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生態帶規劃管理的探索實踐

2021-01-12 國際在線

近期,復旦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上海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規劃》雜誌社聯合舉辦題為《從「藍圖」到實踐——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的研討活動,通過分析國土空間規劃、智慧城市建設、可持續生態發展的優秀案例,探討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的思路和方法。

研討活動參與單位: 寧波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周軼男)

為錨固組團型城市格局,維護城市健康發展,寧波在1999版城市總體規劃中率先提出城市生態帶,並在2006版、2015版城市總體規劃以及2016年寧波市人民政府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心城生態帶管理的實施意見》中得以延續和強化。

寧波的生態帶範圍230平方公裡,具體包括東錢湖-江南東側山體-濱海、慈城-保國寺-駱駝北-龍山-東錢湖城市生態帶和以繞城高速、瀋海高速等交通線為骨架、結合沿線防護綠帶形成的繞城生態環。

生態帶管控分區示意

由於毗鄰城市建設區,生態帶地區內建設衝動較大,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

首先,由於2006年前生態帶管控力度有限,建設活動侵蝕較多,2016年《實施意見》出臺後,雖然建設活動得到有效管控,但歷史遺留問題矛盾突出。

從現狀調查來看,生態帶內現有建設用地69平方公裡,佔生態帶總面積的30.6%,包括44.9平方公裡的城鄉建設用地,24.1平方公裡的區域基礎設施等其他建設用地。

其次,生態帶是多規矛盾的典型區域。由於市、區兩級政府對生態帶保護與利用的思路與訴求並不統一,使得原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環境功能區規劃對這一區域的管理要求存在矛盾與差異。

分析來看,既有兩規合一的建設用地圖斑面積僅為11.2平方公裡,而兩規不合一的建設用地面積高達22.7平方公裡。

此外,部分區域由於歷史遺留問題長期未得到有效解決,被動保護催生了較多低效用地,甚至是違法用地。由於缺乏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等配套政策,存量用地轉型乏力。

寧波生態帶現狀建設情況

為破解保護與發展的困局,寧波將生態帶管控作為國土空間規劃的重點內容進行專題研究,從規劃策略、政策保障、試點先行等方面進行探索,努力在堅持生態帶保護藍圖幹到底的前提下,尋求轉型發展,讓生態帶地區成為存量用地更新的示範區、兩山理論轉換的重要實踐地。

一、明確生態帶地位

銜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規劃分區,寧波全市生態空間實行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生態廊道三級管控。

其中,生態廊道指對生態格局完整性、系統性有重要意義,具有生態維育、安全防護、農業生產、生態遊憩等多元功能的複合型廊道,主要為平原地區的生態通廊。生態帶是生態廊道中需要重點控制的區域,是市區「三環、三江、多廊」生態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寧波市生態綠地系統總體格局

二、創新生態帶管控

針對生態帶內歷史遺留問題突出,低效用地轉型乏力等現實困境,按照「生態優先,格局穩定;嚴格準入,減量發展;分類管控,布局優化」的原則,實施「優、控、減、活、融」五大策略,創新生態帶管控。 「優」即明晰範圍,固格局、優邊界。堅持生態優先、格局完整,從市區生態系統整體性角度審視生態帶的地位與作用,結合現狀調查、遙感影像等,優化邊界,進一步明晰範圍,生態帶最窄寬度不小於200米。 「控」即劃定分區,控準入、優布局。按照廊道連續、分級管控的原則,將生態帶劃分為生態控制區、農業農村發展區、逐步撤減提質區、城鎮集中建設區四個分區。 省級公益林納入生態控制區,嚴格保護公益林,保留原有自然生態系統,開展必要的生態修復。五鄉鎮、江南科技創新園、鎮海經濟開發區B區等區域按照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範圍納入城鎮集中建設區,並按照城鎮集中建設區進行用途管制。 逐步撤減提質區是建設用地減量化重點區域,採取存量更新、流量盤活,提升品質,主要包括五鄉工業區、鎮海長石工業園、北侖渡頭董工業園等,結合村莊撤併、低效工業整治等,引導建設用地減量提質。 除生態控制區、逐步撤減提質區、城鎮集中建設區外的區域為農業農村發展區,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滿足村民生活基本需求,引導鄉村振興。

生態帶管控分區示意

「減」即鎖定總量,做減法、調結構。減量的重點為違法用地、低效產業、廢棄礦坑、撤併村莊;減量的原則是先減後增。逐步撤減提質區內實現現狀建設用地減量化的,可獲得城鎮有條件建設區的規劃空間,空間規模為「拆一建一」。

若放棄有條件建設區空間的,可獲得逐步撤減提質區內1/3的用地指標。農業農村發展區內的現狀建設用地減量化的,可獲得有條件建設區的規劃空間,空間規模可按減量化建設用地面積的1/2左右控制,剩餘建設用地指標可用於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區內的鄉村振興。

「活」即提升功能,強活力、謀振興。引導生態保育、運動休閒、康樂養生、農業體驗、研發創意等新業態的發展,促進區域鄉村振興,提升發展動力與活力。

「融」即落實配套,促均衡、融山水。通過構建城鎮村林田湖相融的景觀遊憩體系,打造郊野公園,完善城市生態綠地系統,使得生態帶地區從「環繞中心城的綠化帶」轉變為「環穿主城區的公園帶」,從「連起來」到「長出來」、從「綠起來」到「活起來」,實現功能躍升。

三、強化政策保障

生態帶管控的核心是政策設計。以16年的《實施意見》為基礎,結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初步起草了《寧波市中心城區生態帶管理辦法》(下簡稱《管理辦法》)。

《管理辦法》從建設活動管控、規劃編制與管理、生態保護與建設、政策保障與實施監督等方面,細化相關政策,並探索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批覆前過渡期的相關政策。

1、建設活動管控方面 ,按禁止類、準入類、鼓勵類明確準入要求,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禁止新增工業、住宅等開發項目,允許必要的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鼓勵休閒農業、健康運動、文創科研、鄉村振興等特色產業。

2、規劃編制管理方面, 構建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層層傳導,逐級細化的生態空間規劃體系。從建設用地總量控制、生態帶分區管控和分類管控、建設形態引導等方面對提出規劃編制的基本要求。

3、生態保護建設方面, 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統保護的要求,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引導郊野公園、城市綠道、山體修復、水體保護等建設,引導生態帶從被動保護走向主動營造,把生態帶建設為可進入、可參與、可感知的高品質休閒空間。

四、試點示範先行

小浹江片區是寧波生態帶建設的試點項目。 按照「優、控、減、活、融」五大策略,主動破解保護與發展的矛盾。

規劃小浹江片區結合村莊整治、工業遷移、採礦用地修復等,實現建設用地減量189.09公頃;以人為本,結合鄉村振興、設施完善等要求,適當增加配套用地,新增建設用地44.23公頃,增減掛鈎,以質定減,以減定增,以增減生效益,逐步打造成為「山水田園和諧交融的夢裡新水鄉、生態帶保護與利用的典範區、美麗鄉村建設示範區」,營造「生態藍鑽、都市綠谷」的總體形象。

小浹江片區減量規劃

小浹江片區新增建設用地規劃

生態空間規劃的編制,是不斷探索的過程;生態空間的保護和培育,是漫長的,也是艱難的。寧波對生態帶地區的規劃管控進行初步探索,希望能為其他城市生態地區的保護與發展提供參考。

相關焦點

  • 生態博物館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在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進程中,打造生態文化城鎮、生態文化社區等,已成為一種新的實踐與思考。在此過程中,新博物館學理論指導下的生態博物館建設,被廣泛運用於中國的傳統村落、歷史街區、工業遺產等保護和利用中,在30餘年的探索與實踐中,逐漸走出一條既符合中國實際、又兼容當下與長遠需求的道路。生態與生計同一「生態博物館」這一概念,最早由法國人雨果·戴瓦蘭和喬治·亨利·裡維埃在1971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第九屆大會舉辦期間提出。
  • 禁止吸菸、帶寵物!《寧波市菜市場管理規定》預計明年上半年出臺
    《寧波市菜市場管理規定》的立法將充分吸收專項監督、專題詢問的成果,深入研判分析相關問題和建議,認真銜接市人大常委會相關審議意見,進一步完善法規草案。並將依照我市地方性法規動態維護機制建設要求,督促市政府及相關部門提前謀劃配套制度,及早出臺加大資金保障、規劃編制與實施等方面的配套文件,努力以優質的制度供給保障菜市場健康發展。
  • 寧波市前灣新區空間規劃公布
    昨天下午,寧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寧波市前灣新區空間規劃(2019-2035年)》,到2035年,前灣新區604平方公裡的範圍將基本建成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標誌性戰略大平臺,世界級先進位造業基地、滬浙高水平合作引領區、杭州灣產城融合發展未來之城。
  • 寧波市漁山列島國家級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管理辦法
    寧波市人民政府令  第189號  《寧波市漁山列島國家級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管理辦法》已經2011年10月26日市人民政府第112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發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三條 市和象山縣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漁山列島國家級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的規劃、建設、保護和利用工作。   漁山列島國家級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管理機構(以下簡稱保護區管理機構)負責規劃、建設、保護和利用的具體工作。   第四條 市和象山縣人民政府依法設立海洋生態保護專項資金,用於保護區的規劃、建設、保護和利用等管理活動。
  • 美麗中國 | 生態博物館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選擇哪些地方建立生態博物館,如何進行相應的文化和專業技術評估,我國在生態博物館建設中逐漸摸索出一套自身的理解和經驗。  不管生態博物館以何種形式呈現,但以社區為中心、把遺產留在當地是其兩個核心理念。
  • 踐行生態文明之「道」——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的三重探索
    市級總規編制實踐中要充分體現和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核心原則,並著重開展三重探索:一是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發揚並豐富其理念內涵與實踐基礎;二是堅持底線思維,促進生態優先原則下的生態空間保護與提升;三是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係,推動綠色發展引領下的生態資源價值提升與空間優化。
  • 全國7大區域14家規劃院集結,共享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不同實踐經驗
    面向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創新治理,復旦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上海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規劃》雜誌社聯合舉辦了題為《從「藍圖」到實踐——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的研討活動,全國7大區域14家規劃院集結,通過分析國土空間規劃、智慧城市建設、可持續生態發展的優秀案例,探討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的思路和方法。
  • 浙江萬裡學院新增4個寧波市首設專業,「供應鏈管理」專業為全省首設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陳素萍 通訊員 林怡 向嫻華日前,經教育部批准,浙江萬裡學院新增「網絡空間安全」和「跨境電子商務」2個審批本科專業、「資產評估」和「供應鏈管理」2個備案本科專業,這4個專業均為寧波市高校首次設置,並於今年開始招生。在新增設的4個專業中,「跨境電子商務」為全國首批新設專業,獲批的本科高校只有7所,其中浙江省3所。
  • 省級和市級國土空間規劃實踐經驗的階段性總結
    我們也還看到,本次規劃改革具有諸多有利條件:一是中央和領導核心高度重視城市規劃工作,頂層設計萬事具備。二是國家規劃體系和各類規劃定位已經明確,空間規劃作用清晰。三是機構調整已經到位,部門空間管理事權磨合日漸明朗。四是社會各界空前動員,建立生態文明、加強空間治理漸成共識。五是在天網、技術平臺和網際網路的支撐下,管理技術信息系統已經完備。
  • 時空電動:探索新能源未來出行生態的實踐
    全球都在醞釀禁售燃油汽車,交通電動化觸手可及時空電動:探索新能源未來出行生態的實踐今年以來,杭州路上突然多出了許多貼有「藍色大道」車標的純電動汽車,引發了新能源行業及資本領域的關注。據了解,藍色大道電動汽車在杭州已有近2000輛投入運營,開始逐漸為公眾所認知。
  • 全國7大區域14家規劃院集結 共話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
    黃山市生態保護空間  03  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國家文化公園的空間規劃創新實踐——以《江蘇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為例  《江蘇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是國內首個編制完成的省級國家文化公園專項規劃,開創性地探索了國家文化公園空間規劃範式與實施路徑,為大運河沿線兄弟省份
  • 全國7大區域14家規劃院集結 共話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
    面向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創新治理,由復旦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上海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規劃》雜誌社聯合舉辦題為《從「藍圖」到實踐——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的研討活動,反映了國土空間規劃實踐正處於從工業文明時代轉向生態文明時代的發展階段,體現了國土空間規劃技術的創新實踐、也結合了城市更新與空間治理、品質社區、鄉村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的豐富成果,展示了全國7大區域、14家省市規劃院的成功經驗
  • 大連金州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探索
    為科學規劃生態文明建設、更好地構建「實力新區、活力新區、宜居新區、文化新區、幸福新區」,2013年4月,金州新區管委會委託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開展《大連金州新區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編制工作,規劃科學估計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近期和遠期目標,提出了生態功能區劃和生態安全格局、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制度、生態文化、生態人居六大體系建設。
  • 生態城市基本理念及規劃原理與模型方法
    國外諸多城市和都市區紛紛開展了生態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如美國的伯克裡、克裡夫蘭和波特蘭都市區,丹麥的哥本哈根市,澳大利亞的懷阿拉市等。國內目前已有海南、黑龍江、吉林、山東、浙江等東部8省的百餘城市編制了生態城市建設規劃,而中西部眾多城市也逐步將生態城市建設納入城市發展的議程之中。
  • 淮河生態經濟帶衛生健康聯盟會議在蚌埠召開
    我們將以此次會議為新起點,繼續秉持共商、共建、共融、共享的理念,攜手沿淮各兄弟城市,積極探索流域內城市間衛生健康領域協調發展新模式,努力打造「健康淮河」,奮力書寫淮河生態經濟帶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美麗篇章!
  • 寧波市前灣新區空間規劃出爐
    11月24日,《寧波市前灣新區空間規劃》(2019年-2035年)進行批後公示。資源環境約束——規劃至2035年,生態保護紅線範圍面積不低於8.4平方公裡,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與現狀不減少,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181平方公裡以內,總體國土開發強度控制在40%以下。
  • 寧波市生態環境局鎮海分局原副局長龔雲鋒被雙開
    中國寧波網記者 董小芳今天,市紀委發布通報,寧波市生態環境局鎮海分局原黨組成員、副局長龔雲鋒受到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通報稱, 日前,鎮海區紀委區監委對寧波市生態環境局鎮海分局原黨組成員、副局長龔雲鋒嚴重違紀違法問題進行了紀律審查、監察調查。
  • 自然資源部學者:海洋的綜合管理與實踐
    對於這些多種形態且彼此關聯的海洋及海岸帶開發與保護問題,必須採取綜合管理的框架和手段。源起與實踐國際範圍內,最早的海洋和海岸帶綜合管理實踐,可以追溯到美國在1972年制定實施的《海岸帶管理法》以及隨後實施的「海岸帶管理計劃」,這是全球首個大規模海洋及海岸帶綜合管理行動。
  • 乘風破浪共鑑長江生態畫面,探索南通城市未來
    近年來,一場圍繞長江生態保護和修復的綠色實踐,在加快打造長三角一體化新門戶城市的南通展開,岸線騰退後還江於民,城市濱江岸線日新月異、鳥語花香,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大大提升。,探索南通城市未來。在狼山旅遊度假區管理辦公室建設局副局長沈裕豐看來,全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集中力量進行生態修復,如今五山及沿江地區成為生態修復的亮點,鳥語花香成為了現實。目前,狼山國家森林公園11公裡慢行步道已經打造完成,城市休閒驛站正在規劃建設中,下一步五山及沿江片區將嵌入更多文化、旅遊、休閒元素,市民遊客除了欣賞到滿眼的綠色還有享受更多娛樂配套設施,成為一處受熱捧的旅遊度假勝地。
  • 生態修復實踐國際原則有哪些?
    第二版在2019年9月底推出,為生態修復項目提供了一個更為強有力的框架,以實現預期目標並應對一系列挑戰。其中包括有效設計和實施修複方案、解釋複雜的生態-動態系統,以及指導與土地管理優先事項和決策相關的權衡關係。第二版《標準》內容包含了引言、生態修復的八項原則、規劃和實施生態修復項目的實踐標準、引領性的生態修復實踐和專業術語等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