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定格記憶 收藏歷史

2021-01-19 新華網客戶端

    老照片是看得見的歷史,是有溫度有良心的歷史記錄與呈現者。22年前,山東畫報出版社的《老照片》叢書一經面世,即以別開生面的圖書樣式、回望歷史的新穎視角,引發了風靡全國的「老照片文化熱」。

    最後一次見到《老照片》叢書主編馮克力,是今年8月底在由《中國攝影》雜誌社和影上書房聯合主辦的「攝影圖書研討會」上。會議間隙,他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說,照片作為一種出版資源,具有多方面挖掘與開發的可能性。

    正如馮克力所說,《老照片》作為一套陸續出版的叢書,從1996年12月至今的22年裡,已經出版到現在的第119輯。一套叢書,堅持出版20多年,從當年的暢銷變成如今的長銷,《老照片》是如何做到的?又有哪些不為大家所知的故事?

    開啟了「讀圖時代」

    「《老照片》是一種陸續出版的叢書。」

    「專門刊發有意思的老照片和相關的文章,觀照百多年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所提供的照片需是20年以前拍攝的。」

    ……

    以上幾段話是《老照片》出版初期,馮克力寫在徵稿啟事裡的內容,延用至今。

    1996年12月下旬,《老照片》叢書第一輯正式出版。甫一問世,便創造出單輯銷量40萬冊左右的紀錄,掀起一股老照片出版熱潮。

    據馮克力介紹,該叢書以「觀照百多年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為主旨,以專欄為架構,同時編發獨立成篇的稿件,並採用圖文結合的形式,將文字量「適當加大」,使圖、文在總體上所佔比例為圖1/4、文3/4。「總之,照片耐看、文章耐讀是對稿件的基本要求,但無論怎樣,都要以事實為依據,紀實——這是叢書的靈魂。」馮克力告訴記者。

    作為一種新的圖書樣式,《老照片》既圖文緊密結合,在視覺上又突出了照片效果。這在1996年的圖書市場上尚屬先河,於是有人認為,《老照片》的成功出版,開啟了中國出版業的「讀圖時代」,建立了新的圖文搭配形式。也因此,《老照片》相繼被業界選入「1978-1998二十年難忘的書」「改革開放3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共和國60年60本書」。

    正如「共和國60年60本書」的入選評語所說:「不斷出版的《老照片》以樸素而溫情的獨特方式定格歷史,使我們得以在過去朦朧的霞光中,重新想像遙遠的過去,重新認識和反思切身的社會生活。」

    文章圖片相得益彰

    著名藝術家、影像研究者陳丹青在談及《老照片》叢書時曾說:「《老照片》裡的照片超越攝影,一如它所刊出的文字超越文章。」照片一經誕生,其所蘊含的信息與價值便超出了攝影本身。

    那麼,《老照片》中的照片來源主要有哪些?又是如何遴選照片和文章的?

    「1994年,新成立的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圖片中國百年史》大型畫冊。編輯們從多方徵集的5000多幅照片中,遴選出2700餘幅刊用。未能入選的照片,就成為《老照片》最初的稿源。」馮克力說,之後的來源大致有三方面,一是國內各地的館藏,二是個人的家藏,三是老照片愛好者的收藏。

    在馮克力看來,讀者給《老照片》投稿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有些手頭有照片的,不一定寫得了文章,相反,有些願意給《老照片》寫文章的,手裡卻沒有照片。」

    這些年,隨著老照片收藏的趨熱,越來越多既收藏又有志於研究的老照片愛好者成為《老照片》的作者,且往往出手不凡。「至於遴選稿件的原則,首先是照片要有些意思,畫質可供印刷,再就是隨附的文章可讀性要強,與圖片相得益彰。」馮克力如是說道。

    其實在出版之初,馮克力在「徵稿啟事」中,便說了這樣一句話:「文章須圍繞照片撰寫。」或許,當時寫下這句話,只是憑了一種感覺,但後來的實踐證明,正是由於這樣的要求,使得《老照片》確立了自己獨有的圖文結合的方式,從而也為歷史照片這一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走出了一條新路。

    「此前的出版物要麼以圖片為主,附以簡短的圖說,要麼以文字為主,圖片在書中只是作為插圖或者點綴。《老照片》裡的稿件,雖然也有以文字為主或以圖片為主的,但總體上是圖文互見、水乳交融,使圖片所蘊含的信息獲得比較充分的發掘與解讀。」他指出,《老照片》就是通過把讀圖所得轉換成文字敘述,實現了另一種定格,或者說是對定格之定格。

    從暢銷轉為長銷

    第118輯裡,刊登了昔時濟南鐵公祠和大明湖的珍貴照片,講述了一張「餘杭抗日救護隊」合影引出的故事,記錄了聯合國糧農組織扶貧的故事等。

    第119輯裡,回憶了一位抗美援朝老兵槍林彈雨的一段歲月,記錄了一個攝影愛好者在「文革」時期一段有趣的遭遇,賞析了1960年臺灣的一組以「母親」為主題的生活影像……馮克力詳細地向記者介紹了最新出版的兩輯中所刊登的內容。

    當下,閱讀的數位化、碎片化無可避免地衝擊著傳統出版行業。談到當前該叢書面臨的出版挑戰時,馮克力認為,那種印行三四十萬冊的盛況再難出現,但是《老照片》已經有了固定的受眾群體,也已完成從暢銷書向長銷書的轉變。

    其實,在應對市場方面,《老照片》也採取了諸多策略。比如從第二十輯開始,便推出了《老照片》的合訂本、珍藏版。從第二十輯開始,《老照片》每5輯合訂成一冊,以精裝的形式推出了珍藏版,這種形式很快就得到了讀者的認可。此外,還根據《老照片》裡邊的內容,分門別類出版了一系列精選集。比如今年年初出版的《老照片二十年精選集》,便是從已經出版的《老照片》中選編而成,包括《重回現場》《風物流變》《名人身影》和《民間記憶》。

    為了將青少年吸引到《老照片》的閱讀群體中,推出了《老照片》溫情系列,包括《我的老師》《一封家書》《我的父親》《我的母親》。「希望更多的青少年讀者通過翻看《老照片》,能夠開闊視野,增長人生閱歷。」馮克力介紹說,截至當前,該系列叢書已印製6萬冊,得到了青少年的認可。

    「當前,無論是合訂本,還是精選集,抑或相關系列,都因為其文獻性,成為人們願意收藏的作品。」馮克力說,照片展示的內容是直觀的,老照片最迷人之處就在於它能折射出時代的光影,為人們記錄下一段段歷史,因而老照片越老越有價值。(張雪嬌)

相關焦點

  • 老照片記錄150年前廈門影像 廈門收藏愛好者從國外網站高價買下
    【價值】  記錄了當時最真實的影像  「底片以1比1的尺寸直接曬印,所拍即所得,可以說這些蛋白老照片記錄了當時最真實的影像。」陳亞元介紹,因為歷史原因,一些過去的影像資料沒能保存下來,但在一些外國攝影師的鏡頭裡,記錄下不少老廈門的記憶碎片。廈門老照片為什麼值得收藏?
  • 一組老照片喚醒嵐島歷史記憶
    日前,「老照片·石頭厝」主題攝影展在實驗區圖書館開展。現場展出記錄平潭歷史的老照片和石頭厝等攝影作品150幅,涵括了老街建築與社會人文,同時也展示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平潭城市交通、群眾服飾、生活場景變遷的對比作品。攝影展由實驗區旅遊與文化體育局主辦、實驗區攝影家協會協辦、平潭海角文化旅遊有限公司承辦。
  • 歷史罕見老照片,京城80年代的記憶原來是這個樣子的
    歷史罕見老照片,京城80年代的記憶原來是這個樣子的。 歷史罕見老照片,京城80年代的記憶原來是這個樣子的。
  • 文物收藏是對歷史的回望與定格
    原標題:收藏是對歷史的回望與定格 真須感謝我們的先人,他們不僅創造打制了各種承載著材料特點、工藝特色、科學理念、審美情趣等特性的精美物品,而且通過多種渠道和手段,讓其中一部分物品躲避了戰亂和自然界的侵擾並有幸得以收藏保存下來。的確,任何一件文物,皆是一物一世界,總會帶有製作、完成了它的那個特定時代的諸多氣息,附著著那個已經永遠消逝了的時代的文化追求。
  • 【歷史記憶】收藏了138張70、80年代老照片,懷念上海的純真年代
    【歷史記憶】收藏了138張70、80年代老照片,懷念上海的純真年代 2017-12
  • 收藏老照片 方法很重要
    儘管攝影作品的收藏進入藝術品市場才十幾年時間,但如今已然成為最為紅火的收藏門類之一。在2003年中國嘉得秋季拍賣會上,兩張上海外灘景色的全景照片估價1000元,最終以不可思議的14.85 萬元成交,一下子引起了中國拍賣界和收藏界對老照片收藏的注意。  這些備受歡迎的老照片題材多樣,各種藏家各有所愛。省根雕奇石協會主席、省收藏家協會會員詹樹強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搞收藏,從事老照片收藏也有著十餘年的經驗了。
  • 老照片收藏之歷史上的定格,30張經典瞬間!
    #收藏回憶#通過那瞬間的定格感受歷史,是再有趣不過的事情了!
  • 影像回憶——懷舊老照片收藏
    老照片作為收藏的一個細分類別,近幾年尤其受到人們關注。一方面,老照片中包含了很多時代的記憶,和永恆的瞬間。當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時,回頭看看老照片,那時的一縷記憶瞬時鮮活了,腦海中無數的場景也被激活了,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老照片收藏。
  • 老照片!成武記憶,每一張都是滿滿的回憶!
    從「老照片」中重溫歷史, 感受滄桑巨變、輝煌成就。集中徵集時間結束後,仍將繼續接收老照片。   徵集內容   由縣內外各界人士收藏或拍攝的,反映成武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發展變化的各個時期的各類老照片(時間範圍於2010年以前)。具體包括:   1、反映各個歷史時期成武經濟社會發展及重要事件、重要會議、重要活動、重大工程建設的照片。
  • 老照片收藏達人:35萬張照片 回看百年歷史
    【現場】老照片收藏者 康學松  這張照片是1953年的宣武門,60年代初期已經給拆掉了沒有了,這是老北京城門樓子非常全的一張照片。包括這展示了城牆,全部都帶著;包括你看這塊的四合院,這四合院多完整;然後過去的老公交車,它是環著這個城走的。  【同期】老照片收藏者 康學松  我叫康學松,是一名攝影師,又喜歡收藏老照片。
  • 「老照片·有溫度的鏡頭」主題文化沙龍暨圖片展開幕
    《老照片》一經面世,便以別開生面的圖書樣式、回望歷史的新穎視角,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曾經創下每輯發行30餘萬冊的銷售業績,引發了風靡全國的「老照片文化熱」。《老照片》的成功出版,不僅成為業界的一個標誌性品牌,並且開啟了中國出版業的「讀圖時代」,開創了一種方興未艾的閱讀樣式,也為歷史照片這一出版文化資源的綜合開發,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 閩南在地文化,老照片、老物件、老手藝,分享閩南的歷史與故事
    記憶,成為這些老物件僅有的承載。不僅僅只是一件工具,還有發生在那個時刻的點點滴滴。老物件,在述說遠去的時光。老物件,舊情懷與其說留戀老物件的美,不如說是對往昔的眷戀。眷戀曾經單純的生活,追憶年少時無邪的記憶。收集老物件是對歲月有情,對裂損斷殘之物有憐惜之心。
  • 舊時光的「獨家記憶」還留著嗎?曬回憶,修復老照片,來這裡
    一張老照片,就是一段歲月一抹回憶、一個故事馬上就是「6·9」國際檔案日了翻開那些老照片回憶的大門也被打開這些照片是否勾起你的很多回憶記憶中的老照片照片留影一直很喜歡翻閱家中相冊裡的老照片,可是老擔心照片損壞怎麼辦?送福利啦!6月9日是國際檔案日,福鼎市檔案館將舉辦宣傳活動,為廣大市民提供免費掃描修復老照片的服務。太棒了!那具體如何參與呢?
  • 「憶城美好,定格時光」主題攝影大賽南昌啟動
    5月25日至6月2日,一場以「憶城美好,定格時光」為主題的回憶風攝影大賽暨老南昌時光展在南昌經開區玉屏東大街公園壹號營銷中心舉行,吸引不少市民圍觀,在老照片中尋找自己童年的美好瞬間
  • 收藏穿越老照片 用溫暖的目光看現在
    《證券日報》:從整個國際市場來看,我國的老照片市場價值水平如何?    仝冰雪:隨著網際網路信息的快速流動性,中外拍賣市場的價格差異並不大。我認為中國老照片,它體現了國家的歷史、人文,理應在中國賣得更貴一些。    充分利用網際網路   收藏不能閉門造車    《證券日報》:您的收藏理念是什麼?
  • 一張泛黃老照片定格青蔥歲月 22年後老工友再相聚感慨憶往昔
    22年前拍的老照片。  浙江在線09月12日訊(今日早報通訊員陳向文 黃國龍 記者 魏皓奮)一張泛黃的老照片,一位位青年男女的音容笑貌猶在往昔,一群樸素老絲織廠工人們的集體青春記憶……  22年前的1992年春天,當時,如日中天的杭州紅雷絲織廠24位長日班的優秀班組成員,集合在廠區「絲織女工」雕塑前,定格下了火熱青春的一幕。
  • 市場仍有撿漏機會:老照片收藏關鍵在原版
    原標題:市場仍有撿漏機會:老照片收藏關鍵在原版   華辰影像顧問、老照片資深藏家曾璜坦言:   構建中國影像藝術品最大的交易平臺,建立中國影像藝術品收藏指數,募集影像藝術品收藏基金、建立中國影像藝術品收藏體系……中國攝影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華辰影像顧問曾璜,作為中國影像收藏市場的開拓者,見證了20多年來老照片收藏光景的興盛
  • 值得收藏!這些大湧老照片,喚醒了多少大湧人的記憶!
    滄海桑田 歲月變遷 能留住這些景象的唯有老照片> 這些,是新一代大湧人 對日新月異的家鄉的直觀感受 「 激蕩歲月,共同見證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大湧鎮老照片徵集活動
  • 鏡頭定格大地蹄痕 結影告慰記憶星塵
    上海蘇州河畔    2019年3月1日,「記憶星塵——紀念周海嬰誕辰九十周年攝影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該展是2019年中國美術館捐贈與收藏系列展之一,也是中國美術館「影像中國」攝影收藏項目之一,旨在推動中國攝影藝術的國家收藏,填補中國美術館藏20世紀中國攝影名家作品空白,全面建構和生成具有豐富性和代表性的館藏攝影作品面貌。    緣起:魯迅之孫捐贈周海嬰作品    談及展覽的緣起,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對魯迅先生的熱愛,也使人們對其生活、家庭十分關注。
  • 老照片裡的自貢記憶
    曾經,當周邊城市還未崛起的時候,這裡已經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工業重鎮了,這就是百年之前的自貢,雖歷經滄桑,卻依舊風華正茂。不過今天我們不介紹自貢地區的近現代工業,我們回顧自貢地區的井鹽工業。自貢開採井鹽已有2000年的歷史,井鹽的採滷製鹽史,可上溯到東漢章帝時期。據記載,歷代鹽工在自貢先後鑽井13000多口,有的井深達1000米,即使以平均300米計,也等於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瑪峰,每一口井就有一架天車,最高的一架「達德井」天車高達113米(位於大安區扇子壩,上世紀90年代已拆除),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