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藝復興運動
文藝復興指的是14-17世紀初歐洲新興資產階級掀起的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它是封建制度開始解體、資本主義產生關係形成過程中的產物,首先出現在義大利,隨後波及到歐洲各國。新興資產階級打著「回到希臘羅馬去」的旗號,聲稱要把湮沒已久的古典文化「復興」起來,故稱之為文藝復興。文藝復興運動不僅是一場文學運動,而且還是思想文化體系的一次大變革,影響到哲學、政治和教育等領域,對歐洲乃至整個人類社會都有深遠影響。
文藝復興從藝術界開始,在文學界稱人文主義文學
藝術三傑: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基羅
文學三傑: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人文主義的基本內容
(1)用人權反對神權
(2)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
(3)用理性反對蒙昧主義
(4)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
二、人文主義文學發展及各國概況
(一)義大利文學
「人文主義之父」——彼特拉克
代表作:《歌集》
題材與內容:
(1)愛情抒情詩:以自己的女友蘿拉為描寫對像,刻畫蘿拉的精神美與形體美,公開袒露自己內心情感變化與愛情體驗,訴說愛情的歡樂與痛苦,表達了詩人追求個人幸福的強烈願望。
(2)政治抒情詩和政治諷刺詩:憂國憂民
藝術成就:
(1)《歌集》繼承了義大利溫柔的新體詩的優良傳統,改變了隱晦神秘的象徵文風,風格輕鬆明快,開創了歐洲近代文學直抒個人情懷的先河。
(2)完善了義大利民間詩體十四行詩(中音譯為「商籟體」 或「嗩吶體」)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為歐洲抒情詩的發展開闢了道路,後人尊稱他為「詩聖」。
(3)《歌集》以逆喻手法表現內心的感受。逆喻,史稱 「皮特拉克式奇喻」。又稱矛盾修飾法。即:詩人將矛盾的、截然相反的狀態或意象並列在同一時刻、同一主體之中,從而,傳達出細膩深入的感受。
薄伽丘
詩人、小說家,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他的作品以潑皮式的粗俗挑戰教會正統觀念,證明人慾的天然合理性。
代表作:《十日談》它不僅為義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礎,而且開了歐洲近代短篇小說的先河。義大利近代著名文藝評論家桑克提斯把它與《神曲》相提並論,稱之為「人曲」,並認為但丁結束了一個時代,薄伽丘開創了一個時代。
《十日談》的文學成就和文學史意義
★ 《十日談》繼承和發展了東方民間文學框形結構的優良傳統,將100個故事編織起來,構成完整的統一的藝術整體,並對後世歐洲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傳統:印度的《五卷書》和 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
發展:作者發明了用數和數的和諧構成《十日談》10X10的框型結構。書名10日,人物10人,每天故事10個,所講時間10天,4個10,顯示了數的和諧與排列的完整,形成邊長為10的正方形,即10X10的框型結構。這是追求形式美的體現。
影響:英國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
法國納瓦爾的《七日談》
巴爾扎克的人物再現法
★《十日談》第一次運用現實主義手法,塑造了性格鮮明、個性突出的人物形象,以故事的生動性和細節描寫的真實性徵服了讀者。
★《十日談》採用義大利民族語言寫成,語言生動,通俗暢達,文風幽默,開歐洲文壇語言新風。
★《十日談》對世俗凡人情慾的側重表現具有跨東西方文化的意義。
《十日談》的藝術特色
第一,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故事大多取材於現實,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描寫新興資產階級的生活,諷刺僧侶和教會,充滿了現實主義色彩。
第二,採用框架結構形式。
第三,注重描寫人物性格,描寫人物心理,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飽滿。
第四,語言精煉流暢,俏皮生動。
(二)法國文學
法國文藝復興文學深受義大利文藝復興和德國宗教改革的影響。始於15世紀末,到16世紀取得了重大成就。一個顯著特點是法國人文主義文學始終存在著貴族化和平民化兩種傾向。主要成就是「七星詩社」的詩歌、拉伯雷的長篇小說和蒙田的散文。
七星詩社是16世紀法國文藝復興的詩歌流派。由7個人文主義者組成,代表人物龍沙,具有貴族傾向。他們的詩歌肯定現實生活,歌頌自然和愛情,反對禁欲主義,注重民族語言的統一和民族詩歌的建立,藝術上追求風格的典雅。杜貝萊執筆《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言》是七星詩社宣言書。也是法國文學史第一部文藝批評論著。
拉伯雷
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文化巨人,重要的人文主義小說家。他博學多才,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許多領域均有所建樹。
代表作:《巨人傳》——長篇小說,拉伯雷的畢生巨著。小說出版後風行一時。同時受到巴黎神學院的反對,把它列為禁書。後來在國王的準許下,全書得以出版。
1、故事來源:
小說來源於民間故事。龐大固埃原為海鬼,拉伯雷將他改寫成一個巨人國王。
2、小說內容:
五部:以巨人卡岡都亞(高康大)和龐大固埃父子的冒險經歷構成主線。
第一部寫卡岡都亞的誕生、求學、保衛祖國和創立德廉美修道院的事跡。
第二部寫巨人之子龐大固埃的出生、教育、遊學和禦敵的事跡。
第三部分敘述龐大固埃的好友巴汝奇向人求教該不該討老婆的故事。
第四、五部分描寫龐大固埃、巴汝奇和約翰修士尋找「神壺」的經過。
3、小說主題:
小說所要表現的是人類渴求知識、尋求智慧和真理、追求愛情的願望,即讚美知識巨人的力量和巨人思想。小說中的三代巨人,都是體形巨大,智慧過人,能力超絕,有充沛的生命熱情,強烈的求知慾望,不屈不饒的鬥志和一往無前的精神。他們頂天立地,比神更偉大更完美。在巨人的眼中,沒有上帝,沒有神聖,唯有人才是整個宇宙的主宰。但是,巨人們的能力和智慧不像上帝那樣是先天具備的,而是從人文主義的教育中,從對科學知識的學習中得來的。(如卡岡都亞:聰明——愚蠢——聰明的變化)
此外,小說以形象的畫面,表達了追求現世的幸福、感官的快樂和個人自由的思想以及對理想社會尋求的努力。
4、小說特徵:
對身體資源和身體文學性的開發
吃喝描寫與笑的描寫
吃喝描寫:小說自始至終貫穿著吃喝描寫。巨人大吃大喝,食量驚人。卡岡都亞一生下來就喝了一萬七千九百一十三頭母牛的奶,一頓晚餐的食材有:
「16頭公牛、3頭母牛,32隻小牛犢、63隻哺乳期的小山羊、95隻綿羊、300隻小豬、220隻鵪鶉、700隻山雞、 400隻閹雞、 6000隻雛雞,同樣數量的鴿子、600隻鷓鴣、1400隻野兔、303隻鴇子、還有1700隻小閹雞」 (1部37章)
說笑描寫:小說充滿說笑精神,從作者到人物,對任何事情都有說有笑,大說大笑,無所顧忌,不避粗俗。
第3部前言開端寫:「善良的人,著名的酒友,還有你們,患風溼痛的寶貝們,你們看見過昔尼克派哲學家戴奧吉尼茲麼?」
怪誕的現實主義風格
小說誇張性地描寫和歌頌世界的物質構成和人的肉體因素,以淡漠、拒絕、調侃、幽默滑稽的態度,對待嚴肅、純正、崇高的事物。
——巨人形象特徵:身體巨大、出身非凡、追求知識、追求真理、身先士卒、抵禦外侮
(三)西班牙文學
文藝復興時期的西班牙文學是在借鑑義大利文學和哲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6世紀後半葉達到繁榮,主要成就是小說和戲劇。小說方面,西班牙創造了新體裁流浪漢小說。其最大作家和最高成就是塞萬提斯和他的《堂吉訶德》。戲劇方面的代表是維加。
流浪漢小說產生於16世紀中葉的西班牙。它的主人公大多是無業游民,作品在描繪他們的不幸命運的同時,也描寫了他們為生活所迫而進行的欺騙、偷盜和各種惡作劇,表現了他們的消極反抗情緒。這種小說採取第一人稱自傳體的敘事方式描寫主人公的所見所聞,以人物流浪史的方式構建小說,語言幽默辛辣、簡潔流暢。已初具歐洲近代小說的規模。流浪漢小說對整個歐洲文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及結構方式,成為後世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直接先驅之一。
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
笛福的《魯濱遜飄流記》;
菲爾丁的《湯姆·瓊斯》;
斯摩萊特的《藍登傳》;
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傳》
流浪漢小說代表作是《小癩子》
「 西班牙戲劇之父」——維加
西班牙民族戲劇的代表,被稱為「 西班牙戲劇之父」 ,寫過1800多部戲劇,流傳下來的完整劇本有400多部,內容可分為袍劍劇、宗教劇、牧歌劇、歷史劇等。其戲劇特點是清潔生動,悲劇因素與喜劇因素融合於一體。
代表作:《羊泉村》描寫了農民對領主的反抗鬥爭,揭露了封建主的暴虐,歌頌了農民為維護自由與權利所作的正義鬥爭,富有民主性和戰鬥性。它奠定了西班牙戲劇的基礎,同時,也是西方戲劇史上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作品。
騎兵團長 高邁斯
勞倫霞 弗朗道索
塞萬提斯
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的偉大作家,歐洲現代小說的先驅。
塞萬提斯的主要作品
第一部小說——《伽拉苔亞》(模仿田園傳奇和騎士傳奇)
優秀劇本——《奴曼西亞》1585
《堂吉訶德》(第一部)1605
短篇小說集《懲惡揚善故事集》(又譯為《訓誡小說》)1613歐洲現代小說的開端:
《堂吉訶德》:豐富多樣的對立藝術
●人物形象的對立
主僕外形對立
主僕性格對立
人物自身對立
●美學效果
相互矛盾對立的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小說內部充滿張力,使得人物和情節變得深刻而複雜,使得敘事富於戲劇效果和吸引力。
堂吉訶德和桑丘 潘沙的形象
堂吉訶德的形象:堂吉訶德是一個患「遊俠狂想症」的人文主義者形象,這就使這個形象具有了喜劇與悲劇的雙重因素(原因)。
1.堂吉訶德身上具有許多喜劇人物的因素。他荒唐自信,盲目模仿騎士小說中的騎士行為,如把風車當做巨人,把旅館當做城堡,把理髮師的銅盆當作魔法師的頭盔,把苦役犯當作受迫害的騎士,把趕路的貴婦人當作落難的公主等等,都是對這個荒唐可笑形象的具體表現。
2.堂吉訶德又是一個充滿悲劇精神的人物。他的荒唐行為中體現了不怕犧牲的勇敢無畏的鬥爭精神,在他的滑稽可笑中隱含著崇高和偉大。然而,他的理想和實現理想的行為並不被世人所理解,他們嘲笑甚至打擊堂吉訶德的正義行為,使他備受磨難。懷著崇高理想,為實現之而「不恤喪身」的堂吉訶德掙體現了時代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在當時的不可實現,具有濃厚的悲劇意味。
3.堂吉訶德還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直接傳播者。他嚮往太古盛世的「黃金時代」因為那時的人類是幸福的,普遍平等而無私有觀念。他身上閃耀著人文主義思想的光輝。但是,他的人文主義進步思想不能為當時的人們所接受,甚至像他的冒險行俠行為一樣被人們視為可笑的幻想。
桑丘 潘沙的形象:桑丘 潘沙是與堂吉訶德即對立又互為補充的形象,他們主僕二人無論是外表特徵還是內在性格都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1.桑丘講求實際,神智有些目光短淺,狹隘自私。
2.隨著情節的發展,這些弱點逐漸消失,相反,西班牙農民的機智,善良和樂觀精神卻在他身上綻放出光彩。
3.他語言生動豐富,對現實有正確的判斷力,對友誼十分忠誠在跟隨堂吉訶德遊俠的過程中,他的眼界不斷擴大,思想性格也在發生著變化。就任「海島總督」期間,他秉公斷案,執法如山,愛憎分明,光明磊落。雖然他和堂吉訶德的出身,性格差別巨大,但他們從不同側面代表了人類所具有的善良正義的思想感情。
(四)英國文學
英國的人文主義文學分兩個時期
1、早期的人文主義文學
喬叟 1340-1400
英國詩歌之父,英國人文主義文學之父
成名作《悼念公爵夫人》
寓言敘事詩《眾鳥之會》
愛情故事長詩《特羅勒斯與克麗西達》1385
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1387-1400
《坎特伯雷故事集》特點:
作品的思想精神和生活內容是英國社會的縮影
香客的故事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
體裁、樣式豐富多樣。共收入故事24篇,其中22個詩體,2個散文體,每個故事由「 小引」、「 開場白」和「 收場語」組成
託馬斯·莫爾 1478-1535
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創始人
代表作《烏託邦》 1516《烏託邦》是近代空想社會主義的開篇,在歐洲文學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2、繁榮時期的文學
斯賓塞 1552-1599
被譽為「詩人中的詩人」
代表作《仙后》——英國資產階級的民族史詩
「 斯賓塞詩節」 :每一節由九行組成,前8行每一行有十個音節,最後一行是十二個音節,每一節的押韻方式為「 ababbcbcc」
大學才子派
16世紀後期,英國出現了一批人文主義劇作家,他們大都受過大學教育,具有人文主義思想,學識淵博,在戲劇創作上頗有創新。他們的創作,為莎士比亞戲劇的出現準備了條件。代表人物有李利、格林、基德和馬洛。
馬洛——英國文藝復興戲劇的真正創始人
著名的三部悲劇:
《帖木兒》1587
《浮士德博士的悲劇》1592
《馬爾他島的猶太人》1590
莎士比亞
創作分期
第一時期(1590-1600)歷史劇和喜劇時期。兩首長詩;150首十四行詩.九部歷史劇,十部喜劇——基調是樂觀向上、浪漫激越、明朗。
第二時期(1601-1607) 悲劇時期。創作有: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瑟羅》《李爾王》《麥克白》,三部喜劇:基調是現實、悲憤、沉鬱。
第三時期(1608-1612),傳奇劇時期。作品有:傳奇劇《辛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暴風雨》(1611)等; 歷史劇:《亨利八世》風格特色:寬恕包容的宗教情懷、悠遠深沉。
莎士比亞化
這是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薩爾》(1859年4月19日於倫敦)的一封信中所提出來的概念,這 個概念是針對拉薩爾1859年初寫成五幕歷史悲劇《弗;安茨·馮·濟金根》藝術創作上的主觀唯心主義傾向提出來的,馬克思要拉薩爾莎士比亞化,借鑑莎士比亞的現實主義創作經驗,是為了幫助他克服錯誤,並不是說莎士比亞的現實主義沒有局限性,更不是把它當作藝術創作的最高準則。所謂莎士比亞化,就是借鑑莎士比亞的創作經驗,包括:第一,真實地揭示現實的某些本質方面。第二, 較廣泛地反映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和思想。第三,在人物塑造上,堅持個性化,反對類型化。第四,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這四個部分概括起來就是恩格斯為了批評拉薩爾為了席勒、為了觀念的東西而忘掉的那個莎士比亞的現實主義。所以,所謂莎士比亞化,也可以理解為莎士比亞的現實主義。
「福斯塔夫式的人物」和「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亨利四世》中的主要人物福斯塔夫是封建關係崩潰時期無衣無食的僱傭兵和冒險家的典型。他是個道德敗壞的酒色之徒,專靠偷盜和招搖撞騙為生,卻又能隨口胡謅出各種道理來為自己的醜惡行為辯解,以鋒利的言辭對世事加以諷刺和譏誚。他出生封建階級,卻蔑視封建的榮譽觀念;身上沾滿了沒落階級的壞習氣,卻又時而流露出平民社會底層人物的樂觀精神和粗獷風趣。福斯塔夫是歷史過渡時期中過渡性小人物的真實寫照,莎士比亞通過這類典型人物的行動和衝突,展示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反映了封建關係崩潰時期五光十色的平民社會。
哈姆萊特的猶豫與延宕
階級特徵:哈姆萊特是文藝復興末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
1.對人類報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 定人的價值。哈姆萊特認為「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2.主張 人與人之間平等互愛,反動封建等級制度。要求士兵對自己敬愛,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稱。
3、強調智慧和理性。安排「戲中戲」來證實自己的想法。
性格特徵:(猶豫、延宕)
猶豫:猶豫並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理想破滅時所引起的一種精神狀態。在猶豫的同時,哈姆萊特變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會原因,那就是在復仇的過程中他意識到自己的行動已不單是為父報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偉大目標前,哈姆萊特想要行動,但又不知如何行動,這就造成了他行動的拖延。(主觀)
延宕的另一個原因是惡勢力過於強大,而時代與人文主義的局限性又決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眾、反動群眾因此只能孤軍奮戰,最後終於被惡勢力吞沒。哈姆萊特的悲劇已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而是人文主義者和整個時代的悲劇。(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