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小說《二馬》首次改編話劇 用幽默筆墨寫人間百態

2020-12-16 人民網

原標題:迴避東西方文化碰撞,選擇人與人的隔膜

《二馬》書封

▲由陳道明主演的電視劇《二馬》也是經典。

老舍的小說《二馬》講述了1926年一對中國父子在英國倫敦的遭遇和經歷。今年,它將首次被搬上話劇舞臺,於11月16-17日在首都劇場首演,12月3日-4日亮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10月9日下午,小說原作者老舍先生的女兒、《二馬》文學顧問舒濟,劇本策劃關紀新,該劇導演、編劇兼主演方旭偕全體主創和演員在北京正乙祠戲樓亮相,講述將這部融合了英式幽默和老北京韻味的小說搬上話劇舞臺的因緣故事。

小說《二馬》

用幽默筆墨寫人間百態

《二馬》寫於1929年的英國,是老舍回國之前的最後一部小說,也是他早期小說的扛鼎之作。它與《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一起,奠定了老舍作為新文學開創者之一的地位。

在談到《二馬》的寫作動機時,老舍曾說:「不是由於某人某事的值得一寫,而是在比較中國人與英國人的不同處,所以一切人差不多都代表著些什麼;我不能完全忽略了他們的個性,可是我更注意他們所代表的民族性。」

這部小說以從中國前往英國倫敦的老馬和小馬為主要人物,講述了二馬與溫都太太和小姐的愛情以及華人在倫敦的境遇。老舍用充滿幽默的筆墨描繪了老馬和小馬這兩個標題人物。

老馬雖然上過洋學堂,還入了洋教,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官迷」。大哥客死後,老馬和兒子小馬前往倫敦接手馬家古玩店。「官迷」老馬不情不願地變成了小商人。

與父親相比,小馬更願意融入新環境。年輕人的世界無非事業和愛情,小馬執拗地努力著,卻似乎都不順遂。他們寄居在英國女人溫都太太的家裡。

異國生活中,二馬父子與倫敦的房東溫都母女產生了生活的衝擊和情感的關聯。房客與房東,中國人與英國人,父與子,母與女,鰥夫與寡婦,小夥與姑娘,老房著火的黃昏戀與失魂落魄的單相思……老舍在小說中設置了一組組鏡像般的意象,折射著人世間百態。

老舍對於國家和民族的希望,都在這部小說裡

在發布會現場,老舍的女兒舒濟表示,方旭用一個人演出了老舍的《我這一輩子》,用兩個人演了一出老舍的《離婚》,用三個人演了老舍的《貓城記》,都贏得了很好的口碑。

舒濟認為是因為他對老舍先生的作品極度喜愛,體會深,才能把這三個話劇演得出神入化,維持了、體現了老舍先生的原味兒。因此她對於這部全新的《二馬》十分期待。

方旭則談到和老舍的緣分。方旭說,他出生在老捨去世的那一年。他從小在四合院裡長大,因此老舍的作品讓他覺得很熟悉,「說到底是對老北京味道的一種迷戀。今天大家說的懷舊,其實代表了對從小生活的那個環境的一種迷戀,包括吃的、喝的和聽的」。

談到老舍先生的作品時,方旭表示,老舍一直試圖通過作品來教育國民,「老舍家庭比較貧寒,讀的是師範學校,所以他一輩子幹的是老師。他所有文學創作的背後都是希望通過教育來改變這個民族和國家。包括《二馬》,其實也是在探討民族性的問題。從他的作品裡可以看到他對這個民族的生命和個體是有愛的,他希望這些個體能夠擺脫貧困。老舍先生想通過最溫和的方式——不希望是戰爭、也不希望是革命,而是通過教育。這個想法在他28歲時創作的這部作品中已有體現,並且貫穿始終。」

舞美造型偏寫意

嘗試「全男班」

在整體呈現上,方旭從原作中的幽默出發,以遊戲的態度進行二度創作。他以英文報紙為貫穿全劇的元素, 二維漫畫與表演的結合,讓所有的故事發生在一張英文報紙裡。

同時方旭表示,道具、舞美和造型都契合全劇的風格,整體上偏寫意而非寫實,除了帽子、雨傘等必要的道具外,全劇並沒有太多實物道具。

在引人關注的溫都母女的選擇上,方旭出人意料地選擇了兩名男演員反串出演。其中被媒體譽為「姿才冠世最美男旦」的青年乾旦演員劉欣然,將出演溫都太太,與方旭本人飾演的老馬上演對手戲。

除了劇中的九個具名人物,五個「全男班」演員將輪流扮演甲乙丙丁戊幾個串場角色。演員的選擇,讓這部戲成為一部十足的男人戲,而這也是這部話劇的一大看點。

方旭表示,啟用「全男班」是希望多一些嘗試,從戲劇創作的角度來說,這絕不是惡搞,而是十分嚴肅的探索。「全男班」既給演員帶來了新鮮感,也能讓觀眾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二馬》邀請到當今極具人氣的獨立服裝設計師蘇廣宇擔任服裝設計,為該劇打造兼具英倫風情與「京味兒」的服裝。

與此同時,老濃、秦奇、傑力三位樂手也將助陣演出,為這部話劇帶來別具一格的現場配樂。

地域而非民族的隔閡

構成了《二馬》的當下性

被問及為何《二馬》之前一直沒有被搬上舞臺時,方旭表示老舍筆下出人物勝於出故事。讀老舍的作品,會覺得他筆下的人物在眼前晃來晃去,但是故事性卻沒那麼強。在多次的改編中方旭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這可能是老舍的作品較少被搬上舞臺的原因之一。

因此從《我這一輩子》開始,方旭就一直在探索一種和人物的思想、精神內涵比較契合的形式,把老舍的作品搬上舞臺。

另外,在將《二馬》搬上戲劇舞臺的時候,方旭首先想到的是這部創作於近百年前的作品的當下性與普適意義。在方旭看來,當下性並非民族性上的差異,即老舍創作時中國和遙遠的異域英國之間的差異。全球化時代,這種民族上的差異和陌生感已慢慢消弭,這給劇組提出了一個挑戰:一部近一百年前的小說,如何在舞臺上呈現英國,當下性將如何體現?

方旭給出的答案是,現在的中國人對西方已經不那麼陌生,但不變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當時老舍寫到的英國人對中國人的歧視,往大說是種族歧視,往小說是地域歧視,這在當下的中國社會仍然存在。

「人和人之間的隔膜和歧視產生於相互的不了解,這點是共通的、不變的。所以我們沒有選擇東西方文化的碰撞點,而是選擇了一個人與人之間隔膜的碰撞點,這個更有共性,也更能引起共鳴。」方旭說道。(記者 傅適野)

(責編:湯詩瑤、陳苑)

相關焦點

  • 老舍小說《二馬》首次改編成話劇,11月亮相首都劇場
    《二馬》海報老舍小說《二馬》講述了1926年一對中國父子在英國倫敦的遭遇和經歷。今年,它將首次被搬上話劇舞臺,於11月16-17日在首都劇場首演,12月3日-4日亮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10月9日下午,小說原作者老舍先生的女兒、《二馬》文學顧問舒濟,劇本策劃關紀新,該劇導演、編劇兼主演方旭攜全體主創和演員在北京正乙祠戲樓亮相,講述將這部融合了英式幽默和老北京韻味的小說搬上話劇舞臺的因緣故事。
  • 老舍《二馬》改編成話劇:迴避東西方文化碰撞,選擇人與人的隔膜
    當時老舍寫到的英國人對中國人的歧視,往大說是種族歧視,往小說是地域歧視,這在當下的中國社會仍然存在。老舍的小說《二馬》講述了1926年一對中國父子在英國倫敦的遭遇和經歷。今年,它將首次被搬上話劇舞臺,於11月16-17日在首都劇場首演,12月3日-4日亮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 老舍《二馬》改編話劇 京城風味和英式幽默相映成趣
    原標題:京城風味和英式幽默相映成趣  ■本報記者 童薇菁  曾有人幽默地比喻這部作品,是一部1926年版的「當北平遇上倫敦」,甚至,是「傲慢與偏見」的京味串燒版。  這部作品,就是老舍早期作品小說 《二馬》。小說寫於1929年,當時的老舍正置身於英國。
  • 老舍名著改編話劇《二馬》將來深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孟迷)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英倫範兒漫畫幽默劇《二馬》,去年在北京和上海上演,不僅獲得了文化圈和普通觀眾的一致好評,還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火爆局面。8月22—23日,《二馬》將在深圳南山文體中心劇院與鵬城觀眾見面。
  • 老舍小說改編話劇《二馬》來穗
    話劇《二馬》本周末在廣州上演。    南都訊 記者朱蓉婷 《二馬》是老舍早期創作的一部作品,故事發生在距今90多年前的1926年的英國,源於老舍早年的旅英生活。2017年,老舍筆下這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愛情故事被搬上舞臺,由同名小說改編話劇《二馬》將於8月18日至19日在廣州大劇院上演。    據悉,這是《二馬》首度在話劇舞臺上呈現,老舍之女舒濟擔任本劇文學顧問。身挑導演、編劇、演員三職的方旭帶領全男班陣容,延續老舍風趣的語言,於「京味兒」和「英倫範」的配搭之間,幽默反映一代華人在倫敦的際遇,透視一個舊國度與新世界的碰撞。
  • 老舍女兒看好話劇人改編《二馬》
    原標題:老舍女兒看好話劇人改編《二馬》 16年後,由北京市演出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嘉會本末文化藝術創作有限公司、北京樸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根據老舍先生小說改編的話劇《二馬》,11月16日至17日在首都劇場首演。昨日,老舍先生的女兒、《二馬》文學顧問舒濟(右圖),劇本策劃關紀新,該劇的導演、編劇、主演方旭等主創人員共同亮相正乙祠,娓娓道來這部融合了英式幽默和老北京韻味的小說首度搬上話劇舞臺的因緣故事。
  • 話劇《二馬》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 京味風趣混搭英式幽默
    原標題:話劇《二馬》京味風趣混搭英式幽默   《二馬》劇照 攝影:彭凱劍   作為廣州藝術節·戲劇2017的參演項目,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二馬》將於8月18日、19日在廣州大劇院上演。
  • 老舍話劇《二馬》將登國家大劇院
    攝影:彭凱劍    由北演出品、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二馬》繼去年在北京、上海兩地火爆上演之後,今年將再度登臺亮相,並開啟2017年全國巡演,第一站將登陸國家大劇院,作為國家大劇院夏季演出季的開幕大戲,於4月7日至4月9日與首都觀眾見面。
  • 話劇《二馬》:演繹京味風趣與英式幽默
    話劇《二馬》劇照   由北京演藝集團出品、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二馬》,將於4月7日至4月9日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與觀眾見面。   曾有人幽默地比喻《二馬》是一部1926年版的「當北平遇上倫敦」和「傲慢與偏見」的京味串燒版。小說中,老舍用詼諧的筆墨描繪了老馬和小馬這兩個標題人物:老馬雖然上過洋學堂,還入了洋教,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官迷。大哥客死後,老馬和兒子小馬前往倫敦接手馬家古玩店,官迷老馬不情不願地變成了小商人。在倫敦,老馬和小馬父子分別愛上了房東溫都母女,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生活衝擊和情感關聯。
  • 話劇《老舍趕集》將上演,改編自老舍六部短篇小說
    5月19日至20日,改編自老舍六篇短篇作品的話劇《老舍趕集》將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演出。《老舍趕集》由話劇導演方旭、陳慶、郭奕雯聯合編劇,方旭執導並主演,劉欣然、蘇小玎、秦楓、馬馭崧、景松濤等參與演出。《老舍趕集》透視中國式理想生活話劇《老舍趕集》是著名戲劇人方旭繼《我這一輩子》《貓城記》《離婚》《二馬》之後,第五次改編並導演老舍的作品,也是方旭首次將老舍的短篇小說改編並搬上戲劇舞臺。
  • 話劇《二馬》:在愛情和玩笑背後,老舍還有不甘
    不似《駱駝祥子》和《月牙兒》,他在《二馬》裡沒有著墨於命運的悲涼,而是用幽默的口吻講述了中西文化衝撞間的情愫以及華人在倫敦的境遇。1924年夏, 老舍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教師。五年的僑居生活,打開了他的視野,也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二馬》是老舍繼《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後的第三部小說,也是他回國前在倫敦寫的最後一部作品。
  • 在國家話劇院「邂逅」老舍《二馬》愛情故事令人啼笑皆非!
    ——老舍為紀念老舍誕辰120周年,入圍本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的話劇《二馬》於今晚在國家話劇院上演。展現兩代人異國沉浮 《二馬》深探人性之美老舍小說《二馬》講述了1926年一對中國父子在英國倫敦的遭遇和經歷。
  • 老舍經典《二馬》首登舞臺 斯琴高娃大讚幽默詼諧
    本報記者 徐顥哲  一篇北平與倫敦的嬉笑故事,一出傲慢與偏見的中西演繹,1929年身處英國的老舍,創作了小說《二馬》。87年後,這部老舍早期的經典首次被改編成話劇,將於11月16日至17日在首都劇場首演。《二馬》文學顧問、老舍長女舒濟,該劇的編劇兼導演方旭等主創人員,前天共同亮相正乙祠戲院,披露了這部融合英式幽默和老北京味道的小說搬上話劇舞臺的因緣。
  • 老舍經典作品話劇「二馬」,當京味兒風趣遇見英式幽默
    《小說月報》上正登著老舍的《二馬》,雜誌每月寄到了,我母親坐在抽水馬桶上看,一面笑,一面讀出來,我靠在門框上笑。所以到現在我還是喜歡《二馬》。  文學顧問:舒乙、舒濟  藝術顧問:斯琴高娃  劇本策劃:關紀新  原   著:老舍  編   劇:方旭 郭奕雯  導   演:方旭  話劇《二馬》改編自老舍先生同名長篇小說
  • 老舍同名小說改編話劇《二馬》連赴三地忙展演
    最近,話劇《二馬》很忙。一個月時間裡,他們先後受邀在北京、深圳、澳門三地演出,老舍先生詼諧有趣又不乏黑色幽默的故事,借著演員精彩的表演在三地贏得無差別的熱烈掌聲。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二馬》,自2018年首演以來已在全國範圍內演出近60場,這一個月來則分別受到第五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第十五屆深圳文博會藝術節、第三十屆澳門藝術節的邀請,在北京、深圳、澳門三地演出。
  • 老舍早年小說《二馬》將首登話劇舞臺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專電(記者白瀛)1999年,老舍的小說《二馬》曾被搬上電視螢屏,由陳道明、梁冠華主演;17年後,它將被搬上舞臺,將於11月16日在首都劇場開啟京滬巡演。該劇通過老馬和小馬父子與溫都太太和小姐的愛情,展現了上世紀20年代華人在倫敦的境遇。
  • 老舍作品改編《二馬》| 經典之作跨越百年,暖心熱愛始終未減
    老舍用充滿幽默的筆墨描繪了老馬和小馬在倫敦的境遇,還有二馬與溫都母女之間令人啼笑皆非的愛情故事。  劇中「二馬」與房東溫都太太和小姐的愛情、華人在倫敦的境遇等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談到《二馬》的寫作動機時,老舍曾說:「不是由於某人某事的值得一寫,而是在比較中國人與英國人的不同處,所以一切人差不多都代表著些什麼;我不能完全忽略了他們的個性,可是我更注意他們所代表的民族性。」
  • 老舍《二馬》:帶你感受「京味兒」話劇的英倫範
    話劇《二馬》展示文化差異老舍的《二馬》為我們展示了究竟什麼才是人生百態,愛恨情仇。在劇中的溫都太太和老馬的愛情故事側面印證了有關感情中相互尊重的必要。官迷老馬不情不願地變成了小商人,用他自己的話說:「做買賣?俗氣!」幽默平實中詮釋文化碰撞中的眾生百態,到舞臺之上,五位男演員輪流扮演劇中出現的所有人物,行雲流水的表演,充實整部話劇的情節構成,將一部長篇小說改編成一部凝練又意蘊深遠的話劇,用更具表現力的幽默,震撼人們的視聽感官。
  • 話劇《二馬》:一場倫敦和北京的時空交錯
    近年來,方旭在老舍作品的改編領域做出了很多不俗的貢獻,《離婚》、《我這一輩子》、《貓城記》,分別展示出了一種作為一個從小在東城長大的北京人那種對於北京胡同文化的一種浸入骨髓裡的了解。就這一點來說,他對於老舍作品的理解有可能達到了一種超越文本的二維空間的更三維立體的觸摸。這一點也體現在他最新一部的話劇《二馬》。
  • 老舍經典小說舞臺首度呈現 「全男班」演員演繹《二馬》
    由方旭改編並導演、演出的話劇《二馬》,是這部老舍小說在舞臺上的首度呈現,也是方旭自《我這一輩子》《貓城記》《離婚》之後,與老舍作品第四次結緣。話劇《二馬》將於6月23/24日在南京保利大劇院連演兩場,請到舒乙、舒濟擔任文學顧問,由斯琴高娃擔任藝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