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此語也常被人們用來勸導作惡之人改惡從善。即便是罪大惡極之人,只要他認識了自己的罪行,真正決心悔改,佛法廣大,也會為他提供懺悔改惡的機會。#佛學智慧#
在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一燈大師度化裘千仞(慈恩)的故事,便生動地體現了這一點:
裘千仞是鐵掌幫幫主,在江湖上聲名顯赫,武功不在一燈等「五絕」之下。他平生殺人如麻,為耗損南帝段智興(即一燈大師)的真氣,竟出手打傷了周伯通和瑛姑的私生子,導致這個尚在襁褓中的嬰兒早夭。後來又勾結金國王子完顏洪烈,奪取武穆遺書對抗大宋,是個賣國作惡的反面人物。
二次華山論劍時,他為一燈大師所救,受點化皈依佛門,法名慈恩。之後在絕情谷中又歷經變故,受黃蓉假裝瑛姑瘋狀的刺激,終於大徹大悟。最終,他大戰金輪法王受傷,一燈大師帶他到瑛姑居處請求原諒,在楊過的幫助下,終於求得瑛姑的原諒,這才安心圓寂。
佛家認為:佛性本有,自性清淨,不識是迷,能識即悟。因此特別重視淨化心靈,重塑靈魂,以實現對人的改造。所謂「放下屠刀」,不一定是指真正殺人的刀,而是說要拋棄繼續為非作歹的邪惡念頭;由此「一念發動」,脫胎換骨,就能成為一個改邪歸正、有了覺悟的好人(「立地成佛」)。
當然,現實中這一轉變不會那麼立竿見影,像慈恩(裘千仞)便經歷了一個曲折、長期的過程,才最終大徹大悟。
佛教對「殺」、「盜」等罪犯,也敞開容納的門戶,提供使他們悔悟的機會,這在「以罰止惡」、「以暴制暴」之外,補充了一種安定社會秩序的新途徑。在古代,這也為緩和社會衝突,協調社會矛盾,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這種傳統在佛教由來已久,可以追溯至佛陀時代。《增一阿含》等佛經中就記載了佛陀收服「殺人魔」鴦掘摩羅的故事,幾乎可以看作是一燈度化裘千仞的原型:
鴦掘摩羅原為中印度憍薩羅國的大盜,極為兇暴,他受外道邪師蠱惑,要殺一千個人,並取一千根手指穿成花環,戴在脖子上,「以指為鬘,故名為指鬘」。因為邪師對他說,若能殺足千人、取足千指,來世將得生善處,及於天上;而如果能殺自己的母親或沙門瞿曇(佛陀),「當生梵天上」。
鴦掘摩羅先後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震動了全國;最後,當他來殺自己的母親,以湊足千數時,佛陀出現了。於是他轉而來殺佛陀,可怎麼也追不上。他停下來讓佛陀「站住」。佛陀對他說:「我已止。鴦掘摩羅,你也該停止了。」
鴦掘摩羅疑惑道:「出家人,你在走動,而你卻說:『我已止』;我已經不走了,而你卻說我沒有停止。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佛陀道:「我已不再作業,拋棄了侵犯眾生之暴力,而你卻沒有。故說我已止,而汝非止。」並為他開示:「我住慈心地,愍護一切人;汝種地獄苦,不離於惡原」,殺人不但不能生天,而且還要入地獄。
鴦掘摩羅受佛陀點化,終於醒悟,出家作了沙門,著三法衣。此時,憍薩羅國的國王波斯匿王已徵集好部隊,要來討伐鴦掘摩羅;聽聞並親往證實了這個殺人魔已被佛陀收服,出家修道,既驚且佩:「不降者使降,不伏者使伏,甚奇甚特,曾所不有,乃能降伏極惡之人。」
鴦掘摩羅也在當下悟道,證得阿羅漢果,被稱為「鴦掘摩羅尊者」或「指鬘尊者」。這則故事在後世影響很大,成為佛教示現「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型範例。正如指鬘尊者自己所說:
「有的人因武力而屈服,
或由鐵鉤,或由皮鞭,
但我卻向一個既無棍棒,
又無寶劍之人臣服。」
這個故事在大小乘經中,各說稍有差異。有的大乘經中說,這是菩薩為了普度眾生而作的化現,其實他沒有真的殺死當時的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