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張璋,一個大學畢業剛滿兩年的光明網編輯。很多媒體人知道我,是從去年9月6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喊著「下盤石」,我們哭了!》開始的;很多讀者、觀眾知道我,是從今年5月由社科院林燕平老師和我發起的「援夢西海固」活動開始的。從去年至今,我在思想上完成了某種蛻變——我開始思考,一篇幾乎沒什麼新聞性的發言稿為什麼會受到那麼多人的關注;思考在「感動」之餘還能帶來什麼收穫;也開始思考在這個時代裡,一名記者的職責與本分。
援夢西海固,看到真誠的價值
3月初,我帶著《永遠做下盤石的女兒》的故事參加了「走轉改」巡講活動。宣講團林燕平老師發來的一條簡訊將我的故事從下盤石引向了西海固。
林燕平老師在宣講時提到的何家老三患了腿疾,至今已拖了近兩年。若任其發展,老三可能面臨截肢,甚至危及生命,到那時,他不能自理的妻子和馬上要念小學的兒子就全完了。而家裡有類似情況的,在小小的駱駝巷村裡還有十餘戶。林老師希望藉助媒體的力量讓更多人關注生活在西海固南部山區裡的這一特殊群體。
4月底,光明網「援夢西海固」專題上線。「五一」小長假,我踏上了隨林老師去接何家老三進京治病的旅途。如山水畫般的小山村裡住著好多戶將小病拖成頑疾的農民,林老師說:「你不親自走下去,很多情況都是不可想像的。」
泥濘的土路、嗆人的煤煙味、清冷的空氣……對我而言短短一日的體驗,卻是西海固山溝溝裡農民們的「生活」。這讓我萌生了一種記錄他們真實生活的渴望,一種希望能通過文字幫助他們擺脫貧困的渴望。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青年報等中央媒體相繼對「援夢西海固」活動情況進行了報導,央視《焦點訪談》播出了《援夢西海固》節目。眾多中央主流媒體的共同關注不僅讓我們的活動實實在在地幫到了何家老三,也進一步讓生活在西海固南部山區的貧苦農民獲得了社會關注,推動當地農民就醫難、看病難等問題的解決。
這讓我覺得,能做一名為百姓說話、辦事的記者,是一件特別值得驕傲,也特別幸福的事。
北京到延安的距離,其實很短
從下盤石到西海固,對我來說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過程,也是我不斷深化對「走轉改」意義理解的過程。下盤石,承載了基層群眾對我們的厚愛,記錄的是「真」——真情實感、真心真意;而西海固,則是我用心記錄來自基層聲音的新起點,記述的是「實」——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說句話、辦件事。下盤石的文化傳承是夢,西海固的醫療問題是夢,我們作為一名媒體人的新聞理想也是夢。未來的旅途上,我們筆下還有千千萬萬個夢待圓。
走基層,教會我用有血有肉的文字去記錄時代,幸福了一個群體的同時,也讓自己覺得自己從事的這份職業有意義、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