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血有肉」的文字記錄時代-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2 光明數字報

    我是張璋,一個大學畢業剛滿兩年的光明網編輯。很多媒體人知道我,是從去年9月6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喊著「下盤石」,我們哭了!》開始的;很多讀者、觀眾知道我,是從今年5月由社科院林燕平老師和我發起的「援夢西海固」活動開始的。從去年至今,我在思想上完成了某種蛻變——我開始思考,一篇幾乎沒什麼新聞性的發言稿為什麼會受到那麼多人的關注;思考在「感動」之餘還能帶來什麼收穫;也開始思考在這個時代裡,一名記者的職責與本分。

 

    援夢西海固,看到真誠的價值

 

    3月初,我帶著《永遠做下盤石的女兒》的故事參加了「走轉改」巡講活動。宣講團林燕平老師發來的一條簡訊將我的故事從下盤石引向了西海固。

 

    林燕平老師在宣講時提到的何家老三患了腿疾,至今已拖了近兩年。若任其發展,老三可能面臨截肢,甚至危及生命,到那時,他不能自理的妻子和馬上要念小學的兒子就全完了。而家裡有類似情況的,在小小的駱駝巷村裡還有十餘戶。林老師希望藉助媒體的力量讓更多人關注生活在西海固南部山區裡的這一特殊群體。

 

    4月底,光明網「援夢西海固」專題上線。「五一」小長假,我踏上了隨林老師去接何家老三進京治病的旅途。如山水畫般的小山村裡住著好多戶將小病拖成頑疾的農民,林老師說:「你不親自走下去,很多情況都是不可想像的。」

 

    泥濘的土路、嗆人的煤煙味、清冷的空氣……對我而言短短一日的體驗,卻是西海固山溝溝裡農民們的「生活」。這讓我萌生了一種記錄他們真實生活的渴望,一種希望能通過文字幫助他們擺脫貧困的渴望。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青年報等中央媒體相繼對「援夢西海固」活動情況進行了報導,央視《焦點訪談》播出了《援夢西海固》節目。眾多中央主流媒體的共同關注不僅讓我們的活動實實在在地幫到了何家老三,也進一步讓生活在西海固南部山區的貧苦農民獲得了社會關注,推動當地農民就醫難、看病難等問題的解決。

 

    這讓我覺得,能做一名為百姓說話、辦事的記者,是一件特別值得驕傲,也特別幸福的事。

 

    北京到延安的距離,其實很短

 

    從下盤石到西海固,對我來說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過程,也是我不斷深化對「走轉改」意義理解的過程。下盤石,承載了基層群眾對我們的厚愛,記錄的是「真」——真情實感、真心真意;而西海固,則是我用心記錄來自基層聲音的新起點,記述的是「實」——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說句話、辦件事。下盤石的文化傳承是夢,西海固的醫療問題是夢,我們作為一名媒體人的新聞理想也是夢。未來的旅途上,我們筆下還有千千萬萬個夢待圓。

 

    走基層,教會我用有血有肉的文字去記錄時代,幸福了一個群體的同時,也讓自己覺得自己從事的這份職業有意義、有價值。

 

相關焦點

  • 傳承與發展書院文化意義重大-光明日報-光明網
    據光明網數據新聞工作室統計,近一個月來,相關話題討論量近2萬條。    多數網友認為,古代書院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與現代大學所追求的辦學理念一致。網友「用裡先生」表示,書院具有極強的社會開放性和包容性,它能夠接納各種身份、不同學派的人群,促進思想碰撞,相互借鑑經驗。    部分網友提出,「千年書院」為中國文脈傳承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追憶父親主持《光明日報》橫排版設計-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曾於1949年《光明日報》創刊至1961年在該社擔任編輯工作,每日晚飯後上班,直至次日凌晨看到報紙的清樣沒有問題後才能回家休息。    1992年夏天,父親80大壽。全家子女到天津父親的寓所聚會表示慶賀。其間,我們問起父親《光明日報》是怎樣從豎排改為橫排的。通過父親興奮的講述,我們了解到了當時的情況。
  • 光明日報 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本報北京12月29日電(光明網記者趙豔豔)12月29日,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結果在京揭曉。    「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由光明日報社主辦、光明網承辦,至今已連續舉辦三年,旨在盤點過去一年中為非遺保護傳承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標誌性人物,梳理一年中非遺領域的重大事件,記錄非遺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自啟動以來,得到廣泛關注。
  • 報社概況_光明日報報業集團
    2012年12月,光明網被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評為「輿情工作先進集體」,光明網員工榮獲「先進個人」稱號。2012年12月,光明網榮獲黨的十八大網際網路宣傳管理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吳小京同志榮獲黨的十八大網際網路宣傳管理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2年12月,光明圖片和《光明日報》軍事版聯手合作。
  • 以文字記錄冒熱氣的生活——光明日報刊發經濟日報出版社「時代長...
    暨南大學劉濤教授主編的系列紀實作品《時代長鏡頭》(經濟日報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通過線條、畫面、形象和話語,進行鮮活、靈動的呈現。通過這個系列,可以重返歷史的厚重,重現記憶的色彩。這個系列圖書,以普通人的視角、小人物的故事、平凡生活的瑣屑,激活了新中國徵程中那些值得回顧、玩味的片段。
  • 從「文字下鄉」到「文學下鄉」-光明日報-光明網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論述「文字下鄉」的問題時說:「如果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變化,也只有發生了變化之後,文字才能下鄉」。顯然,當下的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早已發生了深刻變化。費孝通先生筆下20世紀40年代的那個「鄉土中國」早已成為歷史。文字不僅早已下鄉,城鄉差距正在努力縮小,鄉土中國正闊步邁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
  • 基層是記者的福地-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在30餘年的職業生涯中,持續關注環境問題,先後10次踏訪這個偏僻的小荒村,忠實地記錄了它的變遷歷程,反映了基層群眾的喜怒哀樂,也為新聞界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泥土氣息,他的這些採訪經歷也被傳為佳話。這位深入基層、鍥而不捨的記者,就是光明日報常駐寧夏的記者莊電一。     十訪黎明村是一組頗有影響的報導。
  • 文藝戰疫,記錄下這座城市的堅強與希望-光明日報-光明網
    留在武漢成為志願者的臺胞鄒佩育,記錄下《一座城市的堅強與溫柔》,成為「居家綻藝」文學巨流中騰躍的水珠。    6000餘篇文學作品、10000餘幅少兒畫作、13000餘個短視頻、3億人次「一起看春光」……3月初以來,「居家綻藝」的武漢人,正以不屈的精神匯聚起同心戰疫的磅礴力量,譜寫著時代篇章。
  • 陳祖武:經世致用 以文化人-光明日報-光明網
    「早在幾十年前,我就是《光明日報》的作者了。」光陰荏苒,歲月如梭,從年輕學者到史學大家,陳祖武在《光明日報》先後發表《讀史可以知興替——談施琅與清廷統一臺灣》《漫談清代學術》《高尚之人格不朽之學術——紀念顧亭林先生誕辰四百周年》《〈清史稿儒林傳校讀記〉舉要》等諸多作品,與《光明日報》結下不解之緣。「讀《光明日報》是我幾十年的老習慣了。
  • 手機光明網開通
    本報北京9月27日電光明網在國慶節前夕正式推出手機光明網。從今天起,手機用戶可以通過訪問手機光明網(網址:wap.gmw.cn),隨時隨地了解當天發生的國內外大事,掌握思想理論學習最新動態。手機光明網的推出是光明網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上的一份禮物。
  • 光明網法律聲明
    彙編權等權利長期授予光明日報及相應子報子刊,並許可光明日報主辦的光明網在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上使用投稿或約稿作品。稿酬由刊載作品的相應紙媒支付,光明網不再支付任何費用。  2、光明網網頁所呈現的任何資料(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版面設計及其他任何形式的作品)的版權均屬光明網和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光明網及相關權利人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引用、複製、轉載、摘編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光明網的上述內容。
  • 讓「死」文字復「生」-光明日報-光明網
    由於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方面的需要,遼曾先後創造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兩種文字,用以記錄契丹語。遼亡金興,金朝前半期,仍然使用契丹文字。直到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才「詔罷契丹字」。契丹文字遂逐步成為不為人們所識的「死文字」。
  • 「原始文字」? 「刻畫符號」?-光明日報-光明網
    ,符合文字的一些特點,而且從原始文字的發展階段來看,這些文字已經處於高級階段。雖然目前將其完整釋讀較為困難,但其具備文字特有的表意功能。     「良渚原始文字與甲骨文是否一脈相承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從目前來看,兩者可能不是一個系統的文字,莊橋墳的良渚原始文字或許是一種地域文字、部族文字。」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常務院長、古文字專家曹錦炎說,這就給我們在文字研究領域開拓了新的方向,對文字史的研究意義重大。
  • 第二屆「中國十大婦幼天使」徵選揭曉-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3月17日電(光明網記者李然、李丹)由光明網與搖籃網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十大婦幼天使徵選活動」,17日在光明日報社揭曉結果。     光明日報副總編輯陸先高在致辭中談道:「在大家抱怨掛不上號、排不上隊、看不起病的同時,也該替這些看似穩如泰山、實則心力交瘁的醫生想一想,他們其實也是普通人,脫下白大衣之後,一樣是為人妻、為人父、為人子女,我們每年做這個活動,就是要讓廣大受眾能夠更加關注、理解和愛護這個群體。
  • 擦亮思想文化研究傳播的「光明品牌」-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社啟動實施的思想理論融媒體傳播工程與光明智庫建設,既各有指向又相互融通,既各具特色又內在一致,是光明日報打造有格調、有品位、有見識、有情懷思想文化大報的一體之兩翼。
  • 光明日報哲學版·論點摘編
    中國制度的實踐辯證法辛鳴在《哲學研究》2020年第10期撰文指出,作為中國制度的時代與現實形態,用孟子的話表達,這就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而這種總的實踐要求以個體獲得全面而自由發展為前提。《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7日15版)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光明網-《光明日報》
    朱子在講到「義理之怒不可無」時,又補綴一句:「如勇決剛果,雖不可無,然用之有處所。」因為怒氣一旦發作,往往如強弩之發,當事者會陷入思維混亂狀態,感情衝動難以控制,所謂「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這就必然帶來種種不理智的失範行為,甚至產生極端惡果。古書上說,「天子一怒,伏屍百萬,匹夫一怒,血濺三尺」,所以,孔老夫子語重心長地說:「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 光明日報重大事件回顧
    伴隨新中國66年的輝煌歷程,《光明日報》已走過66年曲折而難忘的歲月。此刻,我們以現有歷史檔案史料為依據,反覆篩選,精心製作《光明日報重大事件》,簡要梳理本報66年來重要報導、事業發展等方面的脈絡。希望以史為鑑可以知得失、促發展。1949年1949年6月16日,由民盟主辦的大型綜合性日報《光明日報》在北平創刊。
  • 「可愛的中國」之滿族:她們用針線記錄美好時代
    (原標題:「可愛的中國」之滿族:以針代筆、以線代墨 她們用針線記錄美好時代)
  • 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30位提名候選人產生-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張玉玲)由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指導,光明日報社、光明網主辦的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活動已產生30位提名候選人,現向社會公示。近日,經過光明日報非遺傳播專家委員會投票、評議,活動組委會綜合考慮候選人區域、類別、構成等多種因素,充分衡量候選人的標誌性、引領性、創新性、示範性及年度代表性,從100位候選人中確定了30位提名候選人。其中,傳承人22位,研究者5位,管理者、策展人、企業家各1位。22位傳承人涵蓋非遺十大類別中的八類,國家級傳承人18位,省、市級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