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兒說法」讓法律飛入尋常百姓家——全國法治宣傳教育模範個人魏彥坤的故事
導語:
慶陽,革命老區,是「劉巧兒抗婚案」 的發生地和「馬錫五審判方式」的誕生地,紅色法治文化底蘊深厚。
致力於創新普法實踐、推動法治建設的慶陽市司法局法治宣傳教育科科長魏彥坤,巧借這一本土文化資源,組建普法宣傳教育團隊,打造了幹部群眾喜聞樂見的「巧兒說法」多媒體普法品牌。
「巧兒說法」,抓住當地家喻戶曉的紅色法治話題引起幹部群眾關注,引用貼近工作生活的典型案例解析法律問題,並通過報紙、廣播、電視及網絡新媒體傳播,讓法律飛入尋常百姓家,形成了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2016年5月,魏彥坤榮獲全國法治宣傳教育模範個人榮譽稱號。今天,《甘肅政法好故事》專欄為您講述她創新普法實踐的故事。
資料圖
(一)
「劉巧兒抗婚案」是1942年發生在華池縣的真實故事,也是時任陝甘寧邊區隴東專署專員兼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馬錫五審判的典型案例,對廣大婦女衝破封建婚姻藩籬,依法爭取婚姻自主和自由產生了深遠影響,後被改編成秦腔劇《劉巧兒告狀》、評劇電影《劉巧兒》等廣泛流傳。
2014年3月的一天,魏彥坤有幸到「劉巧兒」的原型封芝琴家去採風,在憶往思今的交流中,她忽然意識到:「劉巧兒抗婚」「馬錫五審判」等紅色法治文化基因早已根植於老區人民心中,何不利用這些資源優勢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呢?
回想兩年前,為解決全市普法工作缺乏通俗易懂的法律讀物問題,她在局黨組的大力支持下整合普法資源,組建普法團隊,創辦了《慶陽普法》非連續性內部報紙,每月編印兩期,每期全彩印刷,採取圖文並茂的形式解讀實用性較強的法律知識,受到幹部群眾閱讀者的普遍歡迎。
但是,《慶陽普法》受發行量、內容量所限,只能發送到各機關單位、鄉鎮、村社,而且所普及的法律法規知識有限,遠遠不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法律需求。為此,她一直在苦苦追尋一條適應新媒體時代、既能吸引群眾眼睛又能滋潤人們心田的普法之路。
此次她走近「劉巧兒」原型封芝琴,產生了用紅色法治人物推動普法實踐的想法。她反覆思考認為,雖然新媒體時代人們日常獲取的信息多姿多彩,獲取的方式也多種多樣,但以傳承紅色法治文化基因為載體的信息一定會讓老區幹部群眾感興趣、所接受。
資料圖
(二)
回到單位,魏彥坤和普法團隊共同研究,提出了「傳承紅色法治基因,培育公民法律信仰」的普法思路,並決定起名「巧兒說法」,打造多媒體普法品牌。
思路決定出路。魏彥坤他們的設想受到局黨組的充分肯定,並給予組織協調、經費保障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很快,一個以 「巧兒說法」為名的微信公號平臺誕生了,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就吸引粉絲 3 萬多人,超乎大家的預期。
在魏彥坤看來,正是「巧兒說法」這個靈動的名字,觸動了老區幹部群眾根植於心靈深處的紅色法治基因。這讓她十分欣慰,她想:有了好聽的名字,還要有好看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普法「既吸睛又潤心」的良好效果,但面臨的問題是微信平臺每天都要「發聲」,自己團隊創作的內容供不應求,也不一定都受群眾喜愛。
「我們尋找專業機構提供幫助,為公眾提供服務性實用性更強的普法內容。」魏彥坤的想法很快付諸實施。他們多方聯繫,最終選定由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提供內容服務,並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籤訂了合作協議。
從此,「巧兒說法」每期選擇一個公眾關注的熱點、難點或焦點話題,引用一個鮮活生動的典型案例,講解與幹部群眾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問題,讓廣大受眾每天都能學到一個或幾個法律法規知識點,潛移默化地受到法律薰陶和法治教育。
資料圖
(三)
在此基礎上,魏彥坤開始融合多媒體思維,帶領普法團隊開始更大的普法布局。他們多方奔走,協調溝通,首先讓「巧兒說法」作為普法欄目入駐全市司法行政機關的 11 個門戶網站和市、縣區 20 個有影響力的官方微博、微信,然後以專欄專題形式讓「巧兒說法」落戶於當地主流報紙、廣播、電視之中,以不斷提升「巧兒說法」在媒體融合環境下的「引關圈粉」能力。
2014 年 5 月 26 日,「巧兒說法」微信公號內容開始在30多個網絡平臺及《隴東報》、慶陽電視臺、慶陽廣播電臺等主流媒體同步播發,一夜之間讓「巧兒說法」走紅隴東大地,形成了多媒體普法的集合效應。
為增強「巧兒說法」在網絡平臺上的互動性和服務性,魏彥坤還協調公益律師參與,開通法律諮詢窗口,公布法律援助電話,解答群眾法律問題,開展線上線下法律服務。
與此同時,魏彥坤和普法團隊成員多渠道收集線上諮詢情況,捕捉公眾全切的熱點難點焦點法律問題,不僅在「巧兒說法」中積極回應,而且協同有關部門落實 「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通過聯辦《慶陽普法》予以集中解讀,形成了從「巧兒說法」到《慶陽普法》由點及面的普法格局。
資料圖
(四)
據統計,截至目前,「巧兒說法」已在各媒體發布普法案例1700多件,累計閱讀量達 2000 多萬次,公益律師在線法律諮詢 5000 多人次;《慶陽普法》已編輯 120 餘期,發行180多萬份,每期至少帶動1萬多人學法。
「巧兒說法」成品牌,普法效果日益顯。 2014 年 12 月,一名為維護傷殘兒子合法權益的父親從《慶陽普法》上學到法律援助知識後,申請法律援助將接收兒子打工的企業告上法庭,目前已獲得60餘萬元賠償; 2017年5月,一名付出高價彩禮結婚又離婚的農村小夥,從「巧兒說法」中看到相關案例及法律釋義後,鼓起勇氣將女方告上法庭,法院判決退還彩禮8.5萬元……像這樣學法用法的鮮活事例不斷從有關方面傳來,魏彥坤和同事們無不由衷地高興。
在此基礎上,魏彥坤還藉助「巧兒說法」影響力,成功註冊了「巧兒說法」商標,組建了「巧兒說法」文藝宣傳隊,開設了「巧兒說法」大講堂,製作了微電影《婚殤》等普法產品,不斷凸顯「巧兒說法」的法治宣傳教育價值。
2018年6月,積累了豐富「網際網路+普法」經驗的魏彥坤帶領普法團隊,尋求3D 技術支持,建立了「慶陽市網上法治教育基地」,開設網上「憲法學習館」和直播平臺,帶給人們集音頻、視頻、圖片、文字、動漫及講座視聽、電子書閱讀等為一體的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新體驗。
資料圖
結 語
「普法緊跟時代步伐,方能結出豐碩果實。」這是魏彥坤多年來創新普法實踐的真切感受。她說,新媒體時代普法,既要提高 「引關圈粉」的能力,又要增強「法潤心田」 的效果,「巧兒說法」普法品牌的成功打造正是這一思維的產物。
當然,「巧兒說法」的成長與當地紅色法治文化的滋養密不可分,找準了普法宣傳教育與本土深厚文化傳承發展的切合點,加之緊貼幹部群眾工作生活、緊扣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法律知識普及,容易讓法治在人們內心真誠信仰,從而逐漸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環境。(記者 張劍強 馬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