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人喜歡漁父之形象,將自己想像為執一竿風月的漁父,這個形象或許便是從莊子開始的吧。
莊子人生哲學的核心便是「無待」,然後是「逍遙」。「無待」為取消一切精神上的樊籬, 打開心靈的枷鎖,拋棄一切欲望,將心放空去有待而無待,人生才能自由。
而逍遙是自由的至高境界,逍遙遊是指讓心靈自由自在飄蕩的「遊」,是逍遙境界的「遊」。
在莊子的著作中,出現過三條著名的魚, 代表著他遊心逍遙的人生哲學,一條是化身鯤鵬的北冥之魚,一條是濠梁之辯中快樂的魚, 還有一條是相濡以沫的魚。三條魚之境,亦是人生至境。
不滯於物
——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莊子》開篇就是《逍遙遊》,講了一條大魚化身為鯤鵬遨遊於九天的故事。而鯤必須依賴風,無風則落。
強大如鯤,於莊子眼中仍是缺少自由的。莊子曾說人生的痛苦在於「有待」,必須依靠什麼,則必須追求什麼。人生而有欲,故易困頓於欲。
《管子》言:「君子使物,不為物使。」
人應當不滯於物,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追求靈魂的自足與詩意。少一些欲望,多一些失意,則多一些靈魂的自得其樂。
不困於心
——
莊子: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世事繁華,觀魚者感悟不一。擇一清明之心境,靜守初心,不為旁人評價所累,方可得到身心的升華,自由之境。
魚之樂,在於水中自在暢遊。人之樂,在於心靈的升華與自由,當為旁人評價所累之時,則註定是缺少快樂的。
真正的快樂當於自己心中,而非他人口中。於莊子看來,不活在別人的評價裡,乃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不亂於人
——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
相呴以溼,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於江湖
人來人走,人聚人散,留下的皆是難得的緣分。結伴而行一程,卻終遇見我心向山,君心向水的兩難。
在莊子的觀念中,找到自我,這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一個人的旅途固然是孤獨的,然孤獨方是生命圓滿的開始。
蔣勳曾說過:「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不能與自己相處,就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
內心豐富之人,久處不厭。我們可以結伴走過千山萬水,也需要獨自仰望星空。
不滯於物
不困於心
不亂於人
莊子之魚
人生至境
……
作品 | 陳冠軍玉雕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