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宗祖師論淨土的「生因」究竟是什麼?

2020-12-11 重樓逾陀

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的演繹和評價

「淨土三經」及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的開宗《觀經四帖疏》說明,行者以三心為正因,念佛為正行;念佛是因,往生是果。乘佛願力,得生淨土,是釋迦和彌陀的本懷,諸佛齊證的誠實言。諸位淨土宗祖師依教立宗,亦不乖此「生因」相承下去。

如上文所言,此生因法建基於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故此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引《無量壽經》所言,並給予第十八願高度的評價,云:

「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善導大師演繹此願,其實是第十八願,但大師卻大膽地取去「至心信樂」,以「稱我名號」而代之,突顯「稱名」念佛是因,往生是果的必然關係。善導大師絕不妄自越格發揮,他依據《觀無量壽經》〈下生下品〉所言: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因本願和根本願

阿彌陀佛在因地行菩薩道發了四十八個「因本願」,此四十八願都一一導向最「根本願」的第十八願為大前提!何解?第十八願是四十八願中唯一一個聲言「若不生者」的大願,即由阿彌陀佛發下深重誓願,以自己成佛與否作出代價,直下有能力承擔救度十方眾生,保證一心願生者,稱其名號,必得往生的大願。

沒有阿彌陀佛主動要來救度和接引我們,我等凡夫憑什麼可能得生?若我們稱其名號而不能往生者,法藏比丘就沒法成佛;沒有阿彌陀佛,誰來救度我們?沒有極樂世界,我們也沒有極樂世界去求生?也沒有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我們亦無由得生。

若阿彌陀佛不能成就第十八願,我們亦沒法得生,那麼,對我等凡夫而言,其餘四十七願都沒有什麼意義了!由此可知第十八願的重要性,龍樹菩薩稱第十八願為「本願」,具「根本願」之義,而非泛指「因本願」。

龍樹菩薩的本願釋──淨土宗的「歸宗」文

印度的龍樹菩薩是「八宗之祖」,當然公認為淨土宗的宗祖。他在《十住毗婆沙論》的〈易行品〉云: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這是淨土宗的「歸宗」文,亦是龍樹菩薩的第十八願釋,即文中所言「本願」。上文已略解。

「如是」者,如是因,如是果。念佛是因,往生是果,這是本願產生的必然因果關係。「念我」者,即欲生我國也。念者,憶念、想念。為何憶想阿彌陀佛呢?此人慾回極樂世界見彌陀慈父,故言「念我」。

「稱名」者,稱是口稱,與心念(意業) 不大相同。稱名是五正行中的「正定之業」,即直接(正)及決定(定)往生淨土的行業!何解?善導大師答曰:順彼佛願(第十八願)故!

「自歸」者,自是自然而然,自然歸向淨土,佛本願力的作用故。自亦可說是自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自己歸命阿彌陀佛的意思。

「即入」者,即是即時,非別時;是現生,非當生。得入什麼呢?得入「必定」。「必定」者,「正定聚」也,「正定之業」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即如第十一願言「必至滅度」。此乃佛本願力使然,當知。

「常應憶念」,常即時常,長時修,無餘無間,相續不斷。此不言「稱名」(口業),而言憶念(意業),即願生之心不變,亦象徵對阿彌陀佛救度的信心不動搖。有願有行,稱佛名號,心行一致,是為至心,必生無疑。

善導大師的四十八字「本願釋」

如上文所說,淨土宗的念佛特色是「本願稱名」。除了龍樹菩薩在《易行品》的三十六字「本願釋」外,中國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也育四十八字「本願釋」,如同一轍,如下: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兩重因果關係,一由彌陀世尊而說,另一由願生眾生而說,展現淨土宗的念佛特色──本願稱名,相得益彰!淨土宗宗祖師論淨土的生因是什麼?「稱佛名號」,有經證、有論證,亦有往生感應事例的事證!

阿彌陀佛的 弘願,四十八大願包括5個主要綱領,淨土修行不可不知

相關焦點

  • 佛教宗派—淨土宗
    彌陀淨土思想乃依據《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 壽佛經》三經所成立。《無量壽經》主要敘述阿彌陀佛成道的 本緣、四十八大願,廣宣穢土五惡、五痛、五燒的劇苦,勸修 往生法門,及揭示三輩往生的條件。《阿彌陀經》以阿彌陀佛 的西方勝境為主體,以往生不退為宗,以「淨土三資糧」-- 信、願、行為用。《觀無量壽佛經》則陳述往生西方的淨業正 因「三福行」及「十六觀行」法門。
  • 淨土宗祖師論專修
    故歷代淨土宗祖師都強調要專精修持淨土,以避免顧此失彼。從善導大師劃定正行與正定業的內容之後,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徹悟禪師、印光大師、法然上人等淨土祖師都主張修學淨土法門應當專一,切忌這山望著那山高,雜修雜行。一、千古鐵案在善導和尚之前,龍樹、天親菩薩以及中國的曇鸞、道綽大師對淨土宗一法已有較為明確的分判,即把世尊一代教法分判為依靠自力的難行聖道門和依靠他力的易行淨土門。
  • 淨土宗祖師論專修
    故歷代淨土宗祖師都強調要專精修持淨土,以避免顧此失彼。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此例非一也。」  善導大師的成就可謂淨土宗1700年歷史中的一盞極耀眼的明燈,而他無比珍貴的《觀經四帖疏》對後世修淨土之人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 智慧「祖典失傳」對中國淨土宗傳承及發展之影響!
    淨土宗被他宗「同化」而成「共宗」、「寓宗」唐朝善導大師開立淨土宗是中國佛教史的一件大事。淨土作為一「宗」有其特殊意義。法相宗的窺基大師在《大乘法苑義林章》解釋宗的定義:宗,為「尊」、「崇」、「主」之義。八萬四千法門,有尊、有崇、有主,才有宗;否則就沒有宗。
  • 淨土宗:為臨終者「助念」,有3點值得注意的地方!
    在此危急關頭,很多人都會找宗教團體求助,因為一般宗教經常談到「人去後的歸宿」,如升界、生淨土(極樂世界) 等,人們希望大去之期的親人可得「善終」,無憾無悔,無牽無掛,安詳離去,乃至去一個無憂惱的地方,開展另一期的生命。就佛教淨土宗來說,這種「善終服務」,叫做「助念」。
  • 為何說淨土宗祖師依法脈而判教,依傳承而立宗?
    但淨土宗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給人的印象總不似是獨立一宗,亦即是所謂「寓宗」,即寄居於他宗的一個「宗」。何解呢?如上文所述中國淨土宗發展岀現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史實──祖典失傳,致令宋明年代的淨土宗不但不能開放包容、吸取融合他宗的相關思想,反而被他宗「同化」了。淨土一法成為「共宗」,成為「寓宗」(寄居他宗之內),成為中國最不具宗派特色的最大的「宗派」。
  •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國淨土宗」發展史實!
    善導大師是「得道」高僧,曾兩次證得三昧──觀佛三昧和念佛三昧,恐怕在中國佛教史上,只此一人而己。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的始創者,是依淨土三經及相承祖師的論注,集淨土宗理論的大成者。但善導大師處事嚴謹,在《觀經疏》玄義分之「後跋」,即云:「竊以真宗叵遇,淨土之要難逢。」
  • 這3方面,看中國「淨土宗」祖統,其師承、立祖未必直接師徒制?
    第一方面:有祖統不一定有宗的傳承,淨土宗的祖統正是一例很多淨土行者知道有「蓮宗十三祖」系譜,以為淨土宗如他宗一樣,既有祖師,自然就有宗的傳承。事實上,就中國佛教的宗派而言,有宗的傳承必然有祖師繼統(簡稱「祖統」) ,但有祖統不一定有宗的傳承,「蓮宗十三祖」的祖統正是一例。
  • 「追封」曇鸞和道綽兩位大師,恢復中國淨土宗的本來面貌
    談到淨土宗祖統的特色,提及「蓮宗十三祖」──始祖慧遠,二祖善導,三祖承遠,四祖法照,五祖少康,六祖延壽,七祖省常,八祖蓮池,九祖澫益(智旭),十祖省庵(實賢),十一祖行策(截流),十二祖夢東(徹悟),十三祖印光,卻少了早期兩位「重磅級」淨土宗的祖師竟未入「典堂」──北魏的曇鸞大師(
  • 佛教:淨土宗善導、淨土三祖、淨土宗宗旨
    唐代善導創立,因其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淨土,故又稱蓮親、白蓮社。淨土宗主要以《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世親的《往生論》為理論依據,提倡念佛、求佛以修得極樂淨土,因此名為「淨土宗」。
  • 淨土宗的五經一論都是什麼?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淨土宗的經綸也陸續傳入並被翻譯成漢文,到後來,專弘淨土以及涉及淨土的經綸,達到數百種之多。淨土法門大暢諸佛如來度生出世之本懷,乃一乘無上之大教。歷代祖師大德在如此豐富的淨土經綸中,慧眼擇取了五經一論作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
  • 淨土思想、淨土教、淨土法門和淨土宗之間的關係
    淨土,是佛教的專有名詞。淨土有廣狹兩義,廣義來說,淨土是相對穢土而言,如彌勒當來下生的人間淨土、彌勒在兜率內院的天界淨土、普賢菩薩的毛孔淨土,當然也包括諸佛淨土。 狹義來說,淨土是專指諸佛所成就圓滿功德莊嚴而受用「報土」,如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等等。此因唯佛是真正清淨、絕對清淨;心淨、身淨、其土也淨。
  • 淨土宗漫畫-善導大師的故事(一〜四)
    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數百年的摸索,到隋唐時期由各宗祖師創建了大乘八大宗派,為大眾提供了八套成熟的理論系統和修持方法。八宗之一的淨土宗即是善導大師創建的。鑑於這樣的情況,善導大師回到悟真寺以後,寫下了楷定古今的《觀經四帖疏》,提出了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等思想,將阿彌陀佛的本願和盤託出,對有關淨土的諸多爭議給出了權威性的解釋。
  • 淨土宗簡介
    淨土宗,中國佛教宗派。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法門,故名。因其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淨土,故又稱蓮宗。實際創立者為唐代善導。歷代祖師並無前後傳承法統,均為後人據其弘揚淨土的貢獻推戴而來。按近代印光所撰《蓮宗十二祖贊》,以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實賢、際醒為蓮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蓮宗九祖傳略》大致相同。
  • 於海波:淨土宗的四大特色
    對此,於海波發表了文章《淨土宗的四大特色》,作者在文章指出淨土宗有向死而生、舍自歸他、指方立相、果覺因心四大特點。鳳凰佛教佛教觀察家欄目編輯文章如下: 淨土宗組庭東林寺文佛塔(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於發文) 一、向死而生 淨土宗以信、願、行為三大綱宗。
  • 修禪宗淨土宗都可開悟,淨土宗是雙保險,不開悟也可往生極樂世界
    修禪宗與淨土宗都可以開悟,淨土念佛法門是雙保險,若不開悟亦可往生極樂世界【印光大師開示】言取捨者,此約究竟實義為難(難者,反詰問也)。不知究竟無取無舍,乃成佛已後事。(摘自《印光大師全集》)【耀如樂園略解】禪宗是心法,心法不可說,不可說而說,就有許多之說非是我等凡夫所能理解的,用似是而非的理解禪宗語錄,難免是不究竟的,甚至是錯誤的,再把這些錯誤的理解去攻擊淨土念佛法門,就可能是錯上加錯。
  • 淺釋《淨土宗》二
    (第五十九段)淨土宗大師;曇鸞。曇鸞是南北朝時期的人,是一位適應社會發展,將儒、釋、道三學融會於淨土思想中的一位淨土宗大師,是一位在佛教中國化的變革中有重大貢獻的佛教學者。他一生弘揚淨土思想,奠定了淨土宗立宗的理論基礎,是一位傑出的淨土宗大師。
  • 淺釋《淨土宗》十六
    淨土宗傳承至今,有近二千年的歷史,在近二千年的歷史中,對弘揚淨土法門作出重大貢獻、至目前為止,共有十三人,被尊為十三代祖師。這三種念佛法,效法的都是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都如同甘露,可令不同根性的人,得到屬於自己的甜蜜。哪有什麼純正與不純正之分!所以,學法之人,當一心專念,別為一些無益的紛爭而耽誤了自己往生的正事。
  • 善知識是「往生助念」的關鍵性,乘佛願力,除罪消業,得生淨土
    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誠報佛恩《觀經》三輩九品中的下四品,都是不堪受法的造罪凡夫,或善或惡的世俗之人,但因臨終遇到善知識。善知識就往生者的根性、平生所好,先與他打開話匣,種種安慰,然後說國土樂事,或彌陀佛名,或本願救度妙法,或直喊「南無阿彌陀佛」等等,最後蒙佛來迎,得生淨土。
  • 牛延鋒:佛教天台宗與淨土宗的歷史淵源
    而他自己就生在「末法八十二年」這樣的濁惡之世。慧思大師對這樣的末法之世充滿了憂慮,儘管他本人發願往生的是彌勒淨土而非彌陀淨土,但他的思想對後代的天台弟子,尤其是他的弟子智顗,闡發淨土理論產生了重大影響,是為天台宗和淨土宗互相影響之肇始。天台宗的實際創始者智者大師,對弘揚和發展淨土宗的理論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