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天氣預報》:5分鐘背後的30年

2020-12-17 半月談網

明天的天氣是個秘密

現在的人也許無法想像,在60年前,明天是啥天氣這件事,在普通老百姓看來還是個被嚴格管制的軍事秘密。1949年12月,新中國第一個國家氣象機構成立,那時候它的名字是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氣象局,直接受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領導,職能是為國防服務。老百姓如果想知道明天的天氣,只能從前一天傍晚的晚霞裡猜測一二。

1953年7月,韓戰結束,出於經濟建設和防範災害天氣的需要,天氣信息開始解密。8月1日,毛澤東、周恩來籤署命令將各級氣象組織從軍事等級轉到政府等級,氣象信息開始為經濟建設服務。從1956年開始,中國的老百姓可以從廣播裡聽到天氣預報了,《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工人日報》等也會刊登第二天的天氣情況。

改革開放初期,出國考察熱風靡全國,氣象行業也不例外。1979年,中央氣象臺副臺長王世平隨團到日本訪問。日本當地一家氣象臺熱情招待,晚餐被安排在一家極富特色的居酒屋,通往後廚的過道上,還放了一臺電視機,屏幕裡正在播日語新聞。主客雙方邊聊邊品酒,氣氛十分熱鬧。

突然,屏幕上走出個小夥子,指著背後的一幅日本地圖認真講解,屋裡的日本人一下全都不說話了,眼睛齊刷刷地盯著屏幕,幾分鐘後講解結束,大家才繼續喝酒聊天。這景象讓王世平吃驚不已,日方代表說,這就是日本的電視天氣預報,這些氣象信息由國家提供,由公司加工製作成電視節目,再通過電視向公眾發布。

就是小小居酒屋裡剎那間安靜的幾分鐘,讓中國氣象人第一次見識到以電視傳播氣象信息的巨大效應,在回國的路上,代表團就開始討論,中國的天氣預報也應該有電視版。

《天氣預報》獲得民調80%支持率

1979年開始,中央氣象臺和中央電視臺開始協商合辦天氣預報電視欄目,前後長達一年半的時間。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形式不沉悶,這一全新的節目形式,雙方都沒有經驗,最後大家決定,先效仿國外。

當時,西方的氣象節目大部分是由氣象專家來主持。央視本身主持人不多,對氣象知識也不了解,決定由氣象臺派人擔任主持。很快,中央氣象臺內部開始「海選」主持人,從一個二三十人的大名單裡層層選拔,最後篩出一男一女兩個人選。34歲的韓建鋼當時已經是氣象臺的預報員,專業知識紮實,人長得精神,雖然說話帶點鄉音,但很清楚,不妨礙觀眾理解,他成為最後選定的男主持人,女主持人則定為氣象臺職工李援。

「我記得那會兒就在這個氣象大院裡,每天晚上院子裡擺上一臺,圍了一大堆人,內容也不外乎一些新聞,有時候新聞完了,偶爾播個外國電影,也沒有娛樂節目。」韓建鋼是第一代電視氣象專家播音員,但在當時,電視對他來說還是個稀罕物。

人選定下後,韓建鋼和李援拿著氣象中心領導特批的一點經費,到宣武區一家老百貨商場買服裝,「那時候大家的穿著也沒有今天這麼豐富多彩,街上都是藍白色」,李援挑了布料回家自己做,韓建鋼則選了一件當時最流行的藍格條襯衫。

1980年7月7日,《天氣預報》節目在央視一套亮相,「跟新聞一樣是直播,在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之間播出,時間也只有兩分鐘」。最初的一個半月,每天下午17∶00中央氣象臺數據一出來,韓建鋼和李援就把專業術語改為通俗易懂的電視語言,半個小時後拿著墨水還沒幹的稿子,出發去中央電視臺播音。韓建鋼說,那時「直播室裡沒有現在的冷光燈,幾盞大燈一開,足有四十多度,但是為了直播錄音,裡面也不能開電扇,常常是汗流浹背」。因為技術水平落後,開播初期的節目影像甚至沒有留存檔案。

當時的天氣預報主持人,就是單純念稿子,一個多月後,節目就改由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播報了,大家熟悉的《新聞聯播》主持人邢質斌和羅京都曾經播報過。一遇到災害性天氣,韓建鋼還會出鏡客串,弄得當時的老百姓一看到他出現就會說,一定是哪裡又有災了。

當時中央氣象臺通過專用電話把稿子傳給中央電視臺,再把製作好的天氣形勢圖由專人送過去,那時候沒有光纜,也沒有專車,氣象臺的曲聲浦每天下午騎個二八自行車到電視臺送帶子,風雨無阻。

最初,氣象主持人背後是事先印好的中國地圖,上面的圖標都是手繪上去的。1983年3月,曲聲浦製作的城市燈光顯示圖板,被安裝在新聞聯播演播室,主持人念到哪個城市,哪個城市就會亮起燈,由工作人員在幕後操作。觀眾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正在播報的城市。

《天氣預報》播出初期,也有觀眾寫信說,本來半小時的新聞時間已經很緊張,再插上一條天氣信息,新聞就播得更少了。為此,央視和國家氣象局還聯合搞了一個為期兩個月的民意調查,最後《天氣預報》以80%的支持率得以倖存。

背景音樂用了30年

1984年,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在全國氣象會議上指示:「電視天氣預報需要改革。」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欄目取經美國,開始向由氣象部門獨立製作轉型。1975年被分配到中央氣象局的計算機工程師葉阿慶,是欄目組最初的技術製作人員。「我是學計算機的,當時沒人懂電視,我們幾個都被派去電視臺學,培訓了一個多月,回來以後開始自己做節目。」如今的葉阿慶已是退休返聘的老專家,他笑聲爽朗,談起當年總帶著幾分驕傲,因為欄目組的6個成員幾乎都是零基礎起步。

國家氣象中心在辦公大樓5層靠洗手間的地方擠出一間辦公室,打報告給中央電視臺支持了一臺電視機。這間40平方米的辦公室是欄目組最初的機房。他們從建材市場買來石棉瓦,在房間角落搭建了一個一平方米見方的播音間。播音間內壁貼上隔音材料,裡面放上桌子、檯燈和話筒,這簡易的隔音間,現在看起來多少有點山寨。每次錄製節目,外面的人會自覺保持安靜,一次有人不小心打了個噴嚏,大家都擔心這遍白錄了,可聽的時候竟發現一點雜音都沒有,播音間隔音效果竟出奇得好。

葉阿慶等人用借來的購自日本的小l/2攝像機,拍攝黑白雲圖,再用家用錄像機編輯成動畫,示意雲圖走向,這在當時的國內十分新鮮。l986年7月超強颱風登陸廣東,動畫衛星雲圖突然出現在電視上,生動地預報了災害天氣。

一切就緒後,一個難題出現了,欄目背景音樂遲遲選不出來,工作人員裡沒有音樂愛好者,收音機裡流行的也都是些紅色歌曲全不合適。不久,曲聲浦拿出了一首電子琴版的《漁舟唱晚》,這首出自王勃《滕王閣序》,表現江南傍晚漁家晚歸的樂曲,最後被一致通過。誰也沒想到,《漁舟唱晚》一唱就是30年,成了《天氣預報》的標誌,曲聲浦後來說,當初選它只是覺得這首曲子「歡快而不鬧騰」。

1986年10月1日,新版《天氣預報》登場,動態衛星雲圖披上了顏色,還多了太陽公公、雲彩和雨點這些讓普通觀眾一目了然的符號。一位85歲的老婆婆寫信來說:「過去,電視上的天氣預報全憑聽,可我耳朵聾聽不清,這下可好了,一看電視上的太陽、雲彩就知道是啥天氣了。」

「氣象先生」橫空出世

1989年《天氣預報》從新聞聯播裡抽離出來,成了一個單獨的電視節目,每晚19∶30在新聞聯播結束後播出。1993年,節目經歷了一次重大改版。3月1日19∶30,漁舟唱晚的旋律響罷,屏幕上突然出現一個西裝革履的小夥子,他手拿一根指揮棒,邊指邊講,繪聲繪色。這一變化迅速成為重大新聞,第二天的《中國青年報》頭版位置就出現了一幅《天氣預報》節目的截圖照片,配以長文,標題是「屏幕上跳出個氣象先生」。這位憑空「跳」出來的氣象先生,就是宋英傑。

「那時候準備挺倉促的,2月24日通知我們,大概練習了一個星期,自己去演播室找一找空間感,沒有什麼預告意識,到了3月1日就直接上了。」早在1990年,宋英傑就已經是中央氣象臺的預報員了,他學氣象出身,最初每天下班後把從北京到澳門的全國30多個城市念一遍,只是一份兼職。

當時,解說員背後並沒有我們在電視機上看到的中國地圖,而是一塊藍布,宋英傑就站在這塊藍布前想像著萬裡國土,指點江山,「有時候也會用淺藍色的筆在上邊勾勾畫畫,找找感覺。」節目錄完,再用摳像技術處理成我們看到的畫面。

「演播室地上畫了一對腳印,播報員站在那不能動,離開那個地方就指不準了。」韓建鋼當時擔任欄目編導,也是這次節目飛躍性改版的幕後策劃,「其實屏幕前出現解說員不算新鮮,國外早就這麼做了,我們也想加入,但以前的技術水平達不到。」

主持人走到臺前,觀眾最直接看到的就是他本人的精神風貌和衣著打扮。宋英傑卻說,出鏡前並沒考慮太多服裝問題,「當時特批了500塊錢,讓大家去買西裝。這個價錢在當時,特別廉價的西裝能買兩套,好一點的一套也買不起。我自己有西裝,就挑了一套穿上了。但是後來想想,生活中的西裝買的時候會考慮裡面加件毛背心什麼的,會刻意買肥一點,但是一上鏡衣服就顯得空空蕩蕩了。」

「一直到2001年,《天氣預報》主持人的妝一直都是自己化,主持人的妝最好的狀態是自然,在鏡頭前皮膚光潤,顏色均勻,又不反光,看起來像是沒化。但是我們那時候不懂,一般就是畫個大白臉。很多人見到我會說,為什麼生活中你看著更順眼。」宋英傑笑著說。

開始的幾天,《天氣預報》的主持人每天換一個,楊麗、趙紅豔、崔淑萍、劉颯,後來固定成了宋英傑、楊麗和趙紅豔。主持人手裡時刻拿著一根指示用的小棍兒,小棍兒是自己製作的,一個小紙筒外面纏了一層膠布。一位細心的臺灣老先生,特意定製了一根專業的小棍兒寄過來:白色的桿身,頭和手柄是紅的,看起來非常專業。這根專業小棍兒在螢屏上一呆就是8年,2001年,為了跟國際接軌,主持人才開始用手講解。宋英傑說:「那些年,這根小棍兒每天都放在演播室裡,主持人開始默念文稿的時候也會習慣性地拿著它,似乎這樣,記憶得會更敏捷一些。」

宋英傑說,20年前第一次出鏡,沒感覺緊張,可能因為自己不是做新聞行業的,沒意識到這個平臺有多麼不同尋常。

如今,如果你在位於國家圖書館對面的氣象大院門口問路,警衛會清晰地告訴你,喏,就是那個灰色大樓。原先只有40平方米的《天氣預報》演播室,已成了巍然聳立的華風氣象影視大樓,在一群舊式建築中格外醒目。(周冉)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央視天氣預報3分鐘節目6個主持人惹爭議
    王藍一西部網6月25日報導 在維持了11年的主持人陣容之後,央視《天氣預報》欄目終於要「變臉」了。前日,負責《天氣預報》節目製作的中國華風集團正式確認,經過幾個月的打造和磨練,主持人王藍一將率先亮相今晚的《天氣預報》。之前,王藍一曾在央視《朝聞天下》欄目中播報過天氣。另一位主持人馮殊也將在近期的節目中亮相,他曾在CCTV-4播報天氣預報,併兼顧中國氣象局的其他氣象節目。
  • 央視《天氣預報》 最早主持從氣象臺中產生(組圖)
    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每天的播出時間只有5分鐘,卻穩居收視率的前幾位,即使現在人們有那麼多渠道了解天氣信息,即使大家說得最多的是「天氣預報越來越不準」,但每晚七點半之後的這5分鐘,還是有無數人守候在電視機前。  30多年前,《天氣預報》正式創辦。這一收視率極高的欄目是怎麼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多元的?
  • 央視天氣預報新版出爐 預報準確率全面提高(圖)
    而其次的1分鐘為全國天氣形勢預報,主要是冷空氣影響區域和全國的雨區、大風區等天氣趨勢的直觀圖示。使用的是中央氣象臺提供的衛星雲圖和一些天氣形勢圖表。「以往的形勢預報,只有未來48小時全國範圍的天氣情況,而改版後觀眾可以了解到72小時內的天氣形勢,比原先增加了一天。」秦主任說。  預報準確率全面提高  延長了預報時效,也同時要求預報的準確率。
  • 央視《天氣預報》主播PK另類氣象主播
    央視天氣預報主持人王藍一 靚麗新人主播 氣質美女,1994年出鏡播報天氣預報,至今已經14年,她從容不迫地將天氣情況慢慢道來,在觀眾中擁有很高人氣。去年底,就在「胡紫微大鬧央視」事件沸沸揚揚的時候,廣州某報娛樂版一篇文章指「據知情網民爆料,張斌的首任妻子是央視《天氣預報》的主持人裴新華」,裴新華一怒將該報告上法庭並索賠精神損害撫慰金100萬元。趙紅豔 親切老大姐
  • 央視天氣預報將在國慶節改版 漁舟唱晚音樂不變
    6月25日,隨著新主播藍一亮相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之後的《天氣預報》節目,該節目11年未變的四位主持人陣容發生了變化。日前,負責《天氣預報》節目製作的中國氣象局華風集團總監、《天氣預報》資深主持人宋英傑在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天氣預報》節目將在十一國慶節前後改版。
  • 央視兼職聊「天」26年 讓天氣預報有溫度更靠譜
    「氣象先生」宋英傑: 央視兼職聊「天」26年 讓天氣預報有溫度更靠譜 從1993年第一次站在央視鏡頭前算起,雖已過去近26年,但宋英傑一直以「兼職」定位自己。  「大家有了更便捷的渠道了解天氣,這是值得高興和欣慰的事情,說明我們一直在進步。」從電視屏幕走進千家萬戶的宋英傑,自己現在也經常在手機端看天氣情況,遂如是表達媒介更迭與不改初心。
  • 央視天氣預報新主持人揭秘 藍一當年曾北漂(圖)
    2008年6月25日和7月1日,30歲的美麗女主持人王藍一和25歲的「氣象先生」馮殊亮相《天氣預報》,受到網友極大關注。月25日,新加入到《天氣預報》主持人行列的藍一,在今晚央視《新聞聯播》播出後,如約與觀眾見面。
  • 被稱為:「最美天氣預報主持人」,央視主持人楊丹近況如何?
    不知不覺,楊丹已經陪伴我們走過了20多年,從1995年開始,楊丹便開始主持央視電視臺的《天氣預報》。對於算好時間看《天氣預報》的我們來說,《天氣預報》的主持人們可謂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而楊丹憑藉其靚麗的外表,也成了觀眾最喜愛的央視《天氣預報》節目的主持人。
  • 陪我們長大的央視天氣預報主持人楊丹,你了解她嗎?
    還記得小的時候經常陪爺爺看《新聞聯播》,在吃飯的時候總能趕上《天氣預報》,《天氣預報》也就成為了我們當時的下飯節目,每每《天氣預報》前面的音樂響起時,我們就會目不轉睛的盯著電視機,看上面那個漂亮姐姐,每天最讓我感興趣的就是這位姐姐的穿著。
  • 天氣預報背後的高科技
    下面,就來聽聽專家介紹那些助力天氣預報準確率提升的「高科技」吧,正是它們在極端天氣到來前,為公眾通風報信,保駕護航。颱風是夏季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現象,它雖能緩解高溫伏旱,補充淡水資源,但與之相伴的巨大風力、猛烈暴雨以及風暴潮,也給沿海地區帶來巨大災難。近幾年,藉助集合天氣預報模式及衛星觀測等技術的進步,我國颱風預測路徑誤差正在不斷縮小。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客觀預報不準還是主觀感受差異
    本文轉自【中國青年報】;我國24小時暴雨預警準確率可達89%,但預報仍是世界級難題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有人說,沒有比夏天更讓人關注天氣預報的季節,雷電、暴雨、高溫、颱風,以及相應的城市高溫、內澇,山區泥石流、洪澇等災害,都曾無數次地在這個季節一一上演。
  • 央視天氣預報唯一的一次道歉,主持人的道歉真美
    伴隨著現在計算機大數據和衛星在氣象預測方面的應用,天氣預報也是越來越準確了,誤差也是越來越小,可是在精準的數據也難免會出現錯誤,一向十分嚴謹的央視在多年以前就出現過一次因為天氣預報的道歉!在1999年的12月12日,央視的氣象部分送來了13號的氣象預測資料,在下午節目組一起討論怎麼播報的時候,因為考慮到一股很弱的冷空氣會在當晚進入到華北地區,可是水汽的條件並不是很好,所以就預報華北13日會有4到5級的北風,是很難出現降雪的,於是當晚的天氣預報也就這樣給播了出去,當時的天氣預報主持人還是宋英傑。
  • 央視天氣預報背景樂起源南昌(圖)
    本報訊 記者金路遙攝影報導:10月13日上午,在南昌航空大學附屬小學紅谷灘分校,省氣象局、省教育廳、省科協聯合舉行「首席預報員進校園」氣象科普活動啟動儀式,著名氣象節目主持人宋英傑現場給師生們透露了一個秘密—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央視天氣預報背景樂「起源」於南昌。
  • 他們預報天氣,咋能那麼準?!
    咱們平時看天氣預報主要是為了參考決定衣服穿多穿少,出行怎麼規劃而在國防軍事領域這份預報可能關係到航天任務成敗,飛彈發射能否進行如何做到精準預測呢?航天發射他們有這些觀天「利器」這份氣象預報保障的是航天發射任務必須準確到發射窗口前後幾分鐘
  • 央視天氣預報中河南鹿邑成老子故裡 引渦陽網友質疑
    最近,央視新聞頻道天氣預報中,河南省鹿邑縣成了「老子故裡」,此舉引起許多渦陽網友的強烈不滿。昨天,渦陽縣老子文化研究宣傳建設辦公室主任周新華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回應稱,渦陽縣一直在進行老子文化的學習研究和傳承,不會陷於這種沒有意義的「口水戰」。
  • 天氣預報引新主播均為央視《朝聞天下》天氣資訊版塊的主持人
    天氣預報引新主播,據介紹,此次引入的三位新人在調入《天氣預報》之前,均為央視《朝聞天下》天氣資訊版塊的主持人。其中,夏雯工作閱歷最為豐富,2001年起便接觸氣象主播一職,在隨後央視推出的諸如《今日氣象》、《午間天氣預報》等欄目中,都有她的身影;年紀最小的霍佳2006年走上工作崗位,但十餘年的崗位歷練,也讓她擁有了駕馭各種節目類型的能力;張泰源先後擔當過新華社《天氣新聞》、央視1套和央視新聞頻道的《朝聞天下天氣預報》、央視4套《中國新聞天氣預報》節目主持人。
  • 央視天氣預報這個節目自開播以來,唯一的一次對外道歉!
    就連一向嚴謹的央視,也曾因為一次錯誤的天氣預報而向外公開道歉,這也是央視天氣預報這個節目自開播以來,唯一的一次對外道歉!   1999年12月12日,氣象部門給央視天氣預報節目組送來了13日的氣象預測資料,在節目組下午的討論會中,因考慮到有一股很弱的冷空氣會在當天晚上開始進入華北地區,可是水汽條件並不是很好,所以預報華北地區13日會有4到5級的北風,很難出現降雪。
  • 德州天氣預報背後的秘密,鏡頭記錄預報員的一天(圖)
    德州天氣預報的背後,有這麼一個群體:氣象預報員。他們的日常——盯著雷達回波,跟著衛星雲圖,研判天氣變化,發布預報結論。他們的狀態——地球不重啟,他們不休息,宇宙不爆炸,他們不放假。一起來看>>8月14日10:00參加全省天氣會商8月14日14:30研判天氣形勢,準備發布重要天氣預報
  • 央視《新聞聯播天氣預報》開播40年,家人每天都在看竟然才知道官方...
    央視《新聞聯播天氣預報》開播40年,家人每天都看竟然才知道官方名? 誕生於1980年7月7日,由於緊跟著央視《新聞聯播》節目播出,因此被稱為《新聞聯播天氣預報》。《新聞聯播》與《天氣預報》雖然都在央視晚間黃金時間播出,但分屬於不同的單位製作,而且《新聞聯播》1978年1月1日開播,比《天氣預報》早了1年半。
  • 揭秘央視《天氣預報》:主播對著綠布「說」天氣
    《天氣預報》是觀眾每天都要關注的節目,但很多觀眾卻不知道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的。雖然天氣情況瞬息萬變,但《天氣預報》卻每天雷打不動地在《新聞聯播》後和觀眾見面。對這位「老朋友」,很多人並不熟悉它是怎麼製作的,記者日前來到位於國家氣象局的北京華風氣象影視信息集團,在《天氣預報》主持人馮殊的帶領下,參觀了《天氣預報》的演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