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參觀天下大足展廳(圖據金沙遺址博物館)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薛維睿)8月16日,「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展覽在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幕。這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和兩地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背景下,誕生的首個展覽成果。今年6月,金沙遺址博物館與大足石刻研究院籤署《學術合作備忘錄》,標誌著巴蜀兩大文化遺產正式牽手。
作為大足石刻史上最大規模外展,此次展覽通過90餘件(套)展品,集中展示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石窟為代表的大足石刻造像,呈現大足石刻獨特的審美藝術,精湛的雕刻工藝以及先進的文保成果。
大足石刻臥佛(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圖)
點石成金 5萬餘尊造像躍然崖壁之上
公元三世紀左右,石窟藝術在古印度起源,後經西域傳入中國。魏晉和隋唐時期,中國北方先後掀起幾次造像高峰。在唐代末年,北方石窟走向衰落之時,川渝地區的雕刻者為中國石窟史留下獨具風格的創作。
巴蜀文化同源,金沙與大足的牽手,也被稱作「點石成金」組合。三千多年前,古蜀先人披沙揀金,除了鑄造太陽神鳥金飾、黃金面具等聖物,還收集美石,精雕細琢。遺址祭祀區出土的12件石跪坐人像,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時代較早、製作最精的一批立體圓雕石刻藝術作品,為巴蜀地區的石刻藝術留下最初的印記。
一千多年以後,兩地匠人通力合作,將石刻技藝留在巴山蜀水之上。從初唐至明清,金石撞擊之聲響徹重慶大足山崖,越千年而不絕。工匠們揮錘鑿石,5萬餘尊造像躍然崖壁之上。特別是兩宋時期,儒、釋、道「三教」在大足相遇,經巴蜀人融會貫通,成就了極具風格的石窟藝術典範。
香爐,「天下大足」展出(圖據金沙遺址博物館)
11冊考古集 為古蜀遺址申遺傳遞經驗
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石窟類遺產中,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最高水平,被稱為「世界石窟藝術史上最後一座豐碑」。
近年來,古蜀文明遺址的申遺進程備受關注。2006年,包括金沙遺址在內的「古蜀國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王方認為,此次兩館合作,代表兩個文化遺產首次牽手,大足石刻已經申遺成功20餘年,無論是文物保護,還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等方面,都能為古蜀文明遺址申遺提供豐富經驗。
在展覽開幕儀式上,大足石刻研究院向金沙遺址博物館贈送了《大足石刻全集》。這套全集由上百位專家學者歷經14年編撰而成,共計11冊19卷,記錄文字252萬字,測繪圖、等值線圖等3000餘張,造像圖版、銘文及拓本圖版5000餘張,凝練了大足石刻艱苦卓絕的研究、保護與申遺之路,將對古蜀文明遺址聯合申遺提供借鑑。
千手眼大悲像龕,寶頂山大佛灣石窟第8號(圖據金沙遺址博物館)
最大規模外展 數位化呈現大足石刻的厚重
與大足石刻以往的外展相比,這次特展是文物展品數量最多的一次。
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長劉賢高介紹,這次選擇的造像題材廣泛,包括從宋代到明清的佛、菩薩、羅漢、觀音、供養人像等等。除了備受矚目的鎮館之寶,還有很多能夠反映當時世俗宗教信仰的展品,以及大足地區出土的特色鮮明的墓葬文物。「這些展品不僅反映了大足石刻造像的精美,還反映了川渝地區世俗宗教的發展歷程。」
大足石刻絕大部分精品在崖壁上,怎樣用展覽的形式讓觀眾感受到大足石刻的魅力?王方介紹,這次展覽採用了很多數位化技術,通過三維雷射掃描(3D列印)技術,將千手觀音和辨音菩薩兩件作品原大小呈現,讓觀眾零距離接觸到文物;通過視頻和紀錄片的形式,觀眾能全景式觀看寶頂山石刻,以及千手觀音的修復過程。「總的來說,利用這些數位化呈現方式,使文物有了多元的表達形式,希望讓觀眾能全方位感受大足石刻帶來的厚重的歷史衝擊力。」
【看點】
三大鎮館之寶齊亮相
一站領略世界文化遺產風採
本次特展,大足石刻博物館的三大鎮館之寶——釋迦牟尼佛像、觀音像和香爐,首次在成都集體亮相,從更加豐富全面的角度,向觀眾展示大足石刻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風採。
釋迦牟尼佛像 「天下大足」展出
釋迦牟尼佛像
720公斤重量展品C位亮相
走進展廳,一眼可以看到這次最重量級的展品「釋迦牟尼佛像」。據策展人介紹,這尊造像重達720公斤,布展時依靠8名工作人員合力,才將佛身和底座從定製的文物運輸箱中抬出,並使用專業的起重設備分批次吊裝,最終使佛像「合二為一」「順利歸位」。
這尊佛像開鑿於南宋時期,原存於寶頂山小佛灣內,為國家一級文物。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在蓮座上,衣袂翩翩,面容柔和,與普通中國人的形態面像相差無幾。佛像身軀微微前傾,眼帘低垂;衣飾線紋疏密有致,流暢生動,如絹似綢,輕敷在蓮臺上,獨有質感。
作為寶頂石刻建造者趙智鳳最早創作的一件作品,因其異於同類作品的雕刻風格,成為宋代佛像的典範之作,也是大足石刻南宋時期不可多得的圓雕造像精品。
「入定觀音」
源於休閒打坐的禪僧形象
觀音像雕刻於南宋,原位於大足寶頂山小佛灣石窟,2015年6月藏於大足石刻博物館。
觀音頭挽高髻,袈裟蒙頂,結跏趺坐於方形臺座上,雙目微垂,面容祥和,現入定相。這尊觀音也被稱為「入定觀音」,誕生於北宋晚期禪宗大發展的背景下,它的造型與羅漢像、達摩像一致,都來源於現實生活中休閒打坐的禪僧形象。
明代成化年間香爐
精雕細作的扛鼎之作
這座香爐最初位於寶頂山聖壽寺燃燈殿之內,1963年移放到小佛灣保存。在爐缽上有題記,記載明代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六月一日,在比丘法常的組織下,延請工匠營造此爐並放於殿堂之中。
香爐通高101釐米,重量將近500公斤,是大足石刻體量最大的香爐。香爐由五部分組成,由下至上,第一部分為瓜稜形,刻有六種花卉圖案;第二部分為圓柱形,刻兩對雙獅戲球圖案;第三部分為圓輪形,鏤刻雲紋;第四部分為圓柱形,刻「二龍戲珠」,騰雲駕霧,好不熱鬧。爐身通體鏤空而成,刻工極為精湛,被稱作大足明代香爐的扛鼎之作。
千手眼大悲像龕,寶頂山大佛灣石窟第8號(圖據金沙遺址博物館)
千手觀音造像
天下奇觀的修復歷程
位於寶頂山的千手觀音造像,開鑿於南宋。在88平方米的崖面上,近千隻手眼形若孔雀開屏,金碧輝煌,被稱為「天下奇觀」。寶頂山千手觀音以圓雕為主,構圖模式和內容與四川唐、五代同題材的作品大相逕庭。
然而,因時代久遠,千手觀音身上累累傷痕,其主尊右手完全殘缺,局部開始風化剝蝕,還有金箔開裂、彩繪脫落、造像石質風化等種種問題。2008年,千手觀音搶救性保護工程展開,歷時8年,最終這尊造像涅槃重生。觀眾可以通過互動設備,親自體驗千手觀音的修復過程。
小佛灣千人千面
眾生百態首次環繞呈現
這次展覽使用了沉浸式燈箱造景、超300英寸的巨幅投影等展陳手段,給觀眾營造身臨其境之感。
千佛壁位於寶頂山小佛灣,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因文物保護的需要,從未向公眾開放。千佛壁以「千佛千姿」著稱,密布排列的佛龕內,無數尊小佛像或坐或臥、或笑或怒、吹笛彈琴、持山端盤,姿態各不相同。
依託高清文物數據採集的成果,這幅南宋時期的眾生百態圖首次與觀眾見面。滿壁的佛龕圖片環繞三面牆體逐次鋪開,一直綿延到觀眾頭頂;一尊千佛壁石窟造像原件,矗立正中央,成為展覽中最受歡迎的拍照打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