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那個吹啊,雪花那個飄啊……」雪花飄落,熟悉的旋律響起,讓老觀眾回首往日歲月、往昔之情,也給年輕觀眾帶去一段歷史、一片新景。昨晚,紅色經典芭蕾舞劇《白毛女》在國家大劇院起舞,上海芭蕾舞團把「傳家寶」帶到了北京,贏得滿堂彩。與此同時,一票難求的盛景也出現在了上海國際舞蹈中心,上海歌舞團的《永不消逝的電波》連演16場,門票一個月前就已售罄。
記者獲悉,臨近「七一」,多臺紅色舞劇密集登陸京滬兩地舞臺,25場演出的出票率接近百分之百。其中,不僅有演出累計2000多場的《白毛女》,也有中央芭蕾舞團的「壓箱之作」《紅色娘子軍》,更有「不滿周歲」的《永不消逝的電波》《閃閃的紅星》。從「起點」到「當下」,經典不朽,新作迭出,中國舞蹈界致力於打造符合當代審美、具有時代精神和國之情懷的原創作品,把中華民族革命精神的壯美圖卷展現在世人眼前。
不忘初心,不朽經典重燃熱血,優秀新作再續情懷
一曲「向前進」唱響大江南北,1964年,根據同名電影改編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以中國革命歷史為依託,將西方芭蕾的技巧與中國民族舞蹈的表現手法相結合,成就了中西文化在芭蕾領域完美融合的範例。芭蕾舞劇《白毛女》也初創於1964年,經過小型、中型發展為大型芭蕾舞劇,大型芭蕾舞劇首演於1965年「上海之春」。《白毛女》是上海芭蕾舞團的奠基之作,它實現了中國芭蕾舞劇「從無到有」的劃時代進程,對上芭人來說,它是初心,是血脈,是情懷。
歷經了半個多世紀的打磨與沉澱,《白毛女》《紅色娘子軍》歷久彌新、更見風採。中國舞蹈人不忘初心,繼承革命精神,延續紅色情懷,用一部部優秀作品謳歌英雄、書寫時代。
上海芭蕾舞團力作《閃閃的紅星》,首演於2018年10月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這臺芭蕾舞劇從青年紅軍戰士潘冬子的視角徐徐展開,以當代精神、芭蕾語彙、海派風格重新演繹紅色經典。「《閃閃的紅星》印證著上芭致力於探索中國芭蕾創作的初心,也擔負著當下藝術工作者對弘揚紅色文化、革命情懷的重任。」團長辛麗麗告訴記者,今年「紅星」將閃耀在全國20餘座城市,為觀眾奉獻50場演出。
另一部上海出品的舞劇精品《永不消逝的電波》以烈士李白的故事為原型,描摹出堅貞不屈的共產黨人群像。自去年12月試演以來,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就成了許多觀眾心心念念的好戲,舞蹈愛好者紛紛把它加到「必看戲單」中,在豆瓣平臺拿下9.3的高分。6月初獲得「文華大獎」殊榮後,上海歌舞團的年輕演員又投入到高強度的演出季中,在舞臺上繼續錘鍊技藝。更難得的是,該劇上海場9月演出票也已被預售一空,全國百場的計劃將把「電波熱」推向各地。
創新突破,讓紅色題材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芭蕾是舶來品,本是屬於公主與王子們的舞臺藝術;而以軍帽、軍鞋、軍裝打扮的「娘子軍們」通過對古典芭蕾形象的顛覆,將芭蕾語彙與中國氣派融為一體。誕生於上世紀中期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破天荒地創造了「拿刀槍的足尖舞」,如娘子軍戰士的「射擊舞、投彈舞、刺殺舞」,赤衛隊員的「五寸刀舞」等,在世界芭蕾舞臺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創新是藝術永恆的主題,突破是中國舞劇發展的動力。創新變革中,挑戰自我,需要更大勇氣。編導趙明近20年前曾打造過中國舞劇版《閃閃的紅星》,上芭版「紅星」是他回望審視前作的全新體悟。「這臺芭蕾舞劇不僅是我的探索,也承載著中國芭蕾創新的厚重命題,芭蕾藝術如何在《白毛女》的基礎上傳承和發展,這些思考驅使我奮力前行,挑戰自己。」趙明與上芭的演員們邊演邊改,對該劇不斷修改提高。在新的舞劇結構中,加強了「紅星」的故事線,增加了紅軍戰士潘冬子的舞段,重新編排了群舞,舞美和服飾也同時進行了打磨,使其更符合故事情節和人物特徵,藝術就在跟自己的「較勁」中日臻完美。
時代在發展,不斷創新突破才能讓紅色題材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上映已有一個甲子,但在舞蹈領域,諜戰題材還是空白。面對中國舞劇史上「從無到有」的難題,上海歌舞團主創團隊歷經10多次創作採風和20餘次研討論證,「舞劇蒙太奇」「倒帶式回放」「可移動景片」……一連串突破常規、不拘傳統的手法被帶到了舞劇裡。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評價:「完全可以被寫進舞蹈學院的教科書」,「在舞劇藝術表演美學上達到了一個全新高度,希望它能成為當代中國舞劇的一個最新坐標」。
近期上演的紅色舞劇
上海芭蕾舞團紅色經典芭蕾舞劇《白毛女》
6月21-22日 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
6月25-26日 國家大劇院
上海芭蕾舞團原創芭蕾舞劇《閃閃的紅星》
6月29日-7月1日 國家大劇院
上海歌舞團紅色原創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
6月20日-7月3日 上海國際舞蹈中心
中央芭蕾舞團紅色經典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
6月30日-7月1日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本報記者 宣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