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復旦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上海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規劃》雜誌社聯合舉辦題為《從「藍圖」到實踐——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的研討活動,通過分析國土空間規劃、智慧城市建設、可持續生態發展的優秀案例,探討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的思路和方法。
研討活動參與單位: 寧波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周軼男)
為錨固組團型城市格局,維護城市健康發展,寧波在1999版城市總體規劃中率先提出城市生態帶,並在2006版、2015版城市總體規劃以及2016年寧波市人民政府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心城生態帶管理的實施意見》中得以延續和強化。
寧波的生態帶範圍230平方公裡,具體包括東錢湖-江南東側山體-濱海、慈城-保國寺-駱駝北-龍山-東錢湖城市生態帶和以繞城高速、瀋海高速等交通線為骨架、結合沿線防護綠帶形成的繞城生態環。
生態帶管控分區示意
由於毗鄰城市建設區,生態帶地區內建設衝動較大,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
首先,由於2006年前生態帶管控力度有限,建設活動侵蝕較多,2016年《實施意見》出臺後,雖然建設活動得到有效管控,但歷史遺留問題矛盾突出。
從現狀調查來看,生態帶內現有建設用地69平方公裡,佔生態帶總面積的30.6%,包括44.9平方公裡的城鄉建設用地,24.1平方公裡的區域基礎設施等其他建設用地。
其次,生態帶是多規矛盾的典型區域。由於市、區兩級政府對生態帶保護與利用的思路與訴求並不統一,使得原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環境功能區規劃對這一區域的管理要求存在矛盾與差異。
分析來看,既有兩規合一的建設用地圖斑面積僅為11.2平方公裡,而兩規不合一的建設用地面積高達22.7平方公裡。
此外,部分區域由於歷史遺留問題長期未得到有效解決,被動保護催生了較多低效用地,甚至是違法用地。由於缺乏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等配套政策,存量用地轉型乏力。
寧波生態帶現狀建設情況
為破解保護與發展的困局,寧波將生態帶管控作為國土空間規劃的重點內容進行專題研究,從規劃策略、政策保障、試點先行等方面進行探索,努力在堅持生態帶保護藍圖幹到底的前提下,尋求轉型發展,讓生態帶地區成為存量用地更新的示範區、兩山理論轉換的重要實踐地。
一、明確生態帶地位
銜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規劃分區,寧波全市生態空間實行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生態廊道三級管控。
其中,生態廊道指對生態格局完整性、系統性有重要意義,具有生態維育、安全防護、農業生產、生態遊憩等多元功能的複合型廊道,主要為平原地區的生態通廊。生態帶是生態廊道中需要重點控制的區域,是市區「三環、三江、多廊」生態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寧波市生態綠地系統總體格局
二、創新生態帶管控
針對生態帶內歷史遺留問題突出,低效用地轉型乏力等現實困境,按照「生態優先,格局穩定;嚴格準入,減量發展;分類管控,布局優化」的原則,實施「優、控、減、活、融」五大策略,創新生態帶管控。 「優」即明晰範圍,固格局、優邊界。堅持生態優先、格局完整,從市區生態系統整體性角度審視生態帶的地位與作用,結合現狀調查、遙感影像等,優化邊界,進一步明晰範圍,生態帶最窄寬度不小於200米。 「控」即劃定分區,控準入、優布局。按照廊道連續、分級管控的原則,將生態帶劃分為生態控制區、農業農村發展區、逐步撤減提質區、城鎮集中建設區四個分區。 省級公益林納入生態控制區,嚴格保護公益林,保留原有自然生態系統,開展必要的生態修復。五鄉鎮、江南科技創新園、鎮海經濟開發區B區等區域按照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範圍納入城鎮集中建設區,並按照城鎮集中建設區進行用途管制。 逐步撤減提質區是建設用地減量化重點區域,採取存量更新、流量盤活,提升品質,主要包括五鄉工業區、鎮海長石工業園、北侖渡頭董工業園等,結合村莊撤併、低效工業整治等,引導建設用地減量提質。 除生態控制區、逐步撤減提質區、城鎮集中建設區外的區域為農業農村發展區,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滿足村民生活基本需求,引導鄉村振興。
生態帶管控分區示意
「減」即鎖定總量,做減法、調結構。減量的重點為違法用地、低效產業、廢棄礦坑、撤併村莊;減量的原則是先減後增。逐步撤減提質區內實現現狀建設用地減量化的,可獲得城鎮有條件建設區的規劃空間,空間規模為「拆一建一」。
若放棄有條件建設區空間的,可獲得逐步撤減提質區內1/3的用地指標。農業農村發展區內的現狀建設用地減量化的,可獲得有條件建設區的規劃空間,空間規模可按減量化建設用地面積的1/2左右控制,剩餘建設用地指標可用於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區內的鄉村振興。
「活」即提升功能,強活力、謀振興。引導生態保育、運動休閒、康樂養生、農業體驗、研發創意等新業態的發展,促進區域鄉村振興,提升發展動力與活力。
「融」即落實配套,促均衡、融山水。通過構建城鎮村林田湖相融的景觀遊憩體系,打造郊野公園,完善城市生態綠地系統,使得生態帶地區從「環繞中心城的綠化帶」轉變為「環穿主城區的公園帶」,從「連起來」到「長出來」、從「綠起來」到「活起來」,實現功能躍升。
三、強化政策保障
生態帶管控的核心是政策設計。以16年的《實施意見》為基礎,結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初步起草了《寧波市中心城區生態帶管理辦法》(下簡稱《管理辦法》)。
《管理辦法》從建設活動管控、規劃編制與管理、生態保護與建設、政策保障與實施監督等方面,細化相關政策,並探索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批覆前過渡期的相關政策。
1、建設活動管控方面 ,按禁止類、準入類、鼓勵類明確準入要求,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禁止新增工業、住宅等開發項目,允許必要的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鼓勵休閒農業、健康運動、文創科研、鄉村振興等特色產業。
2、規劃編制管理方面, 構建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層層傳導,逐級細化的生態空間規劃體系。從建設用地總量控制、生態帶分區管控和分類管控、建設形態引導等方面對提出規劃編制的基本要求。
3、生態保護建設方面, 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統保護的要求,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引導郊野公園、城市綠道、山體修復、水體保護等建設,引導生態帶從被動保護走向主動營造,把生態帶建設為可進入、可參與、可感知的高品質休閒空間。
四、試點示範先行
小浹江片區是寧波生態帶建設的試點項目。 按照「優、控、減、活、融」五大策略,主動破解保護與發展的矛盾。
規劃小浹江片區結合村莊整治、工業遷移、採礦用地修復等,實現建設用地減量189.09公頃;以人為本,結合鄉村振興、設施完善等要求,適當增加配套用地,新增建設用地44.23公頃,增減掛鈎,以質定減,以減定增,以增減生效益,逐步打造成為「山水田園和諧交融的夢裡新水鄉、生態帶保護與利用的典範區、美麗鄉村建設示範區」,營造「生態藍鑽、都市綠谷」的總體形象。
小浹江片區減量規劃
小浹江片區新增建設用地規劃
生態空間規劃的編制,是不斷探索的過程;生態空間的保護和培育,是漫長的,也是艱難的。寧波對生態帶地區的規劃管控進行初步探索,希望能為其他城市生態地區的保護與發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