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滄浪亭南窗北檻,境界清幽,怎能不令人如痴如醉?

2020-12-27 天下第一泉景區

小滄浪(亦稱小滄浪亭),坐落在大明湖西北岸。是在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阿林保重修鐵公祠時,參照蘇州滄浪亭建成。因規模較小,故取名小滄浪。小滄浪亭踞園中臨湖處,三面荷池,南窗北檻,境界清幽,登亭四眺,全湖一覽盡書。其亭坐北朝南,半浸水中,長方形式,歇山飛簷,四面出廈,外設圍廊坐欄,四周飾以雕花槅扇。簷下懸山東巡撫覺羅崇恩題書的「小滄浪亭」匾額。


滄浪亭名之典取自於《楚辭·漁父》: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足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取北宋蘇舜欽「滄浪亭」名為閣名,寓意遁世歸隱。

小滄浪亭

亭周三面荷塘,四面柳浪,小橋流水,蓮花溢香。水榭南瀕湖濱,東西兩面後側及北面則圍繞在一凹字形池塘,湖水穿渠引入,內植睡蓮紅荷。榭前碼頭上有一巨石橫匾,上刻「蒙山雨潤」四個大字。細雨紛飛時節,站在榭前,但見遠山近湖,煙水蒼茫,正應了「蒙山雨潤」的景致。榭東有三孔平板石橋橫跨池上,將池塘分為東西兩片。

小橋兩邊的欄板兩面都刻有精美的浮雕圖案,橋兩頭各有一對活靈活現的小石獅子。亭南連東西向長廊,西段廊上,闢古典式小門,沿湖而建,門額懸「小滄浪」匾額。對聯為當代書畫名家關友聲書「垂柳輕搖滄浪外,佛山倒影明湖中」。

門內立有石碑,正面書「佛山倒影」四個大字,背面為清朝著名小說家劉鶚的小說《老殘遊記》中有關「佛山倒影」的一段文字,為著名書畫家歐陽秉森所書。


老殘遊記節選

「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仿佛宋人趙千裡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裡長的屏風……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裡,顯得明明白白。那樓臺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


《老殘遊記》中的短短的100多字,把小滄浪前的景色描繪得如詩如畫,令人神往不已。

後人將此景稱為「佛山倒影」,為明湖一大景觀。元、明以來,屢見於詩人遊大明湖的詩章,如金元好問詩:「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蒼煙收不起。」

明末張鶴鳴詩:「佛山影落鏡湖秋,湖上看山翠欲流。」

明末劉敕詩:「倒影搖青嶂,澄波映畫樓。」

清王初桐詩:「平涵千畝碧,倒見數峰青。」

水塘東側,有紅柱重簷八角亭,名得月亭。該亭建於1929年,鬥拱錯落,雕梁畫棟,富麗堂皇。亭東,有山東省文史館館員、著名書法家高小巖先生書得月亭橫匾,山東著名書法家王仲武題對聯:「波靜佛山觀倒影,蓮開亭麗湖中央」



亭西,為隸書大家劉炳森書橫匾得月亭,著名畫家歐陽秉森題對聯:「翠柳映佛山荷香溢泉城似瞻趙伯駒弟兄畫圖,名賢留勝跡絕唱啟後人若讀劉鐵雲祖孫詩文。」亭基為高臺,臺四周為雕石欄杆,亭內設石几石凳,可博弈賞景。

蘇州的滄浪亭是由北宋著名詩人蘇舜欽建成,經多次改建,成為著名園林,其建築設計主要是利用借景法,將園外的水與園內的亭臺、假山、花木等連在一起,藉以擴大園景。小滄浪就是採用這種借景方式,符合蘇州古典園林關於「水面有聚有散,聚處以遼闊見長,散處以曲折取勝」的理水手法,在湖畔修建長廊,把湖光山色借入園內,於內正可欣賞。


小滄浪亭

這裡風景秀美,是人們品茗吟詠的勝地。清嘉慶九年(1804年)夏,山東提督學政、歷史學家劉鳳誥與山東巡撫、書法大家鐵保,曾在這裡宴飲,興致勃然,劉氏即席賦得聯語:「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鐵保即席書寫。此聯石刻,至今嵌在庭園西廊壁洞門兩側,已成為形容濟南古城風貌的名聯佳句。

清代著名文學家、曾任山東提督學政使的內閣學士翁方綱,非常喜愛小滄浪亭,不僅應阿林保之邀為小滄浪亭撰寫論文,還另賦詩作,以「四照環澄鏡,諸峰對寫真;那能憑小記,傳出畫精神」的詩句,盛讚這裡的絕妙景色。

清代著名學者、山東提學使阮元曾出資租下這處別墅,任職期間一直住在這裡,並為此題了「小滄浪」和「水木明瑟」匾額。離任時,他特邀「五名士」前來飲酒賦詩,並寫下了《小滄浪亭雅集詩序》,今保存於鐵公祠迴廊壁間。

小滄浪內亭、榭、橋、池相互映襯,柳絲風荷渲染意境,布局奇巧新雅,三面荷塘,四面柳浪,小橋流水,蓮花溢香,怎能不令人如醉如痴。

相關焦點

  • 宋代詩人蘇舜欽所建:滄浪亭,值得你一遊!
    滄浪亭為宋代詩人蘇舜欽所建。《楚辭 漁父》中有「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詩人自號滄浪翁,因此取亭名「滄浪」。從地圖上看,它距車站不遠。於是捧著地圖,東張張,西望望,一路尋去。走在人流不息,熱鬧非凡的大街上,想著深藏於喧囂鬧市之中的滄浪亭,是如何地清幽古樸。按著路旁箭頭所指,沿著一條池邊小路向前,穿過橫亙於葑溪之上的平橋,就是滄浪亭的正門。
  • 蘇州:滄浪亭 古韻清幽文脈遠
    宋代著名詩人蘇舜欽以四萬貫錢買下廢園,進行修築,傍水造亭,因感於「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題名「滄浪亭」,自號滄浪翁,並作《滄浪亭記》。歐陽修應邀作《滄浪亭》長詩,詩中以「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題詠此事。自此,「滄浪亭」名聲大振。
  • 古典園林-滄浪亭
    不以工巧取勝,而以自然為美。所謂自然,一是不矯揉造作,不亡加雕飾,不露斧鑿痕跡;二是表現得法,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風景。滄浪亭園外景色因水而起,園門北向而開,前有一道石橋,一灣池水由西向東,環園南去清晨夕暮,煙水瀰漫,極富山島水鄉詩意。而園內布局以山為主,入門即見黃石為主,土石相間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機勃勃,翠竹搖影於其間,藤蔓垂掛於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建築亦大多環山,並以長廊相接。
  • 詩畫蘇州「滄浪亭」
    到了河汊子,便是映入眼帘的船舟,大的小的,淡雅的豔麗的,夾雜著船夫在江面高唱的漁歌,令人愜意。夜間,蘇州城依舊是熱鬧非凡,儼如白日。商人的吆喝聲,觥籌交錯醉摔酒杯的聲音。還有江面上乘著畫舫春船的曼麗女子,她們妖媚動人,讓蘇州的夜河在脂粉香氣中柔情四溢。好像是在仙姬不經意地拈花一笑之間,仙裳上的玉飾掉落凡間,化作一州這座清幽之城。
  • 晚潮丨滄浪亭記
    風高月白的良夜,清幽的佳景最令人留戀,晶瑩的月光鋪在水面,仿佛是一片白玉田。分不出清清的是水光還是月色,只看見碧空與綠波連成一片。清風明月本沒有價目,可惜賣給你才四萬銅錢。這句話,其實帶有調侃、開玩笑的意思。下聯「近水遠山皆有情」,是從蘇舜欽《過蘇州》一詩中覓得。「東出盤門刮眼明,蕭蕭疏雨更陰晴。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
  • 【古典園林】蘇州滄浪亭 古韻清幽文脈遠
    堂南,「瑤華境界」、「印心石層」、「看山樓」等幾處軒亭都各擅其勝。折而向北,有館三間名「翠玲瓏」,四周遍植翠竹,取「日光穿竹翠玲瓏」意而為名。竹是滄浪亭自蘇舜欽築園以來的傳統植物,亦是滄浪亭的特色之一。現植各類竹20餘種。「翠玲瓏」 館連貫幾間大小不一的旁室,使小館曲折,綠意四周,前後芭蕉掩映,竹柏交翠,風乍起,萬竿搖空,滴翠勻碧,沁人心脾。
  • 歷經變遷的滄浪亭,在蘇州最為悠久,呈現出飽經滄桑的山林氣氛
    同治十二年,巡撫張樹聲再度重修,建亭原址,廊軒復舊,且有新闢,如在山亭之南增建明道堂等。此次重修的滄浪亭園林建築,大多得以保存,形成今天的園林風貌。1927年,此園成為蘇州美術學校校舍,校長顏文樑主持重修滄浪亭,園東部建成西洋式校舍,當時成為新潮,但今日仍有不協調之憾。抗日戰爭時期,此園被日軍佔駐,遭嚴重破壞;1953年,政府整修此園,成今日園貌。
  • 蘇舜欽與滄浪亭
    滄浪亭    蘇州園林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滄浪亭是蘇州園林中的佼佼者,也是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園林,人們提起滄浪亭,自然而然就會想起它的創建者蘇舜欽。於是他花了四萬錢將它買下,加以修葺,還在水旁築亭,取《楚辭.漁父》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意,將此園命名為「滄浪亭」。他還自號「滄浪翁」,並撰寫了《滄浪亭記》,文中描繪了滄浪亭「前竹後水」、「澄川翠幹」等景物,和自己登舟容與、舉觴舒嘯的退隱生活。他又寫《滄浪亭》詩,云:「一涇抱幽山,居然城市間。高軒面曲水,修竹慰愁顏。跡與豺狼遠,心隨魚鳥閒。
  • 蘇舜欽與滄浪亭 :最早的創建者
    章將花園擴大,建築大閣,又在山上起堂,他還在滄浪亭北面購得一座洞山,動工時發現地下都是一些嵌空的大石,傳為五代廣陵王所藏,於是加以擴展,兩山相對,遂成一大園。南宋時曾為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府第,他於二山之間築橋,稱為「飛虹」。明代改為大雲庵,有僧人主持。清康熙初,巡撫王新於此建蘇公祠。宋犖作巡撫時也曾親訪遺蹟,於康熙三十五年重修,把臨水的亭子移建於山阜之上,有文徵明隸書「滄浪亭」作匾額。
  • 滄浪亭旁240年前的那個七夕
    城南「滄浪亭」是蘇州園林裡大隱於市的代表。一千多年來,起起落落,猶能依稀窺探宋時文人的審美情趣。變化是當然的,這座牌坊幾十年前還不在這裡。除了新式公園,新村綠地,可以賞舊景而不必買門票,繞著門口的小路走進一片水面,隔岸觀景也是有味道的,而且沒有廣場舞大媽的張揚的身影。
  • 浮生若夢滄浪亭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蘇舜欽自號「滄浪翁」,園子理所當然隨了主人的名,叫「滄浪亭」。他的好友歐陽修得知後,「羨慕妒忌恨」地作了一首打油詩調侃道:「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意思是:你這小子,僅花費區區四萬錢,就把清風、明月「圈養」在家,真是撿了個天大的便宜啊!蘇舜欽被貶的不幸,卻是滄浪亭之大幸。他為後世留下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滄浪亭,也開啟了蘇州城造園的先河。
  • 蘇州園林亭子不計其數,但最有名的莫過於滄浪亭
    滄浪亭位於蘇州市中心三元坊滄浪亭街,是一處始建於北宋的中國漢族古典園林建築,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一齊列為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滄浪亭給我的感覺小巧玲瓏,雅趣精緻。滄浪亭佔地面積僅1.08公頃,卻將山、水、樓、閣、廊、亭、花、木、草、竹諸多園林元素巧妙地融為一體,疏朗俊秀、玲瓏嫵媚、得諸妙意,甚好甚好!宋代詩人蘇舜欽以四萬貫錢買下廢園,進行修築,傍水造亭,因感於「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題名滄浪亭,自號滄浪翁,並作《滄浪亭記》。
  • 蘇舜欽蘇大才子的唯一詞作《水調歌頭·滄浪亭》解讀
    很多他同時代的人都記載過,他身材高大,令人望而便喜,特有風採,再加上一幅好看的鬍子,人稱「美髯公」,可以說走到哪裡都是焦點。 削職為民後,蘇舜欽來到蘇州,買了一塊荒廢已久的舊花園,然後經過他自己的設計後,整治修築一番,這便是至今仍有盛名的滄浪亭。 修建好滄浪亭後,他在這裡傷景垂釣,看起來很是悠閒,頗有點歸隱的架勢。其實也真的只是架勢,他根本做不了陶淵明,在內心深處,他怎能忘懷國家,忘懷政治呢。
  • 蘇舜欽蘇大才子唯一詞作《水調歌頭·滄浪亭》解讀
    很多他同時代的人都記載過,他身材高大,令人望而便喜,特有風採,再加上一幅好看的鬍子,人稱「美髯公」,可以說走到哪裡都是焦點。在慶曆年間,範仲淹主導變法,他是變法派的鼓手,他很有政治熱情,喜歡議論政事,所以就被那些保守派盯上了。
  • 蘇州最古老的園林滄浪亭,最不精緻也最「野」,卻被稱為神仙地
    滄浪亭園名取自於《楚辭》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園子建好後,蘇舜欽的好友歐陽修也極為賞識。亦作詩:「堪嗟人跡到不遠,雖有來路曾無緣。窮奇極怪誰似子,搜索幽隱神仙地」,將其比為「神仙地」。帶你看透東方園林美學 園內去處,本人對印象較為深刻的地方做了些梳理,主要以亭、窗、廊、竹為主。
  • 滄浪亭,風月起
    滄浪亭,入門即是山林,一經折橋,山腰在即,不同拙政園中那般撲面而來的壓抑,亦非耦園東園裡開門見山的急迫,而是一種久在樊籠裡,忽而返自然的自在通明。漫山箬竹隨風形浪,竹波跌漲,心隨蹬道直上,若要挪步往前,風雨皆是無阻。
  • 文言文《滄浪亭記》翻譯訓練及答案
    文言文《滄浪亭記》翻譯訓練及答案   浮圖文瑛,居大雲庵,環水,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亟求餘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子記吾所以為亭者。」   餘曰:昔吳越有國時,廣陵王鎮吳中,治南園於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孫承佑,亦治園於其偏。迨淮海納土,此園不廢。
  • 遊蘇州滄浪亭後一日,寫蘇子美《滄浪亭記》一通,並記其實。
    他被貶時,在蘇州買田置宅,以「滄浪亭」為號,蓋取之於屈原「滄浪之詩」也。而後,其亭遂名以後世訖於今。一日過郡學,東顧草樹鬱然,崇阜廣水,不類乎城中。並水得微徑於雜花修竹之間。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三向皆水也。槓之南,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訪諸舊老,雲錢氏有國,近戚孫承右之池館也。坳隆勝勢,遺意尚存。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號『滄浪』焉。前竹後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澄川翠幹,光影會合於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為相宜。
  • 不奔湧的前後浪——《滄浪亭記》
    有兩篇文章,名字都叫《滄浪亭記》,一篇是北宋的蘇舜欽寫的,一篇是明代的歸有光寫的。按照近日奔湧的網紅名詞——「前浪」和「後浪」的提法,前浪是北宋蘇舜欽的《滄浪亭記》,後浪是明代歸有光的《滄浪亭記》,不過他們兩文面世相差了500多年,且滄浪亭的浪也只是花園裡一小湖水,所以並沒有奔湧。
  • 再往蘇州,重遊滄浪亭,才發現蘇舜欽《滄浪亭記》中有這許多懸疑
    牌坊既小,字的顏色又不甚顯,還得定睛端詳片刻,才認得出那上面寫的是「滄浪亭」。但這一回,我帶著小妞和另一個朋友就是專程來尋它的。但不是衝著園子裡的亭臺水榭,實話實說,造園人的匠心獨運,我還不懂知賞。而蘇舜欽是其中一個繞不開的名字。說到蘇舜欽,便不得不提滄浪亭。年復一年地講了下去,冥冥中,好像跟這個只來過一次的地方結下了某種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