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師清明掃墓 雕出蔬菜花籃祭奠奶奶(圖)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廚師清明掃墓 雕出蔬菜花籃祭奠奶奶(圖)

2015-04-06 10:14:29來源:武漢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姚培碩

2015年04月06日 10:14 來源:武漢晚報 

參與互動

(

)

一籃「鮮花」祭奠奶奶。讀者李貽洪 供圖

  李貽洪是武漢一名39歲的廚師,昨天,他帶著女兒回到老家嘉魚為奶奶掃墓,他獻給奶奶的「鮮花」,驚豔了親朋好友。這些「鮮花」是李貽洪花了五六個小時,用蘿蔔、南瓜、辣椒、萵苣等蔬菜雕出來的。

  南瓜削掉皮,雕刻出一個手提竹籃,竹籃上,還可以看到似藤條編織的紋理。心裡美蘿蔔,雕出一朵朵月季花,白蘿蔔則雕刻出一朵朵純白的菊花,火紅的辣椒頂端劈開之後,變成了一朵朵紅彤彤的杜鵑花。一朵朵的花兒,被一一掛在帶綠葉的樹枝上,然後放進南瓜花籃。昨天,記者見到了這個「花籃」,不仔細看,真能以假亂真。

  李貽洪說,4日,他還沒有放假,就開始考慮5日回嘉魚老家掃墓的事情了。奶奶去世9年了,他因在武漢做廚師工作忙,不是每個清明節都能回去給奶奶掃墓,所以,今年能有機會,他就準備給奶奶準備點特殊的禮物。

  「奶奶生前最愛種花,房前屋後到處都是奶奶種的月季花、菊花等,一年四季,不同的花兒輪流開放,農家小院,充滿著花香。」李貽洪幸福地回憶著和奶奶在一起的時光。既然奶奶喜歡花,單純買一束花,好像還不夠。李貽洪想到自己是一名雕刻工,便想為奶奶雕刻一籃鮮花。

  4日當天,李貽洪就開始利用空閒時間進行雕刻。前前後後用了五六個小時。當一籃「鮮花」呈現在大家面前時,後廚裡一下子熱鬧了,一群廚師同事圍著誇李貽洪的手藝好,紛紛掏出手機拍照發朋友圈分享。

  昨天,李貽洪帶著女兒,拎著這個花籃回到嘉魚。親戚朋友都被李貽洪的良苦用心及精湛雕工所感動和震驚。李貽洪帶著女兒一起來到奶奶的墓前將花籃放下。李貽洪說,濛濛細雨中,父女二人通過鮮花,像是和奶奶有了溝通。

  李貽洪告訴記者,奶奶生前也看過自己雕的花,那是10年前的事情了,當時自己剛剛學雕刻,為了向奶奶匯報自己學到的手藝,李貽洪現場給奶奶雕了一朵「茶花」。奶奶連連誇李貽洪手藝好,還專門找來花瓶,把「茶花」插起來。

  李貽洪說,蔬菜雕刻的花兒,會隨著風雨化為泥土。通過這種方式,他表達了對奶奶深深的思念,經濟實惠,又環保。(記者張全錄 見習記者陳嫣然)

相關焦點

  • 廚師雕蔬菜「花籃」祭奠奶奶驚豔親朋好友(圖)
    讀者李貽洪 供圖  李貽洪是武漢一名39歲的廚師,昨天,他帶著女兒回到老家嘉魚為奶奶掃墓,他獻給奶奶的「鮮花」,驚豔了親朋好友。這些「鮮花」是李貽洪花了五六個小時,用蘿蔔、南瓜、辣椒、萵苣等蔬菜雕出來的。  南瓜削掉皮,雕刻出一個手提竹籃,竹籃上,還可以看到似藤條編織的紋理。
  • 北京清明祭奠首個高峰日57.7萬人掃墓
    京華時報記者王苡萱攝  昨天,北京迎來清明掃墓首個高峰日,截至昨天下午4點,全市163處掃墓點共接待掃墓群眾57.7萬人,同比增長13.4%。  據介紹,清明祭掃高峰將一直持續到4月7日,4月5日、6日、7日均是掃墓高峰日。5日清明當天將迎來峰值,預計掃墓群眾將會超過340萬人,同比增加3萬餘人。  市民政局提醒市民儘量錯峰祭掃,根據自身情況和市清明節指揮部發布的祭掃指數,合理安排祭掃活動。  由於掃墓點車流量較大,市民政局建議市民儘量乘坐公交、地鐵,減少自駕,共創健康、低碳、環保的清明節環境。
  • 聯想於清明掃墓祭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年一度清明至,心情隨著淅淅瀝瀝的小雨,忍不住地傷感和沉重起來。多年以來回老家掃墓,都是事前約好,跟隨奶奶、父母一起回去的。由於工作原因,只有清明這天,分布在各地的親人都能放下手中事宜,風雨無阻地回到埋葬著自己親人的深山裡老家去。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掃墓祭祖的人群裡,少了爺爺、奶奶、母親,因為他們也已經長眠於這青山綠水之中了,父親雖然還健在,90歲高齡的他已經走不動路了,不能再去為他的父母掃墓了。按照父親自己的感嘆,「他也快要回家去啦,要去見他的父母了」。
  • 清明掃墓時間千萬不要搞錯,異地應該這樣正確祭奠逝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即將來臨,又到了一年中為逝者掃墓祭奠的時候。作為人們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傳統節日,清明節自古以來就備受重視。時間到了現代,很多人都覺得在清明節提前掃墓是一種對逝者的重視,其實不然,因為提前掃墓沒有到交節的時間,太陽地球沒有運行到指定的位置,因此沒有適宜的地氣和天氣,如果此時掃墓,就無法達到緬懷先人、與逝者靈魂溝通的目的,因此大家掃墓一定要在清明交節之後再去,直到穀雨節氣之前的整個清明節氣都是掃墓的正確時間。
  • 美國華人清明掃墓:祭奠方式不同 緬懷的心意一致
    美國華人清明掃墓:祭奠方式不同 緬懷的心意一致
  • 冬至杭州55.5萬人掃墓 香燭紙錢少了鮮花花籃多了
    杭州南山陵園,許多杭城市民用鮮花祭奠故人  年輕人開始主導掃墓  今年掃墓祭奠低碳多了  昨天一早,家住杭州樹園小區的李先生載上一家人,開車趕到南山陵園掃墓。  「我父親是去年去世的,按杭州的習俗,去世的頭三年,必須要在正冬至去掃墓。」
  • 清明「代客掃墓」,誰在褻瀆祭奠先人的傳統?
    這兩則消息所展示的,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殯儀館或者公墓管理單位,幾乎都有為民眾提供代為祭掃的服務,商家更是趨之若鶩,「代客掃墓」現象儼然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潮流。二是介紹了商家的服務流程,而對於代理掃墓一事,大多數市民並不認可,因而導致多數店鋪的「遇冷」。  其實,所謂的「代客掃墓」,就是「代人掃墓」的又一稱謂。
  • 南京祭奠已故抗戰老兵感恩先輩
    圖為各界青年來到八寶山革命公墓緬懷先烈。 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4月5日,廣西南寧市青龍崗長安墓園內,大批民眾在祭奠親人。當天,正值清明節,中國各地墓園迎來祭掃高峰。 中新社記者 俞靖 攝4月5日,廣西南寧市青龍崗長安墓園內,出園車輛堵成「長龍」。當天,正值清明節,中國各地墓園迎來祭掃高峰。
  • 清明時節代客掃墓人忙碌起來 顧客不要求哭墳跪拜
    祭奠之後,馮強請記者幫忙拍了幾張照片,其中有清掃的細節、祭祀的供品以及清理完畢後墓碑的全貌等,發給遠在他鄉的顧客,這一單「代客掃墓」到此就算順利完成。截至今年,他累計代客掃墓70餘次。由於最近幾年網際網路發展越來越快,找他掃墓的人也在逐漸增加,馮強常常會一天去兩個不同的陵園祭掃。祭掃的時間也是和客人約定好的,不能晚,所以掃墓的地點僅限北京。「代客掃墓的生意並不多,沒有傳說中的那樣火,一年下來接不了幾單,也就清明節的時候,單子多一些,平常還是經營自己的殯葬公司。找墓地,採購供品,確認流程,打掃墓碑,祭奠等。
  • 清明節提前掃墓合適嗎?祭奠祖先是不是越早越好呢
    【不同地區掃墓時間】1、有些地方在清明當天上墳,因為清明這天嫁出去的女子要回來給父母上墳【關於2017年清明節掃墓】清明節上墳是一種祭奠先祖體現孝心的很好的形式。按照往年的清明節,這放假三天是掃墓上墳的高峰期,而清明祭奠先人,在清明前一周兩周都可以進行,不要全趕到清明節這一天,以免造成來回嚴重擁堵的情況。
  • 清明掃墓 鮮花祭靈 文明祭掃
    鳳凰縣培民學校組織學生在鄭培民同志銅像前開展「感恩緬懷親人,弘揚培民精神」為主題的掃墓活動,祭奠「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的親人鄭培民書記,緬懷他對火爐坪的似海恩情。  活動現場,全體師生舉行了莊嚴的祭掃儀式,少先隊員代表向鄭書記銅像敬獻了鮮花,師生們分組依次向鄭培民銅像三鞠躬。
  • 清明祭奠篇
    應讀者的要求寫個清明祭奠篇,講講民間燒紙的一些傳統。「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清明掃墓對孩子的教育有什麼意義?
    對中國來說,掃墓是一種祭祀死者的活動。祭祖和孝道是非常重要的。掃墓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在傳統的清明掃墓活動中,孩子的行為往往反映出他們的心態、是否懂得孝道以及如何對待長輩。這項活動也是教育孩子孝順和尊敬長輩的好時機。
  • 文明祭奠,綠色清明,讓清明節更「清明」
    文明祭奠,綠色清明,讓清明節更「清明」 2020-04-05 07: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庚子年清明,我們該如何祭奠?
    又是一年清明時節,又到了祭奠親人的日子。百善孝為先,祭奠祖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庚子年清明,我們拿什麼祭奠?如何祭奠?林業局發來信息告知大眾說天氣晴朗,嚴禁野外用火;衛健委和疾控中心發信息說預防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取消清明祭拜活動!
  • 清明祭掃商業味濃引爭議 有人掃墓時燒「小姐」
    4月3日,清明節臨近,海南殯葬領域也興起了「潮流風」,電腦、豪車、別墅,甚至時下炙手可熱的iPhone、iPad也現身海口博愛南路、秀英小街各祭奠用品市場。圖為正在出售的紙制的仿名牌「包包」。中新社發 駱雲飛 攝  清明祭掃商業味漸濃引爭議 死後操辦不如在世盡孝  由於路途遙遠或工作緊張,清明歸家掃墓對許多人來說已成「奢侈」。在此背景下誕生的「代客掃墓」,以及「IPAD」等奇葩祭品,引發人們對於清明祭掃商業化傾向嚴重的詬病。
  • 2019年清明節掃墓祭奠親人話語有哪些?清明節祭奠父母長輩寄語
    清明節來臨,又是一年一度緬懷逝去親人的日子,清明時節雨紛紛就好像老天都知道是一個不好的日子,很多人已經踏上了回家的路,那麼清明節掃墓祭奠親人的話語有哪些呢? 1、祭拜亡靈淚兩行,蒼天有情雨也茫。敬叩祖先灑濁酒,清風拂面情亦綿。煙雲花綻滿山崗,猶如仙境故人享。子孫不忘根之源,年年焚香燒紙錢。願清明文化永傳揚!
  • 彭強輝散文力作推送:《清明祭祖文明掃墓》
    清明祭祖文明掃墓文/彭強輝 編輯/磐石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踏著春風的節奏,悄然而至。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據傳是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也互相仿效,在這天祭祖掃墓,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既然是文化遺產,自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祭祖掃墓也無可厚非,重要的是要提倡文明祭祖,公德掃墓。近年來,筆者耳聞目睹了一些清明祭奠的不文明現象,深感不安。
  • 當清明遇上疫情 今年我們這樣祭奠親人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賴小東自1月26日起,就進入緊張的抗「疫」工作狀態,排摸湖北人員、參與卡口值守,和另外兩名村民志願者「三班倒」值班,他在輪休時還經常去村進出卡口「守門」,幫忙協助檢查進出人員。3月3日晚,賴小東冒雨騎電動自行車往村口的新居民登記點去上崗,因勞累過度,不幸倒在了距崗位僅200米的內閘橋附近,以身殉職。
  • 《清明上河圖》畫的是清明節嗎? 清明節掃墓有哪些禁忌
    ­  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曾解釋,「清明節的主題不只是掃墓,更重要的是把掃墓和踏青相結合。清明節祭奠先祖,除了表達對先人的哀思,也使後人獲得了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撐。而踏青作為清明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為了讓人們感受春天的生機勃勃,應當以積極飽滿的心態投入其中。」­  所以,清明節並不只是悲傷,祝福快樂也沒問題。不過,要注意分清場合,分清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