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改讀音,我們不必大驚小怪

2020-12-13 川北在線網

古詩詞改讀音,我們不必大驚小怪

時間:2019-02-20 10:58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馮曉媛是杭州第十四中學附屬學校的初一語文教師。上學期,教《論語》十二章的一簞食,一瓢飲時,她提到了簞食壺漿一詞。我特地提醒學生不要混淆,是簞食(s)壺漿,不要念成sh,學生們繞了半天,才理解兩者區別。尷尬的是,馮老師昨天才發現錯誤讀音竟然轉正了,第六版

  馮曉媛是杭州第十四中學附屬學校的初一語文教師。上學期,教《論語》十二章的「一簞食,一瓢飲」時,她提到了「簞食壺漿」一詞。「我特地提醒學生不要混淆,是『簞食(sì)壺漿』,不要念成shí,學生們繞了半天,才理解兩者區別。」尷尬的是,馮老師昨天才發現錯誤讀音竟然「轉正」了,「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裡正確讀法是簞食(shí)壺漿,開學了我得告訴學生,你們原先的讀法才是正確的。」馮老師哭笑不得。(錢江晚報)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看到這些拼音,你是不是也突然懵了,這些我們原本耳熟能詳的古詩詞,一些特殊字的讀音突然就改了,曾經的錯誤讀音竟然搖身一變「轉正」了,弄得我們對這些詞句突然很陌生,甚至不知自己讀的是對是錯。

 

  「讀音是否應該修訂」的話題這兩天一直熱度不減,一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網絡文章也被大量轉發閱讀。不少網友對更改讀音耿耿於懷,在他們看來,在正確讀音這個問題上不應該「少數服從多數」,更不能因為多數人讀錯就要更改讀音,況且在古詩詞中一些字的讀音有其特殊意義,一旦更改不但意境全無,而且平仄押韻都搞沒了。這樣看來,更改讀音似乎毫無必要。

 

  其實,我們更要看到問題的另一面,那就是語言的實用性。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共同的體會,即便是身為中國人我們也不敢妄言了解中國文化,單就是那些多音詞就讓我們頭疼不已,特別是對於漢語的初學者而言,更改讀音後會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煩惱,理解起來更加容易,而且讀音也不至於混淆。從本質上來講,更改讀音不會對語言、書寫、交流造成任何影響,只會讓更多的人感到簡單、方便。

 

  筆者以為,我們不必對更改讀音這件事大驚小怪。語音畢竟是約定俗成的,它的存在就是為了人們更好地交流,如果一個詞語大家都容易錯讀,與其糾結孰是孰非相互猜疑,不如釜底抽薪就此更改,畢竟知識是不斷更新的,語言也該是動態變化的,這個毋庸置疑。當然,某些讀音的更改勢必會導致一些古詩詞的對仗、押韻等語言美感不復存在,但是這些與漢語文化的傳播和傳承相比根本微不足道。其實,特殊讀音並不代表著「文化品味」,只要經過長期的沉澱,如今的新讀音同樣可以深入人心。(吳向勇)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

相關焦點

  • 漢字讀音發生變化,不必大驚小怪
    許多字的「正確讀音」較以往有了變化,比如:「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不少網友認為,這樣改「是對文盲的妥協」。眾聲喧譁中,也出現了對文化傳承的擔憂。網友「君君老師」評論「傳承幾千年的古老文化就這樣被改版,值得我們驕傲的文化正在漸漸流逝」。
  • 教育部回應改讀音!不要大驚小怪,其實沒多大事!
    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近期,名為《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熱文在全網絡引起了網民的熱烈討論,文章提及詞典和新版語文教科書中的一些古詩詞單字讀音正悄悄地變更,白話讀音將會將其取而代之,例如據稱是這樣的改動是因為讀錯的人太多,所以就「將錯就錯」改了,此消息一出網絡一片驚呼,大多數吃瓜網友表示,這樣的改法是不對的,一些人認為這樣的修改方式背棄了傳統文化的傳承理念,破壞了古人創作詩詞時為了文意與押韻兼容的精巧構思;還有一些人認為,讀音地變更豈不是會讓自己學生時期的學習記憶都混亂了,難道還要再來一次九年義務教育嗎?
  • 古詩詞讀音被改?長沙名師認為應當尊重古音的讀法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2月21日訊(記者 劉鎮東 黃京) 在讀古詩詞時,有一些字的讀音並非正確讀音,但如果把這些讀音又「改邪歸正」了,我們還應該怎樣讀古詩呢?最近,「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這一話題引發眾人關注。今天,三湘都市報記者就「古詩詞讀音被改」的現象進行調查。
  • 網傳古詩詞要改讀音?到底應不應該?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第6版,不少字詞注釋的漢語拼音已經發生變化。一些字原本的錯誤讀音轉正了,比如「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一騎(qí)紅塵妃子笑」。。。。這這這是真的嗎?
  • 古詩詞改讀音與標定普及和歷史文化求同存異
    古詩詞改讀音與標定普及和歷史文化求同存異倪寄如 (退休工人)近有網文對古詩詞改讀音多有熱議,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xia)」改音「邪」、「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ji)」改音「齊」,網友質疑改讀音破壞了傳統文化
  • 難題:給古詩改讀音未通過審議,那麼中小學課本已改讀音的字咋辦
    19日,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稱,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但是,既然「古詩詞改讀音」,還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那麼為什麼中小學課本上某些詩詞已然悄無聲息的改了讀音?比如,部編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四課《山行》,為了防止老師念錯讀音,還把「斜」註上了「xié」的音。
  • 教育部回應:古詩改讀音未過審議,眾人呼籲把原讀音傳給下一代
    無論從哪一點上來說,小徐老師都不支持古詩詞改音改字,理由如下:一、古詩詞改音後不符合古詩優美的合平仄壓韻律的詩詞規則。古詩的韻律在古代是相當嚴謹的,不合韻律就古詩詞創作的大忌,古詩詞的韻律美是古詩詞得以傳承,成為我國文化瑰寶的重要原因,合轍壓韻是詩詞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讓孩子學習時,應該讓孩子來感受這種韻律美,而不應該因為這個字的讀音和現在的讀音而擅自改動。
  • ...教育部門應規範古詩詞讀音 -古詩詞 讀音 籠蓋 四野 餘黨 讀法...
    近日,關於古詩詞的讀音引起部分讀者關注。語文特級教師餘黨緒建議規範古詩詞讀音,便於語言文字的運用。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以前老師強調前一個『野』字讀ya,但現在的中學語文教科書、閱讀材料上都標註ye的音,這個字到底該怎麼讀?」近日,一位讀者發了這麼一條微博。
  • 這些字的讀音改了 果真是為了遷就文盲麼?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廣為傳播,引發公眾熱議。許多人都驚呼「上了個假學」,也有人認為不能為了遷就某些「文盲」而「亂改讀音」。這些字的讀音改了,果真是為了遷就文盲麼?資料圖其實這篇文章的內容,本就不是新聞,此前就在網絡上流傳一時,只不過未能引發如此大的反響。
  • 媒體:這些字的讀音改了 果真是為了遷就文盲麼?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廣為傳播,引發公眾熱議。許多人都驚呼「上了個假學」,也有人認為不能為了遷就某些「文盲」而「亂改讀音」。這些字的讀音改了,果真是為了遷就文盲麼?其實這篇文章的內容,本就不是新聞,此前就在網絡上流傳一時,只不過未能引發如此大的反響。該文提到的所謂「新讀音」,來源各異,許多並不算新,但的確反映了普通話讀音規範的趨勢。
  • 小學古詩改讀音,網友沸騰:改的太沒文化,官方回應:未通過
    小學古詩改讀音,網友沸騰:改的太沒文化,官方回應:未通過 我國的歷史文化可以說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發展至今演變出來各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其中古詩詞作為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更是給我們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糧。
  • 鬧得沸沸揚揚的「古詩改讀音」 你怎麼看?
    學生王同學認為,為何要迎合大部分人的錯誤而不糾正呢,「如果說都改成讀錯的拼音,可能會覺得說方便了,但是也缺少了感覺,像古詩詞之類的,改了讀音其實就改了字意,在理解古詩詞方面會有些不同,而且考試的時候真的腦子裡亂啊,搞不清到底是哪個讀音。」
  • 鬧得沸沸揚揚的「古詩改讀音」,你怎麼看?
    學生王同學認為,為何要迎合大部分人的錯誤而不糾正呢,「如果說都改成讀錯的拼音,可能會覺得說方便了,但是也缺少了感覺,像古詩詞之類的,改了讀音其實就改了字意,在理解古詩詞方面會有些不同,而且考試的時候真的腦子裡亂啊,搞不清到底是哪個讀音。」
  • 古詩詞讀音究竟怎麼定?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對古詩詞教學中「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讀「shuāi」還是「cuī」)、「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讀「qí」還是「jì」)、「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讀「xié」還是「xiá」)等讀音問題進行討論,引發公眾熱議。「普通話異讀詞審音」這樣一個專業的概念隨之躍入了公眾的視野。現代漢語的讀音規範究竟是如何制定的?對群眾口頭表達中存在不同讀音的詞,為什麼要進行審定?
  • 專家:古詩詞讀音調整不能搞一刀切
    原標題:專家談古詩詞讀音調整: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也一騎(qí)還是一騎(jì)?專家說:教師不應該說哪個讀音是錯。
  • 改變讀音可能會造成古詩詞韻味流失
    專家觀點 改變讀音可能會造成古詩詞韻味流失   對於規範使用語言文字,三亞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的劉興均教授很有感觸,他認為語言文字的確會隨著歷史車輪滾滾向前,與時俱進,不可能一字不易,「我們要推廣普通話,推廣漢字,所以才從繁體字到了今天的簡體字,
  • 古詩詞讀音尊重韻味還是尊重標準
    「被,《說文》講是寢衣也,在唐代的兩個讀音均屬仄音,現代漢語字典不應當作讀音的主要參考。」沈文凡說。隨著傳統文化類節目的興起,人們對古典詩詞的熱情與日俱增。那麼,我們在現實生活、語文教學中究竟應當怎樣對待古詩詞的讀音爭議,才能更好地體會到詩詞之美呢?就此,記者分別採訪了幾位文字學、音韻學及古典文學學者。
  • 名句讀音被改是與非
    【小菜一碟】文字及其讀音,除了是信息傳遞的載體,同時還有文化傳承的使命,並不能只求效率。聽說,一些千古名句裡的字讀音被改了,類似還有一些習以為常的字詞讀音,也變得面目全非。曾經語文課早自習時,常常要朗讀甚至背誦這些未曾改變時的名句和字詞,朗朗上口,回味無窮。修改後的讀音我也看了一遍,頓感韻味全無。
  • 那些年我們努力念對的漢字讀音被改了?其實是個誤會!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刷屏社網絡引發網友熱議。說(shuì)服變成了說(shuō)服 ,一騎(jì)紅塵變成了一騎(qí)紅塵,粳(jīng)米變成了粳(gěng)米,蕁(qián)麻疹變成了蕁(xún)麻疹……不少網友發現,小時候被語文老師改正的錯誤讀音,現在卻被「官方」認證,變成了現行的規範讀法,感覺自己上了個假學。
  • 審音表尚未公布 古詩也沒改讀音
    「誰動了古詩詞裡字的讀音?」近日《注意!這些字的拼音被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