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巨頭也割腕,實體店何去何從?

2020-08-27 原子力

大型書店的關閉,每年都在發生,但今年來得特別兇猛——2020 年 5 月 7 日,貓的天空之城北京長楹天街書店關閉;2020 年 5 月 31 日 中信后街書店鎖上了大門;2020年6月25日,重慶初代網紅書店方所終止營業。海峽對岸,中國臺北誠品敦圖書南店在5月31也在午夜關門,吸引了大批讀者慕名而來,店方估計當日將有超過3萬人次逛書店。作家廖信忠無比懷念的說:「對於60,70後的意義,它不僅是書店,更是我們的青春。」敦南誠品是全世界第一間24小時營業的書店,在2004年曾被《時代》雜誌亞洲版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


誠品書店的不斷關閉,令人感慨


書店很小,但溫暖了一座城市;城市很大,卻容不下一間書店。未曾去過的書店我們已經來不及見它一眼,便已經遠去。一座書店,因情懷而建立,卻讓更多人可以實實在在沉浸下來汲取養分,交流情感的精神空間,甚至成為了一部分人的「精神避難所」。

正如許知遠所說的,書店不只是一個賣書的地方,而是一個會鍛鍊心智、存儲記憶、撫慰情感的家園。堅持做一件事情,不僅僅因為它是對的,更因為它有意義,但現在在這個說話的空間越來越少。


書店難做


書店陷入困境的首要原因,當然是書本身的日漸失寵。書是一種特別的內容承載物體,紙的成本很低,在自然狀態下,書的價格應該趨近於材料成本。但是社會賦予了創作者內容生產的權力,於是書變得有價值。在此一體系之上,發展出了書的產業鏈,包含創作者、出版社、通路等。但網絡衝擊了這一體系,後來更直接忽視此一體系,創造了新的產業鏈。比如新一代的創作者利用網絡的快速傳播能力,直接向消費者傳遞短頻快的知識與資訊,從別的地方收錢。


最多的一種方式就是改為運營社交資本,也就是知名度,再用知名度賺錢,並間接地賺廣告費。還有一些人賣課程,比如有價值的網站多半會走會員訂閱模式。書還演化出了電子書,電子書的內容閱讀成本更低,大多數情況下,如果書商不把電子書價格定得比紙質書低,根本沒辦法賣出去。有些網絡作者在兩個領域之間套利:把書做成數千字的章節、摘要,利用網絡傳遞,反而獲得更多廣告流量。


比起成熟的付費閱讀平臺,以今日頭條、微信、百度等巨頭的APP廣告投放力度非常大,根據Appgrowing 2020年2月的數據顯示,廣告投放數量超過1500條的11款社交APP中,有10款為免費APP。免費閱讀APP通過網賺模式和渠道投放,實現快速獲客並保持了用戶留存率,本質上還是做的流量生意。


另外據Questmobile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數字閱讀行業的MAU增長0.93億人,同比增速34.5%;2019年11月,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用戶整體MAU的同比增速1%,而數字閱讀用戶規模仍保持增速4.64%。


所以,無論書店如何調整方向,網絡無邊無際的資訊持續稀釋著書的價值。過去我們討論電子書閱讀器時提到:知識份子抱怨現代人都不閱讀了。但筆者不同意這個觀點,今天一般人的閱讀量遠勝過去,雖然閱讀的是微博、網易新聞、今日頭條、微信圈等碎片信息,但也填補著腦部信息量。過去只有少數人可以讀完《羅馬帝國興亡史》,現在大部分人都對貨幣戰爭、亞馬遜大火、自動駕駛與央行政策也「略懂皮毛」。


說到底,書是一種傳遞結構化資訊的工具,但要傳遞結構化資訊不一定要靠書。也可以通過線上課程、B站影片、知乎文章,甚至是播客podcast。書依然是一種很棒的載體,雖然現在書是小眾,但有些年輕人還是會蹲在書店的階梯上讀《天龍八部》、《魔戒》或《人類大歷史》。


書店雖然盈利能力不佳,但仍然是文青愛好的場所


書的地位下降,書店自然生意不好,現代人的閱讀時間一直以來就不高,可是人人卻都喜愛逛書店,而且愛逛書店的現象似乎是中外皆然,書店有什麼魅力?身為一個常逛書店的人,筆者覺得書店最大的魅力在於安全感。人們在書店感到放鬆,當閱讀紙質書進入狀態之後,身心會比較平靜,受到的幹擾也少。電子屏幕正好相反,如果你被屏幕圍繞,很快會感到疲累,畫面會不斷切換吸引你的注意,會消耗注意力。


書店是社群不是社交


閱讀書不需要社交,只是一種相同愛好的社群關係。讀書則基本上是個人活動。這也讓逛書店比較輕鬆。買衣服的人會自問,其他人看我穿這件會有什麼反應?但買書的人不太會問:別人知道我讀這本書有什麼反應?如果說逛街是比較接近市場行為,那麼逛書店更接近觀察植物或是採集果實。這也是為何許多人在都市叢林中拼搏,疲累時會想躲進書店之中,尋求一種平靜。書店真正的價值不是賣書,而是創造讀書的狀態。


但過去這個價值不明顯,過去書店的功能是交易、遞送。直到線上平臺如噹噹、京東拆分了交易與遞送的工作,書店才被逼得正視自己的獨特價值。


早年間,在北京、上海街上經常還可以見到很有特色圖的小書店。這些書店通常都是由店主親自去挑選圖書,再親自經營和打理。走進這樣一家書店,仿佛走入了店主的私人閱讀世界,那感覺難免會令人有些不適。這是因為,面對正在專心讀書或整理藏書的老闆或老闆娘,人們總是擔心自己會打擾他們。從這裡買走一本書,不用參考市場規則和熱銷榜。但是,這類書店如今變得越來越稀少,甚至正在走向絕跡,這實在是令人惋惜。


陸續關店的誠品應該是書店裡創新力最強和最早進行改變,並從創造體驗中獲利的代表。誠品董事長吳旻潔曾經提到兩件互相矛盾的事情:書店每開必虧,但又要開更多新店。開越多虧越多,那幹嘛開呢?希望為了書店帶來的人流量。人流量會去買別的東西,書店就會賺錢了。這其實就像百貨公司,跟遠東百貨、新光三越差不多。只是遠東百貨主打國際品牌、高價消費品;書店主打地理品牌、文化氛圍。但後者雖然賺足人氣,在銷售上卻達不到高端消費品那樣的高利潤,店家難以長久支撐下去。


在誠品敦南店熄燈後,將由信義店接棒,成為24小時書店


數字閱讀大環境下的角力


從另一個角度看,和書店並存的是電子閱讀氛圍確實在不斷提升,全球電子閱讀行業的市場規模也在逐步擴大。根據英國新創電子書服務Jellybooks統計數據,男性讀者在決定是否放棄閱讀某本書的時間顯然比女性短上許多。此外,35歲至45歲讀者,是最不容易把書讀完的年齡族群,事實上,前面20頁很重要,是讀者要不要讀下去的關鍵因素。英國Kobo的調查數據顯示,電子書的重度使用者大多為成熟女性,推斷因為成熟女性已經過了事業打拼時期,擁有比較完整的閱讀時間。


據有關資料顯示,2019年底,我國電子閱讀器行業市場規模達到50億元,預計2024年電子書閱讀器接觸率將突破20%。越來越多公司看中了這塊「大蛋糕」,紛紛進軍電子閱讀器市場,掌閱、閱文、京東、噹噹、小米等多個國內品牌紛紛推出自有的數字圖書閱讀器產品,與亞馬遜的Kindle一較高下。


多年來亞馬遜kindle都罕逢敵手,豐富的數字內容、強大的電商發行網絡和良好閱讀體驗為基礎,以自身閱讀器平臺為核心,形成「硬體+內容+服務」的閉環生態,沉澱了一大批穩定的數字閱讀用戶群體,成為全球數字閱讀領域的超級巨頭。無論從銷量還是影響力來看,亞馬遜kindle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然而即便是如此體量的巨頭,在去年7月1日關閉了中國自營紙質書售賣服務,亞馬遜稱放棄實體書後將把閱讀業務集中在Kindle電子書和閱覽器上。


在幾乎沒有境外競爭對手的情況下,中國本土企業全面開火,掌閱、閱文、京東、噹噹、小米等品牌接二連三的推出了硬體端的數字圖書閱讀器,這些產品屏幕大小、清晰度、內存等方面和Kindle並沒有顯著區別;但從商業模式上看,這些公司都模仿Kindle,採用「硬體+內容+服務」閉環模式。根據亞馬遜統計消費者電子書的書刊訂閱消費金額,讀者喜好的書籍類前4名為:寫實文學、愛情小說、推理驚悚懸疑小說、科學幻想小說,小說類書籍是電子書最被普遍接受的類別。如此看來,電子書閱讀和資訊碎片化閱讀雖然雖有重疊,但在消費觀念上存在明顯差異。


電子書 iReader T6,雖然口碑不如Kindle,但性價比不錯

近兩年目前電子書服務平臺,開始走向無縫閱讀概念,用E-ink、手機、平板或電腦,都能夠同步閱讀相同品質的內容。比如Kindle應用軟體上的Whispersync功能就可在雲端備份數據以及定位最遠閱讀位置,用戶註冊到同一帳戶的其他支持應用或設備上,訪問內容以及從上次位置繼續閱讀。簡而言之,它可以在多個設備和軟體自動同步用戶的閱讀進度。這一功能不僅支持你在Kindle商店購買的電子書,而且支持你通過郵箱或者微信推送的個人文檔。


全球最大的Epub電子書平臺總監胡慧君說:「電子書裡面的超連結功能可以用來支持書籍註解,如果章首文句必須用備註解釋,但補充說明放在章末時,利用超連結則可以直接連到章末,又可以從章末連回原先閱讀的段落,讓讀者的閱讀體驗更順暢。同樣概念也可以用來支持中英對照,這都是電子書的優勢。」紙質書與電子書如何有利相互共存,是出版業界的爭議性話題,非一朝一夕能給出答案。


對於書店不斷關張的形勢,誠品董事長吳旻潔形容為體質調整——用力關店,再用力開新店。但三年規劃中,業界並沒有看見作為標杆的誠品書店新格局有何變化。他說:「關店不是壞事,不關店也不見得是好事;但開錯店一定是壞事,開對店才是好事,該如何淘汰掉與未來發展方向不同的書店,是最重要的功課。」

相關焦點

  • 噹噹線下書店落地重慶 網際網路巨頭為何扎堆實體店?
    噹噹書店重慶國泰店效果圖阿里牽手大潤發、騰訊聯手永輝超市、京東開設3C零售體驗店……隨著新零售概念的興起,網際網路巨頭紛紛走向線下,開起了實體店。1月25日,當當網線下實體書店即將在重慶國泰廣場開業,這既是重慶首家噹噹線下會員書店,也是當當網布局全國的首家會員旗艦店。而實體店在向線上延伸的同時,網際網路巨頭也在不斷地向線下布局。這波浪潮能為消費者帶來哪些改變?新零售會何去何從?
  • 電商排擠實體店,千萬失業人員何去何從?大勢所趨之「罪」?
    近些年來,隨著電商行業日益龐大,佔據了中國的半壁江山之後,我國的實體店行業遭受到了嚴重排擠的情況。不少實體店在電商的衝擊下搖搖欲墜,再加上今年國內爆發疫情之後,眾多實體店在搖搖欲墜的掙扎在直接「香消玉殞」,成為了時代的淘汰者。
  • 小紅書實體店開業 為何巨頭紛紛回歸線下?
    如今,新零售當道,巨頭們紛紛回歸加碼實體商業,曾經專注在線上市場的品牌們開始走向線下,掘金實體店。線上線下的融合是否成為新的趨勢?又將對市場格局帶來怎樣的改變?小紅書首次走入線下平時在小紅書APP上「剁手」還不夠過癮?
  • 上海三聯書店最大實體店北京開業
    上海三聯書店最大實體店昨天在北京開業。這是上海三聯書店第一次把實體店開到首都。新店名為「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READWAY寓意「閱讀之道、成長之路」),坐落於北京朝陽大悅城9層,集文化、藝術、社交於一體,面積近3000平方米。
  • 上海三聯書店最大實體店在北京開業
    上海三聯書店最大實體店12日在北京開業。這也是上海三聯書店第一次把實體店開到首都。  上海三聯書店的實體書店布局始於3年前。2015年9月,他們在上海青浦朱家角開出了第一家實體書店,定位為「旅行者的書房」。
  • 中國噹噹等電商開起實體店 搞垮實體店的電商圖啥?
    電商找了一萬個理由幹掉了實體店,為何自己又來自尋死路?   在剛剛過去的十一月,O2O有一件事讓我們大跌眼鏡,11月初,美國亞馬遜在西雅圖開了一家實體書店,不到一個月,中國噹噹高調宣布未來要開1000家書店,並且第一家在12月就會在長沙開業。
  • 巨頭紛紛回歸線下,那麼實體店到底該怎麼運營?
    現在開實體店的人越來越多,同行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再加上來自電商的強力競爭。這讓實體店的經營利潤越來越低。更糟糕的是,現在開發商不斷的造房產項目,往往是把底層作為商鋪來出租,越來越多的商鋪進入市場。同時,在城市裡的中心地段,大量商業綜合體被造出來,商業綜合體裡面有餐飲、服裝、書店、健身房、影院等一應俱全,實體店根本無法與其競爭,很多創業者只能選擇退出。
  • 社區團購的崛起,水果店主直言看不到希望,實體店該何去何從?
    文:稚野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很多的網際網路巨頭依賴著資本的力量,如雨後春筍一樣湧進社區團購,比如華潤萬家、百果園、錢大媽等越來越多的連鎖企業入局社區團購。在滿足消費者的同時,還可以提升門店的坪效和人流量。
  • 西班牙服裝巨頭關閉三大品牌在中國的所有實體店
    據西班牙《20分鐘》及ABC新聞網綜合報,西班牙服裝巨頭
  • 實體店成功轉型網上開店,網上書店的致富之路
    其中曼果教育的學員,一位從實體店轉型網店的店家,從經營實體店虧損幾年工作的積蓄,到如今經營網店,不僅很快賺回來了之前虧損的,而且經營更簡單方便了,看看她的真實案例。2011年,在外企工作兩年的林宇辭去了穩定的工作。回到家鄉,開始了另一番人生。在家鄉的一條小巷子裡,開了一家舊書店,店內樸質簡潔,圖書與書櫃佔據了大部分空間,給人以暢遊書海之感。
  • 網上書店為何開店? 亞馬遜噹噹加快實體店擴張
    網上書店為何開店? 亞馬遜噹噹加快實體店擴張來源:聯商網2016-11-13 15:09作為傳統實體書店的顛覆者,亞馬遜和噹噹近來卻悄然加快了線下實體店的擴張步伐。在快閃店之前,亞馬遜已經在西雅圖、聖地牙哥開了幾家實體書店。無獨有偶,中國最大的網上書城當當網第一家線下實體書店,也於9月初亮相長沙,面積達4000平方米。開業僅兩個小時,銷售額就達1.9萬元;當天接待讀者近3萬人次,圖書銷售額20多萬元。在當當網的規劃中,今後3年將在全國開設1000家實體書店,經營模式包括直營店和加盟連鎖店。
  • 網購巨頭eBay聯手Groupon在雪梨建實體店
    團購巨頭G 團購巨頭Groupon則在伊莉莎白街(Elizabeth St)上短租了一個高爾夫球用品店的店面,讓顧客可以親臨店面選購併立即拿到貨物,更可以再網上預訂,到店面提貨。 該店面提供特別的“網上預訂,店面提貨”折扣,在超過20款產品上提供高達3折的優惠,更準備在聖誕節倒數期間將打折貨品增加到30款。
  • 閒魚試水實體店 巨頭旗下「二手」棋子線下博弈
    北京商報訊(記者 閆巖)二手交易平臺開設布局實體店。北京商報記者日前獲悉,阿里巴巴旗下線上閒置物品交易平臺閒魚在杭州開設了實體門店。分析認為,二手電商的巨大市場已經吸引了電商巨頭入場,且競爭已從純粹的線上競爭,轉變為全渠道的競爭,但在布局線下的同時,較大的租金和人員成本需要承受市場的考驗。
  • 實體店崛起 商業中心強勢加碼市場
    這樣驚人的成績與實體店經營困難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似乎也證實了電商擊敗實體店的理論,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國內電商巨頭轉戰線下新實體零售不斷擴張據相關數據統計,僅2017年就已經有30多家電商倒閉;今年雙十一按銷售比例來看,天貓全網佔比由去年的74.2%下降到66.23%,且早在2015年它就向國內最大的家電連鎖巨頭蘇寧投資約283億元,藉助龐大的資金優勢迅速擴張其新零售版圖。
  • 做生意掙的錢不如上班 電商巨頭線上線下「夾攻」 個體實體店該...
    如今,電商巨頭們不僅在繼續發展線上零售市場,更是瞄準線下的巨大空間大舉布局。電商巨頭的兩端發力,加上微商、網商的競爭,讓個體實體店遭遇困境。面對「夾攻」,個體實體店該如何夾縫求生?「所以,個體實體店經營者單純地認為自己也加入電商行列就能有所突破,這不是很實際。」該負責人表示,目前電商巨頭進軍線下「搶生意」,令個體實體店更是遭遇巨大的競爭壓力。他說,比如京東實行的「百萬京東便利店計劃」。
  • 困境中的香港閣樓書店何去何從?
    在香港車水馬龍的鬧市中,遮天蔽日的燈箱廣告旁,如果不仔細分辨,很難發現閣樓書店的招牌。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獨立書店的利潤難敵購物商店,不得已選擇走「上層路線」降低成本。但隨著近年來香港店鋪租金高漲,「更上層樓」都難實現,不少書店或將面臨關門的命運。2012年臺灣誠品書店進駐香港,今年10月又在尖沙咀開分店,主推「書店百貨化」,引發當地大型書店效仿。
  • 大學書店,何去何從?
    後臺大、底氣足的圖書館尚且如此,更別提自生自滅、自謀生路的大學書店。許多知名書店,如北京師範大學旁邊的野草書屋,因「經營不下去了」紛紛倒閉。為了迎合市場,許多大學書店放棄之前的經營戰略,轉而賣與教輔相關的書籍,即便如此,依然步履維艱。大學書店如何在電子化時代突出重圍?電子化租賃,為傳統書店殺出一條血路  作者走訪了天津的幾所大學。
  • 誠品書店都關門了!實體店轉型機會,務必關注這三個方向
    臺灣誠品書店中國臺灣敦南誠品書店,開書店業24小時營業先河,曾被美國CNN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被《時代》雜誌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早已成為「臺灣文化地標」。詩人博爾赫斯說:如果這世上真有天堂,那一定是書店的模樣。
  • 香港老牌書店圖變 實體店升級文化地標
    中新社香港7月30日電(張真真 賈思玉)7月的一個周末,元朗最熱鬧的地段——青山公路一側,香港三聯書店旗艦店「文化生活薈」將嘈雜擋在門外。一場工作坊正在進行,「白領」高小姐手拿一個長條形氣球,左扭一下、右擰一下,伴隨一陣「吱吱」聲,一朵「花」出現在眼前。「其他地區也有這種概念書店就好了。」
  • 圖書經銷商利用電商與實體店進貨差價牟利
    某大型出版社銷售主管李先生告訴記者,一般出版社給電商的折扣是5.5折,碰上某些特殊的包銷、促銷圖書,折扣會降到5折,但給實體店的折扣往往是7折。由於圖書採取寄銷制,出版社和書商允許圖書經銷商根據市場行情退貨。雖然出版社對退貨率有嚴格控制,但由於實體店採用先銷售後付款的方式,為了順利追到回款,出版社往往會接受經銷商的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