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覽少數民族旖旎風光 採擷少數民族服飾之美
——《滇之錦繡 雲南特有少數民族服飾考析》全彩畫冊由中國質檢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題記
雲南│錦繡之滇
風·花·雪·月的七彩雲南。這裡的山,雲夢縈繞;這裡的水,滿江春意;這裡的花,爭相競豔;這裡的人,淳樸善良。千年歷史,多民族文化交融,這就是魅力的彩雲之南。
民族服飾蘊含著民族文化,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的符號表達,具有區域性和標誌性的特性。作為文化見證和信息傳達媒介,她展示著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和文化精神。通過凝聚的特定歷史文化語言,向人們詮釋時代的印記。
民族服飾是一個民族族類群體的外在標誌,既是這個民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外顯符號,又是這個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與氣質的外化形態。雲南省作為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具有5000人以上常住人口的少數民族25 個,其中15個為雲南省特有民族,民族服飾璀璨奪目、各具風採,擁有大量珍貴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
標準化作為科學管理的基礎,它的基本原理就是針對「重複性事物」,使之獲得「最佳秩序」,從而實現「最佳社會效益」。對於少數民族服飾,為了在重複的生產、使用和宣傳過程中,尊重其文化和特點,使該民族的記憶得到良好的傳承,正是標準化工作的固有優勢。
為了充分發揮標準化工作的特點和優勢,探索和創新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方式,落實旅遊文化產業標準提升行動,2014年,雲南省標準化研究院申報了《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系列標準研製》省級科研項目。項目針對雲南省特有的15個少數民族服飾,以20世紀中期普遍流行的服裝款式為對象,進行了挖掘和記錄。為了再現少數民族服飾的本來面貌,確保服飾的「原真性」,項目組採用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3年時間深入雲南省15個縣的20個鄉鎮、24個自然村,行程18000多千米,走訪相關研究人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服飾收藏者40餘位,收集了服飾實物圖片、文字資料、口述資料及影像資料1200多份,最終形成了DB53/T 769.1《布朗族服飾 第1 部分:施甸區域》等16項雲南省特有少數民族服飾地方標準。
《滇之錦繡 雲南特有少數民族服飾考析》畫冊依據這16 項標準編寫,書中用文字描述了服飾的款式特徵、顏色面料及著裝方法;通過圖片再現了服飾實物、民族文化和生活場景;水粉工筆畫還原了服飾的整體效果;裁剪圖對民族服飾的製作方法注入了時代的生命力,圖文並茂展示了服飾背景、製作工藝、以及蘊含的民間故事。大16開本的全彩畫冊,讓素雅韻味的民族服飾更加躍然紙上,手捧《滇之錦繡》這本畫冊,就像在飽覽少數民族的旖旎風光,似乎沉醉於博大精深的民族服飾文化當中……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本書通過對特有少數民族服飾的原真性研究,創新了民族文化保護之路,豐富了民族文化傳承之法,探索了標準化與民族文化融合之道,為今後用標準化支撐民族紡織工藝、瀕危語言文字、傳統手工技藝、傳統民族節慶活動等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開拓了廣闊的研究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