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的天氣是個秘密
現在的人也許無法想像,在60年前,明天是啥天氣這件事,在普通老百姓看來還是個被嚴格管制的軍事秘密。1949年12月,新中國第一個國家氣象機構成立,那時候它的名字是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氣象局,直接受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領導,職能是為國防服務。老百姓如果想知道明天的天氣,只能從前一天傍晚的晚霞裡猜測一二。
1953年7月,韓戰結束,出於經濟建設和防範災害天氣的需要,天氣信息開始解密。8月1日,毛澤東、周恩來籤署命令將各級氣象組織從軍事等級轉到政府等級,氣象信息開始為經濟建設服務。從1956年開始,中國的老百姓可以從廣播裡聽到天氣預報了,《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工人日報》等也會刊登第二天的天氣情況。
改革開放初期,出國考察熱風靡全國,氣象行業也不例外。1979年,中央氣象臺副臺長王世平隨團到日本訪問。日本當地一家氣象臺熱情招待,晚餐被安排在一家極富特色的居酒屋,通往後廚的過道上,還放了一臺電視機,屏幕裡正在播日語新聞。主客雙方邊聊邊品酒,氣氛十分熱鬧。
突然,屏幕上走出個小夥子,指著背後的一幅日本地圖認真講解,屋裡的日本人一下全都不說話了,眼睛齊刷刷地盯著屏幕,幾分鐘後講解結束,大家才繼續喝酒聊天。這景象讓王世平吃驚不已,日方代表說,這就是日本的電視天氣預報,這些氣象信息由國家提供,由公司加工製作成電視節目,再通過電視向公眾發布。
就是小小居酒屋裡剎那間安靜的幾分鐘,讓中國氣象人第一次見識到以電視傳播氣象信息的巨大效應,在回國的路上,代表團就開始討論,中國的天氣預報也應該有電視版。
《天氣預報》獲得民調80%支持率
1979年開始,中央氣象臺和中央電視臺開始協商合辦天氣預報電視欄目,前後長達一年半的時間。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形式不沉悶,這一全新的節目形式,雙方都沒有經驗,最後大家決定,先效仿國外。
當時,西方的氣象節目大部分是由氣象專家來主持。央視本身主持人不多,對氣象知識也不了解,決定由氣象臺派人擔任主持。很快,中央氣象臺內部開始「海選」主持人,從一個二三十人的大名單裡層層選拔,最後篩出一男一女兩個人選。34歲的韓建鋼當時已經是氣象臺的預報員,專業知識紮實,人長得精神,雖然說話帶點鄉音,但很清楚,不妨礙觀眾理解,他成為最後選定的男主持人,女主持人則定為氣象臺職工李援。
「我記得那會兒就在這個氣象大院裡,每天晚上院子裡擺上一臺,圍了一大堆人,內容也不外乎一些新聞,有時候新聞完了,偶爾播個外國電影,也沒有娛樂節目。」韓建鋼是第一代電視氣象專家播音員,但在當時,電視對他來說還是個稀罕物。
人選定下後,韓建鋼和李援拿著氣象中心領導特批的一點經費,到宣武區一家老百貨商場買服裝,「那時候大家的穿著也沒有今天這麼豐富多彩,街上都是藍白色」,李援挑了布料回家自己做,韓建鋼則選了一件當時最流行的藍格條襯衫。
1980年7月7日,《天氣預報》節目在央視一套亮相,「跟新聞一樣是直播,在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之間播出,時間也只有兩分鐘」。最初的一個半月,每天下午17∶00中央氣象臺數據一出來,韓建鋼和李援就把專業術語改為通俗易懂的電視語言,半個小時後拿著墨水還沒幹的稿子,出發去中央電視臺播音。韓建鋼說,那時「直播室裡沒有現在的冷光燈,幾盞大燈一開,足有四十多度,但是為了直播錄音,裡面也不能開電扇,常常是汗流浹背」。因為技術水平落後,開播初期的節目影像甚至沒有留存檔案。
當時的天氣預報主持人,就是單純念稿子,一個多月後,節目就改由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播報了,大家熟悉的《新聞聯播》主持人邢質斌和羅京都曾經播報過。一遇到災害性天氣,韓建鋼還會出鏡客串,弄得當時的老百姓一看到他出現就會說,一定是哪裡又有災了。
當時中央氣象臺通過專用電話把稿子傳給中央電視臺,再把製作好的天氣形勢圖由專人送過去,那時候沒有光纜,也沒有專車,氣象臺的曲聲浦每天下午騎個二八自行車到電視臺送帶子,風雨無阻。
最初,氣象主持人背後是事先印好的中國地圖,上面的圖標都是手繪上去的。1983年3月,曲聲浦製作的城市燈光顯示圖板,被安裝在新聞聯播演播室,主持人念到哪個城市,哪個城市就會亮起燈,由工作人員在幕後操作。觀眾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正在播報的城市。
《天氣預報》播出初期,也有觀眾寫信說,本來半小時的新聞時間已經很緊張,再插上一條天氣信息,新聞就播得更少了。為此,央視和國家氣象局還聯合搞了一個為期兩個月的民意調查,最後《天氣預報》以80%的支持率得以倖存。
背景音樂用了30年
1984年,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在全國氣象會議上指示:「電視天氣預報需要改革。」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欄目取經美國,開始向由氣象部門獨立製作轉型。1975年被分配到中央氣象局的計算機工程師葉阿慶,是欄目組最初的技術製作人員。「我是學計算機的,當時沒人懂電視,我們幾個都被派去電視臺學,培訓了一個多月,回來以後開始自己做節目。」如今的葉阿慶已是退休返聘的老專家,他笑聲爽朗,談起當年總帶著幾分驕傲,因為欄目組的6個成員幾乎都是零基礎起步。
國家氣象中心在辦公大樓5層靠洗手間的地方擠出一間辦公室,打報告給中央電視臺支持了一臺電視機。這間40平方米的辦公室是欄目組最初的機房。他們從建材市場買來石棉瓦,在房間角落搭建了一個一平方米見方的播音間。播音間內壁貼上隔音材料,裡面放上桌子、檯燈和話筒,這簡易的隔音間,現在看起來多少有點山寨。每次錄製節目,外面的人會自覺保持安靜,一次有人不小心打了個噴嚏,大家都擔心這遍白錄了,可聽的時候竟發現一點雜音都沒有,播音間隔音效果竟出奇得好。
葉阿慶等人用借來的購自日本的小l/2攝像機,拍攝黑白雲圖,再用家用錄像機編輯成動畫,示意雲圖走向,這在當時的國內十分新鮮。l986年7月超強颱風登陸廣東,動畫衛星雲圖突然出現在電視上,生動地預報了災害天氣。
一切就緒後,一個難題出現了,欄目背景音樂遲遲選不出來,工作人員裡沒有音樂愛好者,收音機裡流行的也都是些紅色歌曲全不合適。不久,曲聲浦拿出了一首電子琴版的《漁舟唱晚》,這首出自王勃《滕王閣序》,表現江南傍晚漁家晚歸的樂曲,最後被一致通過。誰也沒想到,《漁舟唱晚》一唱就是30年,成了《天氣預報》的標誌,曲聲浦後來說,當初選它只是覺得這首曲子「歡快而不鬧騰」。
1986年10月1日,新版《天氣預報》登場,動態衛星雲圖披上了顏色,還多了太陽公公、雲彩和雨點這些讓普通觀眾一目了然的符號。一位85歲的老婆婆寫信來說:「過去,電視上的天氣預報全憑聽,可我耳朵聾聽不清,這下可好了,一看電視上的太陽、雲彩就知道是啥天氣了。」
「氣象先生」橫空出世
1989年《天氣預報》從新聞聯播裡抽離出來,成了一個單獨的電視節目,每晚19∶30在新聞聯播結束後播出。1993年,節目經歷了一次重大改版。3月1日19∶30,漁舟唱晚的旋律響罷,屏幕上突然出現一個西裝革履的小夥子,他手拿一根指揮棒,邊指邊講,繪聲繪色。這一變化迅速成為重大新聞,第二天的《中國青年報》頭版位置就出現了一幅《天氣預報》節目的截圖照片,配以長文,標題是「屏幕上跳出個氣象先生」。這位憑空「跳」出來的氣象先生,就是宋英傑。
「那時候準備挺倉促的,2月24日通知我們,大概練習了一個星期,自己去演播室找一找空間感,沒有什麼預告意識,到了3月1日就直接上了。」早在1990年,宋英傑就已經是中央氣象臺的預報員了,他學氣象出身,最初每天下班後把從北京到澳門的全國30多個城市念一遍,只是一份兼職。
當時,解說員背後並沒有我們在電視機上看到的中國地圖,而是一塊藍布,宋英傑就站在這塊藍布前想像著萬裡國土,指點江山,「有時候也會用淺藍色的筆在上邊勾勾畫畫,找找感覺。」節目錄完,再用摳像技術處理成我們看到的畫面。
「演播室地上畫了一對腳印,播報員站在那不能動,離開那個地方就指不準了。」韓建鋼當時擔任欄目編導,也是這次節目飛躍性改版的幕後策劃,「其實屏幕前出現解說員不算新鮮,國外早就這麼做了,我們也想加入,但以前的技術水平達不到。」
主持人走到臺前,觀眾最直接看到的就是他本人的精神風貌和衣著打扮。宋英傑卻說,出鏡前並沒考慮太多服裝問題,「當時特批了500塊錢,讓大家去買西裝。這個價錢在當時,特別廉價的西裝能買兩套,好一點的一套也買不起。我自己有西裝,就挑了一套穿上了。但是後來想想,生活中的西裝買的時候會考慮裡面加件毛背心什麼的,會刻意買肥一點,但是一上鏡衣服就顯得空空蕩蕩了。」
「一直到2001年,《天氣預報》主持人的妝一直都是自己化,主持人的妝最好的狀態是自然,在鏡頭前皮膚光潤,顏色均勻,又不反光,看起來像是沒化。但是我們那時候不懂,一般就是畫個大白臉。很多人見到我會說,為什麼生活中你看著更順眼。」宋英傑笑著說。
開始的幾天,《天氣預報》的主持人每天換一個,楊麗、趙紅豔、崔淑萍、劉颯,後來固定成了宋英傑、楊麗和趙紅豔。主持人手裡時刻拿著一根指示用的小棍兒,小棍兒是自己製作的,一個小紙筒外面纏了一層膠布。一位細心的臺灣老先生,特意定製了一根專業的小棍兒寄過來:白色的桿身,頭和手柄是紅的,看起來非常專業。這根專業小棍兒在螢屏上一呆就是8年,2001年,為了跟國際接軌,主持人才開始用手講解。宋英傑說:「那些年,這根小棍兒每天都放在演播室裡,主持人開始默念文稿的時候也會習慣性地拿著它,似乎這樣,記憶得會更敏捷一些。」
宋英傑說,20年前第一次出鏡,沒感覺緊張,可能因為自己不是做新聞行業的,沒意識到這個平臺有多麼不同尋常。
如今,如果你在位於國家圖書館對面的氣象大院門口問路,警衛會清晰地告訴你,喏,就是那個灰色大樓。原先只有40平方米的《天氣預報》演播室,已成了巍然聳立的華風氣象影視大樓,在一群舊式建築中格外醒目。(周冉)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