聲。其實,「載」是個多音字,讀四聲時,意思是裝乘、攜帶;讀三聲時,意思是記載、刊登。所以,「載人飛行」中的「載」應讀四聲。  為了規範漢字讀音,各類新聞媒體都開始利用微博等新媒體傳播易錯字的規範讀音。但一些網友認為,即使讀錯某些字也不會影響人們的溝通,所以不必苛求字音規範。
  • 教育部回應古詩詞讀音變化:生僻音確實有調整
    近日,一些學生和網友發現,最新出版的教材和新版《新華字典》對部分古詩詞的讀音進行了修改。教育部相關部門近日對此回應稱,修改後的審音表尚未正式公布,相關字還應以原來的讀音為準。「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中的「斜」原本讀音為「xiá」,與「家」押韻,改為「xi」後就不押韻了;「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讀音由「j」改為「q」,涉及到「坐騎」、「鐵騎」等常用詞……這些在最新教材和出版物中發生的漢字讀音變化,讓很多網友大呼意外和反對。
  • 談談漢字讀音的「規範」和「規範」的引導
    這反映了規範讀音(普通話讀音)與方言讀音在相互影響中逐步向規範讀音靠攏的過程。各地都有這種情況。例如,西安方言的「抓」念[pfaJ],而青年人即使說方言也全念作zhuaJ(「J」表聲調,為21調,上面國際音標中的「J」同此。
  • 評論:對網絡「粗鄙詞語」不必大驚小怪
    評論:對網絡「粗鄙詞語」不必大驚小怪 2014-09-09 15:36:38這種弱化的粗鄙,說明罵人者意識到直通通罵人的不文明,應該算為「進化的粗鄙」,我們對此不必過於大驚小怪。  文明言行應該是每個人的修行目標,因而杜紅超的勸告有他的道理。
  • 我國有一個奇特的漢字,幾千年都是同一個讀音,你可能也讀錯了
    漢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古老的說法就是倉頡(jié)造字一說。當然倉頡造字也是上古神話,距離我們年代已經十分久遠,但是中華文字的出現,無疑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從最初的甲骨文,到現在我們使用的簡體字,漢字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本質上的改變。就拿讀音來說,古代漢字有很多讀音,和我們現在的讀音就很不一樣。比如我國就有一個奇特的漢字,幾千年來都是同一個讀音,但是如今的普通話把這個漢字定義成了另外一個讀音,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學者:漢字讀音以字典為準 百度不靠譜
    字形和讀音應遵循國家標準此次漢字聽寫大會,以《現代漢語詞典》為詞庫,該書由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編纂。在比賽現場,「熨帖」一詞,成人體驗團的正確率僅為10%。據記者查詢,在不同版本的《新華字典》中,都存在寫作「熨貼」的情況。
  • 漢字讀音變與不變之爭:要標準化,還是要約定俗成?
    雖最終稿還未出爐,關於漢字讀音的爭議已經出現,漢字的讀音應當改變嗎?如果要改變的話,是應當將之標準化,還是按約定俗成做出更改? 上海南洋模範中學高中部語文教師蘇哲倫在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採訪時,從語文教學的角度出發表示,讀音更改對於上海地區的高考影響不大,因為上海高考語文科目不測試漢字讀音。同時他也認為,「正在使用的詞,未必不是遷就大多數人習慣的結果。比如『葉公好龍』本應讀成『葉(shè)公好龍』,但今天的辭典注音就是(yè)。
  • 南北古今爭議不休:漢字讀音是如何確定的?
    日前,關於若干漢字讀音的爭論在網上驟然爆發,不由得使人心生疑竇,漢字的讀音究竟是如何確定的?從此前的《南腔北調|究竟多少方言與中華民國國語失之交臂》一文裡,我們已經知道,從晚清末年開始,歷經民國一代,直到解放之後,雖然名稱從「國語」改成了「普通話」,但北京話作為漢語標準音的地位始終未變。
  • 教育部回應改讀音!不要大驚小怪,其實沒多大事!
    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近期,名為《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熱文在全網絡引起了網民的熱烈討論,文章提及詞典和新版語文教科書中的一些古詩詞單字讀音正悄悄地變更,白話讀音將會將其取而代之,例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中的「衰」不再讀(cuī),而讀(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不再讀(xiá),而讀(xié)」;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不再讀(jì),而讀(qí);還有一些常用詞組也發生了改變,確鑿的「鑿」,原讀(zuò),改為(záo);「粳米」的「粳」原讀(jīng),現在要讀(gěng)等。
  • 中國漢字讀音大調整,這場混亂該不該繼續?
    的文章,該文談及漢字中一些原本的錯誤讀音被「轉正」了。翻看對比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第6版,會發現確實不少字詞注釋的漢語拼音已經發生變化,中國人讀書時期的一些「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
  • 日語中那些漢字的讀音與古漢語,和你的方言相似嗎?
    日語中有很多的漢字,這些漢字有時候會給我我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些讀音就是漢字音讀,音讀又分為吳音、漢音、唐宋音、慣用音等,其中吳音、漢音是最常用的音讀,吳音大部分是有南北朝時期金陵地區傳入日本,漢音是唐朝時期的長安洛陽的日本留學生帶回日本,今天我們就根據古今漢字音的角度來解釋這些漢字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