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地方還保留有過年向長輩磕頭拜年的習俗。這是中國自古流傳下來的,人們認為,向長輩老人磕頭,是晚輩對長輩和老人表達尊重、敬意和孝心的一種形式。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很多人不願意再磕頭了。臨沂過年磕頭的來歷是什麼?小編帶您看一看。
表達孝意和敬重的方法有很多,為何自古流傳下來的方法是下跪呢?
古代的跪禮、磕頭,具體情景下未必都有屈服意味。如明清時侯,人們初次正式見面,若是平輩人,要擺下拜氈,「平磕頭」即對面磕頭。從金瓶梅到儒林外史範進張知縣、說唐秦瓊單雄信,都有這種情景。再如舊式婚禮有夫妻對拜環節,莫非是為了相互羞辱?這裡實際是採用最敬禮以表示鄭重。
中國伴隨著對舊式禮儀的全盤廢除,本身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其中又有個遞進的關係,不是辛亥一勞永逸的。民初以鞠躬代磕頭,解放後則對人的鞠躬也廢了,意味著不是鞠躬或者別的禮節就比叩頭好,而是民間社會中根本不該行那麼多禮來確認、強化等級關係。
中國的禮儀文化不僅對中華民族有著巨大的作用,而且也帶給世界深遠的影響。比如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在韓國、日本保存頗多,並繼續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而令人汗顏的是,在人們的本土,它的流失速度卻是非常驚人。
在人們的人際交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語和舉止的人已經日漸稀少。作為民間最普遍、最隆重的婚禮、生日禮儀等慶典,正越來越失去民族特性、急劇地西化;而聖誕節、情人節等正日益成為中國年輕人的重大節日。
作為民族文化表徵的禮儀、節日一旦全部西化,就表明本位文化已經被國民拋棄,它的消亡也就不會太遠了。炎黃子孫、有識之士,當知憂慮。
中國幾千年文明鑄就的禮儀文化,原本可以成為旅遊經濟的強項,可是,許多行業成員連「對不起、謝謝、沒關係、您請」十個字的禮貌用語都說不好,遑論其它。儘管眼下賓館、酒店等越造越華麗,而服務質量卻始終是旅遊業發展的軟肋,令人長嘆。
此外,近年出境旅遊的國人與日俱增,但舉止粗俗,缺乏禮儀教養者不乏其人,海外輿論的批評時見報導,使人們這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民族形象大受損害。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近年,政府將「明禮誠信」作為二十字「公民道德」的重要內容,如何重建符合時代要求的禮儀規範,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中國傳統的禮儀文明,是寶貴的思想資源,正可以為人們提供重要的借鑑。
關於磕頭,有的人認為只是一種表達敬意的方式,有的人覺得有失顏面,您對過年磕頭這個習俗是贊成還是反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