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話劇《二馬》很忙。一個月時間裡,他們先後受邀在北京、深圳、澳門三地演出,老舍先生詼諧有趣又不乏黑色幽默的故事,借著演員精彩的表演在三地贏得無差別的熱烈掌聲。
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二馬》,自2018年首演以來已在全國範圍內演出近60場,這一個月來則分別受到第五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第十五屆深圳文博會藝術節、第三十屆澳門藝術節的邀請,在北京、深圳、澳門三地演出。
老舍的作品一直以「京味、接地氣」著稱,而《二馬》這部作品的特別之處在於背景元素不再是前門樓子、大雜院和鐘鼓樓上空呼嘯而過的鴿哨的「土」,而是倫敦街道、溫都太太家和古玩店的「洋」。
本屆澳門藝術節為了凸顯國際性和多元化,劇目構成以海外及粵港澳地區作品為主,《二馬》能入選,大概正是因為其中包含的文化交流意味。澳門土生土長的觀眾黃女士說:「劇中有一些話確實是聽不太懂,但是聯繫劇情和表演也完全能夠理解。劇中中英文化之間的摩擦與逐漸理解和融合的過程,值得我們思考。」
藝術節主辦方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局長穆欣欣表示,《二馬》展示了中英兩個古老大國在巨大差異下的文化碰撞,嬉笑怒罵中閃爍著智慧的火花,「在澳門藝術節三十周年之際,『一半北平,一半倫敦』的《二馬》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澳門上演,更別具意義。」
《二馬》經過兩年多的打磨,頻頻亮相各大戲劇節,贏得了藝術和商業上的突破,也成為北演打造戲劇品牌的代表作品之一。這突破的背後,體現了北演在原創戲劇製作上的精準定位和獨特創作思路。(記者 牛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