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故鄉》:背井離鄉是作家的宿命

2020-08-09 逆光文藝

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鄉土文學頂起了多半邊天。無論魯迅筆下的魯鎮,蕭紅記憶中的呼蘭河,沈從文小說裡的湘西世界,還是孔乙己、祥林嫂、翠翠和小英子小明子這些活色生香的人物,他們都共同構建起了一個鄉土中國。

2016年夏,北師大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攜團隊跟蹤拍攝了中國當代6位作家回鄉的過程,歷時兩年,製作成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近日,該片在央視第9頻道播出。


《文學的故鄉》採訪的當代作家分別是賈平凹、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莫言,一人一集,莫言獨佔上下兩集,每集50分鐘左右,攝影機記錄著他們返鄉的見聞與訪談,企圖挖掘出故鄉、文學、作家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繫。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隨處擺放的佛像、醜石、筆墨、書紙、牌匾,賈平凹工作室像書院門的地攤,他每天早上八點來這兒,晚上十二點走,除了吃飯會客,其餘時間封閉式寫作,他寫之前會點香,敬神拜佛。


《商州》系列是賈平凹對故鄉商洛歷史和風土人情的詩意記錄,是他個人風格的奠基之作,隨後的《浮躁》、《廢都》、《秦腔》、《古爐》等小說土壤深植於三秦大地,本地人文憑藉他的妙筆而被更多人知道,他的朋友親戚也為被賈平凹寫進書裡而自豪。


回到棣花鎮,身著黑色夾克的賈平凹和遇到的村民一一握手寒暄,儼然備受尊重的鄉村話事人,故鄉及這群人滋養哺育了賈平凹,如今反過來要仰仗他。這裡面包含著複雜的人情世故,但賈平凹似乎樂在其中。


北方官本位思想嚴重,和賈平凹一樣,莫言也被架在檯面上,下不來。從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來,莫言盛名之下,俗務纏身。在紀錄片裡,他不是參加研討會,就是出席自己作品的改編活動,他謹慎地記著父親的叮囑:「獲獎前與別人平起平坐,獲獎後要比別人矮半頭」,公眾面前寵辱不驚,稍微有喘口氣的功夫,摸著頭感嘆:「唉,真煩!」


相比賈平凹的自在,莫言的榮耀,阿來好似異鄉人。他一身戶外旅行者打扮獨自在藏區跋涉,隨手帶著相機,隨時拍攝沿途的花卉民風,這既是阿來的愛好,也是他下部小說的素材。

阿來在創作小說前會翻閱縣誌,到檔案館找資料,去民間搜集傳說,他聽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說:「這是寫作的音樂,我們就要寫出這種音樂來。」


畢飛宇和劉震雲具有理想的作家狀態:萬人如海一身藏。

畢飛宇身穿深灰色抓絨衣,帶著記者回蘇北水鄉,既不像賈平凹莫言般被夾道歡迎,也不如阿來似的感到隔膜,東瞧瞧,細看看,靈活得如同居委會大媽,也許言談之中他的腦海裡又會勾勒出一個玉米、玉秀的形象。


而劉震雲一身運動裝,自認為走在紐約的華爾街上跟走在河南老莊的田壟上沒什麼區別。聽劉震雲跟母親、村民等人的對話,彎彎繞繞,在真假虛實之中暗藏機鋒,才知道他小說裡的幽默和邏輯來自何處。


《文學的故鄉》裡男作家都一副憂思深遠的苦行僧模樣,創作時間密集得見不著家庭生活,女作家遲子建則讓人感到了人間煙火氣。鏡頭划過一望無際的東北雪鄉,遲子建穿戴著棉衣棉帽,在白茫茫的森林裡奔跑,她大方爽朗、優雅時尚,仿佛老電影裡的蘇聯姑娘,很難想像她已經五十多歲了。


北極村的夜晚,荒野上點綴著三三兩兩的燈光,在如此寒冷寂寞的地方,遲子建將獨居生活過得溫暖熱鬧,大概是因為她實在太熱愛這片土地。


離開的和留下的

電影《天堂電影院》裡老放映師對多多說:「離開這裡,不然你會以為這裡是世界的中心。」

背井離鄉,是作家的宿命,從小村鎮走出來,《文學的故鄉》裡6位作家都定居在了離家最近的都市,賈平凹坐標西安,阿來成都,遲子建哈爾濱,畢飛宇在南京附近,劉震雲和莫言則活動在北京一帶。

同人不同命,這些作家和那些留守故鄉的人就是迅哥兒和閏土的現實版,《文學的故鄉》裡也對這種對比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渲染。


作家在常年勞作的同齡人之中是最顯年輕的那個,村民有一副感激熱情的面孔,而作家則透著矜持,紀錄片裡將賈平凹和發小劉書禎、畢飛宇和啞巴朋友的境遇差別無意中展現了出來,劉震雲那期有個村民表現搶眼,頗有點當年好漢的不甘。

不過,過了知天命的年紀,大家都清楚各人有各人的運道,所以,他們可以坦蕩地與作家交流,甚至狡黠地知道後者需要什麼信息。


有人活成了面子,有人活成了裡子,其中的落差反映了典型的中國人情思維模式,是《文學的故鄉》的看點。可是,我認為,這也是此片的缺點。

人為什麼要離開故鄉?

也許是單純的嚮往,也許夾雜著憤恨和厭惡,也許是迫不得已的謀生,也許邁著茫然無措的步子。

家鄉,是本地人的叫法,故鄉,是對遊子而言的,這個詞語充滿鄉愁。鄉愁就是故鄉沒有自己的位置,你回不去,留不住,但又思念並熱愛著它。從這點上來說,《文學的故鄉》裡沒有鄉愁。

賈平凹、莫言兩期拍出了下鄉慰問的感覺,遲子建的北極村生活篇幅短促,畢飛宇的故鄉蜻蜓點水而過,劉震雲一期則沒有鄉村氣味。他們是活著就有紀念館的作家,算得上衣錦還鄉,故鄉曾經留給他們的傷痛已經變成了能當眾展示的軍功章。比較下來,反而是阿來那期更切題。


阿來說:「我有十幾年不想回家,我恨這個地方」。他和父母恩恩怨怨長大,現在卻只剩下感恩和孝敬,但他也不願留在此地。一個人和父母的關係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和故鄉的關係。

片中,久未回家的阿來一進門,母親背過臉抱著他哭,兒子和別人跳舞,母親失神地坐在角落,那一刻,傳達給觀眾的是,她根本就不了解兒子,也不明白寫作對他的意義,甚至否定過,但她很愛他。


其實,那些未和解、未釋懷的東西才是作家的鄉愁,是促使他們創作的內在推力,也是一代代人面對的普遍命題,只是《文學的故鄉》未做進一步挖掘和延展。


總結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既是作家的回鄉之旅,也是對地方傳統的一次尋根,反映了現今追根溯源的主流文化傾向。

它是部有溫度的紀錄片,本以為這些進了教科書的作家都是老古董了,沒想到他們性格鮮明,仍有執著的事業追求,足以感染後輩和讀者。

現在二十出頭的人動不動自稱老人,而這些真正的老作家回憶起自己的三十歲覺得真年輕。莫言47歲那年,大江健三郎對他講,你還太年輕了,得不了諾貝爾文學獎,於是莫言繼續以高密東北鄉為原型書寫魔幻故事,十年後,他得獎了。


王維有詩:不須愁日暮,自有一燈然。這個燈對作家而言,就是故鄉根據地吧。

相關焦點

  • 《文學的故鄉》:背井離鄉是作家的宿命
    2016年夏,北師大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攜團隊跟蹤拍攝了中國當代6位作家回鄉的過程,歷時兩年,製作成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近日,該片在央視第9頻道播出。《文學的故鄉》採訪的當代作家分別是賈平凹、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和莫言,一人一集,莫言獨佔上下兩集,每集50分鐘左右,攝影機記錄著他們返鄉的見聞與訪談,企圖挖掘出故鄉、文學、作家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繫。
  • 《文學的故鄉》熱播:跟隨莫言、賈平凹等作家,尋訪文學故鄉
    ,文學的故鄉就一直深藏在那裡。近日,一部大規模集中反映中國當代文學作家的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播出,一時好評如潮,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看完這部紀錄片,有網友評論:「看到紀錄片中不同的作家,對故土流動的河,腳下的土地、身邊一隅街巷的情感,我們終於走進了他們文字背後的精神世界。」其實,不僅僅是他們六人,當我們打開中國美如畫的文學捲軸時,會發現:每個有成就的作家身後,都有一個故鄉的背影。
  • 細數靈感之源《文學的故鄉》深度聚焦中國當代作家的創作秘密
    《文學的故鄉》當中展示的,就是6位作家與故鄉在生活和創作歷程的情緣,從年少時背井離鄉的出走到如今人在他鄉的人與人的關係、人和自然關係的發展變遷,也是普通人對於命運的關注和思索。往昔在故鄉的所見、所聞、所行、所感,那些瑣碎的小事,都蘊含著隱匿於細微之處的意義。或許在當時並不被人留意,但是在未來的某一天,卻會突然間不由自主地影響到行為選擇和價值觀念。縱然跨越萬水千山,故鄉總歸是揮之不去的影子。
  • 作家秦嶺——用文學視界守望故鄉
    有一年,他的作文《故鄉的柳林》在原天水地區中學生作文大賽中獲獎並被電臺播講。1985年,秦嶺考取原天水市第一師範學校後,開始在《少年文藝》《中學時代》《少年文史報》《春筍報》等幾十種報刊上發表小說、散文,並參與創辦了校報《奮進》,還創作了校歌。二十年後,他才知道發表於1986年的散文《故鄉的莓子》被編入了當時的五年制實驗小學語文教材。
  • 網絡作家是否也需要"文學的故鄉"
    原標題:網絡作家是否也需要「文學的故鄉」 【網絡作家說】 對故鄉的認知,是在不斷的創作中完成的。 有位作家曾說,「文學寫作,就是一場從家鄉出發,最終抵達故鄉的漫長旅程」。他認為「家鄉是地理的,故鄉是精神。
  • 網絡作家是否也需要「文學的故鄉」
    她表示,故鄉在她的創作中被一遍遍回顧和溫習,童年在作品中安放。圖為湖南鄉村景觀。曾祥輝攝/光明圖片【網絡作家說】對故鄉的認知,是在不斷的創作中完成的。有位作家曾說,「文學寫作,就是一場從家鄉出發,最終抵達故鄉的漫長旅程」。他認為「家鄉是地理的,故鄉是精神。我們都有一個大地上的家鄉和身體心靈裡的故鄉」。對此我深以為然。
  • 專訪|導演張同道:作家把自己的故鄉變成文學的故鄉
    「文學的故鄉,其實就是精神的故鄉,美學的故鄉。」從2016年夏季開始,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領團隊跟隨中國作家莫言、賈平凹、劉震雲、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回到了他們的故鄉,歷時兩年,拍攝了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
  • 《文學的故鄉》|故鄉的山水,化為作家文字中的血脈
    《文學的故鄉》終於上映,這個消息,作為一位文學愛好者而言,我整整等了兩年。彼時,心中念想的,是早上5點鐘會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的《文學的故鄉》,家裡的電視可以看回播,當我興衝衝的到家打開電視時,已經是早上的9點多,返回到該紀錄片播放的時間點,並沒有按照約定的時間播放,不死心,再調出節目表,看到第二集的播放時間,靜靜的等候,仍舊沒有播放。網際網路時代的信息傳播速度,很快便證實了內心的擔憂。由於某種原因,《文學的故鄉》延遲播放,至於延遲的什麼時候,待定。
  • 回到作家的故鄉,看文學如何起航
    這部作品講述當代作家如何把自己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創造出獨特的文學風景:如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知名的文學風景與作家的故鄉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也許《文學的故鄉》稱得上一場精神探險。
  • 專訪|導演張同道:作家把自己的故鄉變成文學的故鄉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文學的故鄉,其實就是精神的故鄉,美學的故鄉。」從2016年夏季開始,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領團隊跟隨中國作家莫言、賈平凹、劉震雲、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回到了他們的故鄉,歷時兩年,拍攝了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7月20日至26日,《文學的故鄉》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跟隨莫言賈平凹等6位作家返鄉,與文學重逢
    莫言曾說:「作家的故鄉並不僅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裡度過了童年,乃至青年時期的地方。這地方有母親生你時流過的血,這地方埋葬著你的祖先,這地方是你的『血地』。」這裡有我們兒時的童年生活,構建了我們的精神世界,故鄉是我們的「根」。作家是生活造就的,文學是作家的創作成果,造就作家生活的土地於是就成了「文學的故鄉」。故鄉是作家們文學成長的酵母,為文學的創作提供營養源。
  • 發現回到作家的故鄉,看文學如何起航
    這部作品講述當代作家如何把自己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創造出獨特的文學風景:如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知名的文學風景與作家的故鄉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也許《文學的故鄉》稱得上一場精神探險。
  • 重返故鄉 尋找作家的創作源頭與文學根脈
    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中國當代文學版圖裡的著名風景,也是作家們生活過的故鄉。正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帶領觀眾跟隨六位作家重返故鄉,走進他們文學之夢最初升起的地方,聽他們講述如何把生活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
  • 文學與鄉村的對話:大慶作家們的「文學故鄉」
    文學與鄉村的對話    ——大慶作家們的「文學故鄉」    對種子的敬畏,源於人間萬事對大地的託付林甸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是大慶市四縣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書寫脫貧攻堅湧現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是本土作家義不容辭的責任。  鄉村思味著什麼?其實我們每個寫作者都在心靈深處珍藏著村莊,中國文學的根在鄉村,鄉村是中國的縮影。
  • 從六位中國當代作家探尋文學精神原鄉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火...
    時代飛速發展,文學依然神聖,近日,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每晚8點播出後,悄然火了起來,刷屏很多人的朋友圈,這也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
  • 張同道:作家故鄉 文學瘋長(文末有贈書)
    7月20日至26日,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這部作品講述當代作家如何把自己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創造出獨特的文學風景:如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知名的文學風景與作家的故鄉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也許《文學的故鄉》稱得上一場精神探險。
  • 歷時兩年跟拍六位著名作家 他用鏡頭記錄文學的故鄉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24日電(記者 上官雲)在作家們的筆下,「故鄉」似乎是一個繞不開的主題。他們在書中塑造的人物、街巷,也很容易引來猜測:原型是誰?是否確有其事?最近的熱門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便將鏡頭對準了類似的話題,講述了賈平凹、莫言、阿來等作家的寫作和對故鄉的感受。
  •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帶你了解莫言、賈平凹、阿來等著名作家
    這些中國當代文學版圖裡的著名風景,是作家故鄉的真實描寫,還是藝術想像?這些「故鄉」,是如何孕育出那些偉大的小說?《文學的故鄉》跟蹤記錄作家重返故鄉的過程,尋找童年的秘密,尋找與文學相遇的原點,甚至文學作品孕育的過程,展示了每一位作家獨特的人生軌跡,如何觀察生活,如何成長,如何遭遇文學,如何開創自己的文學世界。《文學的故鄉》是一部紀實與想像交織的作品,它不僅講述了作家回故鄉的故事,更呈現了作家創造文學故鄉的心理圖景。
  • 史飛翔新作《陝西作家研究》研討會召開 引發作家探討「文學的故鄉」
    大家通過對「文學的故鄉」與「關注青年作家」話題的聚焦,認為以文學的故鄉為關照,善於尋找自己的文學寫作根據地,肩負起文學的重任,「在這個時代認識作家,認識鄉土,才能充分顯現出文學評論的價值。」同時,將目光投注於青年作家,對青年作家有信心,關心陝西青年文學的發展,文學陝軍將會日益壯大。
  • 故鄉是作家出發的原點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俊宇閱讀提示每一片文學風景,都有著作家故鄉獨一無二的文化符號。《文學的故鄉》告訴您,故人故土為何,給作家進入了文學世界的清晰答案:文學就是從故鄉裡長出來的。作家如何將生活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