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你還在乎家譜嗎

2020-11-28 搜狐網

  主持人的話

  家譜,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都是老古董了,但是對於很多老人來說,家譜卻是尋根問祖、探究家族淵源的第一手資料。眼下,上海熱衷於修家譜的人士逐漸增多,他們多半為離退休老人,部分白領為了了解家族歷史,也委託家人或親自展開調查。

你家有家譜嗎?你和你的家譜之間有什麼精彩故事嗎?

  家譜的痕跡留在名字裡

  小趙 29歲 部門經理

  我家以前世代行醫,是當地有名的醫術世家,家譜肯定是有的。好像在我爺爺那輩,家譜還在家裡放著,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到了父親這一代就找不到了。不過說起以前的事,爺爺總是那麼津津有味,現在老人家耳朵也不靈了,想要把以前的事情再問清楚是非常困難的了。

  家譜我雖然沒見過,但是,家譜在我的生命裡仍然留下了很深的印記,我的名字裡就有一個字是家譜裡早就規定好的。爺爺輩的名字裡都有一個「予」字,父親輩的名字裡都有一個「定」字。據說,家譜把接下來好幾代輩分排行的字都規定好了。記得我剛出生的那會兒,父親說我的名字裡必須有個「文」字,當時母親還挺不樂意的,她早就替我取好了名字。後來拗不過父親,把起好的名字改掉了。母親一直對遺失很久的家譜還有這麼大的約束力感到不理解。

  在我兒子出生的時候,這個問題又來了,父親說,他記得我兒子這輩應該排到「方」字輩。母親和老婆都很莫名,家譜都沒了,哪來這麼多的老規矩。最後,兒子的名字裡還是放進了「方」字,父親說,這是對祖輩的尊重。他還說,後面的字他也記不得了,到時候孩子的名字可以隨便起。

  家譜的印記正慢慢淡化下去,不過,對於我們而言,家譜對生活已經沒有多大的影響了。

  兒子的人生大事———入族譜

  JACKY 27歲 職員

  小時候,我就知道家裡是當地的大家族,像電視裡的家族祠堂,我們家至今都有。家譜自然也有專人修撰,只不過小時候從來沒留意過。聽爺爺奶奶講起家譜,講起老祖宗是幹嘛幹嘛的,還曾經做過清朝的水利官員等等風光的歷史,我都覺得像在講故事,從來沒覺得和自己有什麼關係。

  離開家鄉讀高中,又到了上海讀書工作,對於家裡的歷史就更模糊了。記得和老婆談朋友的時候,我說過家裡有祠堂,有族譜,祖上還做過大官的事,她差點把飯噴到我臉上。以後很久,我都沒有說起過這事,其實是我自己確實也說不清楚,權當笑話講講的。

  可是,在我兒子出生以後,我卻真正地認識了自己的家族。兒子是放在老家帶的,他半歲時,在一次祭祀中,家裡把他的名字正式地寫進了族譜。我是第一次看到自己家的族譜,厚厚的一摞,線裝本,還積了灰,最後的幾頁明顯是新寫上去的。

  我家在家族裡是長房,父親是長子,我是長孫,兒子是長重孫。兒子的名字寫在同輩人的前面,比我兒子先出生的侄子們,都得排在咱家這長重孫後面。當長輩念到我們家這一支,念到我和兒子的名字時,我突然有一種感動,那種感覺是從來沒有過的。離家這麼久,我第一次有這麼強烈的歸屬感。父親說,我小時候入族譜,也有過這麼一個儀式,只不過我當時太小,根本不記得了。

  回到上海,我們又回到了原有的生活,族譜、長房對於我們而言都只是一個概念而已,不知道到了我的兒子輩孫子輩,他們還會不會記起族譜的事。

  即將嫁入「王侯將相」之家

  果果 26歲 公司職員

  我是革命志士的後代,這一點不用靠家譜來證實。我爺爺是當年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老紅軍,雖然爺爺現在已經不在了,但奶奶還是很受大家的尊敬。長徵勝利70周年,還有媒體來採訪過我奶奶。

  偶然一次我和男朋友講起我家的革命家史,他也來勁了,說他們家家底也不俗,還有家譜呢,祖上可以追溯到某個朝代,當時官拜左丞相。我取笑他,家譜總是那麼寫的,誰不說自家是名門望族出身呢。年代那麼久遠,隨便攀附一個同姓的名人就可以了。他似乎挺不樂意我這麼說他,於是我追問他家是哪個朝代的左丞相,他果然打電話回家問,答案是北魏。幾千年前的左丞相?我還是不信。他再細問,家裡也說不清了,說是只有老家的祖奶奶才知道。我現在很想把北魏的歷史拿出來研究一下,找找看是不是有一位左丞相跟他一個姓。要是果真如此,我即將要嫁的很可能就是一位「王侯將相」之後嘍。

  此後,我們就經常打趣對方,一個是老紅軍後代,一個是左丞相後代。其實,祖輩的過去和我們今天的生活又有多少關聯呢。無論是誰人的後代,無論祖上是風光也好,落魄也罷,我們自己的人生還是要靠自己。

  巧合讓支譜繼續延續

  小王 33歲 自由職業

  說起家譜的事,我父親心裡就有些疙瘩。在蘇州老家,我家確實是有家譜的,可是,到了父親那裡,他生了我和妹妹兩個女兒,我們這一支到父親就算結束了。當時父親要求把我和妹妹的名字也寫進家譜,血脈相承,兒子女兒不都一樣嘛,可是族裡不答應。

  從小,我就聽見父親對著我們姐妹倆長籲短嘆,說是因為我倆,都沒人接家譜了。父親倒不是那種重男輕女的人,可這件事一直讓他耿耿於懷。

  後來,就有家族裡的姑奶奶有意無意地提醒我和妹妹,以後找一個同姓的姑爺,我們這支的家譜就可以冠冕堂皇地續下去了。對於這個建議,我和妹妹從來沒當回事,這麼做不光要被別人嘲笑,自己也覺得太荒誕了。

  可世界上就有這麼巧的事,我和妹妹居然真的都找了同姓的老公。這絕對不是刻意為之,那時候我一聽對方也姓王,還動過不想要他的念頭呢。後來想想,在選擇老公的問題上,我幹嘛拘泥於這個自己都不在意的問題呢。如果可以順便寬慰一下老父親,也算是一件好事。

  據說,我和妹妹兩家的名字已經記入家譜了,孩子們的名字也都上去了。我們這一支總算沒在父親這一代斷掉。這事是父親回老家操辦的,我自己其實無所謂。

  作者: 晨報記者徐玲

相關焦點

  • 古人非常注重修族譜、家譜,為何有些現代人都不修了?
    雖然現在社會發展後,宗親之間不如從前那般親密了,有人認為現代對都不重視修家譜了,其實也不盡然,有些地方依然還能重視家譜與宗祠的,至於不具備家譜的人,一般不外呼以下幾個原因:現代的年輕人更追求當下的自我生活,除了祖父母及父母親以外,對於上幾輩的認同感普通很低
  • 現代人修家譜的重要性
    家譜也是一樣的道理,一代兩代人知道祖籍,口口相傳,隨著時間推移流逝,自己的祖居地就容易弄錯。誰也不知道明天怎麼樣,你過的一般,也許你某一後人會變的非常富有,你是窮人的後人,也許是某一個富翁的祖先。其實一切事情都有可能實現,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必須去想。某一代後人想尋根問祖的話,沒有系統的家譜記載,單靠口口相傳,會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 資訊時代,我們還需要家譜嗎?
    所謂家譜就是一個家族的史書,記載了一個家族的源流、世系、傳承、支脈。只要家譜做的好,保管的完善,不管多少年之後,你只要翻開家譜,就能知道你的血脈來源了,祖上出過一些什麼人物,做過什麼事跡。尤其是那些有功名、聲勢的祖先,更是一個家族後代引以為傲的榮光。家譜,它就是這樣一個存在!
  • 你知道你的姓氏的來歷、和你的字輩嗎?你家還有家譜嗎?
    你知道你的姓氏的來歷、和你的字輩嗎?你家還有家譜嗎?文/張秀陽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在漢族有悠久的歷史,後來在民族融合中,逐漸在各民族中開始出現家譜。家譜是一種家族制度規範,能夠規範人倫,是對社會法律和制度的一種重要補充。
  • 你家還有家譜嗎?
    於火炬而言,你我皆過客。因此,國家、種族皆有歷史,家族源頭亦可追溯。那麼你知道你的姓氏的來歷、和你的字輩嗎?你家還有家譜嗎?家譜相較姓氏、字輩等口口相傳,家譜無疑是最為精確的實體文獻。它記載著同宗共祖、同一血緣關係之中的人物與事跡,對於我們後世之人「認祖歸宗」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與價值,同樣對於歷史以及民俗等多方面也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 年初一供家譜,你家有家譜嗎?是個什麼存在
    年初一,許多大戶人家都要供奉家譜,民間所說的供家譜,其實還是供祖宗,大家族、人丁興旺,往往更有儀式感,小編今天就來說說家譜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家譜是這樣的嗎?家譜是這樣的嗎?或者說再老一些,家譜是這樣的嗎?最後一種,家譜是這樣的嗎?以上幾種,朋友們感覺哪個像是正規點的行貨,最後一種,對不?因為它寫的細,第一種只有一個排位、第二種只有一個名字、第三種有名字和集中介紹,第四種最厲害了,所有先人挨個介紹。
  • 你知道家譜中人物傳記怎麼寫嗎?
    周代的青銅家譜的鼎彝銘文,一代接一代記述了祖先的美德、功勳等事跡,這就是人物傳的起源。 宋以後為了替帝王將相、諸侯、土豪、地主樹碑立傳,人物傳成為家譜中的重要內容,編寫人物傳成為了修譜的一個傳統。
  • 族內丨現在的年輕人還知道家譜嗎?
    現在的年輕人還知道家譜嗎?曾經在歷史上某個特殊時期,除四害破四舊,家譜毀了,祠堂、寺廟也砸了,認為這些都是封建思想,近七十年過去了,三四代人的時間了,現在的年輕人還知道家譜嗎!還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誰嗎?所以很多有識之士都認同尋根問祖,並積極發揚宗親文化。
  • 家譜網:傳統家譜與現代網絡結合 古老家譜文化煥發新活力
    -- 網絡書寫新時尚 記錄你的「根、源」 北京2009年7月30日電 /美通社亞洲/ -- 日前,上海圖書館出版了長達9年編纂備受海內外關注的《中國家譜總目》,為全球華人尋根問祖提供了一份完整「路線圖」,並再一次引發了公眾對家譜文化的關注。
  • 家譜能隨便入嗎?你不知道的家譜入譜規則和編寫方式!
    今天要給大家講的跟每個人都有關係,因為這涉及到你是否能入本族的家譜和入譜編寫規則。創作不易,還望以關注激勵錦秋。家譜雖說是本家族中的族譜,但並不是說只要是本族人就可以被編寫在內,家譜上是明確寫著入譜人員標準的。
  • 外國人有家譜嗎?
    外國人有家譜嗎?他們的家譜又是怎麼樣的,和我們的是否一樣。宗教信仰和家譜會衝突嗎?此文將帶你了解國外的家譜知識。隨著這份家譜的曝光,引發了國外新一輪的家譜熱。義大利家譜樹國外的家譜,他們叫做「family tree」,家族樹,和我們的家譜基本是一樣的。
  • 市圖書館徵集家譜 77個姓氏206種家譜等你尋根溯源
    原標題:市圖書館徵集家譜 77個姓氏206種家譜等你尋根溯源市圖書館徵集家譜 77個姓氏206種家譜等你尋根溯源12-17 18:22 你見過自己家族的家譜嗎?你參與過家譜的編寫與整理嗎?你見過其他名門望族的家譜是怎樣的嗎?昨日,一場「追溯家族歷史」精品家譜展在淄博市圖書館舉行,這也是我市今年全民讀書月期間的一項重要活動。
  • 這家譜有你的名字嗎?
    註:用百度APP點擊[關注]右上角【耳機聽筒模式】就可以收聽了問:什麼是家譜?答:「家譜」又稱族譜、宗譜、家乘、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名稱各異,其內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區別而已,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家譜是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集。而現今以「姓氏」為代表家譜、族譜、宗譜系統記載等!
  • 寫家譜的人
    在這本還散發著油墨香氣的印刷品裡,除了記錄蔣興邦的出身、生平、子孫後人,開卷便是家族家訓,「基本按照仁義禮智信的思想,我曾爺爺就是按照這上面來要求我們的。」因這本家譜,16歲的少年對國學產生了濃厚興趣。   更多人從家譜裡獲得的是與有榮焉的肯定。
  • 什麼是家譜嗎?中國人為什麼要修家譜?
    家譜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表,主要記載你從哪來的問題。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主要記載你是誰,在家譜中的排位問題。第三部分是附錄,是對前兩部分的有效補充。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我們有每個朝代的歷史,而且修史是朝廷非常重要的工作。這麼說來,家譜就是一個姓氏的歷史。故可以這麼說:國有史、州有志。而家有譜。它也許會比一個朝代還要長,最著名就是孔氏家譜,綿延至今。
  • 【只要你已經認識到家譜非常重要,那麼現在動手新修家譜不算晚】
    我對他說,由於你不知道祖籍地的詳細情況,也不知道你家是不是曾經修過家譜?確實有點遺憾。但是,你還是可以新修新建家譜。哪怕你只有小學文化,你也可以看著「修譜說明」的步驟,親自把自己家的《家譜》新修新建起來了。}你問的親戚們知道有關你們家或他們家的哪些情況?他們起碼應當告訴你一些他們的祖輩曾經給他們說起過一些情況吧?比如關於祖籍地名的較詳細的情況應該會比你知道得多一點吧?他們也是鎮江的周氏家族嗎?祖籍地點必須確定到縣,鄉,鎮。連這一點你們的親戚們都不知道嗎?
  • 如果我離開了,你會在乎嗎?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夜叔,ID:yeshuvip】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感情中最痛苦的,莫過於當你滿是深情甚至亂了方寸,而他卻平靜如從未被攪過的池水,你把他當成獨家記憶,你卻只是他一筆帶過的輕描淡寫。
  • 家譜,原諒我把你想簡單了!
    最近聽到這樣一個笑話:有個小孩子考他爸爸,提了個繞口令般的問題——您知道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叫什麼名字嗎?於是,他打電話委託一位長輩幫忙,經過查找以前的家譜,終於查到了要查的老祖宗的名字。 但他卻有些哭笑不得,原來,爺輩和孫輩隔了幾輩,重名了。他只好對兒子說,你的名字就是你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名字。 這個故事是否真有其事無法考證,但由此引發出的問題,即一個家族要不要修個家譜,卻值得我們深思。
  • 探尋國人家譜尋宗路:20多年前家譜是一種禁忌
    秋收結束,辛兆仁拎著水壺出門抄碑,「碑文上都是土,你爺爺得用水一點一點擦乾淨,再抄下來。他能認識多少字?那就描嘛。一直要抄到清明前。」奶奶摩搓著雙手,不知給兒時的辛存壽講了多少遍。「我父親一度也想延續家譜,但只讀過四年書,實在無力勝任。」辛存壽說,「我開始修譜時,我爸還活著,也幫我張羅統計人數、找資料、校稿子。他死前家譜雖未付印,但初稿已基本成型,他都參與了、見證了,非常滿意。」
  • 名門修譜:網際網路家譜普及,家譜還有必要修嗎?
    網際網路家譜 有的人認為,修家譜最主要的意義就是告訴後代,讓他們知道來自哪裡。其實這只是修家譜的其中一個方面。因為家譜涵蓋的面太大,正所謂:小家有根,家族有史,村有村傳統,縣有縣誌,國家有國家的傳統文化與歷史記載。所以興修家譜為什麼一直很受關注,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一個人不是孤立的,要融入家庭和眭,家族興旺,鄉村振興,縣級文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奮鬥中。要有責任心,要有奮鬥目標,要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要有歷史責任感。修譜就成了承載這一切最好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