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博大精深,但又往往令人著迷。就拿儒道兩家來說,儒家推行的是入世生活的智慧,道家則推崇避世修行來完善自己,而這兩種思想幾乎存在於每個中國人心中。正如哲學家馮友蘭所說,中國的哲學既是入世又是出世的,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平衡思想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入世和出世兩種思想都可借用魚的故事來說明,生動活潑又易於理解。
◎入世的三條魚
第一條魚,母愛之魚——大馬哈魚。每到產卵季,大馬哈魚歷經千辛萬苦也要洄遊至江河產卵。觀察者發現,大馬哈魚產完卵後,就守在一邊靜靜等待。不久,小魚孵化出來了,但它們還不能遠遊覓食,好在母親用自己的身體充當了它們的食物,於是小魚們靠吃母親的肉得以長大。小魚長大了,母魚卻只剩下一堆骸骨,大馬哈魚無聲地詮釋著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
第二條魚,孝子之魚——烏鱧(即黑魚)。有人觀察到,微山湖的烏鱧產子後便會短暫雙目失明,無法覓食而只能忍飢挨餓。可貴的是,孵化出來的千百條小魚天生靈性,不忍母親餓死,便一條一條地主動遊到母魚的嘴裡作食物。母魚活過來了,子女的存活量卻不到總數的十分之一。大多數幼小的烏鱧為了孝順母親獻出了自己年幼的生命。
第三條魚,鮭魚——鄉戀之魚。鮭魚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海洋,每年產卵季節,鮭魚都要千方百計地從海洋洄遊到位於陸地上的出生地——那條陸地上的河流。途中,不僅要飛躍大瀑布,還要避開灰熊、魚雕等天敵的捕食,只有少量幸運者才可以回家。耗盡所有的能量和儲備的脂肪後,鮭魚遊回了自己的出生地,完成它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談戀愛,結婚產卵,最後安詳地死在自己的出生地。
我們看到的子吃母肉、母吃子身、魂歸故裡這三條魚的「故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母親的偉大、子女的孝順、難捨的故鄉,但真實的原因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大馬哈魚的死不是因為幼魚撕咬,而是因為由於突然接觸淡水,它們的器官適應不了突然缺鹽的環境而自然死亡。黑魚是肉食性魚,生性兇猛,同類間也會自行殘殺,一旦飢餓時也就不會認得哪是自己產卵所孵出的幼魚了,幼魚是被誤殺。鮭魚洄遊到出生地,經過戀愛產子後因精疲力盡而自然死亡。所以說,這三條魚的死因均是自然的力量、基因的力量。冥冥之中,物種選擇規律在左右著生命,這些都是生物繁衍成長的自然現象。
雖然這三條魚沒有想自己的「偉大」,但人卻可以這樣想,因為不管動機如何,它們的行動足以讓我們感動。由此可以聯想到我們不也是一條隨機遊進人世間的魚嗎?這三種狀態的魚不就是積極入世的縮影嗎?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並以最無私的愛,送著我們走向人生旅途,無怨無悔地付出直到生命盡頭。
子女,是我們血脈的延續,父母在哪,家就在哪,報恩父母,天經地義。
故鄉,是我們心靈的港灣,無論走得多遠,飛得多高,終有一天我們還是要踏上這條回家的路。
所以這三條魚,帶給了我們入世的意義與感動。
◎出世的三條魚
入世的三條魚,帶給我們處事的動力,但總有一種悲壯感,所以我們有時候需要看淡,好在「樂天派」先哲莊子為我們找到了這樣的三條魚。
第一條魚,北冥之魚——不滯於物。莊子在《逍遙遊》裡寫的北冥的鯤,這隻神奇的大魚可以化作大鵬,直衝雲霄,翱翔九州。如此強大的生物,在莊子眼中仍然是缺少自由的,如果沒有足夠的風力承託著它的翅膀,這隻大鳥也只能墜落下來。莊子告訴我們,要真正自由,就要不被外物所控制,這樣就不會被外物所累。所謂「君子使物,不為物使。」
第二條魚,濠梁之魚——不困於心。莊子在《莊子·秋水》說的第二條魚叫儵,它是濠河中的小魚。有一天,莊子和惠子走在濠水的橋上。莊子說:「你看這些儵魚在水中遊的多開心,這就是當魚的樂趣啊。」惠子卻說:「你又不是魚,如何能知道魚很快樂呢?」莊子立刻回應:「你又不是我,如何能知道我不知道魚很快樂呢?」(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魚之樂?)。莊子告訴我們,快樂不要看別人評價,而是在自己心裡,放飛自己的心靈,享受自然的快樂才是人生的真快樂。就像陶淵明所說: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第三條魚,江湖之魚——不亂於人。莊子在《大宗師》裡寫到了在車轍水窪中的小魚鮒。莊子路過一片乾涸的水塘,發現兩條擱淺的小魚。它們用口中的唾沫溼潤彼此,勉強維生。莊子認為,與其這樣煎熬著,不如放過彼此,去大江大河裡開始自己的新生活。(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身邊的親朋好友只能陪伴我們在人生路途中走一小段,最終,我還得獨自前行。人生就是一場孤獨的苦旅,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要在路上。身體的苦是難免的,那麼我們為什麼不給心靈插上自由的翅膀,達到莊子所說的「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的境界?
以入世的心做事,就像那入世的三條魚,釋放自己的激情與能量,帶給世界以溫暖和力量;以出世的心處事,就像出世的那三條魚,為自己的心靈留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讓生活變得簡單輕鬆。這樣的人生,才是值得品味的人生。為此,拼湊幾句如下:
《問出入》
春來滿眼綠,頓忘寒時枯。
借問凡塵客,青山入世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