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改讀音,我們不必大驚小怪
時間:2019-02-20 10:58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馮曉媛是杭州第十四中學附屬學校的初一語文教師。上學期,教《論語》十二章的一簞食,一瓢飲時,她提到了簞食壺漿一詞。我特地提醒學生不要混淆,是簞食(s)壺漿,不要念成sh,學生們繞了半天,才理解兩者區別。尷尬的是,馮老師昨天才發現錯誤讀音竟然轉正了,第六版
馮曉媛是杭州第十四中學附屬學校的初一語文教師。上學期,教《論語》十二章的「一簞食,一瓢飲」時,她提到了「簞食壺漿」一詞。「我特地提醒學生不要混淆,是『簞食(sì)壺漿』,不要念成shí,學生們繞了半天,才理解兩者區別。」尷尬的是,馮老師昨天才發現錯誤讀音竟然「轉正」了,「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裡正確讀法是簞食(shí)壺漿,開學了我得告訴學生,你們原先的讀法才是正確的。」馮老師哭笑不得。(錢江晚報)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看到這些拼音,你是不是也突然懵了,這些我們原本耳熟能詳的古詩詞,一些特殊字的讀音突然就改了,曾經的錯誤讀音竟然搖身一變「轉正」了,弄得我們對這些詞句突然很陌生,甚至不知自己讀的是對是錯。
「讀音是否應該修訂」的話題這兩天一直熱度不減,一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網絡文章也被大量轉發閱讀。不少網友對更改讀音耿耿於懷,在他們看來,在正確讀音這個問題上不應該「少數服從多數」,更不能因為多數人讀錯就要更改讀音,況且在古詩詞中一些字的讀音有其特殊意義,一旦更改不但意境全無,而且平仄押韻都搞沒了。這樣看來,更改讀音似乎毫無必要。
其實,我們更要看到問題的另一面,那就是語言的實用性。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共同的體會,即便是身為中國人我們也不敢妄言了解中國文化,單就是那些多音詞就讓我們頭疼不已,特別是對於漢語的初學者而言,更改讀音後會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煩惱,理解起來更加容易,而且讀音也不至於混淆。從本質上來講,更改讀音不會對語言、書寫、交流造成任何影響,只會讓更多的人感到簡單、方便。
筆者以為,我們不必對更改讀音這件事大驚小怪。語音畢竟是約定俗成的,它的存在就是為了人們更好地交流,如果一個詞語大家都容易錯讀,與其糾結孰是孰非相互猜疑,不如釜底抽薪就此更改,畢竟知識是不斷更新的,語言也該是動態變化的,這個毋庸置疑。當然,某些讀音的更改勢必會導致一些古詩詞的對仗、押韻等語言美感不復存在,但是這些與漢語文化的傳播和傳承相比根本微不足道。其實,特殊讀音並不代表著「文化品味」,只要經過長期的沉澱,如今的新讀音同樣可以深入人心。(吳向勇)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