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安昌,乍一眼望去,古鎮在周邊廠房和現代民居的包圍下顯得很小。但愈往裡走,就愈開闊,這頗有點像裝紹興老酒的小口大肚壇。
先來到城隍殿。這座始建於明朝晚期的三進建築,被收拾得異常潔淨。可能是雨天天冷,遊人不多。那靜悄悄中,古鎮的悠遠氣息,反倒凸顯出來。那城隍菩薩,定是海量,有一柱聯為證:為人奸佞千拜萬跪無益,於心善良見吾不拜何妨。在一處偏殿,有一戴烏氈帽的中年漢子,正在擺一桌「祝福」的酒席:二十四樣葷素,一排白瓷小酒盅裡,斟滿了褐色的黃酒,香氣撲鼻,使我們不住的吸鼻子。一排紅蠟燭已點亮……要不是遊程太緊,真想與主人共享佳釀,祈禱平安。
一路行去,石拱橋,長流水。寬敞的雨廊下面,店鋪毗連。屋簷下,掛著一串串本地最負盛名的特產——醬色的臘腸,以及醬鴨、醃魚乾。那扯白糖的,舂年糕的,烘燒餅的……各種風味小吃,惹人眼饞。這座有著三裡石板鋪道的古鎮,曾經是蕭(山)紹(興)邊界區域的商業和金融中心,棉花、布、米、鹽和水產的集散之地。安昌是浙江首批歷史文化名鎮。
明朝成化年間,溫嶺人鄭鬥南到安昌來墾荒營商,倡導大家捐地為街,遂有了弘治二年的「開市」。在「穗康錢莊」,有關人士介紹:清晚期,在安昌,這種相當於現代銀行的錢莊,至少有20多家。據當時蕭山《瓜瀝鎮志》記載:瓜瀝鎮商店的錢均存放在安昌錢莊。可見安昌當時的商品經濟和金融業已相當發展。在「穗康錢莊」有一個錢幣展:近千個錢幣品種,各種舊紙幣的原件,展示了我國錢幣發展演變的脈胳,令我們大開眼界。
坐上烏篷船,晃晃悠悠我們來到「師爺館」。「無紹不成先衙」。紹興是出師爺最多的地方,安昌又是紹興師爺的薈萃之地。設在師爺婁心田故居「斯幹堂」的「師爺館」,著重介紹了10位有名的安昌師爺,還陳列展出了十多位聲名遠播的紹興級師爺,那位才華橫溢,不拘禮節,在民間以惡作劇出名的徐渭也在其列。師爺分刑名、錢穀、收啟、摺奏、徵比等等。以刑名師爺和錢穀師爺收入最高,年聘金在千兩左右,可謂高薪階層。那些實物及圖文形象地介紹了鮮為人知的師爺生活,在我們面前展示了一個似曾相識,但又不盡熟稔的另樣世界。
安昌的內涵可謂豐富,那數千年的歷史與古蹟,眾多的寺廟古剎,熠熠生輝的名人先賢,古傳詩文,掌故傳說,獨特的民俗風情,以及萬縷絲花邊、臘腸等土特產,箍桶、竹編、車木等傳統手工藝……如果你對歷史、人文感興趣,在這裡泡上十天半個月還覺得時間不夠。
中飯,是在臨河的飯莊裡用的:一盤臘腸、一盤醬鴨、一盤臭豆腐、一盆黴乾菜梗豆瓣湯……全是正宗的紹興菜,再用老式的錫壺,燙出一壺濃香撲鼻的紹興老酒,那滋味,別提有多美啦!
細雨霏霏,安昌古鎮越顯寧靜。古鎮的韻味,正如一壇陳年的紹興佳釀,耐人品味。(中共紹興縣委宣傳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