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施虐者」常用七種心理虐待方法,你要小心了

2021-01-19 心理學與人際關係

心理虐待往往比身體虐待更可怕,因為心理的傷害往往伴隨終生。有些人特別擅長對別人進行心理虐待,他們甚至已經掌握了一些套路,可以更好更容易的摧毀。下面心理學家總結出來的,施虐者常用的7種心理虐待方法。

(1)憤怒

對方可能會通過一種激烈,如同暴風驟雨般的憤怒,來衝擊你的心理防禦。很多人都會在這種強大的情緒力量下不知所措。心防失守,從而變得順從或沉默。

(2)煤氣燈效應

這個效應源自一個案例:一個丈夫特別討厭他的妻子,於是就想出了一種心理虐待的方法,他總是問妻子:你看到了遠處煤氣燈的燈光了麼(其實根本沒有),通過反覆的詢問和強調妻子的錯誤,使得妻子對自己產生了懷疑,最終心理崩潰

心理虐待者通過欺騙和製造假象,讓受害者懷疑她的記憶,知覺和理智。達到心理虐待的效果

(3)凝視

通過強烈的凝視給予對方心理壓力。它的目的是嚇唬受害者,使得受害者出現恐懼,懷疑等負面情緒。(通常和沉默配合)

(4)沉默

通過沉默,營造出一種孤獨,冷漠的氛圍,讓對方在內心煎熬中漸漸崩潰,從而對受害者進行懲罰。

(5)投射

施虐者面臨問題時,會把問題拋到受害者身上,就好像對方才是真正不對的人一樣。

例如,當你發現愛人背叛你時,他反而會指責你對他不信任。從而模糊對錯,使得你在不知不覺中就變成了弱勢一方。

(6)博取同情

施虐者往往很懂人心,他們往往在其他人面前扮演受害者,弱勢的一方。這是為了獲得他人的同情。從而利用其他人對你一起施壓。

(7)扭曲

心理施虐者往往是扭曲真相的高手,他們會扭曲事實和你的言語,從而讓黑白顛倒。這樣他們不僅僅逃脫了自己的責任,還會把受害者逼得心理崩潰。

結語:你所要做的就是記住這些心理虐待的策略,當有人使用時,儘快的結束對話並遠離。這將使你不再成為心理虐待的受害者。

相關焦點

  • 《治癒隱性虐待》: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小心這八種操縱術
    ……注意了,你可能是隱性的被虐待者。一、隱性虐待=心理虐待提到虐待,大家想到的可能就是拳打腳踢、鼻青臉腫。那你可能沒有意識到,除了身體虐待之外,還有一種虐待叫心理虐待,包括言語暴力、情緒暴力等。與明顯的身體虐待不同,心理虐待往往披著「為你好」的外衣,接近你,讓你對施暴者產生好感,然後被其操縱和馴化,不斷踐踏受害者的自尊心和意志,讓他們心甘情願地認為「是我做錯了」。在這種低自尊的意識下,受虐者會出現抑鬱、自卑、焦慮、習得性無助等負面情緒和情感障礙。因為這種施暴方式往往是徐徐圖之,所以更為隱蔽,也更容易被忽視。
  • 受虐與施虐者其實是一個人!
    心理學上,我們稱這種現象為施虐和受虐的配對。意思是,曾經受到過虐待的人,也有施虐的願望。前段時間我在微博上做了一個調查,「那些年,你父母對待你的粗暴方式有哪些?」血淋淋的留言,看的令人心疼。01 為什麼很多受虐小孩是在討打?
  • 那些過得快樂的人都在看的5本心理學著作
    在人生道路上,如果你總是過度的憂心忡忡,那麼所帶來的結果那將是災難性的打擊,這種打擊不是金錢上的,也不是物質上的,而是健康上的和心理上的。重要的是,她不僅從心理學層面幫助你分析問題,讓你看清自己,還從心理治療的角度提出行之有效的辦法。
  • 《冷暴力》:心理學家總結的精神虐待伎倆,每個人都深受其害
    一、所有的精神虐待,都是一場施虐與受虐的共舞精神虐待這個概念,最早出現於法國心理學經典《冷暴力》當中,這是由法國精神分析學家、心理治療師——瑪麗-弗朗斯·伊裡戈揚執筆的著作。遇到危機時,任何人都可能會運用虐待行為的策略來自衛,每個人都曾為取得優勢操控過別人,但一般人與施虐者的區別在於,一般人的虐待行為和感覺是短暫的,事後會後悔自責,惡毒的施虐者則不會,他們會利用別人並將其毀滅,絲毫沒有罪惡感。
  • 心理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當代心理學中,有不同的科學研究方法,分為實驗研究與調查研究,經驗研究與理論研究。下面總結了一些常用的心理學研究方法,一起學習~一、經驗研究法研究者運用「觀察」或「對照」等研究方法,對某些習得情境中的行為作出分析與解釋,揭示其中的心理因素,並將其運用到其他的情境中去。
  • 壓制是我們對待情緒常用方法,會導致心理問題,掌握此方法很關鍵
    要知道,我們所有內心的痛苦都是因為壓制在潛意識下的負向情緒,以及未曾被滿足的欲望。壓抑是比放縱更錯誤的做法,通過放縱,你可能對你從事的事情感到厭煩,通過壓抑你永遠不會對你所做的事情感到厭煩。那麼人們為什麼會壓抑呢?這是因為壓抑控制讓自己看起來更有力量。所以我們經常聽到很多來訪者的第一句話就是:還有什麼可以控制我情緒的方法。所以我們追求的也是一種力量。
  • 清代戲曲小說中的針刺施虐
    古代文學作品中,針具施虐出現次數最多的當屬清代戲曲小說。用針施虐者幾乎全部都是以「悍妒」為主要性格特徵的女性,受針具折磨之苦者則有男有女。這種手段較打罵等手段更顯陰毒,不易察覺,想來又不免令人膽寒。這些角色的出現似乎就是為了印證那句俗語:「青竹蛇兒口,黃蜂尾後針,二者皆不毒,最毒婦人心。」
  • 揭秘致命的「虐待遊戲」:拒絕SM,珍愛健康,敬畏生命!
    節目中,男嘉賓全部成了「受虐者」,而女嘉賓則成為了「施虐者」。但是現實中,則完全相反,男子往往是「施虐者」,而女子往往是「受虐者」。    「SM」遊戲完全就是將「受虐者」當成一個奴隸來對待、虐待。  「SM」是「Sadism」和「Masochism」的縮寫,其中S是指「施虐者」,M是指「受虐者」。  說到底,這就是一種「性虐待遊戲」,那種專門通過扮演「性受虐者」來提供服務,從中賺取費用的,被稱為「虐待服務」。
  • 是什麼讓你痛苦萬分卻又無法離開?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圖片來源:giphy在心理學領域中,受害者和施虐者結成情感同盟的情形早已進入研究者的研究範疇。研究者認為,和施虐者結盟,其實是受害者在應對虐待和恐嚇之下發展出的生存策略。尤其是施虐和受虐的關係長期存在的時候,受害者只能(從心理上)和施虐者站在一起,否則就無法「生存」下來。
  • 孩子虐待動物,根源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家長要加以警惕
    >一初中生將小狗用鐵絲纏住活活烤死,手段殘忍……近些年來,虐待動物的新聞越來越多,而且施暴者多集中在青少年,著實令人驚駭!雖然在我國,虐待動物還不構成犯罪。但很有可能,這些手段殘忍的動物虐待者,就是明天的殺人犯,作為家長的我們一定要有所警醒,把孩子罪惡的根源扼殺在搖籃裡。
  • 快評|反虐待動物,立法要知難而上
    反虐待動物立法要知難而上近日,山西太原一男子以偷吃香腸為由用開水澆燙懷孕母貓,當場使其腹中4隻即將臨盆的小貓全部死亡。這起惡性虐待動物事件引起社會輿論關注,使反虐待動物法的立法問題再次回到公眾視野。但是對於單一的虐待動物行為,缺少明確的法律責任界定。以《野生動物保護法》為例,其中規定不得虐待野生動物 ,但沒有說明違反規定後的法律責任。這也導致虐待動物者的違法成本低,制止手段少;而僅僅依靠單純的道德譴責很難阻止下一次施虐、下一位施虐者的出現。雖然人們對反虐待動物法的呼聲很大,但也不乏反對的聲音:有必要大動幹戈,用上法律武器嗎?
  • 貓·虐貓者·反虐貓者
    而且除了虐貓事件還有反虐貓者虐待虐貓者的事件。他們三者究竟什麼關係,下面聽我捋一捋。貓,是一種高冷,可愛的動物。因為其體積小,對人沒有特別大的殺傷力,所以容易被虐待動物的人盯上。現在外面有很多流浪貓,流浪貓大部分是沒有絕育的,因為貓的繁殖速度特別快,所以流浪貓的數量越來越多。很多人家裡條件不允許養貓,但是又是愛貓者,所以自掏腰包會餵食小區裡面的流浪貓。
  • 這4種情結,在心理學層次分析,其實都是精神疾病
    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有一些人在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後會變了一種心境,甚至會心理變態。雖然在如今的社會人們並不認為心理障礙是一種疾病,但是卻紛紛遠離心理變態之人,覺得他們都是惡魔一樣的存在。中世紀的歐洲就會對很多病人進行凌辱和虐待,在他們的認知裡,當身體感受到疼痛的時候就是病魔遠離之時。
  • 《少年的你》:你們追求自由,你們逃避自由
    電影《少年的你》展示了校園欺凌事件中不同兒童的不同行為-一些施暴,一些忍受,一些自殺,一些視而不見。我將結合《少年的你》中的各種行為來分析逃離自由的心理機制。一、為什麼要逃避自由?電影中有句王爾德的名言感動了很多人:我們都住在陰溝,但有些人仍然仰望星星。什麼在仰望星空?其實,這是對自由的追求。
  • 口臭怎麼治 七種方法還你清新口氣
    口臭是一種讓人形象大跌的口腔疾病,而且對身體的危害極大,那麼你知道怎麼來治療嗎?試試這七種方法吧!這些方法能夠還你清新口氣。  口臭的五大危害  1、影響自身心情  心理學及生理學研究表明,清新的口氣不但能夠令人感覺愉快,增強自信,甚至能增強人的判斷能力。受口臭影響,患者對自己口氣十分敏感,處處擔心,無法集中注意力進行工作,不僅影響工作效率,而且影響心情。
  • 心理學分析:兩性關係中你是如何被對方「精神虐待」的?
    在安嘉和第一次打梅湘南時,梅湘南選擇了原諒,因為她覺得丈夫只是不能接受自己的過往,兩次三次她都是以這樣的理由來為丈夫開脫,時間久了她才知道,原來丈夫這樣做並不是在乎她,而是他心理有問題,她必須選擇離開。很多人都有疑問,安嘉和工作體面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為什麼總是選擇以暴力來解決問題。
  • 心理學:當痛苦無法自愈時,這四大方法,助你走出泥沼,改變人生
    當我們身體上遭遇病痛,比如頭疼腦熱時,我們會自發去醫院看醫生,那麼,為什麼心理上有困擾,或者可能是心理方面的問題時,我們如此排斥心理治療呢?加拿大心理學博士莫妮卡.布裡永,有長達40年的心理治療的臨床經驗,她在《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這本書中說過一個觀點:「成長的挑戰之一就是要承認現實,接受無力感,同時意識到我們自己沒有能力在心理層面上處理某些事件帶來的傷害和影響。」
  • 心理學:小心了,這五個特徵代表你正在被他人洗腦
    人類的心理有很多的漏洞可以利用,而有些人,在學習過人類心理的弱點後,用來利用這些弱點獲取利益。小到說服別人幫忙,大到控制心靈。所以,一但你發現下面這幾個特點,就要小心了,你可能正在被他人洗腦。文章結尾,我會給大家一個綜合運用的例子。
  • 犯罪心理學:給犯罪心理畫像
    作案者回來的時候一定身上還著酒氣,要讓他證明自己剛才在哪裡,看看身上有沒有血跡。  不久之後,這個案子也破了,就是用的這個方法,作案者又襲擊了一個男的,回家之後被堵在家裡了。  這就是犯罪心理狀態的研分析。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犯罪心理學研究的究竟是什麼?
  • 白巖松喊話央視:比肉體傷害更可怕的,是軟暴力下的精神虐待
    精神虐待之所以可怕,就在於施虐者沒有肢體攻擊,而受虐者也沒有傷痕和證據。02 受虐者沉默的背後 是無聲的吶喊和絕望去年的這個時候,一則讓人痛心疾首的新聞曾刷爆網絡。精神虐待能直接瓦解一個人的自我,卻不留任何痕跡。受虐者所有壓抑和痛苦的背後,都是發不出聲的吶喊和絕望。施虐者用理所當然的態度張牙舞爪,受虐者在無聲屠戮下無處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