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讀書有個問題: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
漢朝人東方朔吹噓他「三冬,文史足用」。唐朝人杜甫自說「讀書破萬卷」。宋朝以後的人就不大敢吹大氣了。因為印刷術普及,印書多,再加上手抄書,誰也不敢說書讀全了。於是只好加以限制,分出「正經書」和「閒書」,「正經書」中又限制為經、史,甚至只有「九經、三史」要讀,其他書可多可少了。
現在我們的讀書負擔更不得了。不但要讀中國書,還要讀外國書,還有雜誌、報紙,即使請手機平板代勞,我們只需滑動屏幕,,恐怕也不行。一本一本讀也不行,不一本一本讀也不行。總而言之是讀不過來。
光讀基本書也不行:數量少了,質量高了,又難懂,讀不快,而且只是打基礎不行,還得蓋樓房。怎麼辦?不說現代書,就說中國古書吧,等古籍整理出來不知何年何月,印出來的只怕會越多而不是越少,因為許多珍貴古籍和抄本都會印出來。而且古書要加上標點注釋和序跋之類,原來很薄的一本書會變成一本厚書。少數民族有許多古書還原封未動,或口頭流傳。
古書像出土文物,有增有減,現在是增的多減的少。也許理科的情況好些,不必再去讀歐幾裡得、哥白尼、牛頓的原著了,都已經現代化進了新書裡了。可是新書卻多得驚人,只怕比文科的還生長得快。
其實無論文理法工農醫哪一行,讀書都會覺得忙不過來吧?何況各學科的分解、交叉、滲透越來越不可捉摸,書也跟著生長。只管自己一個研究題目,其他書全不看,當然也可以,不過作為一個社會活動中的人若總是好像「套中人」,不無遺憾吧?
現在該怎麼讀書,這個問題只怕還沒到有方案要作可行性審議的時候。不過看來對這問題感到迫切的是成年人或則中年人。兒童和青少年自己未必有此感覺。他們讀書還多半靠別人引導。
一到成年,便算一進大學吧,開始有人會感覺到了,也未必都那麼迫切。有幸進大學的人多半還忙於應付考試,其他人也忙於為各種目的而自學或就業,無暇也無心多讀書。老年人還有那麼大的好奇心和讀書興趣的怕不太多。讀書能力,至少是目力和記憶力,到老年也會大不如前了。所以書讀不過來的問題只怕主要是從二十幾歲到五六十歲以知識為職業的人的煩惱。
實際上,範圍恐怕還要小。從事某一專題研究的人未必都有此感覺。讀書無興趣的人也未必著急要讀書。所以真正說來,這問題只是少數敏感的大約二十歲到四十歲的人感到迫切。對這些人講讀基本典籍當然對不上口徑。這也許是有人想提倡讀基本書而未得到響應的原因之一吧?
賣得多的書未必讀的人多,手不釋卷的人也許手中是武俠和偵探小說或則試題答案,嚷沒工夫讀書的人說不定並不是急於讀書,所以不見得需要講什麼讀書方法和經驗,不過閒談幾句讀書似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