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滄浪(亦稱小滄浪亭),坐落在大明湖西北岸。是在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阿林保重修鐵公祠時,參照蘇州滄浪亭建成。因規模較小,故取名小滄浪。小滄浪亭踞園中臨湖處,三面荷池,南窗北檻,境界清幽,登亭四眺,全湖一覽盡書。其亭坐北朝南,半浸水中,長方形式,歇山飛簷,四面出廈,外設圍廊坐欄,四周飾以雕花槅扇。簷下懸山東巡撫覺羅崇恩題書的「小滄浪亭」匾額。
滄浪亭名之典取自於《楚辭·漁父》: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足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取北宋蘇舜欽「滄浪亭」名為閣名,寓意遁世歸隱。
小滄浪亭
亭周三面荷塘,四面柳浪,小橋流水,蓮花溢香。水榭南瀕湖濱,東西兩面後側及北面則圍繞在一凹字形池塘,湖水穿渠引入,內植睡蓮紅荷。榭前碼頭上有一巨石橫匾,上刻「蒙山雨潤」四個大字。細雨紛飛時節,站在榭前,但見遠山近湖,煙水蒼茫,正應了「蒙山雨潤」的景致。榭東有三孔平板石橋橫跨池上,將池塘分為東西兩片。
小橋兩邊的欄板兩面都刻有精美的浮雕圖案,橋兩頭各有一對活靈活現的小石獅子。亭南連東西向長廊,西段廊上,闢古典式小門,沿湖而建,門額懸「小滄浪」匾額。對聯為當代書畫名家關友聲書「垂柳輕搖滄浪外,佛山倒影明湖中」。
門內立有石碑,正面書「佛山倒影」四個大字,背面為清朝著名小說家劉鶚的小說《老殘遊記》中有關「佛山倒影」的一段文字,為著名書畫家歐陽秉森所書。
老殘遊記節選
「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仿佛宋人趙千裡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裡長的屏風……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裡,顯得明明白白。那樓臺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
《老殘遊記》中的短短的100多字,把小滄浪前的景色描繪得如詩如畫,令人神往不已。
後人將此景稱為「佛山倒影」,為明湖一大景觀。元、明以來,屢見於詩人遊大明湖的詩章,如金元好問詩:「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蒼煙收不起。」
明末張鶴鳴詩:「佛山影落鏡湖秋,湖上看山翠欲流。」
明末劉敕詩:「倒影搖青嶂,澄波映畫樓。」
清王初桐詩:「平涵千畝碧,倒見數峰青。」
水塘東側,有紅柱重簷八角亭,名得月亭。該亭建於1929年,鬥拱錯落,雕梁畫棟,富麗堂皇。亭東,有山東省文史館館員、著名書法家高小巖先生書得月亭橫匾,山東著名書法家王仲武題對聯:「波靜佛山觀倒影,蓮開亭麗湖中央」
亭西,為隸書大家劉炳森書橫匾得月亭,著名畫家歐陽秉森題對聯:「翠柳映佛山荷香溢泉城似瞻趙伯駒弟兄畫圖,名賢留勝跡絕唱啟後人若讀劉鐵雲祖孫詩文。」亭基為高臺,臺四周為雕石欄杆,亭內設石几石凳,可博弈賞景。
蘇州的滄浪亭是由北宋著名詩人蘇舜欽建成,經多次改建,成為著名園林,其建築設計主要是利用借景法,將園外的水與園內的亭臺、假山、花木等連在一起,藉以擴大園景。小滄浪就是採用這種借景方式,符合蘇州古典園林關於「水面有聚有散,聚處以遼闊見長,散處以曲折取勝」的理水手法,在湖畔修建長廊,把湖光山色借入園內,於內正可欣賞。
小滄浪亭
這裡風景秀美,是人們品茗吟詠的勝地。清嘉慶九年(1804年)夏,山東提督學政、歷史學家劉鳳誥與山東巡撫、書法大家鐵保,曾在這裡宴飲,興致勃然,劉氏即席賦得聯語:「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鐵保即席書寫。此聯石刻,至今嵌在庭園西廊壁洞門兩側,已成為形容濟南古城風貌的名聯佳句。
清代著名文學家、曾任山東提督學政使的內閣學士翁方綱,非常喜愛小滄浪亭,不僅應阿林保之邀為小滄浪亭撰寫論文,還另賦詩作,以「四照環澄鏡,諸峰對寫真;那能憑小記,傳出畫精神」的詩句,盛讚這裡的絕妙景色。
清代著名學者、山東提學使阮元曾出資租下這處別墅,任職期間一直住在這裡,並為此題了「小滄浪」和「水木明瑟」匾額。離任時,他特邀「五名士」前來飲酒賦詩,並寫下了《小滄浪亭雅集詩序》,今保存於鐵公祠迴廊壁間。
小滄浪內亭、榭、橋、池相互映襯,柳絲風荷渲染意境,布局奇巧新雅,三面荷塘,四面柳浪,小橋流水,蓮花溢香,怎能不令人如醉如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