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漢字拼音的更改,在近日引發熱議。許多字的「正確讀音」較以往有了變化,比如:「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
不少網友認為,這樣改「是對文盲的妥協」。眾聲喧譁中,也出現了對文化傳承的擔憂。網友「君君老師」評論「傳承幾千年的古老文化就這樣被改版,值得我們驕傲的文化正在漸漸流逝」。「盧寶寶」則評論,這些字都是傳統文化的代表,「改了真的有種屈辱感」。
筆者認為,那些口口聲聲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反對變讀音的人,反而有可能是不懂中華文化的人。
流傳下來的是漢字,而不是漢字的發音,這恰是中華文化不像其他古文明那樣中斷的原因之一。今人讀2500年前的詩經,理解起來不至於有太大障礙,但讀音早就變了不知幾茬;康有為滿口廣東味,也不妨礙和光緒書面交流。漢字源自象形文字,可以脫離讀音傳承下來,最大限度突破時空局限,而不像英文那樣需要拼讀、依賴發音進行傳播。
生活中,文字讀音順應潮流發生改變,無可指摘。語言不是化石,也不是躺在博物館裡僅供觀賞的藝術品,一個字假如有90%以上的人「讀錯了」,那麼在事實上它的讀音就是那個錯的音,強行規定怎麼讀已經沒有意義。
當然,「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改讀音也不是亂改。使用人數的多少不應該成為唯一的判斷依據。
外來詞可能爭議就小,比如「拜拜」的「拜」新增第二聲,正常人不會反對。特定領域爭議就大,比如古詩詞,至少還是應該以同時註明古音為佳。實際上「古音」也未必是這個字最初的讀音,應該以創作者時代的發音為準,這樣不僅尊重作品的完整性,也有助於讀者知人論世、以意逆志。
另外一個有爭議的領域是方言詞彙,一些北方官話裡的特殊發音,私以為出於對地方文化的尊重,保留為佳。再有就是讀音不同,詞性乃至意思都會發生變化的字,比如「騎」。對這類字的讀音的更改也應該慎重。
不過,慎重歸慎重,對於漢字讀音的變化,不必大驚小怪。
文/湍流
來源:紅網
作者:湍流
編輯:田德政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2/19/5085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