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讀書都有的問題: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

2020-12-18 圖書校對找茬

現在人讀書有個問題: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

漢朝人東方朔吹噓他「三冬,文史足用」。唐朝人杜甫自說「讀書破萬卷」。宋朝以後的人就不大敢吹大氣了。因為印刷術普及,印書多,再加上手抄書,誰也不敢說書讀全了。於是只好加以限制,分出「正經書」和「閒書」,「正經書」中又限制為經、史,甚至只有「九經、三史」要讀,其他書可多可少了。

現在我們的讀書負擔更不得了。不但要讀中國書,還要讀外國書,還有雜誌、報紙,即使請手機平板代勞,我們只需滑動屏幕,,恐怕也不行。一本一本讀也不行,不一本一本讀也不行。總而言之是讀不過來。

光讀基本書也不行:數量少了,質量高了,又難懂,讀不快,而且只是打基礎不行,還得蓋樓房。怎麼辦?不說現代書,就說中國古書吧,等古籍整理出來不知何年何月,印出來的只怕會越多而不是越少,因為許多珍貴古籍和抄本都會印出來。而且古書要加上標點注釋和序跋之類,原來很薄的一本書會變成一本厚書。少數民族有許多古書還原封未動,或口頭流傳。

古書像出土文物,有增有減,現在是增的多減的少。也許理科的情況好些,不必再去讀歐幾裡得、哥白尼、牛頓的原著了,都已經現代化進了新書裡了。可是新書卻多得驚人,只怕比文科的還生長得快。

其實無論文理法工農醫哪一行,讀書都會覺得忙不過來吧?何況各學科的分解、交叉、滲透越來越不可捉摸,書也跟著生長。只管自己一個研究題目,其他書全不看,當然也可以,不過作為一個社會活動中的人若總是好像「套中人」,不無遺憾吧?

現在該怎麼讀書,這個問題只怕還沒到有方案要作可行性審議的時候。不過看來對這問題感到迫切的是成年人或則中年人。兒童和青少年自己未必有此感覺。他們讀書還多半靠別人引導。

一到成年,便算一進大學吧,開始有人會感覺到了,也未必都那麼迫切。有幸進大學的人多半還忙於應付考試,其他人也忙於為各種目的而自學或就業,無暇也無心多讀書。老年人還有那麼大的好奇心和讀書興趣的怕不太多。讀書能力,至少是目力和記憶力,到老年也會大不如前了。所以書讀不過來的問題只怕主要是從二十幾歲到五六十歲以知識為職業的人的煩惱。

實際上,範圍恐怕還要小。從事某一專題研究的人未必都有此感覺。讀書無興趣的人也未必著急要讀書。所以真正說來,這問題只是少數敏感的大約二十歲到四十歲的人感到迫切。對這些人講讀基本典籍當然對不上口徑。這也許是有人想提倡讀基本書而未得到響應的原因之一吧?

賣得多的書未必讀的人多,手不釋卷的人也許手中是武俠和偵探小說或則試題答案,嚷沒工夫讀書的人說不定並不是急於讀書,所以不見得需要講什麼讀書方法和經驗,不過閒談幾句讀書似也無妨。

相關焦點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尤袤作者丨謝丹儒來源丨最後一米陽光1.當下的「讀書」在《讀書讀書》中,金克木就《談讀書和「格式塔」》提出一個現象: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現在的人讀書的條件好多了,不僅有人「引讀」,還有各種「拆書稿」,現在的讀書的人也多了,能讀到的書就更多了。甚至除了讀書,還可以看電視劇,通過書籍改編而來的影視劇、通過書稿改編而來的紀錄片,又或是「聽書」等等,在讀書的形式上越來越多元化了。所以,「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我想關心的這個問題的還是大有人在。
  • 時間寶貴,書卻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唐朝人杜甫自說「讀書破萬卷」, 宋朝以後的人就不大敢吹大氣了。因為印刷術普及,印書多,再加上手抄書, 誰也不敢說書讀全了。二三十歲的人如果想讀自己研究以外的書,如何在書海之中航行呢?
  •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該如何反省?讀書,讀什麼書,怎麼讀?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該如何反省?讀書,讀什麼書,怎麼讀?隨著社會的進步,思想的開放,人們對年齡的問題,越來越不在意了。如今的大齡青年多了去,然而,在他們看來,並不存在危機感。大齡青年的危機,不僅存在感情問題上,還存在事業上。
  • 書,該怎麼讀?——讀書的三重境界
    正是因為這一缺陷的存在,決定了我們讀書必須要有正確的方法,不然,就不能把書中所表達的思想真正完整全面的找出來,因為有些東西始終在文字之外,看不見摸不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既然如此,那麼,書究竟應該怎麼去讀呢?讀書有三重境界,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三重境界分別是什麼樣的。
  • 讀了那麼多書,但是都忘掉了,讀書有什麼用?
    其實,不僅僅是老胡,估計我們班大部分的同學,都忘記了英語是怎麼回事,一個單詞都不記得了。讀書,似乎是形同虛設的一個過程。我認真想了想,很多在學校讀過的書,都忘記了。走上社會之後,很多知識,都用不上,還後悔當初「學多了」,導致自己那麼累。
  • 到底是讀書無用還是你的書白讀了,該如何讀書
    老學究納悶兒,就問他:「你怎麼知道的,都沒進去看。」鬼說:「凡人每天蠅營狗苟,皆為利益奔波,心中淨是些亂七八糟的雜念,所以靈性被俗念壓制不能顯現。只有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才能心無雜念元神清明,他讀過的書就會字字閃耀著光輝從他的身體裡往外發散,那景象瑰麗縹緲,絢爛流光,如同星耀。
  • 速讀or慢讀?讀書是比速度嗎?什麼書該速讀,什麼書該慢讀?
    是的,我們想用一生有限的時間讀有用的書,看喜歡的電影,聽喜歡的音樂,去我們想去的地方… 可我們的時間不夠呀,真的不夠,尤其成年以後每天有必須要做的事,哪還有閒時看書呢?所以宣傳速讀的聲音在網絡及整個社會大肆蔓延,其實也有博主在抨擊這種速讀,我們讀書的意義是什麼,讀書人對於一部分書他確實是可以2~3小時就可以讀完,怎麼做到的呢?什麼書都可以速度嗎?速讀和慢讀該如何平衡?
  • 當抑鬱成為現代人的流行,露易絲·海:我們的生命到底該如何重建
    有一個大學生來問我,老師我每天起來都覺得沒有意思,也不想起床,做什麼事都沒勁怎麼辦?我們現代人每天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我們可能會覺得未來無法改變,儘管一起想要改變現在的自己的困境,想要努力活出一個自然輕鬆的自己,但發現自己的情緒怎麼也起不來,沒有辦法去扭轉乾坤,最後只是渾渾噩噩地讓一天一天像流沙一樣從我們手中流逝的時候,我們就很可能會想到這個重要的命題:我們的生命到底如何重建?
  • 給那些想讀書,卻不知道該讀什麼書、怎麼讀書的人
    對於平時不怎麼讀書或是沒有讀書習慣的人,建議:1、選的第一本書,要容易讀,信息量不是很大,確保自己可以看完,比如,想知道怎麼專注的?可以讀讀知乎上 胖子鄧的《專注力管理——讓你的努力更有效》,喜歡心理學的,可以試試看高銘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想讀小說的,建議可以試著有文字價值的書讀起,比如王小波或是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自己選,(切記:只選一本,讀完一本再看或是再買下一本)2、第一本書,建議讀的時候,這樣嘗試:第一遍:
  • 古人是怎麼讀書的?很少有人讀《弟子規》這樣的書
    ——喬治·屈維廉(英)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1729字,閱讀約4分鐘上學的時候不喜歡的人很多,學校只是限制自己的行動,一點也不有趣與造書相比,古人,我們現代人的讀書環境太好了>古代只有少數人才為了讀書,作為男孩之家的主要勞動力,很多父母選擇讓其去工作關於「負薪讀書」的故事有個叫漢一翁子的人,因為窮,沒有錢讀書,但卻喜歡讀書,常常背著柴火,攢著柴火,邊走邊賣,邊讀書這麼說,古代的家並不窮,在讀書的基礎上,古代的什麼貧困都可以消除讀書,只是能去的第一步,關鍵是不能讀懂古代中國的可比現在低,有的人一輩子什麼也沒得讀例如,中學教科書上熟悉的
  • 我的讀書方法論:應該讀哪些書?書應該怎麼讀?學如何致用?
    應該讀哪些書?書應該怎麼讀?學如何致用?這些都是大家經常關心的話題。今天,我把自己讀書的一些體會,權做拋磚引玉,與大家分享。如果擠出時間讀一下《史記》《資治通鑑》,那麼你對中國歷史的體會感悟的境界肯定是大不一樣的。所謂「讀書地圖」,還有這樣一層意思:就是讀書的順序問題。「本始所先,末終所後」,朱熹的這句話用在讀書上也適用。本與始,是源頭的,該先讀;末與終,是接下來的功夫,該後面讀。
  • 讀書好讀聖賢書更好,為什麼近代的國學名家沒有以前多?因為書
    讀書好,讀聖賢書更好,相信這是很多人都明白的道理。先賢智慧孕育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精英,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傑出人物,其中的智慧能夠用於修身養性、治國安邦、出世入世、謀事從商,但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不願意讀呢?
  • 讀了那麼多書,但都忘掉了,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看到這樣愚蠢的問題,老王不想回答,因為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但老王想說,有兩種,一種可以快速提升你的業績,這些是工具類的書,但即便是工具類的書,也需要你思考領悟裡面的真知,不是浮在表面,為讀書而讀書,而是根據你的知識,靈活運用更好的工具來提升你的業績。
  • 多讀書,讀好書,在現代信息過剩的社會,給您分享我的讀書經驗
    我不想附和著說這些沒用的、沒有營養的話,因為這些東西多說無益,讀書這事是非常個人化和個性化的一件事,有些人愛讀書,有些人不愛讀書,這些都沒關係。甚至愛讀書和不愛讀書的人也沒有什麼嚴格的分界線,也沒有好壞之分,愛讀書的人不一定是一個好人,是一個有用的人,是一個對社會做出更大貢獻的人,反之,不愛讀書的人亦然。
  • 讀書是不是變得越來越沒有意思了?
    長大了,書讀得越來越少,身邊人越越來越少人讀書;以前從沒想過讀那麼多書有啥用,現在一讀書就想這本書有沒有用;以前人家羨慕你怎麼懂得那麼多,現在人家嘲笑你怎麼懂得那麼多卻混成這個樣?以前人家說讀書沒意思,自己總是「切,不讀書才沒意思」,現在自己覺得好多書沒意思!以前佩服寫文章的名人很有魅力,擁有絢爛的人生,現在越來越輕視那些為了功名利祿沒有文人風骨的所謂「名人」。
  • 強力研讀:怎麼才算把書讀進去了?
    當我經歷讀書的適應期後,發現大家都存在很多共性問題,加上自己的一些經驗思考總結分享給大家。02你是在讀書,還是在被書讀?最近在堂主組織的讀書,大家都在讀《系統之美》這本書。面對以上一些問題,其實困難和問題每個人遇到的都差不多。關鍵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讓讀書不再是難事,而是一種讀起書來很享受的感覺。我的感受是,人讀書是為了獲取知識,想從書中獲取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陷入被動書讀,無法從書裡跳出來,主動思考的讀書,去獲取想要的知識和答案。
  • 讀書三連問!我們為什麼讀書?讀書的目的?怎麼讀?方法是什麼?
    我曾看過一個寫作課上,他對於現代人讀書的目的是這麼寫的,他說讀書目的不外乎這六個方面:獲得新的知識信息開闊眼界獲得新的思想和思想方法獲得解決我們面前面臨問題的答案與時俱進塑造現代文化人格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讀書的目的,並且不管出於什麼目的,你都能為之堅持下去。
  • 吳國平:一些學生寧可去送外賣,也不願多讀點書,讀書到底有用嗎
    老陳回到老家後,找到兒子後問為什麼不去上學,心想自己在外面這麼努力工作,就是希望子女能夠爭氣一點,多讀點書,將來好出人頭地。在老陳一再逼問下,A說出為什麼不願意去讀書的原因。原來A暑假在廣州期間,因父母忙於工作無暇管教自己,便與一位做外賣送餐工作的鄰居相熟。這名外賣工作人員是某一外賣平臺的配送人員,叫B(化名),平時的工作就是送外賣。
  • 書不是這麼讀的,到底哪種讀書方法才是最好的?
    但是究竟怎麼讀書,才能把書讀透,最大程度的汲取書中的營養?每個人的方法都不一樣,我們來分析比較下哪種最適合你。三是專精,他提倡以「泛覽」為基礎,然後選擇自己喜愛的一門或幾門,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則,讀書雖多,終究還是一事無。四是活讀,魯迅主張讀書要獨立思考,注意觀察並重視實踐。他說:「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他還主張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
  • 讀書三連問!我們為什麼讀書?讀書的目的?怎麼讀?方法是什麼?
    當我們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一定要想想我們為什麼讀書?一定要知道自己讀書的目的。周恩來先生可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那你呢?你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從書中找到自己?(見自己?見人生?見天地?)或是單純的為了讓自己更加優秀?又或者只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