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曾經問過一個問題,什麼是書法的基礎?
其實很很多人的認知當中,書法的基礎自然是楷書了。其實從書法史的演變以及書法的技法層面來分析的話,楷書都不會是書法的基礎。
從書法史演變的情況來看,在「隸書系統」當中,是先有草書,而後行書與楷書幾乎是同步產生的,這樣看來,楷書、行書、草書的基礎,應該是隸書才對,因為從技法上講,隸書已經基本包含了草、行、楷的全部技法。
梁國治《臨顏真卿小楷千字文》
從書法技術層面來講,書法的基礎乃是以筆法為核心的一系列用筆技巧。會不會這些「技巧」才是書法的基礎。
而如果我們從文化的意義上來談的,書法的基礎應該是文化,沒有足夠的文化積澱與傳統修養,你的書法即便是技法再完備,也只會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梁國治《臨顏真卿小楷千字文》
對於古人來講,傳統文化是他們的必修課,從私塾到縣學,從縣學到州學、府學,再到國子監、翰林院,傳統文化乃是文人士子的必修課,當然也包括了書法!而今,這種「舊學」已經被「西學」所取代。
明清以來的科舉制度,大致可以分為縣試、會試、殿試,縣試考中叫做秀才,會試考中叫舉人,殿試考中叫做進士,而殿試的一甲第一名,稱為狀元,相當於今天的全國「高考狀元」了。
梁國治《臨顏真卿小楷千字文》
在清代乾隆13年的時候,即公元1748年,有一位年僅25歲的「高考狀元」,他才學極好,人品端方,且書法寫得極好,曾經當過《四庫全書》的副總裁,他的小楷秀雅精緻,堪比「印刷體」,甚至比某些「印刷體」還棒!
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梁國治」。
在清代書壇當中,有著名的「清四家」,他們便是成親王、鐵保、翁同龢、劉墉。這四個人基本代表了清代書法當中的最高水平。除了「清四家」之外,還有著名的「三梁」。他們就是大書法家、文學家梁巘、大書法家梁同書(梁詩正之子),還有就是梁國治。
梁國治《臨顏真卿小楷千字文》
清代的書壇前期,在行草書中,基本籠罩在了趙子昂與董其昌以及文徵明的餘暉當中,在楷書當中,取法唐人是大多數士人的一般選擇,讀書有成,且能夠科舉高中的人,往往能夠寫一筆精妙的小楷,其中取法多是以顏真卿和歐陽詢為主。
梁國治的小楷取法顏真卿,用筆乃是唐人楷書的用筆之法,在結字上內緊而外松,是典型的「顏體」的外拓筆法。
梁國治如今傳世最經典的作品,乃是他的《臨顏真卿小楷千字文》。在書法史上,從梁代開始,幾乎每一個成名的書法家都曾寫過《千字文》,這是一篇千古奇文,通篇採用1000個不同的常用字寫就,其四字一句,朗朗上口,將中國文化做了全面的概括,成為歷代書法家創作的經典。
梁國治《臨顏真卿小楷千字文》
顏真卿傳世的《小楷千字文》如今已經失傳了,而梁國治臨摹的這件,清雅工整,完美再現了顏魯公的風採,且功力卓絕,在整個有清一代也不多見,如此精雅,且極富「書卷氣」的小楷作品,在當代書壇也是不多見的!
梁國治臨摹的《顏真卿小楷千字文》通篇以「顏體」寫就,字字規範而標準,是後人學習小楷的經典範本,此作乃是以長卷寫就。
梁國治《臨顏真卿小楷千字文》
我們如今將此作按照原作尺寸大小進行1:1超高清複製,還原出跟原作毫無二致的作品,字字清晰與真跡無二。
欲購此梁國治《臨顏真卿千字文》,請點擊下面惠購
梁國治《臨顏真卿小楷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