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9到1973,普洱熟茶進化史

2020-12-13 百家號

喝茶無非兩種,自己喝茶和看別人喝茶,點擊關注看看有意思的喝茶~

普洱茶分為生茶和熟茶,這是一種很奇怪的事情,生茶和熟茶這兩種骨子裡完全不同的茶都被稱為普洱茶。

普洱茶生茶是一種後發酵茶,也就是說茶葉在出廠以後還在以後的陳化歲月中自然發酵。而普洱茶熟茶則是一種發酵程度很高的茶。所以我們看新生產的普洱生茶茶湯黃亮透明,而熟茶則是紅濃。

普洱生茶
普洱熟茶

相對來說,普洱生茶的歷史較為悠久,而熟茶按大家熟知的到目前也僅有40年左右的年輕歷史,那麼到底普洱茶發酵是不是只有那麼年輕的歷史呢?熟茶的出現應該也有他自己的演變歷程,是什麼原因促成這一新茶類橫空出世呢?

我們循著歷史往前追溯,在歷史上龍馬同慶號的內票上有一段話:

「葉色金黃而厚,水味紅濃而芬香」。

這就有意思了,湯色紅濃的茶明顯不是現在普洱生茶的模樣,難道當時的號級茶出廠時本身已經進行過一定程度的發酵呢?

同樣對湯色的描述,我們可以在1948年昆明市商業同業公會的一個文件中看到,對許多七子茶,沱茶,香片茶等等的描述均為紅湯。這應該是當時茶葉出品時已經有一定程度發酵的佐證。

1948年昆明市商業同業公會文件

1939年,範和鈞同李拂一在勐海考察當地緊茶的生產情況,並匯集成《佛海茶葉》一書。

1940年,為「換取外匯、支援抗戰」,範和鈞先生懷揣「振興國茶」的偉大志願,來到佛海,建成了當時中國境內最先進的茶企之一——佛海實驗茶廠,成為勐海茶廠的前身。

在書中,裡面有對緊茶原料發酵的描述:

「丙、潮茶一盤灶須高品、梭邊各百五十斤,概須潮水,使其發酵,生香,且柔軟便於揉制。潮時將揀好茶三四藍(約百五十斤)鋪地板上,厚以十寸為度,成團著則搓散之。取水三噴壺勻灑葉上…..潮畢則堆積一隅,使其發酵,熱度高時中心達106度,近邊約92度」。

同樣譚方之(1944)也有很詳細地記載:

「茶葉揉制前,僱漢夷婦女,將茶中枝梗老葉用手工揀出,粗老茶片經剁碎後,用作底茶,撿好之「高品」、「梭邊」,需分別溼以百分之三十水,堆於屋隅,使其發酵,底茶不能潮水,否則揉成曬乾後,內部發黑,不堪食用。」

李拂一

範和鈞

通過這些文字我們看到當時的緊茶原料已經有了渥堆發酵的概念,也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時生茶的緊茶就是熟茶的前身。

1958年,下關茶廠試驗成功緊茶蒸汽高溫快速發酵,全程翻堆兩次,最多15天。但是這種發酵的緊茶缺陷較大味道比較奇怪,儘管如此,這仍然為1975年後下關茶廠研製自己的渥堆發酵打下了基礎。這也許造就了下關熟茶和勐海熟茶味道上的分野。

1960年到1970年這十年間,雲南生產的普洱茶經由廣州出口,由於運輸條件比以往更加便利,發到廣州,香港的雲南青茶老味不夠,於是當時以盧鑄勳為代表的香港茶商就想辦法用雲南普洱茶進行潑水發酵,他的做法是:

「每百斤茶加水20斤,用麻袋覆蓋使其發熱到75度,翻堆數次,茶約七成幹時,裝入麵粉包,吊在倉庫裡。如果茶包太熱,倒出來抖一下,再放入包中」。

盧鑄勳

盧鑄勳後來把這門發酵技術傳授給曾啟,曾啟之後到廣州加入中茶分公司做茶業發酵師傅,從此開始了在廣州中茶分公司的普洱茶發酵之路。

1962年,盧鑄勳在南天貿易公司(香港著名的茶業公司)周琮的的引薦下認識了曼谷茗茶廠的楊大甲,並向當地茶廠傳授普洱茶的發酵技術。自此,泰國也開始了普洱茶的發酵技術。

1979年盧鑄勳前往長沙益陽茶廠指導製作發酵茶。

可以說盧鑄勳對普洱茶熟茶,黑茶的製作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當然他使用該技術製作的同慶號,宋聘號以及蘑菇頭老茶屬於另外一個話題了。

於是這樣的需求就在當時被提出來了,香港客戶需要大量發酵的普洱茶,1973年當時雲南省茶葉公司組織昆明茶廠的吳啟英,安增榮,李桂英,勐海茶廠的鄒炳良,曹振興,以及另外下關茶廠的兩位技術員共計七人前往廣東的河南茶廠學習渥堆發酵的技術。這七人回來後在昆明茶廠大規模實驗,幾經周折,製成了第一批昆明茶廠的發酵茶。

吳啟英

有另外一個插曲是雲南省茶葉公司有一制茶高手陳佩仁,在當時由於是資本家出身,沒有加入到那七人小組中,但他在昆明茶廠用傳統發酵的方法也在同年製成一噸渥堆熟茶。

陳佩仁

於是,吳啟英,鄒炳良等七人製成的茶和陳佩仁單獨發酵製成的茶拼合在一起,在同年1973年出口到香港。這也是1973年被認定為普洱熟茶元年的始末。

1974年,勐海茶廠,下關茶廠的技術員回廠後分別試驗,各自改進後,勐海有了勐海自己的工藝,下關則結合了前面所說的緊茶蒸汽熱發酵工藝,各自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產品。

同年1974年,勐海渥堆熟茶試製後開始出口,由於湯色沒有達到預期要求,被稱為雲南青;

1975年,勐海茶廠的普洱熟茶基本定型,普洱熟茶園茶7452,7572開始批量生產;下關茶廠則推出出由渥堆熟茶製作的7663。該茶在1976年後大量出口法國,這就是後面的銷法沱。而昆明茶廠推出7581熟茶磚。也就是說儘管普洱熟茶1973年是指成功,而產品大規模上市是從1975年開始。

7572

銷法沱

7581

所以,普洱茶熟茶的產生經歷了潮茶工藝,緊茶的潑水工藝,再到香港泰國的仿製老茶工藝,最終才成為現在我們看到的普洱茶熟茶工藝。經歷過發酵後,普洱茶熟茶口感變得更為溫和順滑。

而1973年的普洱茶熟茶工藝也有相應的一些缺陷,例如發酵的體量較大,發酵管理比較粗放。近幾年來,普洱茶百花齊放,很多普洱茶廠家也在探索小堆發酵,這樣發酵更為精準,同時也可以使用較為稀少的名山山頭茶青做熟茶,普洱茶熟茶一路走來,時代在進步,熟茶也在進步。

原創聲明:本文由「清心論茶」獨家原創。如需轉載,不得刪減,請註明出處。

(免責聲明: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淺談普洱熟茶之一:普洱熟茶的起源
    究竟何時開始有了普洱熟茶,很多人一定會說——1973年,因為市面上有一款很流行的茶叫「73厚磚」。1973年的確是現代普洱熟茶的元年,但是,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按我查閱了中茶的生產檔案,歷史上壓根就沒「73厚磚」這款熟茶!
  • 普洱茶入門進階—普洱生茶、熟茶和紅茶的區分?
    春節前到茶莊喝茶,期間來一位氣場十足的「茶人」,進門就說茶莊裡面的茶不喝,自己家裡存了20年的紅茶,喝茶不到茶莊喝。有一位弟弟,到他們家串門,一聽說,對茶有研究,立馬拿出來10年的滇紅茶來招待我,我說這滇紅茶,最多也就是兩年的保質期,10年的喝不了。他立馬說,你不懂這是一位朋友珍藏送我的,不是一般人來,我還不泡呢。
  • 熟茶專題|普洱熟茶發酵簡史
    你知道普洱熟茶是怎麼做出來的嗎?熟茶的加工工序為鮮葉採摘、攤晾、殺青、揉捻、曬青乾燥、渥堆發酵、翻堆、乾燥、精製出品。其中的曬青乾燥為分水嶺,往後渥堆發酵就是熟茶,如果停止不做就成了生茶毛茶——是的,嚴謹來說熟茶的生產原料就是曬青毛茶。
  • 什麼是普洱熟茶?
    那麼假如說這種曬青,經過適當的潮水和發酵,經過30到50天以後,那麼高溫高溼下茶葉內涵物質產生變化,一種是消耗,一種重新重組再轉化形成的產品,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普洱熟茶。在歷史當中,什麼時間曾經出現過熟茶?沒出現之前普洱茶的特性呈現什麼特點?那我們從歷史上來講,從1973年,作為標誌性的一個時間來進行一個分段,1973年以前,我們所說的普洱茶是什麼呢?
  • 普洱熟茶就沒有中期茶嗎?
    我們說中期茶老茶的時候,大多時候都默認說的是普洱生茶。那麼,熟茶就沒有中期茶之說嗎?熟茶高端化歷史過短,確實未產生讓人驚豔的中期茶老茶作品。眾所周知,熟茶的渥堆發酵技術發明於1973年,但直到2015年左右,高端熟茶才開始興起,隨之而來的是離地發酵、小堆發酵等渥堆發酵新技術和名山古樹熟茶新概念——從1973年到2015年,中間隔著的40多年裡,普洱熟茶一直給人「低端劣質甚至邊腳料」的不良印象,因為好原料都優先拿去做市場熱銷的生茶了。所以2015年之前,熟茶無收藏,都是被喝掉的。
  • 普洱熟茶 普洱熟茶沉香普洱茶
    明清時期是我國古代茶產業和傳統研究從鼎盛時期發展到終極普洱熟茶 普洱熟茶階段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在,我國的茶葉事務極為複雜,特別是在普洱熟茶 普洱熟茶明中後期我國的古代制茶技術和傳統茶學,也達到了新的高度。普洱熟茶 普洱熟茶還有沉香木作為植物中的鑽石,他的養生功效和保普洱熟茶 普洱熟茶健藥性自然被人們結合在一起。當時,沉香茶也受到政要的追捧。
  • 普洱熟茶渥堆工藝詳解
    這個神奇的渥堆工藝到底有什麼魔力,能夠制出普洱熟茶這樣獨特的口感?什麼是渥堆工藝?渥堆工藝是普洱熟茶的一種加工工藝,也是形成普洱熟茶特殊品質的關鍵。渥堆工藝是以人工方式使普洱茶自然發酵以達到快速陳化的過程。
  • 淺談普洱熟茶渥堆發酵工藝
    普洱熟茶比起生茶,是一個很新的茶1973年,雲南省派專人赴廣東省學習渥堆發酵工藝,終於在兩年後試驗成功,製作出普洱熟茶。熟茶渥堆 /普洱生茶是自然陳化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茶葉內物質發生一系列化學變化。
  • 普洱熟茶到底適不適合長期存儲
    ,口感越好,對於熟茶的存放的觀點爭議很大,熟茶陳化被否定。前幾年打擊熟茶並不是熟茶沒有價值,只是市場在推銷「古董茶「的理論的體系,雲南熟茶工藝是1973年才完善的,在1973年之前,無疑都是生茶了。如果熟茶能經過工藝達到陳年生茶達到的香氣,口感,和陳年生茶各部分物質含量的基本等同,那麼,存放生茶是不是還有其意義。且不說生茶熟茶之爭,熟茶存放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有其自己的獨特優勢。
  • 普洱熟茶的三大系
    「勐海味」的說法最初起源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流行於21世紀初,是消費者對雲南勐海茶廠出品的普洱茶(尤其是熟茶)產生的一種特殊「味覺」的稱謂。1973年,因為渥堆發酵用水量大,為了取水方便,茶廠在發酵車間旁開鑿了一口10米深的水井,這口水井就是今日的「一源井」。經這口井水發酵的普洱茶,有一股非常獨特的香氣,人們也嘗試過用別的水制茶,但事實證明,只有一源井水制出來的茶最醇、最香。
  • 喝普洱生茶好還是喝普洱熟茶好?記得做筆記哦
    下面,我們通過幾個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下生茶和熟茶的區別:顏色不同A幹茶的顏色不同,普洱生茶的茶餅顏色主要是墨綠色為主,隨著後期轉化,幹茶的顏色漸漸偏紅。30年的老生茶其茶餅顏色和熟茶的很相似。B茶湯的顏色不同,普洱生茶的茶湯顏色以澄黃為主,普洱老生茶的茶湯會有點偏紅(因為後轉化的緣故),而熟茶的茶湯是以寶紅色為主。
  • 普洱生茶和熟茶有什麼不同?
    普洱生茶是需要時間的沉澱,再逐步的、緩慢的陳化,從而達到它特有的湯色、口感、香氣。普洱生茶餅局部普洱熟茶是一種現代工藝,是為迎合市場需求而產生的一種茶品。隨著時代發展,普洱茶市場需求不斷擴大,這種傳統的製作工藝不能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了。
  • 普洱熟茶,為什麼不能喝?
    可是坊間的茶商,對於生普洱與熟普洱卻褒貶不一。其中,又以吹捧生普而貶低熟普者最多。更有甚者,說熟普洱不僅原料極差而且製作工藝衛生不達標。仿佛喝生普是正道,喝熟普就是不懂行。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還是離開紛繁複雜的普洱市場,從普洱發展史中去尋找答案吧。以前的普洱茶,並不分生茶與熟茶兩種。
  • 普洱生茶憑什麼比熟茶貴?原因在這裡!
    普洱茶按照工藝的不同分為生茶和熟茶,其中熟茶是在1973年昆明茶廠人工渥堆技術試製成功時正式誕生的,而普洱生茶作為貢茶在周朝就開始進貢朝廷。有人認為正是歷史的原因,讓淵源久遠,且貴為貢茶的生茶比熟茶的價值和價格高。
  • 普洱熟茶 普洱熟茶 解讀普洱茶加工工藝及製作方法與流程(一)
    同時,檢測水分例如從1級到8級的普'茶(生茶)原料可以將9-12%的水分放入倉庫。普洱熟茶 普洱熟茶付款前各種普Pu茶該材料必須根據不同原料的比例來選擇。原材料的組合應基於成品規格的要求。保證內部質量,如果某種毛茶供不應求,除了上述和較低級別的適當調整和協調之外,指定原料配合比,不要輕易改變以免影響成品茶的質量。
  • 普洱熟茶一直被「歧視」!
    說到普洱熟茶,大多傳統茶行業人士都不怎麼追捧,因為他們認為普洱生茶的價值更高。此外,很多見過渥堆發酵工序的茶人都不喝熟茶,因為他們覺得熟茶不乾淨!茶圈人士比較喜歡普洱生茶但在大眾日常品飲領域,他們認為普洱茶就是熟茶,也更偏愛喝熟茶,深受茶圈人士熱捧的普洱生茶在普通民眾群體向來不太受歡迎
  • 普洱熟茶知名品牌盤點:這10款大益、下關、福今的熟茶,你喝過嗎
    普洱熟茶從1973年左右才開始規模化生產,經過短短40多年的發展,已經擁有上萬款單品,「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的概念也深入人心。那麼,熟茶中到底湧現了哪些經典的品牌茶品呢?今天,國家高級評茶師、「普洱藏家」掌柜、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魯文鋒老師,就來對這個問題做一番專業解析。魯文鋒老師自1998年進入普洱茶領域,師從「普洱教父」白水清,歷年藏有百年宋聘號、1950年紅印圓茶、88青餅、92方磚、大白菜等珍品老茶;還開闢了《老茶講堂》欄目,發布在:普洱藏家,與茶友分享!
  • 普洱熟茶的等級是以什麼標準來區分的?
    很多剛接觸普洱熟茶的朋友也許會問,熟茶等級越高,就意味著原料品質更好嗎?答案顯然並非很多人所想的那樣,而今天的無墨記茶知識小講堂,就來給大家科普一番熟茶等級分類的標準。普洱熟茶不僅有宮廷普洱這樣高等級的原料,還可以細分至特級普洱,而後從一級至十級,彼此各有特色,表現出來的湯色與滋味同樣各不相同。普洱茶等級分類如此詳盡,具體依據是什麼呢?原來,早在2003年的時候,《雲南省地方標準普洱茶》中就訂下了詳細的劃分標準,試圖將普洱茶的品質特徵加以註明,形成規範化的管理,讓茶客消費得更加清楚明白。
  • 《普洱熟茶教科書》:填補普洱熟茶圖書空白 讓茶文化教育回歸日常
    作為中國傳統名茶,雲南普洱茶由雲南大葉種製作而成,根據後期加工方式不同,分為生茶和熟茶。其中,雲南普洱熟茶其工藝精妙複雜,每年產量數萬噸,暢銷國內外。10月23日,為填補普洱熟茶圖書空白,讓茶文化教育回歸日常,《普洱熟茶教科書》新書正式發布。
  • 如何選購普洱熟茶?
    這讓我為普洱茶打抱不平,尋找一片乾淨而實惠的熟茶就顯得非常重要。 而淘茶,是一件痛苦的事——普洱茶的市場魚龍混雜,需要有一雙淘茶的火眼金睛。其實好的普洱熟茶真的很多,但是如果你不想在這條喝熟茶的路上花費太多冤枉錢,就需要用正確的方式去甄別後再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