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最大的悲哀!受虐與施虐者其實是一個人!

2020-12-20 小楊話美食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了一個視頻,是瀋陽心理研究所做的一個訪談:讓6名青少年犯罪者回憶他們各自的童年。

他們回憶起了自己在童年時被家長粗暴對待的經歷。

這些曾經被暴力對待的經歷,在他們成長到一定階段後,化成了一把鋒利的尖刀刺向了別人。

其中有一位接受訪談的青少年,就拿水果刀捅了別人,理由是:他的言行讓我感到了受辱。

我們曾經被對待的方式,轉化成了我們現在對待別人的方式。

心理學上,我們稱這種現象為施虐和受虐的配對。意思是,曾經受到過虐待的人,也有施虐的願望。

前段時間我在微博上做了一個調查,「那些年,你父母對待你的粗暴方式有哪些?」

血淋淋的留言,看的令人心疼。

01 為什麼很多受虐小孩是在討打?

前兩天有篇文章,北大副教授徐凱文曾提過國外的一項調查:有過虐待經歷的人,他們會不會虐待自己的孩子?

調查顯示,有過虐待經歷的人,其中1/3的人會虐待自己的孩子,1/3的人停止虐待,還有1/3的人一定會繼續被虐待。

虐待帶給人的心理體驗一般有4種,即絕望,孤獨,無助,恐懼。

其中,無助感和孤獨感跟死亡的體驗很像,是我們最不願意體驗的兩種感覺。而虐待恰恰可以讓我們體驗到這兩種感覺。

先來說,為什麼那些受虐的人會繼續被虐待?

有一個來訪者,他曾跟我說,在兄弟姐妹中,他是最聽話的一個。

從小,他爸爸經常用暴力的方式對待孩子們。

有次,他做錯了事情,他爸爸問他打幾下?他說打100下。

別人說,「你傻啊,幹嘛說打100下。」

實際上,只有在他爸爸打他的時候,他才覺得,跟爸爸的關係是較為親近的。

媽媽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他唯一的親人就是爸爸。

貫穿到孩子的整個成長,父母皆是孩子的重要客體。

對孩子來說,重要客體有比沒有好,這意味著,哪怕是壞父母,有暴力傾向的父母,也比被父母拋棄好。

被虐待的人,有受虐的願望。這種願望背後隱含的內容是,企圖得到我所恨的客體愛的回應。

這些孩子是在討打。

討打的方式是,不斷地製造麻煩,明明知道製造麻煩後,父母會如何對待他,他依舊如此。其實,他內心很希望,自己犯了一次大錯,然後父母不再那樣對待他。

02 為什麼受虐者會轉而虐待他人?

受虐的人到後來會成為虐待者,可能是因為受虐者對攻擊者的認同。

《心靈捕手》是一部很好的心理療愈電影,也是我從事職業生涯以來較為認可的一部。

男主角威爾的童年非常糟糕,他是一個孤兒,被遺棄後寄養到許多人的家庭裡。被寄養到第三個家庭裡時,養父喝醉酒後會虐待家裡人。

有次,養父讓他選擇被打的工具,他選了一個給自己帶來傷害最大的斧子。

這段小時候被虐待的經歷是怎樣影響他未來的呢?

當他被迫去找心理醫生做諮詢時,他會對每個心理醫生進行挑釁,故意激怒別人,讓自己再一次體驗熟悉的被虐待的感覺。

最後,很多心理醫生都紛紛離開了他。在這過程中,似乎他很輕鬆地應對諮詢師們,那種被虐待的感覺又回來了。

最後,他遇到了真正療愈他的心理醫生桑恩。同樣地,他挑釁對方的一切,尤其是他已故的愛妻。

影片中,還有一個場景是,當威爾看到幼兒園時欺負他的那個人。20多歲的他,毫不猶豫地將他毆打了一頓,就像當年虐待他的養父毆打他一樣。

所以說,施虐者和受虐者在同一個人身上存在。

為什麼威爾小時候被虐待後會變成這樣子?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書籍《逃避自由》有一句話,給這種行為做了一個很好的解釋,「有的時候我們之所以攻擊別人,是因為我們想保護自己,保護朋友。」

換言之,我們之所以要對別人暴力攻擊,可能因為我們曾經被暴力對待過。

被暴力對待的時候,我們是一個受害者,特別無力,無助,孤獨,希望通過虐待別人的方式將這種感覺傳遞出去,因為那種感覺實在是太糟糕了。

受虐的感覺真的太糟糕了,你會感到如同待在黑洞裡的孤獨。

很多人在外面受了一些壓力,回到家裡,虐待親人。這是因為他們在外面感到的是一種受虐的體驗,所以,他要把自己受虐的體驗傳遞給別人。

親人是安全的,是不會離開的。

受虐者希望通過虐待的方式,把受虐後的無助感,孤獨感傳遞給別人,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

正如,我只有讓你嘗過苦瓜的味道,你才能真正體驗我此刻的感受,這是其一。

第二點原因是,面對重要的客體,我們有一個最基本認同的方式——忠誠。

孩子就像在對爸爸說,你看,你打我了,我正在用你愛我的方式來愛我的孩子。因為我很愛你。

虐待便這樣傳遞了下去。

03 該怎麼逃出這個怪圈?

這種虐待的方式在中國家庭裡並不罕見,但為什麼有些人變成了惡貫滿盈的罪犯,但有些人卻沒有走上犯罪的道路呢。

講講我的童年故事吧。

嚴格意義上來講,我也受到了父親的一些虐待。

犯錯後,我父親經常不讓我吃飯,跪在板凳上,面壁思過,一跪就是幾個小時,一動不動。並且,他會用言語侮辱我,垃圾,廢物,殺千刀的,甚至毆打我。

那時,我還小,知道他是我父親,力量上的懸殊太大。

但在我頭腦裡,產生了一個想法:長大後,他肯定打不贏我,我要報復他。

青春期時,我特意把自己的身體練得很強壯,讓自己充滿力量,這樣別人就欺負不了我。

曾經一度,我差點成為失足少年。

那段時間,我特別喜歡跟朋友出去溜達,溜達的目的是不斷挑釁別人。看到不良少年,故意瞪他一眼,如果對方瞪回來,就開始打架。

有一次我做錯了事,父親又想用原先的那種暴力的方式對待我。

我覺得自己有力量了,希望能以暴制暴。那時我們兩人瞪著對方,儼然是一對怒氣衝衝的父子。然而我期待的一幕沒有發生,那一刻父親並沒有揍我。

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種對抗。

我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有力量了,當我發現自己有力量的時候,我不再恐懼,我不再擔心隨時有一種暴行發生在我身上。

我開始慢慢地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一些事情,不是因為他高興或者不高興,而是考慮到自己怎麼樣去對待外在的這個世界。

而這就說明,我們達到了和解的狀態。

當我與父親達成和解,我便不需要用認同他的暴力方式,再用它去對待別人。這個時候才是受虐的阻斷吧!

如果你不想讓施虐和受虐的循環再一次延續到孩子身上,我還有個小小的建議:管理自己的情緒。

當我也為人父母,我內心中,一直不願意用我父親對待我的方式去對待我的孩子,但我的第一個孩子總是激發起我的這種情緒。

當我的情緒被激發時,我能意識到這個問題又再一次發生了。

通常,我會在做事前,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有一次,我的孩子違背了我們之間約定的3個重要原則:不撒謊,為自己的事情負責,尊重他人。

他告訴我,他的暑假作業寫完了。但實際上,他的作業本根本沒有帶去爺爺奶奶家,放在了廣州。後來,我打電話給他,他也不接。

可能他覺得自己撒了一個謊,感到了壓力,怕沒辦法交代,所以不接我電話。他暑假回來,我告訴他,「我要懲罰你」。

我記得,我花了整整一天時間處理自己的情緒,不讓自己陷入那種循環中,把對他的懲罰變成一種虐待。

懲罰他之前,我跟他進行了一個很好的溝通。

最終,我打了他三下屁股。

那時,他8歲,現在已經18歲了。除了那次懲罰,再也沒有過。很慶幸,我家庭中的暴力方式沒有延續到我孩子身上。

衝動是魔鬼,衝動的背後恰恰也有這種情節作祟。

只有我們自己,能打破施虐和受虐的循環,不再因一時的激惹,產生應急性的反應,瞬間做出一些糟糕的事情。

如果你曾經遭受虐待,請告訴自己,自己已經不再是受害者,那是過去。

現實生活中,當你的情緒被激發時,停頓三秒。

思考一下,找到情緒激發點。

安撫自己,放鬆自己的身體,找到需要表達的點。

這既是一種自我負責的態度,也是對別人更負責任的態度。

相關焦點

  • 受虐狂和虐待狂
    下面摘錄一段王小波書裡的話,形象的概括了中國封建制度的歷史就是一部施虐和受虐的歷史。「坦白地說吧,在洋鬼子的S/M密室裡有什麼,我們這裡就有什麼,這種一一對應的關係,恐怕不能說是偶合。在密室裡,有些masochist把自己叫做奴才,把sadist叫做主人。中國有把自己叫賤人、奴婢的,有把對方叫老爺的,意思差不多。
  • 你是愛情裡的施虐者還是受虐者?
    當對方說:「我從來沒有為一個人流過這麼多的眼淚。」「從來沒有人像你這樣傷害我!」「你令我太痛苦了!」「愛你是很辛苦的!我不了解你!
  • 導演金基德新冠去世,「人生就是自虐、施虐和受虐」
    原標題:導演金基德新冠去世,「人生就是自虐、施虐和受虐」  原創 外灘君 外灘TheBund  韓國導演金基德去世  又一春不再來      金基德  賈樟柯的刻薄話其實有一定道理,在《空房間》之後,金基德所有的電影都掉入了一種不斷複製的模式——受傷的女子、封閉的空間、愛欲糾纏、還有沉默的劇情
  • 30歲以後,一個人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此
    但其實三十歲以後,一個人最大的悲哀就在於此。善妒的人,總是會將自己禁錮周圍人眼光的牢籠裡,不斷的物化自己讓自己在不經意間成為眾矢之的。當身邊朋友穩定之後,自己還在漂浮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便會不自覺地攀比和妒忌,但這也間接成了個人最大的悲哀之處。所以想要在三十歲後過得好,要注意這兩個字——善妒。
  • 清代戲曲小說中的針刺施虐
    古代文學作品中,針具施虐出現次數最多的當屬清代戲曲小說。用針施虐者幾乎全部都是以「悍妒」為主要性格特徵的女性,受針具折磨之苦者則有男有女。這種手段較打罵等手段更顯陰毒,不易察覺,想來又不免令人膽寒。這些角色的出現似乎就是為了印證那句俗語:「青竹蛇兒口,黃蜂尾後針,二者皆不毒,最毒婦人心。」
  • 心理學:「施虐者」常用七種心理虐待方法,你要小心了
    下面心理學家總結出來的,施虐者常用的7種心理虐待方法。(1)憤怒對方可能會通過一種激烈,如同暴風驟雨般的憤怒,來衝擊你的心理防禦。很多人都會在這種強大的情緒力量下不知所措。心防失守,從而變得順從或沉默。
  • 殉道者,受虐狂與解放過去
    性侵發生之後,主人公多次提到教養對她的妨礙,事實上「有教養者往往不知道如何還擊」 (《被》:147)。讀者期待的「拳來拳往」始終沒有發生;相反,面對極端侵擾,主人公失去了恨的勇氣,取而代之的是不可理喻的愛的糾纏。在施虐和受虐中,女作家不斷隱喻自己與文學之間的畸戀。面對暴力究竟什麼才是美德?文學又從何時起擁有了惡棍的名字?
  • 一個人一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突然讀懂了魯迅
    一個人一生最大的悲哀就是讀懂了魯迅。最悲哀的悲劇是充滿了無恥的笑聲。百年滄桑,今天的中國已不再是當年的中國。很少有人見過科舉考試的紅紙。即使魯鎮還存在,街道上可能也不會有很多曲尺形狀的大櫃檯。近百年來,從來沒有科舉,當然也從來沒有一個人被選上。
  • 陽光之下原著小說傅慎行結局,蔡文靜柯瀅受虐者終究愛上施虐者!
    《陽光之下》柯瀅真的太不容易了,身體上的受傷,心靈上的受虐,拽頭髮,被踹,還要被咬,真的是看著都疼。蔡文靜為這部劇付出了太多了,但!確實演技在線好看!!傅慎行最後的結局,可能要讓觀眾們失望了,因為在劇版中,柯瀅很有可能會對傅慎行心軟,因為從目前的劇情來看,柯瀅對傅慎行之間的恨意,已經不是那麼明顯了。
  • 不忍割捨、當斷不斷:你還要做感情受虐狂嗎?
    在感情中要看的是當下的價值,而非曾經投入多少。如果當下這段感情對你的價值很小,不管你過去付出了多少,都必須毅然抽身。 感情就像衣服,試了才知道合不合適 圖片來源:giphy 不做受虐狂
  • 漫談當下新詩的悲哀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這些優美的詩句,幾千年來傳唱不衰。
  • 一個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善良
    是地,做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善良。那麼,與其做個善良的傻瓜,還不如做個冷血的人,凡是用規則去權衡這悲哀的一切,就免去了很多的煩惱和麻煩。一直以來,嚮往隨性而自由,本著老子樂意老子開心就好的態度去面對生活。當然,對生活中存在的一切人情世故之類的事情,還是會本著善良的態度,能夠理解就多理解,能夠善良就善良,能夠不計較就不計較的態度去應對生活。
  • 一個人最大的悲哀,不是沒錢,而是落到了這三種結果
    人的一生只有幾十年,這短短的幾十年經歷了太多的悲歡離合,其實,在生命的最後,回顧許多在開始時非常重要的事情,變得不那麼重要了,一旦用盡了所有的努力,想獲得名利,最終是世俗的財產。在這一生中,我們正盡最大的努力去攀登,但事實上,我們在路上損失了很多東西,直到經歷了各種各樣的失望之後,我們才真正明白沒有錢是不可怕的,如果人生遭遇這三個「結局」,是最大的悲哀!
  • 《金鎖記》:曹七巧人生的錯位,使她變成了一個人性扭曲的施虐者
    前半生她是受苦者,後半生她是施虐人,最終帶著所有人對她的恨死去了。夏志清先生尤推崇張愛玲的作品,他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對《金鎖記》更是偏愛,稱其能與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分庭抗禮,由此,可看出這部小說非凡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