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規定三品以上遇見親王必須下轎行禮,被大臣強行駁回

2021-01-10 沉映香

歷朝歷代,親王和大臣們的相處是個敏感的話題,有的朝代親王權力極大,有的朝代則小得可憐,導致雙方之間的地位也有著很大的區別。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定義,何為親王?一般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皇帝的親兄弟,還有一種是皇帝的兒子,其他的最多只能是郡王,超出界限往往意味著皇帝權威被挑戰。

唐朝初年,李世民為加強李氏皇族對地方的控制,曾將二十一位親王任命為各州的刺史,並規定子孫世襲。除此之外,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十四位大臣也壟斷了相應的刺史名額。

為了體現親王地位的尊崇,李世民還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在路上遇到親王時必須下轎行禮。至於三品以下的更不用說了,估計得望塵而拜。

對於這個規定,很多大臣敢怒不敢言,在他們眼裡,天下只有一個君,那就是皇上,除了皇上全都是臣,憑什麼要低親王一等。最終,兩個骨頭最硬的大臣出面了。

率先發難的是禮部尚書王珪,王珪既是太子李承乾的老師,又是李世民的親家,之前他還首創了一個規矩:公主下嫁後必須以兒媳之禮侍奉公婆。

所以,如果李世民到他家吃飯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王珪和妻子高高在上,寶貝女兒南平公主要洗手送上碗筷,站在一旁侍候。他的理由很強悍:如今皇上聖明,一舉一動遵循禮法,我接受公主的行禮,不是為了自己的榮耀,而是為了成就國家的美名。

這一次,針對三品以上遇見親王必須下轎行禮的規矩,他直接指出不符合禮法,予以駁回。李世民悻悻道:「你們都自我尊貴,隨便輕視朕的兒子好了。」

還沒等王珪陳述理由,更為生猛的魏徵附議道:「親王們的地位和三公相當,現在三品以上都是九卿、八座,為親王們下轎行禮,實在是不合適。」

李世民忍無可忍,使出殺手鐧:「人的生命長短難以預料,萬一太子不幸早亡,誰知道哪個親王不會成為你們的君主?怎麼能輕視他們?」

魏徵早就料到有此一說,回道:「自周代以來,都是子孫相傳,不立兄弟,這是為了杜絕庶子覬覦皇位,堵塞禍亂的根源,治國者應該深以為戒。」

魏徵說得很明白,即使太子早死,那也只能輪到太子的兒子,和其他的親王沒關係。他更藉機提醒李世民,只有斷了親王們對皇位的念想,才是長治久安之策。

無奈之下,李世民只得同意王珪的意見。從此以後,唐朝三品以上的官員路上遇見親王無需下轎,想打招呼就打,不想打招呼就當沒看見,大路朝天各走半邊。

相關焦點

  • 《西遊記》中,為何閻王見了李世民要行禮,李淵卻流落街頭?
    《西遊記》中,為何閻王見了李世民要行禮,李淵卻流落街頭?《西遊記》講的是一部佛教東傳的故事,當時大唐高度發達,李世民是一代明主。佛教想要在唐朝傳揚,李世民這一關他們必須過,所以就有了後來的唐王走陰間這一事件。
  • 清代時,一品大員在路上遇見親王、郡王,應該如何避讓行禮?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一品大員在路上遇見王爺、貝勒等王公貴族該如何行禮?各省官員拜訪總督、巡撫時又有什麼規矩呢?對於這一問題,我們分兩個部分展開。第一,王公途遇之禮早在皇太極時代,清廷就制定了王公貴族在路途中相遇時的禮儀,其中主要有:親王出行,郡王、貝勒一律要讓道旁行;貝子、鎮國公在到道旁勒馬停下鞠躬;輔國公、固倫額駙、和碩公主、額駙、鎮國將軍、公、候、伯、一品官以下皆要下馬
  • 抗壓性太差:唐太宗李世民是不是真的想廢掉太子李承乾?
    那麼唐太宗李世民是不是真的想廢掉太子李承乾?唐太宗與長孫皇后共有三個嫡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李治年幼並且政治實力很弱,太子之爭主要是在李承乾和李泰之間展開。然而李泰究竟什麼時候真正挑戰李承乾卻是說不太清楚的事。
  • 從一品國公正二品上柱國當了三品官 秦瓊在玄武門之變後降級了?
    這裡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他的官職,除了太子建成親王世民元吉等人,幾乎是最高的了,尚書僕射見了他也得行禮。唐高祖李淵是個很大方的皇帝,賞賜功臣的金銀財寶不是按幾斤幾兩算,而是以千百斤(匹)來算,實在算不過來,就裝滿一車送過去,以至於秦瓊到底得了多少金銀財寶,《新唐書》和《舊唐書》都無法準確統計,只好說「積賜金帛以千萬計」。
  • 清朝時期,王爺和大學士見面,應該如此行禮
    清朝歷史上的王爺見到大學士,到底誰該向誰行禮呢?清初時期,相較於王爺們,大學士地位地下清初時期,皇權因為王公貝勒、滿洲勳貴的分化,並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集中,這一時期的王爺們在統治階層佔據著絕對不容忽視的地位和影響。
  • 怪不得閻王給李世民行禮,你看李世民前世是誰?玉帝都要敬畏三分
    行禮。雖說李世民是人界的皇帝,可這對於地府管理員閻王來說並不算什麼。可想而知,這李世民的身份並不止如此。其實,李世民的前世身份連玉帝都要敬畏三分,那麼,他到底是誰呢?於是涇河龍王怨氣難消,去找李世民索命,那時候的李世民年紀大了,經不住這樣的折騰,於是駕崩,鬼魂來到了閻王殿。本以為人在閻王這兒是最低級的,畢竟閻王對待孫悟空都是那般兇神惡煞,可沒想到閻王非但沒有如此,反倒是恭恭敬敬迎接李世民,還對他行禮。原著中這樣講到:「十代閻王降階而至。
  • 《西遊記》中,閻王見到李世民要行禮,而李淵卻流落地府街頭?
    在《西遊記》當中,為了使西遊的計劃可以正式的實施,所以李世民得到了地府一日遊的旅遊機會。當李世民來到地府的時候,就連閻王也要對李世民行禮,可是已死的李淵、李建成等人卻流落在地府的街頭,如同乞丐一般,為何同為大唐的天子,結局卻天差地別呢?聽起來好像整件事是如此的不公平,可實際上不論是地府還是天庭都不需要跟人間的凡人行禮。
  •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員,那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員,那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在古代的時候,那些沒有背景靠自己實力當上官的,那簡直就是整個家族的榮耀,如果他足夠幸運的話,能夠當個大官,比如丞相,那這個家族也跟著飛黃騰達了。宰相可以算是朝廷除了皇上最大的官了。
  • 慈禧有意讓恭親王擔任攝政王 恭親王為何堅決不做
    1861年,慈禧太后聯合慈安太后發起「辛酉政變」,扳倒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執掌了朝政大權。在「辛酉政變」中,恭親王奕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沒有恭親王的幫助,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非但不能扳倒顧命八大臣,連自身的身家性命都無法得到保障。對於這一點,慈禧太后心知肚明。那麼,如何在「辛酉政變」之後獎勵恭親王,就成了慈禧太后必須考慮的一大問題。
  • 大清王朝親王眾多,為什麼偏偏無人敢興兵造反?原因其實很簡單
    比如唐朝時期,唐高祖李淵打敗了隋朝,準備立長子李建成為帝,結果次子李世民野心更大能力也出眾,自然不服,遂帶軍埋伏在宮門外,親手射殺了自己的兄長,並逼迫父親傳位給自己然後退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
  • 李世民死前演一齣戲,讓大臣對李治忠心耿耿,結果卻差點毀了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深諳此術的高手。根據《資治通鑑》記載:公元649年,李世民重病,已經到了彌留之際。帝位傳承是干係國家的重要事件,李世民慎之又慎。於是趁著自己還算清醒,趕快將太子李治以及一眾股肱大臣叫到翠微宮,交代一番後事。
  • 兒媳是公主,公婆得向她行跪禮,此大臣不跪,為何皇帝沒意見
    (王珪)這個人叫王珪,生於隋末,後來成為唐朝四大名相之一。王珪為人直爽,且又是心繫社稷的大臣,所以他常常上疏,批評李世民不當之處。李世民認為那些江山不能永固的皇帝,就是因為身邊缺乏這種直諫的大臣,所以很欣賞王珪的耿直。再加上他是大儒,於禮法上更是無人可比。所以,李世民將教導魏王李泰的重任交付給了他。
  • 李世民手下猛將謀士如雲 李建成憑啥與他對抗
    一621年,打贏虎牢關之戰的李世民勝利班師,獲得了唐高祖李淵的熱烈接待。李淵冊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允許他在天策府裡開府,自置官屬。雄心勃勃的李世民,隨即組成了一個約50人的精英團隊。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的矛盾愈演愈烈。魏徵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多次勸告李建成,想法把李世民調離都城長安,畢竟一山不容二虎。李世民即位後,責問魏徵:「汝離間我兄弟,何也?」魏徵是個直性子,他回答:「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李世民哈哈大笑,更加器重魏徵。
  • 貞觀年間李世民改國子監,興學重教育人才
    貞觀時期,李世民在發展教育方面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而開國子監、立最高學府,以及其他「諸學」的蓬勃興起,正是大唐文化教育高度發展的前奏。貞觀二年,李世民改國子學為國子監,作為全國的最高學府。國子學原隸屬於太常寺,李世民將其改名為監,使其成為獨立的教育機構,此舉標誌著國子監地位的提高,也是李世民重視發展教育的表現。
  • 李世民只是凡人,為啥十代閻王爺皆給他行禮?連玉帝都要敬畏三分
    十代閻君都是出來迎接李世民的:&34;李世民作為唐朝掌權者,在人間地位最高,算是人間的真龍天子。但是按道理說,《西遊記》神話裡三界中人界是最低的,李世民作為人間的皇帝,他的身份在地府中其實不算什麼,為何十代閻王都出來迎接李世民呢?
  • 康熙在孔子墓前,不想下跪行禮,大臣機智地遮住一個字!
    因為孔子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對於每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來說,都必須要表達對孔子的尊敬和敬仰。每一個國家的皇帝,只要是經過了孔子的家鄉、孔子的墓前,都要恭恭敬敬地下跪來祭拜這個偉大的人物。即使是並沒有受到孔子思想和文化很大影響的國家,統治者都是非常尊敬孔子的。
  • 李世民的失算,精心為李治留下的三位託孤大臣,便宜了武則天
    五月,戊午,以同中書門下三品李世勣為疊州都督;世勣受詔,不至家而去。《資治通鑑·唐記十五》649年,身體漸漸不支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夏天到翠微宮避暑,正是在翠微宮,李世民預感到自己時日無多,遂開始為太子李治的登基布局。經過深思熟慮,李世民為李治準備了三位顧命大臣,希望在他去後,他們能夠盡心輔佐李治,為大唐保駕護航。
  • 李世民創造貞觀之治的最大秘訣是啥?吸取隋朝教訓,容納不同意見
    李世民知道後,不得不刻意和顏悅色,幾乎是哄著大臣們提意見。他甚至還嚇唬臣子們,如果不提意見會有什麼嚴重後果:「如果皇帝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大臣阿諛逢迎,皇帝固然會丟掉江山,但大臣難道就能獨善其身?當初虞世基等人對隋煬帝阿諛奉承、求得榮華富貴;但煬帝被殺後,這些人也難逃一死」。也就是說,大家是一條繩上的螞蚱,為了集體利益,必須「用此為戒,事有得失,毋惜盡言」。
  • 《西遊記》中,閻王見到李世民要行禮,為何李淵卻流落地府街頭?
    張紀中的《西遊記》,李世民進地府的那一集中,李世民跪在地上接受閻羅王的問話,僅僅是說了一個「朕」,就被閻王罵道:「這裡沒有朕,只有李世民。」李世民堂堂大唐皇帝嚇得跪在下面瑟瑟發抖,和普通人沒有任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