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親王和大臣們的相處是個敏感的話題,有的朝代親王權力極大,有的朝代則小得可憐,導致雙方之間的地位也有著很大的區別。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定義,何為親王?一般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皇帝的親兄弟,還有一種是皇帝的兒子,其他的最多只能是郡王,超出界限往往意味著皇帝權威被挑戰。
唐朝初年,李世民為加強李氏皇族對地方的控制,曾將二十一位親王任命為各州的刺史,並規定子孫世襲。除此之外,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十四位大臣也壟斷了相應的刺史名額。
為了體現親王地位的尊崇,李世民還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在路上遇到親王時必須下轎行禮。至於三品以下的更不用說了,估計得望塵而拜。
對於這個規定,很多大臣敢怒不敢言,在他們眼裡,天下只有一個君,那就是皇上,除了皇上全都是臣,憑什麼要低親王一等。最終,兩個骨頭最硬的大臣出面了。
率先發難的是禮部尚書王珪,王珪既是太子李承乾的老師,又是李世民的親家,之前他還首創了一個規矩:公主下嫁後必須以兒媳之禮侍奉公婆。
所以,如果李世民到他家吃飯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王珪和妻子高高在上,寶貝女兒南平公主要洗手送上碗筷,站在一旁侍候。他的理由很強悍:如今皇上聖明,一舉一動遵循禮法,我接受公主的行禮,不是為了自己的榮耀,而是為了成就國家的美名。
這一次,針對三品以上遇見親王必須下轎行禮的規矩,他直接指出不符合禮法,予以駁回。李世民悻悻道:「你們都自我尊貴,隨便輕視朕的兒子好了。」
還沒等王珪陳述理由,更為生猛的魏徵附議道:「親王們的地位和三公相當,現在三品以上都是九卿、八座,為親王們下轎行禮,實在是不合適。」
李世民忍無可忍,使出殺手鐧:「人的生命長短難以預料,萬一太子不幸早亡,誰知道哪個親王不會成為你們的君主?怎麼能輕視他們?」
魏徵早就料到有此一說,回道:「自周代以來,都是子孫相傳,不立兄弟,這是為了杜絕庶子覬覦皇位,堵塞禍亂的根源,治國者應該深以為戒。」
魏徵說得很明白,即使太子早死,那也只能輪到太子的兒子,和其他的親王沒關係。他更藉機提醒李世民,只有斷了親王們對皇位的念想,才是長治久安之策。
無奈之下,李世民只得同意王珪的意見。從此以後,唐朝三品以上的官員路上遇見親王無需下轎,想打招呼就打,不想打招呼就當沒看見,大路朝天各走半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