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

2020-12-21 中國青年報

  ■最近,胡錦濤總書

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怎樣理解胡錦濤總書記從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六個方面,概括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呢?筆者認為,其中,民主法治既是其他五個方面的前提,又是它們形成和確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保障。特別要強調的是,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特徵的民主法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法治,而非有些人所力主的那樣,是具有所謂普世價值的西方式的民主法治。當前我國民主法治建設面對著許多問題,任務繁重,但基本方向已經明確,基本途徑已經確定,關鍵是把民主政治建設和依法治國方略逐步落到實處。在此前提下,筆者從公平、友愛、有序、活力四個方面,來談談自己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特徵的認識。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體現公平的社會

  公平是人類構建理想社會的一個古老而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在理念和制度上優越於資本主義的地方,主要就是體現公平。但由於我們經濟文化的相對落後,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建立了以利益差別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體制,在所有制和分配製度等方面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群體之間、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利益變動加劇,形成了欠發達地區、「三農」等突出問題。這些問題影響社會穩定,潛伏著很大的社會風險。因此,體現公平,從利益協調入手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化解社會風險,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我們要綜合運用法律、經濟、社會、行政等手段,抑制收入差距、貧富差距的擴大,重點解決好合理稅負、關心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縮小城鄉受益差距、增加就業等直接關係利益協調的各種問題。當然,公平是相對的,要與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相適應,但體現不出公平,就沒有正義,就絕對不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彼此友愛的社會

  和諧社會重在各種人際關係的和諧,友愛則是人際關係的一種理想狀態,因而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基本原則。

  社會主義是在人格、權利、機會等方面追求人與人平等的社會,它力圖從政治、經濟等制度上解決社會成員融洽相處的歷史難題。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當前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中,這些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如人民群眾有效參與政治和社會事務的途徑還不通暢、不同社會群體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受益和表達意見的機會不等、社會互助機制尚未完善等等。其深層次原因,主要是民主法治建設在一些方面滯後,思想道德建設在社會轉型期出現較明顯的不適應,教育文化事業發展不夠快等等。在當前,道德失範、交往失信的狀況還比較普遍。解決這些問題,也要採用系統工程方法,從制度供給、道德規範、教育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組織培育等方面,引導和要求人們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平等友愛、融洽相處。當前重點要治理社會誠信問題。沒有誠信,人際關係緊張,就不會有友愛;沒有友愛,就不會有社會和諧;沒有誠信友愛,就沒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運行有序的社會

  和諧本身是一種有序狀態,和諧社會必定是運行有序的社會。社會運行有序,就是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章可循,出現偏差則社會糾偏機制能夠及時發揮作用。

  目前,由於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領域等各種條件的約束,也因為我們努力不夠,作為社會主義題中之義的平等、民主、自由等的實現程度總體上還不高,社會有序運行所需的法律、體制、機制、秩序、規範、組織、管理等還有不少問題,因而我們面對著大量嚴重的權利侵害現象、黨群幹群以及不同社會階層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關係緊張現象、刑事犯罪案件發生率上升現象等等。社會安定在當前成為人們普遍的渴望和需求。對此,我們必須通過加快民主法治建設、強化秩序規範、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必需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協調機制的發育、健全和完善社會管理體制等途徑,來保證社會安定和運行有序。社會安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是衡量是否建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指標之一。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充滿活力的社會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社會和諧必定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沒有活力的和諧,是一種死寂的、毫無價值的美。

  社會活力來自社會成員、社會組織和社會機制的有效作用,表現為政治活力、經濟活力、文化活力、人的發展的活力等等。在當前,制約我國社會活力的主要是體制不健全、機制不完善、社會流動性差、利益分配失當等因素。促進社會充滿活力的辦法,關鍵還在於改變那些影響和束縛活力的制度供給和政策設定。擺在第一位的是要大力營造有利於創業和創新的機制和環境,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去推動各個領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創業、創新、創造,是社會活力的來源;社會活力是社會和諧的來源,和諧的達成本來就依靠活力。

 

 

相關焦點

  • 中共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問題科學回答
    「什麼是和諧社會、怎樣建設和諧社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命題中最基本的理論問題。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以社會事務為主要議題,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作出了《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 和諧社會概念特徵
    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2月20日上午在中央黨校開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開班式上作了重要講話。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設社會主義本質要求
    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未來社會將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滅私有制的基礎上,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極大地調動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使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形成和諧的關係。和諧是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和根本特徵。
  • 進一步提高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認識
    在總結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基礎上,他進一步提出,要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實現社會全面進步。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結構轉型過程中出現的階段性特徵,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的戰略思想。十六屆四中全會把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
  •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創新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站在時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原則和重大部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綱領性文件。
  • 倪素香: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特徵
    內容提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徵,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體現了政治性與科學性、普遍性與時代性、民族性與開放性的統一。
  •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在階級社會裡,每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階級矛盾和鬥爭充斥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並推動著社會歷史的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恩格斯把自有階級以來的歷史,稱為階級鬥爭的歷史。列寧也強調只要抓住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這個基本線索,階級社會各種社會現象的迷霧就會迎刃而解。這說明階級劃分和階級對立是舊社會社會關係的基本特徵。     在社會主義社會,人們的社會關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 如何理解和諧社會理論是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深化
    問: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了許多新的思想、觀點和論斷,並強調「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請問:如何理解我黨提出的和諧社會理論是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深化?武警北京總隊七支隊幹事姚洪華  答:把社會和諧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屬性的本質規定。
  • 論析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和諧社會道德體系建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於合理有序地規範和協調社會諸要素的關係,尤其要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衝突。這需要運用經濟、 法律 、行政、政策和道德等手段,統籌各種社會資源,綜合解決社會協調發展問題,其中思想道德體系的建立就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支撐點之一。
  • 解讀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
    其次,這是由統籌協調社會各方面利益關係的現實需要所決定的。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係,是實現社會和諧的關鍵。在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下,全國人民的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長遠利益和現實利益、根本利益和具體利益,總體來說是一致的,這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基本的前提。但是,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我們又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長遠利益和現實利益、根本利益和具體利益的關係。
  • 時評:如何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應該說,當前我國社會從總體上講是和諧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國由人民當家做主的國體、政體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奠定了我國社會和諧的堅實基礎。     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奮鬥,我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 解讀一:深刻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這是我們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認識,也是這次全會文件立論的重要理論基礎。  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過程。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的美好追求。
  • 怎樣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懈追求的奮鬥目標。
  • 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
    構建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決定》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明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性質、特徵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切入點等事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全局的基本問題。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提出切合實際的階段性目標和任務,有重點分步驟地持續推進。
  •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
    眾所周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領人們的思想行為、社會的精神風尚和發展方向的靈魂,不僅是關係社會穩定與國家興衰成敗的決定性因素,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更對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有著重大的作用。
  • 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看我黨對執規律的新認識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和諧社會的發展前景時說:「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說,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本質是「自由人聯合體」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社會和諧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未來社會主義區別於其他一切社會的顯著特徵和根本標誌,是文明進步的尺度,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
  • 胡錦濤同志《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主要篇目介紹
    要把意識形態工作作為關係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關係黨和人民事業興衰成敗的重大工作緊緊抓好,始終堅持和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是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同志的講話。講話闡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基本特徵、重要原則和主要任務,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特徵
    原標題: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特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觀大勢、謀全局、幹實事,成功駕馭了我國經濟發展大局,在實踐中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篇章。
  • 執政中國·十年足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通過了《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原則和重大部署,強調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
  • 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實踐意義
    中國共產黨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第一次將「社會主義」與「和諧社會」結合起來,系統地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怎樣建設這個社會」的問題,它既忠實地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同時也全面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其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